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楚辞》湘君
展开全部
湘江上的招神曲
集部主要收录小说和诗文,诗歌方面首先就是《楚辞》,其中的《九歌》是一组祭祀鬼神的乐歌,其首篇就是招徕湘水男神的湘君。
我们今天讲的这个片段,主要是一个巫扮演湘夫人在招徕湘君。
夷犹:犹豫的意思。蹇:发语词,没有意思。谁留:为谁而留?中洲:洲的中间,洲的甲骨文是一条河,中间有小块陆地,这就叫做洲。比如武汉的天兴洲、鹦鹉洲、长沙的橘子洲,这都叫做州。
原来这个洲旁边是没有三点水的,后来才加了三点水。州和洲是一对今古字。
为什么《楚辞》这里把洲中要说成中洲?我们在后面可以看到,原来中州是为了和后面押韵。
译文:
您在那里不前行,在那里犹豫是为了谁?而在洲的中间停留呢?
这是湘夫人的发问。
湘夫人接着说自己“我很窈窕的美,然后又打扮的很漂亮。很快速地乘上有桂木做的舟船,来赴约会。湘夫人希望这个约会要顺利,让沅水、湘水、长江都很平稳的流淌。可是她到了这里之后,四处张望,发现那个湘君没有来。湘夫人吹起了排箫,思念远方的湘君。然后湘夫人又想,湘君没来是不是有别的原因?是不是到别的地方去了呢?
宜修:都是注解为善于修饰打扮。但是闻一多先生有自己的见解。他认为宜修是张开牙齿露出笑容的样子,也就是像《诗经》里面说的美目盼兮,巧笑倩兮。闻一多先生的注解也有他的道理。在《楚辞·山鬼》里面就有宜笑的说法,就是笑的时候稍微咧开一下嘴,露牙齿不要露的太多,这样的一个非常灿烂的笑容。
沛:快速的。
君:不是夫君,不是自己丈夫的意思,夫是远指代词,是那个。
未来:不是指的时间上的未来,是“没有”来。
参差:这里用了一个借代手法。就是把长短不齐的乐器叫做参差,实际上就是排箫。
飞龙:借代,就是行驶的很快的船。
邅:转换道路。
译文:
她坐上飞龙向北出发,改变行进方向,到了洞庭。用薜荔、用蕙做了旗帜,用这些香草什么的都做了这个旗帜,打扮的船什么也都很漂亮,这是典型的《楚辞》的香草美人的写法。远望涔阳一直到了水边,横跨大江扬灵,坐上这个船,让它张帆前行,还没有到达。我的侍女也在旁边为我叹息,而湘夫人自己则是眼泪到处乱流。
这里重点解释一下扬灵这个词。扬灵这个词在东汉王逸的《楚辞章句》里面把它解释成扬励精诚,那么有很多注本都根据这个解释,说这个湘夫人内心有一种激励的想法,然后跨过了大江。这种解释其实让我们读起来一头雾水,她怎么样内心激励,然后就跨过大江了呢?其实这里面这个灵它是一个通假字。
《玉篇·舟部》有这样一个字,舲,它说:舲,小船屋也。
《广韵·清韵》:舲,舟上有窗。也就是带有小窗的小屋的这样一种船,那么这种船在《楚辞》里面有没有出现过呢?有的。
同样是屈原写的另一篇《楚辞·涉江》:乘舲船余上沅兮,齐吴榜以击汰。很明显屈原也乘坐了这种船。
那么这个舲船和这里面的扬灵,这个灵应该是同一个东西。扬灵。那就是坐上舲船,让它快速的前进。
涕:也是一个词的古今意义的改变。 涕本来是指眼泪,那么我们古代说鼻涕是用“泗”这个词。泗:鼻涕。涕泗:这里说的眼泪和鼻涕。后来这个鼻涕就用涕这个词,眼泪就用泪这个词,就进行了一个转换。
斵冰兮积雪:这句话有的解读是说用船桨打破冰面,打破积雪。这种解释猛一看好像是和《楚辞》是对应的。但是我们再往深处想一下,洞庭湖会不会结冰?根据我们现在所查到的资料,从1510年到1982年的492年间,共有9次封冰,最近的一次是在1955年的1月7日到29日。可见洞庭湖结冰是一个小概率事件,湘夫人也不至于这么倒霉,和湘君约会的时候碰上了结冰。这里面的斵冰兮积雪,可以换一个思路来想,我们想一想苏轼的两个诗词。
苏轼《水调歌头·赤壁怀古》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苏轼《前赤壁赋》桂棹兮兰浆,击空明兮溯流光。
在苏轼的词文里面把水比喻成了空明,把水的浪花比喻成了雪。
所以在《楚辞》里面这个斵冰兮积雪,应该也是用的同样的修辞手法,就是比喻。把平静的水面比喻成冰,把船桨击打水面,所激起的浪花比成雪。这个就是一静一动,平静的水面,游动的小船,飞扬的船桨,溅起的浪花,这是一个非常美妙的场景。
相夫人坐的船用的是桂木做的船浆。
这两句话是非常反常的。为什么?因为这个薜荔是长在岸上的,不长在水里面。芙蓉是莲花,莲花是长在水里面的,它不长在树上。而这个湘夫人却反其道行之,到水里面采摘薜荔,到树上去采摘芙蓉,这实际上是缘木求鱼,也表达她的心中,可望而不可得的这种失望心情。
译文:
两个人的心如果不在一块儿的话,这个媒人跑断腿也不行,这个感情不深厚就会轻易地和我断绝关系。
绝:《金文》写的字形,就是一把刀把丝给砍断。所以《说文解字》说,绝,断丝也,这是非常简明扼要的一个定义。
如果八句诗从中间砍断,剩四句,那个就叫绝句。
译文:
水在石头上激起浪花,发出浅浅的声音,我这个船啊,跑得飞快,您和我这个交往不忠,也导致我这个怨恨比较长,然后我们约定这个日期,你又不遵守,告诉我你没有时间。
这实际上可能都是湘夫人自己的想法。
早上在江边纵马奔驰,晚上就到了北渚停留驻扎,小鸟在屋上停留,水在堂的周边环绕。
我们可以看到在这个环境里面没有别的人,只有湘夫人,多么孤单,多么凄清。正像李清照说的,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湘夫人绝望悲痛,她怎么做呢?
注意这个捐字,在现代汉语是褒义词,是好的意思,把钱把物品给捐出去。
在古代并没有褒贬之分。《说文解字》说,捐,弃也,实际上它更偏重于贬义。
玉玦:在上古时期经常来表示分别、断绝或者表示坚决的意志。
就把这个玉玦给扔到江里面,湘夫人还把玉佩扔到湖水里面去,都是很坚决的心情。那这个玉佩是不是湘夫人的呢?把这个东西都扔了,表示自己要跟湘君断绝来往。但是我们看看后面还有两句话。
从长满芳草的州上去采杜若,拉着它去给下女。这个下女是谁呢?是湘君的侍女?还是湘夫人的侍女?我们可以思考一下。那么相夫人最后又说了,这个美好的时光不可再得。
“再”在上古汉语经常是表示第二次,它不是我们现代汉语的再,是表示第二次。就像《左传》里面说的,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表示第二次。
这个容与表示很悠闲的样子。
本节我们选择了屈原的《湘君》,我们可以看到,虽然巫所扮的湘夫人在极力地召唤湘君,可是连湘君的影子都没看到。那么在作品的最后,湘夫人把定情物都扔到了水里边,可是又采摘了杜若送给了下女。就像刚才王老师提到的,请你思考一下,这个下女是湘君的侍女还是湘夫人的侍女?为什么?
集部主要收录小说和诗文,诗歌方面首先就是《楚辞》,其中的《九歌》是一组祭祀鬼神的乐歌,其首篇就是招徕湘水男神的湘君。
我们今天讲的这个片段,主要是一个巫扮演湘夫人在招徕湘君。
夷犹:犹豫的意思。蹇:发语词,没有意思。谁留:为谁而留?中洲:洲的中间,洲的甲骨文是一条河,中间有小块陆地,这就叫做洲。比如武汉的天兴洲、鹦鹉洲、长沙的橘子洲,这都叫做州。
原来这个洲旁边是没有三点水的,后来才加了三点水。州和洲是一对今古字。
为什么《楚辞》这里把洲中要说成中洲?我们在后面可以看到,原来中州是为了和后面押韵。
译文:
您在那里不前行,在那里犹豫是为了谁?而在洲的中间停留呢?
这是湘夫人的发问。
湘夫人接着说自己“我很窈窕的美,然后又打扮的很漂亮。很快速地乘上有桂木做的舟船,来赴约会。湘夫人希望这个约会要顺利,让沅水、湘水、长江都很平稳的流淌。可是她到了这里之后,四处张望,发现那个湘君没有来。湘夫人吹起了排箫,思念远方的湘君。然后湘夫人又想,湘君没来是不是有别的原因?是不是到别的地方去了呢?
宜修:都是注解为善于修饰打扮。但是闻一多先生有自己的见解。他认为宜修是张开牙齿露出笑容的样子,也就是像《诗经》里面说的美目盼兮,巧笑倩兮。闻一多先生的注解也有他的道理。在《楚辞·山鬼》里面就有宜笑的说法,就是笑的时候稍微咧开一下嘴,露牙齿不要露的太多,这样的一个非常灿烂的笑容。
沛:快速的。
君:不是夫君,不是自己丈夫的意思,夫是远指代词,是那个。
未来:不是指的时间上的未来,是“没有”来。
参差:这里用了一个借代手法。就是把长短不齐的乐器叫做参差,实际上就是排箫。
飞龙:借代,就是行驶的很快的船。
邅:转换道路。
译文:
她坐上飞龙向北出发,改变行进方向,到了洞庭。用薜荔、用蕙做了旗帜,用这些香草什么的都做了这个旗帜,打扮的船什么也都很漂亮,这是典型的《楚辞》的香草美人的写法。远望涔阳一直到了水边,横跨大江扬灵,坐上这个船,让它张帆前行,还没有到达。我的侍女也在旁边为我叹息,而湘夫人自己则是眼泪到处乱流。
这里重点解释一下扬灵这个词。扬灵这个词在东汉王逸的《楚辞章句》里面把它解释成扬励精诚,那么有很多注本都根据这个解释,说这个湘夫人内心有一种激励的想法,然后跨过了大江。这种解释其实让我们读起来一头雾水,她怎么样内心激励,然后就跨过大江了呢?其实这里面这个灵它是一个通假字。
《玉篇·舟部》有这样一个字,舲,它说:舲,小船屋也。
《广韵·清韵》:舲,舟上有窗。也就是带有小窗的小屋的这样一种船,那么这种船在《楚辞》里面有没有出现过呢?有的。
同样是屈原写的另一篇《楚辞·涉江》:乘舲船余上沅兮,齐吴榜以击汰。很明显屈原也乘坐了这种船。
那么这个舲船和这里面的扬灵,这个灵应该是同一个东西。扬灵。那就是坐上舲船,让它快速的前进。
涕:也是一个词的古今意义的改变。 涕本来是指眼泪,那么我们古代说鼻涕是用“泗”这个词。泗:鼻涕。涕泗:这里说的眼泪和鼻涕。后来这个鼻涕就用涕这个词,眼泪就用泪这个词,就进行了一个转换。
斵冰兮积雪:这句话有的解读是说用船桨打破冰面,打破积雪。这种解释猛一看好像是和《楚辞》是对应的。但是我们再往深处想一下,洞庭湖会不会结冰?根据我们现在所查到的资料,从1510年到1982年的492年间,共有9次封冰,最近的一次是在1955年的1月7日到29日。可见洞庭湖结冰是一个小概率事件,湘夫人也不至于这么倒霉,和湘君约会的时候碰上了结冰。这里面的斵冰兮积雪,可以换一个思路来想,我们想一想苏轼的两个诗词。
苏轼《水调歌头·赤壁怀古》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苏轼《前赤壁赋》桂棹兮兰浆,击空明兮溯流光。
在苏轼的词文里面把水比喻成了空明,把水的浪花比喻成了雪。
所以在《楚辞》里面这个斵冰兮积雪,应该也是用的同样的修辞手法,就是比喻。把平静的水面比喻成冰,把船桨击打水面,所激起的浪花比成雪。这个就是一静一动,平静的水面,游动的小船,飞扬的船桨,溅起的浪花,这是一个非常美妙的场景。
相夫人坐的船用的是桂木做的船浆。
这两句话是非常反常的。为什么?因为这个薜荔是长在岸上的,不长在水里面。芙蓉是莲花,莲花是长在水里面的,它不长在树上。而这个湘夫人却反其道行之,到水里面采摘薜荔,到树上去采摘芙蓉,这实际上是缘木求鱼,也表达她的心中,可望而不可得的这种失望心情。
译文:
两个人的心如果不在一块儿的话,这个媒人跑断腿也不行,这个感情不深厚就会轻易地和我断绝关系。
绝:《金文》写的字形,就是一把刀把丝给砍断。所以《说文解字》说,绝,断丝也,这是非常简明扼要的一个定义。
如果八句诗从中间砍断,剩四句,那个就叫绝句。
译文:
水在石头上激起浪花,发出浅浅的声音,我这个船啊,跑得飞快,您和我这个交往不忠,也导致我这个怨恨比较长,然后我们约定这个日期,你又不遵守,告诉我你没有时间。
这实际上可能都是湘夫人自己的想法。
早上在江边纵马奔驰,晚上就到了北渚停留驻扎,小鸟在屋上停留,水在堂的周边环绕。
我们可以看到在这个环境里面没有别的人,只有湘夫人,多么孤单,多么凄清。正像李清照说的,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湘夫人绝望悲痛,她怎么做呢?
注意这个捐字,在现代汉语是褒义词,是好的意思,把钱把物品给捐出去。
在古代并没有褒贬之分。《说文解字》说,捐,弃也,实际上它更偏重于贬义。
玉玦:在上古时期经常来表示分别、断绝或者表示坚决的意志。
就把这个玉玦给扔到江里面,湘夫人还把玉佩扔到湖水里面去,都是很坚决的心情。那这个玉佩是不是湘夫人的呢?把这个东西都扔了,表示自己要跟湘君断绝来往。但是我们看看后面还有两句话。
从长满芳草的州上去采杜若,拉着它去给下女。这个下女是谁呢?是湘君的侍女?还是湘夫人的侍女?我们可以思考一下。那么相夫人最后又说了,这个美好的时光不可再得。
“再”在上古汉语经常是表示第二次,它不是我们现代汉语的再,是表示第二次。就像《左传》里面说的,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表示第二次。
这个容与表示很悠闲的样子。
本节我们选择了屈原的《湘君》,我们可以看到,虽然巫所扮的湘夫人在极力地召唤湘君,可是连湘君的影子都没看到。那么在作品的最后,湘夫人把定情物都扔到了水里边,可是又采摘了杜若送给了下女。就像刚才王老师提到的,请你思考一下,这个下女是湘君的侍女还是湘夫人的侍女?为什么?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