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人的号,一般有哪些禁忌?
俗话说“名正言顺”,如果名字不正,言传则不顺,搞不好还贻笑大方。一个好的名字,总会蕴含着期望。在我国传统取名方化中,取名是遵循一定规律的,也就是说还是有讲究的。
宋代以后,尤其明清时代,字辈谱命名的方法很广泛,明清以族谱命名为特征,影响很大。辈分中的字,都是很多年前老祖宗们就定好了的,传到哪一辈,就启用哪个字。一般辈分字都是一首诗,连成一串,方便记忆,也有一定的含义。比如乾隆皇帝给孔子后裔定了30个字,如下:孔子第七十五代子孙为祥字辈的,如孔祥东,七十六代为令字辈子的,比如乒乓球世界冠军孔令辉;第八十代为佑字辈的。
那么如果这个辈分诗用完了怎么办?一般用完意味着,这个家族已经有些历史了,一般真很难用完。如果真的用完了,如开家族大会,请年老的长辈们重新选下面的辈分诗。这是名字在族谱文化的讲究,它是血缘关系为纽带的,是古代的宗法制度的体现之一。
古代民间,人们取名还根据习俗,有以节令命名的习俗,比如春梅、秋艳;有以地名命名的习俗,比如沪生、杭生、张绍庆(绍兴+重庆);如果膝下无子,会先去抱养一个,取名还来字,如来宝。如果连生女孩子,会把一个女孩名取个男孩子的名字,如亚男。旧时,如果孩子多病,或者家丁不旺,会给孩子取个带猪狗牛羊等家常牲畜的字,如阿牛,二狗等。
此外,还有综合考虑命名的,一些少数民族还有父子连名或母子连名的习俗。总之,在取名文化上,从古至今,人们力求做到的便是人如其名,名以正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