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内容:东汉末年,皇权没落,群雄并起,割据城域,逐鹿天下。起初董卓自西凉挥军入主中原,凭借剽悍的西凉军挟天子以令诸侯。后十八路诸侯联合并起,讨伐董卓,因战事不利、内部矛盾等诸多因素而四散而去。后司徒王允用美女貂蝉离间董卓与其麾下大将吕布,董卓死。
后来曹操精兵简政,开疆扩土,渐拥江北之地。刘备四处奔波,先后投靠曹操、陶谦、袁绍、刘表诸人,未有大的作为,但仁义贤德之名四海皆知。后来在南阳得伏龙诸葛亮为谋士,徐徐占领荆、益二州,又打下巴、蜀。如此,与曹操,孙权成三国鼎立之势。
如此历时二十余年,随着老一代人的逝去,魏国被司马懿一族控制,后又相继打败吴、蜀两国,三国归晋。
《三国演义》一书描写了大大小小的战争,构思宏伟,手法多样,使我们对古代文化有了很多了解。其中官渡之战、赤壁之战等战争的描写波澜起伏、跌宕跳跃,读来惊心动魄、荡气回肠、感人肺腑。
扩展资料
《三国演义》是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是中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历史演义小说,全名为《三国志通俗演义》(又称《三国志演义》),作者是元末明初的著名小说家罗贯中。
《三国演义》采用浅近的文言,明快流畅,雅俗共赏;笔法富于变化,对比映衬,旁冗侧出,波澜曲折,摇曳多姿。又以宏伟的结构,把百年左右头绪纷繁、错综复杂的事件和众多的人物组织得完整严密,叙述得有条不紊、前后呼应,彼此关联,环环紧扣,层层推进。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三国演义
小说描写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近100年的历史,反映了以曹操、刘备、孙权为首的魏、蜀、吴三个政治、军事集团之间的矛盾斗争。
全书可大致分为黄巾起义、董卓之乱、群雄逐鹿、三国鼎立、三国归晋五大部分,上演了一幕幕气势磅礴的战争场面。作者罗贯中将兵法三十六计融于字里行间,既有情节,也有兵法韬略。
扩展资料:
《三国演义》是一部很中国的小说。中国人的文化、心理、历史观、道德观、审美观都可以从中找到基因密码。
《三国演义》的主要艺术特色在于人物性格的鲜明性。鲜明的人物性格是通过变化的情节、曲折的结构表 现出来的。
书中渴求国家统一,歌颂英雄、智慧,以"文不甚深,言不甚俗"的语言,描绘宏大的战争场景,讲述斗智斗勇的故事,塑造了诸葛亮、曹操、关羽、张飞、刘备、等家喻户晓的英雄形象。
罗贯中在历史上处于元末明初的这段时间,他本身有着自己的“帝蜀寇魏”这样的思想。当时汉族经过元朝的严重剥削,罗贯中写三国带有自己的民族意识,一改“魏”的正统来承认了“汉”的正统地位,因为强汉在历史上是公认的汉族正统地位。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三国演义
内容简介
整个故事在东汉末年至西晋初的历史大背景下展开。东汉末年,皇帝昏聩无能,宦官专权,朝廷腐败,百姓苦不堪言,进而爆发了大型农民起义——黄巾起义。乱世之中,一代枭雄与英雄人物竞相涌现。
是时,袁绍和曹操领众诸侯以平“十常侍之乱”为名冲人皇宫,汉少帝刘辩与陈留王刘协慌乱出逃。在各路诸侯争相寻找刘辩和刘协的过程中,原屯兵凉州1的董卓因救驾有功随即掌控朝中大权,废汉少帝,立陈留王刘协为汉献帝。生性残暴的董卓倒行逆施,引发多方愤然。曹操假借圣旨之名,召集群雄联合讨伐董卓,迫使其挟汉献帝至长安。董卓后被其义子吕布所杀。
此后,袁绍欲谋长沙太守孙坚手中的传国玉玺,孙坚在逃避途中遭荆州刘表所袭而两相结怨。孙坚在后进攻荆州之时死于战中。与此同时,袁绍与公孙瓒在河北地界争斗,爆发界桥之战。曹操广泛招贤纳才,刘备不断扩充实力。此时,群雄逐鹿中原的雏形初成。
董卓死后,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迎汉献帝于许昌建都,并运用权谋除去了吕布、袁术等人。在其后的官渡之战中,曹操以少胜多大败袁绍,继而一统北方,为此后魏国的建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江东,孙坚之子孙策多年苦心经营,终于称霸江东六郡八十一州。孙策亡故后,其弟孙权继业。孙权在周瑜等人扶持下,为吴国的建立积聚了强大的实力。刘备则与关羽、张飞二人桃园结义,共同立起辅佐汉室的大旗。刘备在汝南遭刘表战败,投奔荆州刘表。而后刘备三顾茅庐,请得足智多谋而又心怀天下的诸葛亮辅佐。
曹操统一北方后开始举兵南征,矛头直指荆州和江都。此时,刘表亡故,其长子刘琦守江夏。次子刘琮接管荆州,后投降曹操,荆州于是落入曹操受众。面对曹操南征之势,刘备遣诸葛亮往江东与孙权结盟。诸葛亮凭借机智在江东舌战群儒,最终促成孙、刘联军,并在赤壁之战中通过反间计、连环计、苦肉计等一系列有步骤、有计划的行动,大破曹军,谱写了我国古代战争史上以少胜多的光辉篇章。
赤壁大战过后,刘备、孙权转而互争荆州。孙权遣鲁肃向刘备讨还荆州,刘备在诸葛亮的劝谕下多次推辞。周瑜向孙权献计,欲骗刘备前往东吴迎娶孙权之妹孙尚香为妻,进而扣留刘备,威逼诸葛亮以荆州换之。不料周瑜的计谋都被诸葛亮屡屡识破,致使其“赔了夫人又折兵”。周瑜最终在诸葛亮的讥讽中呕血而亡,留下了“既生瑜,何生亮!”的长叹。
周瑜死后,吴军忙于与曹军开战。刘备则在诸葛亮的劝说下打败刘璋,夺取西川,并从曹操手中夺得汉中,自封汉中王。至此,天下大势抵定,三国鼎立局面形成。刘备在巴蜀称帝,国号蜀汉;曹操称霸中原,后由其子曹丕篡汉,改国号为魏;孙权则坐镇江东一方。
后东吴与曹魏修好,孙权受封南昌侯。东吴大将吕蒙以白衣渡江之计夺取荆州。此时正在攻打樊城的关羽不得不退守麦城并在突围过程中被擒。关羽宁死不降而被孙权斩首。张飞亦被部下范强、张达所杀,刘备痛心疾首。
孙权继而拜陆逊为大都督,大败蜀军。刘备在率败军撤至白帝城之时病倒,并在临终前向诸葛亮托孤。曹丕此时趁机联合东吴、南蛮、羌族和蜀汉降将孟达进攻蜀国。诸葛亮派出马超、赵云等猛将把守关口,又派出李严,邓芝等人说服孟达与东吴。诸葛亮则亲领大军七擒七纵,平定了南蛮孟获之乱。
后曹丕病逝,其子曹睿即位。诸葛亮六出祁山,决心为刘备完成匡复汉室的遗愿。在此其间,诸葛亮收复姜维并以己平生所学相授。诸葛亮最终因操劳过度在五丈原病逝。姜维继承诸葛亮遗志,继续兴兵抗魏却被昏主奸臣所害,逃往阆中。魏将邓艾趁蜀国内乱之际发兵进攻,蜀主刘禅不战而降,蜀汉至此灭亡。姜维在司马昭的围攻下身负重伤,拔剑自刎。
东吴孙权死后,内乱不止,吴主孙亮被独揽大权的孙琳所废,孙休被立为帝。孙休联合老将丁奉除掉孙琳将大权夺回手中,但东吴此时也已呈现大江东去之势。在魏国,曹睿死后曹芳继位,司马懿从曹爽手中夺得兵权。后曹芳被废,司马兄弟立曹髦为帝,司马懿之子司马昭大权独揽。后司马昭之子司马炎篡位,改国号为晋,魏国灭。吴国最终被西晋所灭。
“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百年战乱终于在此划下句点,西晋开拓了中国历史上又一个大一统的局面。
扩展资料:
作者
普遍认为《三国演义》的作者为罗贯中,也有一些说法认为《三国演义》是罗贯中和他的老师施耐庵合著,但未有明确考证证明。
不过近年对作者亦有争议,学者张志和在中国国家图书馆找到一部明代插图孤本黄正甫刊二十卷《三国演义》。虽然该版本的封面、序言、目录和附录是明天启三年补订,正文部分却是早年留下的旧版本,这也让原先“嘉靖本为三国演义最早刻本”之说不攻自破。
胡适曾在1930年代说过:“《三国演义》不是一个人做的,乃是五百年来演义家的共同作品。”“《三国演义》的作者、修改者、最后写定者,都是平凡的陋儒,不是有天才的文学家,也不是高超的思想家。
与史书记载的差异
《三国演义》是正史《三国志》之演义。清朝史学家章学诚批评:“唯《三国演义》则七分实事,三分虚构,以致观者,往往为之惑乱。”(语译:七成是史实,三成是虚构的,使得读者经常为其所混淆。)演义里许多精彩的情节是千古传说,受地方野史传奇、逸史传闻影响极深。
民初五四运动后,反传统派学者积极澄清《三国志》,以对诸葛亮、关羽、刘备传统正面人物进行再评价,胡适、鲁迅等革新派学者也带头从释《三国演义》,而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出于澄清真实历史,中国大陆学者在改革开放前常继承反传统派学者对诸葛亮、关羽等人物解释,援引《三国志》驳斥《三国演义》。
对数部演义而言,总体上来说,《三国演义》比《东周列国志》要不那么重视史实,但比起《隋唐演义》等书而言,《三国演义》反倒更有史实根据。
影响
《三国演义》和三国时期故事传说对东亚文化形成了深远的影响。最迟在晚唐时三国故事已流传民间,李商隐有《骄儿诗》“或谑张飞胡,或笑邓艾吃”;据《东京梦华录》载,北宋已出现“说三分”的专家霍四究。
北宋民间说三国故事已经表现出“尊刘贬曹”的倾向,苏东坡的《东坡志林》说:“涂巷中小儿薄劣,其家所厌苦,辄与钱,令聚坐听说古话。至说三国事,闻刘玄德败,颦有出涕者;闻曹操败,即喜唱快。以是知君子小人之泽,百世不斩。”
中国古代有关三国的诗词歌赋就不胜枚举,以三国故事为内容的评书、戏剧和其他口头文学作品层出不穷。而且这些作品和《三国演义》的相互借鉴,传承形成了独特的类文化群。直到今日的各类三国故事剧集、漫画、书籍还是经久不衰。
《三国演义》及三国故事对于中国文化的影响至今仍随处可见,在人们处于竞争环境或奋斗阶段,可能会以三国的场景,人物关系作为考量。其间的褒贬争论也一直没有停止过,但无论褒贬的结论如何,人们对三国中人文精神的认可已经根深蒂固,难说会有较大改观。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三国演义》
东汉末年,汉室衰弱,黄巾起义,各路英雄乘剿黄之机发展势力。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实力最强。连年混战,弱肉强食。官渡之战,曹操灭袁绍,统一北方。赤壁之战,吴国大将周瑜大败曹操,使曹操暂无力侵犯长江以南,形成三足鼎立,相对稳定的局面。三国是曹操的魏国,孙权的吴国,和刘备的蜀国。
曹操死后,曹匹称帝。大将司马昭统一全国,结束了三足鼎立之局面,夺魏为晋,建立晋朝。
希望我的回答对您有帮助
广告 您可能关注的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