为何南宋不吸取前车之鉴反而要联蒙灭金?
既然宋朝已经有了“联金抗辽”的前车之鉴,那么为何还会“联金抗蒙”,将自己置于死地呢?其实如果各位深入了解那段历史的话,就会发现,南宋时期的“联蒙抗金”和北宋时期的“联金抗辽”完全不是一个性质,而且在我看来,南宋的“联蒙抗金”是有积极意义的,并不能完全否定!
我们可以先来看看北宋末年的“联金抗辽”,我们知道北宋真宗时期,宋辽之间签订了“澶渊之盟”,双方罢兵修好,宋辽结为兄弟之国,虽然在之后的一百多年里,边境时有冲突,但基本很稳定,所以“联金抗辽”,那是北宋首先撕毁条约,挑起战争,而且北宋这时候发兵征辽,也是宋徽宗好大喜功,急于收回燕云十六州,但他根本没有做好战前准备,在宋徽宗身边聚集的是蔡氏父子,童贯,梁师成,王黼,朱勔等为首的六贼,朝政及其腐败,最终他选定只知享乐不懂打仗的童贯做征辽宣抚使从而限制了西北军的军事行动,这一切都说明了北宋“联金抗辽”就是一出笑话!
可是南宋的“联蒙抗金”并非没有远见!首先南宋政府最终决定发兵攻打金国,并从真正意义上来履行“联蒙抗金”之义务是在公元1233年,此时距离金国灭亡只剩一年,而在1232年,金国主力在“三峰山之战”中损失殆尽,金国灭亡的事实已经不可挽回!在此之下,南宋选择联蒙抗金是有一定道理的,既可以在灭金战争中尽量争取更多的土地等资源,又可以提前了解蒙古,做好之后与蒙古交战的准备!
而南宋选择“联盟抗金”也是一波三折,并非南宋君臣毫无远见,一意孤行的结果!要知道早在公元1196年,南宋大臣余端礼就曾向宋宁宗陈言蒙古崛起后对宋朝对的危害,而宋宁宗也肯定了他的说法,并下令在边境加强戒备。在这之后另一大臣,左丞相乔行简更是直言:“强鞑渐兴,其势已足以亡金。昔吾之仇也,今吾之蔽也。古人唇亡齿寒之辙可覆,宜姑与币,使得拒鞑”,他的意思是蒙古崛起危害甚大,如果有金国在北面作为大宋的屏障,那么每年给金国岁币也未尝不可。
可以说南宋朝廷对蒙古的崛起之危害并非不了解,相反的,南宋朝廷深知蒙古强大起来后的危害,所以在蒙古发动对金作战后,南宋都在有意无意的帮助金国,这种“有意无意”的帮助并非给予金国经济或者军事等方面的援助,而是作为金国的敌对国,南宋并没有一开始就落井下石,反而是金国开始再次挑起对宋战争。
公元1211年金军在野狐岭战败,北方领土接连丢失,在此情况下,金国君臣制定了一个“北失南补”的政策!什么意思?就是被蒙古夺走的土地要从南宋那边补回来,公然跳起宋金战争!本来宋金之间就是世仇,金国跟蒙古打仗,宋朝已经很有道义的没有选择落井下石,没想到金国竟然还如此咄咄逼人,于是宋朝进行反击,并打败了金军,所以南宋的军事实力并不像某些人所认为的那么不堪,但即便是如此,宋朝依旧没有与蒙古达成联盟,甚至还是很防备蒙古!
蒙军自野狐岭大战后,占领了金国大片土地,而金军也转入防守,但此时蒙军也很难再有突破,所以成吉思汗想取道宋朝的川陕地区,对金朝来个前后夹击,试图一举消灭金国,可是宋朝没有答应!是的,宋朝知道“唇亡齿寒”的道理,并没有答应蒙古的借道伐金,这也引起了蒙古方面的强烈不满,在几次出使宋朝希望“假道伐金”的意见没有被宋朝同意后,蒙古悍然发兵进攻宋朝的川陕地区,当蒙古军队从宋朝“借道”后,宋朝方面立即令大将孟珙领兵追击,而蒙军也是没有片刻停留,马不停蹄的奔赴金国国境,最终宋军没有追上蒙军,而蒙军也如愿合围了金军最后的主力,取得了“三峰山大战”的胜利,这一年是1232年。
其实还是那句话,由于有“靖康之耻”在前,金国作为宋朝的死敌,双方根本没有和解的可能,但面对蒙古的崛起,宋朝方面已经做的很不错了,只是由于金国单方面撕毁和议发动宋金战争,即便是后来金哀宗再次罢兵,企图交好南宋,但已经为时已晚,“三峰山之战”后,宋朝方面已经充分意识到,金国灭亡就在眼前,金国不可能再做宋朝的屏障,金国的存在对南宋来说已经毫无意义!与其眼睁睁看着金国灭亡,不如联蒙抗金,给自己一个出兵的理由,趁机争夺金国土地,而且蒙古方面也许诺灭金后归还河南地区。
于是宋朝令孟珙率军出击,灭金后宋朝收复了五州三十三县,两淮地区全部收复,而且孟珙还带回了金哀宗完颜守绪的尸体,宋理宗以此尸体在临安祭祖,也算是报了当年“靖康之耻”的仇了吧。
所以和“联金抗辽”不同的是,在整个“联蒙抗金”的过程中,宋朝都处在道德的制高点,所做的一切都是受到大部分臣民所支持的,而最终也取得了很好的战绩,是绝对的受益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