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壶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什么意思?
“一壶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出自李叔同《送别》中歌词,意思为“饮下一瓢浊酒消耗掉剩余的欢乐,这样今晚就能暂时告别梦中的寒冷和孤寂了。”
【原文】
李叔同版
送别(广泛版本)
词:李叔同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壶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问君此去几时还,来时莫徘徊。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人生难得是欢聚,惟有别离多。
【作品背景】
《送别》曲调取自约翰·庞德·奥特威作曲的美国歌曲《梦见家和母亲》。1936年,百代公司发行了北师附小学生龙珣独唱的灌录唱片,该版本后被中国唱片2004年出版的专辑《百年经典1:秋水伊人》收录。《梦见家和母亲》是首“艺人歌曲”,这种歌曲19世纪后期盛行于美国,由涂黑了脸扮演黑人的白人演员领唱,音乐也仿照黑人歌曲的格调创作而成。
李叔同在日本留学时,日本歌词作家犬童球溪采用《梦见家和母亲》的旋律填写了一首名为《旅愁》的歌词。而李叔同作的《送别》,则取调于犬童球溪的《旅愁》,将歌词作了翻译。
1915年,回国后的一个冬天,大雪纷飞,旧上海是一片凄凉。李叔同与好友许幻园挥泪而别,却连好友的家门也没迈进。李叔同看着昔日好友远去的背影,在雪地里站了整整一个小时,连叶子小姐多次的叫声,也没听见。随后,李叔同返身回到屋内,把门一关,让叶子小姐弹琴,他含泪写下了《送别》 。李叔同对原曲作了少量的修改,又配上新的歌词 。
【歌曲鉴赏】
《送别》不涉教化,意蕴悠长,音乐与文学的结合堪称完美。歌词以长短句结构写成,语言精练,感情真挚,意境深邃。歌曲为单三部曲式结构,每个乐段由两个乐句构成。第一、三乐段完全相同,音乐起伏平缓,描绘了长亭、古道、夕阳、笛声等晚景,衬托也寂静冷落的气氛。第二乐段第一乐句与前形成鲜明对比,情绪变成激动,似为深沉的感叹。第二乐句略有变化地再现了第一乐段的第二乐句,恰当地表现了告别友人的离愁情绪。这些相近甚至重复的乐句在歌曲中并未给人以繁琐、絮叨的印象,反而加强了作品的完整性和统一性,赋予它一种特别的美感。“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淡淡的笛音吹出了离愁,幽美的歌词写出了别绪,听来让人百感交集。首尾呼应,诗人的感悟:看破红尘。
【作者简介】
李叔同是中国现代歌史的启蒙先驱。接受了欧洲音乐文化的李叔同,把一些欧洲歌曲的现成曲调拿来,由他自己填写了新词。这些歌曾在全国范围内广为传播。曲调带着强烈的外来色彩,歌词带着浓重的旧体诗词的韵调,这便是最初的,也是宣告一个新的时代已经到来的歌。李叔同用这样的歌完成了启蒙者的历史任务。
饮下一瓢浊酒消耗掉剩余的欢乐,这样今晚就能暂时告别梦中的寒冷和孤寂了。
全诗: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壶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出处:
逸诗有《骊驹》篇云:“骊驹在门,仆夫具存;骊驹在路,仆夫整驾。”客人临去歌《骊驹》,后人因而将告别之歌称之为“骊歌”。今天的《骊歌》多指一首在我国流行于20年代到40年代的学堂乐歌,又名《送别》。李叔同作词,美国人奥德维作曲。
李叔同(弘一法师)其人:
骊歌《送别》的作者是弘一法师李叔同,浙江平湖人,生于天津。既是才华横溢的艺术教育家,也是一代高僧。“二十文章惊海内”的大师,集诗、词、书、画、篆刻、音乐、戏剧、文学于一身,在多个领域,开中华灿烂文化艺术之先河。
他将中国古代的书法艺术推向了极至,“朴拙圆满,浑若天成”,鲁迅、郭沫若等现代文化名人以得到大师一幅字为无上荣耀。他也是向中国传播西方音乐的先驱者之一,所创作的《送别》就是借用了外国曲目。
他卓越的艺术造诣,先后培养出了名画家丰子恺、音乐家刘质平等一些艺术大师。他苦心向佛,过午不食,精研律学,弘扬佛法,普渡众生出苦海,被佛门弟子奉为律宗第十一代世祖。他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也为世人留下了咀嚼不尽的精神财富。
相关内容解释: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如此凄迷阴柔、词浅意深但哀而不伤的词句,配以相当中国化的舒缓旋律,就很难不成为中国的名曲——尤其是在新旧交替、道术灭裂的二十世纪。
这首歌已经成了新的“阳关三叠”,“四千余年古国古”的二十世纪中国人,已经用这首歌“送别”了太多的东西。
由于《骊歌》所倾诉的迷惘惆怅之情很能代表当时大所数青年学生和知识分子的心绪,因此获得广泛的喜爱,并且赋予这首歌以当时的历史感和时代感的品格。《骊歌》因为1982年由女作家林海音的《城南旧事》改编的同名电影而更加广为人知。
李叔同先生、即后来的弘一法师在圆寂前留下了这样一句话:悲欣交集。《骊歌》的美是最传统的,离情别绪,永远能够拨动中国人的心弦。这也是直到今天《骊歌》这首艺术歌曲历经几十年传唱经久不衰,成为经典名曲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