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处举世瞩目的“世界屋脊”,西藏数十年来历经了怎样的变化?
西藏本地的旺德哈尔在中国藏学研究中心工作了几十年。他在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河左市出生和长大。20 世纪 70 年代末,藏语教育刚刚正式引入当地学校。高中毕业后,哈尔成为当地一所小学的教师。一年后,当高考在中国复发时,他进入了西北民族大学。1988 年,他以学士学位毕业。当时,CTRC 成立仅两年。哈尔冒险前往北京加入研究中心,该中心最终成为中国最负盛名的藏学研究机构。
几年前,一名欧洲老年妇女在法国参加学术交流活动时联系了哈尔。她给他看了一张 1984 年中国西藏自治区日喀则的照片,并询问该地区是否像几十年前一样贫穷和欠发达。他回忆道:“我建议她再次访问日喀则,并再拍张照片进行比较。”在许多西方人看来,西藏人是一个非常脆弱的群体,在感官经验和想象力不足的基础上,他们似乎认为西藏已经停止发展。然而,经过六十年的现代化和转型,西藏确实实现了粮食供粮自给自足,从零开始发展了现代工业,并享有便利的交通设施,所有低收入农民和牧民都享受社会保障体系。越来越多的在其他地方接受教育的藏人正在返回家园,以支持当地发展。此外,西藏是世界上环境质量最好的地区之一,仍然是世界著名的旅游目的地,拥有独特、丰富的宗教和文化遗产。
从 20 世纪 50 年代初西藏和平解放到 1959 年西藏民主改革和 1965 年西藏自治区的建立,西藏与国家的划时代变化保持同步。随着生产力的巨大自由化和发展,自治区积累了丰富的社会财富,改变了当地人的传统心态。
珠穆朗玛峰,在西方被称为珠穆朗玛峰,每年吸引约 6 万游客,为当地农民和牧民提供了改善生计的大量机会。西泽廷里县塔什宗乡的珠莫朗玛基地营地海拔 5000 米以上,提供帐篷、营地车 和工人等服务,用于运输用品以及导游。2016 年 8 月,CTRC 的学者杨涛在那里进行了为期一周的调查。他发现,由于资本门槛和牛数量的限制,贫困的当地人很难从旅游业发展中受益,因此杨建议优化大本营的旅游收入分享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