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明观点」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
展开全部
「阳明观点」系列文章:简明扼要介绍王阳明的主要思想和观点。
立志是一个历久不衰的话题,对个人成长具有重要意义。王阳明对立志亦十分重视,其在《教条示龙场诸生》一文中,规劝学生与友人要注重四件事:
一曰立志;二曰勤学;三曰改过;四曰责善。 并郑重叮嘱:其慎听,毋忽!
将立志作为首要之事,可见其重视程度。关于立志,王阳明有许多精辟的论述,而他的一生,也始终在践行自己必为圣人的志向。本文,将介绍王阳明关于立志的主要观点。
1. 何为立志?
朱熹有言:心者,一身之主宰;意者,心之所发;情者,心之所动; 志者,心之所向,比于情、意尤重。
所谓的志,便是指心中向往、欲要完成之事,较之情与意,更为浓厚而坚定。而立志,则是要确定并树立志向。
那究竟该树立何种志向呢?
对此,王阳明认为,心中念念要存天理,即是立志,而善念存时,即是天理。换言之, 立志就是长立善念。 何为善念呢?心循理便是善,至善只是此心纯乎天理之极。
此语或许有些不易理解,将在后续关于致良知的文章中予以详细论述。
2. 为何立志?
(1)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
王阳明认为,立志,是人生之根本,世上有立下志向却无所成就的人,却没有未立志向而能有所成就的人(立志者,其本也。有有志而无成者矣,未有无志而能有成者也)。
简言之:志向不立,则天下无可成之事,各行各业莫不如此(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虽百工技艺,未有不本于志者)。
(2) 立志与为学乃是一体
立志与为学是何种关系?
首先,立志是为学之本。 树立志向,为学的功夫便做到了一半(学本于立志,志立而学问之功已过半矣)。朱熹也认为,不立志,就没有着力处(志不立,直是无著力处)。
其次,立志和为学乃是一体。
学生朱守谐曾向王阳明求教如何做学问,王阳明回答说不过是立志罢了;朱守谐又问何为立志,王阳明回答说不过是做学问罢了。朱守谐不解,王阳明则以“必为圣人之志”举例,解释道:
如果一个人要学做圣人,就必须要有做圣人的志向,若是没有这般志向,就算想要学习,又该向谁学习呢?一个人立下了做圣人的志向,如果不能日日尽力去学做圣人,其志向恐怕也不能真正树立。如此看来,立志与为学,本就是一回事:立志就是树立为学的心,为学就是立志要做的事。
(原文:人之学为圣人也,非有必为圣人之志,虽欲为学,谁为学?有其志矣,而不日用其力以为之,虽欲立志,亦乌在其为志乎!故立志者,为学之心也;为学者,立志之事也。)
再者,立志才能学问长进。
王阳明曾对学生讲,你们学问不长进,只是因为没有立志。而且提出,立志要立必为圣人之志。
或许有人看到“圣人之志”,会觉得距离自己过于遥远,其实不然。 王阳明所说的圣人,是人人皆可为的圣人。 这一点在后续文章中也会详细解释。
朱熹也同样讲到,如今那些没有进步的人,都是因为有自足之心,而缺乏成为贤人的志向。所以往往放松自我要求,而不能更正其缺点。
(原文:今朋友之不进者,皆有彼善于此为足矣之心,而无求为贤之志。故皆有自恕之心,而不能痛去其病,故其病常随在,依旧逐事物流转,将求其彼善于此,亦不可得矣。)
(3)不立志的恶果
不能立志,是人生之大患,多少人因为不立志而因循懈驰,散漫度日。就像是没有舵的舟船随水漂流,没有衔环的马四处奔跑,哪里可以止歇呢?(志不立,如无舵之舟,无衔之马,漂荡奔逸,终亦何所底乎?)
而学者们之所以会废弛懈怠,贪图安逸而荒废时日,一事无成,也都是因为志向未曾确立。(今学者旷废隳惰,玩岁愒时,而百无所成,皆由于志之未立耳。)
3.当立何志?
《二程遗书》有言:言学便以道为志,言人便以圣为志。
王阳明亦认为, 立志当立“必为圣人之志” ,并反复强调,“立志无他焉,致良知焉已矣”,“圣人之志焉,致良知焉已矣”。由此可以看出,其认为立志就是致良知。
何为致良知?所谓良知,是非之心也。致良知,便是存善去恶,循天理而行事。这实际上说的是达到内心的和谐状态,是普遍意义上的立志。而更容易为人所理解的,则是立志完成某事。
关于致良知,后续将有专章详细介绍其观点。
4. 如何立志?
(1)立志贵专一
王阳明认为,立志贵专一,并以种树来作说明。
种树首先要培育树根,想要树木生长壮大,必须在开始生长时删刈过多的树枝而保留其主干。为学也是如此,初学时要去掉额外的喜好,比如喜好诗文,则精神会日渐漏泄在诗文上,于为学不利(此是相对于为圣人之志而言)。
此外,立志须专注,目之所见,耳之所听,不受额外事物的干扰。要像猫捕鼠,鸡孵卵那般,精神心思凝聚融结,而不复知有其他,如此专注才能志常立。
(原文:种树者必培其根,种德者必养其心。欲树之长,必于始生时删其繁枝;欲德之盛,必于始学时去夫外好。如外好诗文,则精神日渐漏泄在诗文上去;凡百外好皆然。//我此论学是无中生有的工夫,诸公须要信得及只是立志。学者一念为善之志,如树之种,但勿助勿忘,只管培植将去,自然日夜滋长,生气日完,枝叶日茂。树初生时,便抽繁枝,亦须刊落。然后根干能大。初学时亦然。故立志贵专一。//正目而视之,无他见也;倾耳而听之,无他闻也。如猫捕鼠,如鸡覆卵,精神心思凝聚融结,而不复知有其他,然后此志常立,神气精明,义理昭著。)
(2)责志以去私欲
《二程遗书》有言:学者为气所胜、习所夺,只好责志。
王阳明亦认为,怠(懈怠)、忽(疏忽)、懆(忧愁)、妒(妒忌)、忿(忿怒)、贪(贪婪)、傲(傲慢)、吝(吝啬),诸般私欲,一旦萌发,即应责究自己的志向(必为圣人/致良知),从而去除这些私欲。
(原文:凡一毫私欲之萌,只责此志不立,即私欲便退;听一毫客气之动,只责此志不立,即客气便消除。……或怠心生,责此志,即不怠;忽心生,责此志,即不忽;懆心生,责此志,即不懆;妒心生,责此志,即不妒;忿心生,责此志,即不忿;贪心生,责此志,即不贪;傲心生,责此志,即不傲;吝心生,责此志,即不吝。……责志之功,其于去人欲,有如烈火之燎毛,太阳一出,而魍魉潜消也。)
(3)无时无地可放松
王阳明认为,“无一息而非立志责志之时,无一事而非立志责志之地。”即无时无地都要不忘立志和责志。
(4) 三十而立的解读
“三十而立”是日常生活中常常听到的词汇,其出自《论语·为政》,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王阳明认为立志是件困难的事情,所谓“三十而立。立者,志立也。虽至于‘不逾矩’,亦志之不逾矩也。”
5.如何实践志向?
(1)立志要真切
有人立志之后,面对艰难困苦仍会动摇,甚至退缩不前,这又是什么原因呢?
王阳明的学生曾问道,“遇事便会困,亦时会忘。如何处之?”王阳明回答说,为学最重要的就是立志,你说的厌倦遗忘之病,只不过是志向不够真切罢了。好色之人不曾感到疲倦和遗忘,只不过是因为其好色真切。
(原文:为学紧要大头脑,只是立志,所谓困忘之病,亦只是志欠真切。今好色之人未尝病于困忘,只是一真切耳。)
朱熹认为科举累人不浅,人的志向往往被其改变。但是为赡养父母和养育子女,又不得不依赖于科举。
(原文:科举累人不浅,人多为此所夺。但有母在,仰事俯育,不得不资于此,故不可不勉尔,其实甚夺人志。)
有学生就此问题请教王阳明,他则认为科举之所以会累人,只是因为为学之志不真切罢了。若是良知真切,即使做举业,也不会心累。不仅科举,若能够立志,对良知而言,千事万事都只是一事,人所累的,不在于读书作文,而是得失。
(原文:只要良知真切,虽做举业,不为心累;总有累亦易觉,克之而已。且如读书时,良知知得强记之心不是,即克去之;有欲速之心不是,即克去之;有夸多门靡之心不是,即克去之:如此,亦只是终日与圣贤印对,是个纯乎天理之心。任他读书,亦只是调摄此心而已,何累之有?//志立得时,良知千事万为只是一事。读书作文安能累人?人自累于得失耳。)
(2)勿作空想
王阳明将立志用功,比作种树:树种刚刚生根发芽时,还没有树干;等到有了树干,还没有树枝。有了树枝之后,才会有树叶,才会开花,才会结果。这是个漫长而不能逾越各个发展阶段的过程。
最初种下树种时,只要栽培灌溉就好,不必去想何时长出树枝,何时长出树叶,何时开出花朵,何时结出果实。这些全都是空想,毫无益处。只要时时不忘栽培灌溉,还需要担心没有枝叶花实吗?
(原文:立志用功,如种树然。方其根芽,犹未有干 ; 及其有干,尚未有枝;枝而后叶,叶而后花实。初种根时,只管栽培灌溉,勿作枝想,勿作叶想,勿作花想,勿作实想。悬想何益!但不忘栽培之功,怕没有枝叶花实?)
附录:《教条示龙场诸生·立志》
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虽百工技艺,未有不本于志者。今学者旷废隳惰,忨岁愒时,而百无所成,皆由于志之未立耳。
故立志而圣,则圣矣;立志而贤,则贤矣;志不立,如无舵之舟,无衔之马,漂荡奔逸,终亦何所底乎?
昔人有言:「使为善而父母怒之,兄弟怨之,宗族乡党贱恶之,如此而不为善,可也。为善则父母爱之,兄弟悦之,宗族乡党敬信之,何苦而不为善、为君子?使为恶而父母爱之,兄弟悦之,宗族乡党敬信之,如此而为恶,可也。为恶则父母怒之,兄弟怨之,宗族乡党贱恶之,何苦必为恶、为小人?」
诸生念此,亦可以知所立志矣。
参考资料:《王阳明全集》《近思录》等。
立志是一个历久不衰的话题,对个人成长具有重要意义。王阳明对立志亦十分重视,其在《教条示龙场诸生》一文中,规劝学生与友人要注重四件事:
一曰立志;二曰勤学;三曰改过;四曰责善。 并郑重叮嘱:其慎听,毋忽!
将立志作为首要之事,可见其重视程度。关于立志,王阳明有许多精辟的论述,而他的一生,也始终在践行自己必为圣人的志向。本文,将介绍王阳明关于立志的主要观点。
1. 何为立志?
朱熹有言:心者,一身之主宰;意者,心之所发;情者,心之所动; 志者,心之所向,比于情、意尤重。
所谓的志,便是指心中向往、欲要完成之事,较之情与意,更为浓厚而坚定。而立志,则是要确定并树立志向。
那究竟该树立何种志向呢?
对此,王阳明认为,心中念念要存天理,即是立志,而善念存时,即是天理。换言之, 立志就是长立善念。 何为善念呢?心循理便是善,至善只是此心纯乎天理之极。
此语或许有些不易理解,将在后续关于致良知的文章中予以详细论述。
2. 为何立志?
(1)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
王阳明认为,立志,是人生之根本,世上有立下志向却无所成就的人,却没有未立志向而能有所成就的人(立志者,其本也。有有志而无成者矣,未有无志而能有成者也)。
简言之:志向不立,则天下无可成之事,各行各业莫不如此(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虽百工技艺,未有不本于志者)。
(2) 立志与为学乃是一体
立志与为学是何种关系?
首先,立志是为学之本。 树立志向,为学的功夫便做到了一半(学本于立志,志立而学问之功已过半矣)。朱熹也认为,不立志,就没有着力处(志不立,直是无著力处)。
其次,立志和为学乃是一体。
学生朱守谐曾向王阳明求教如何做学问,王阳明回答说不过是立志罢了;朱守谐又问何为立志,王阳明回答说不过是做学问罢了。朱守谐不解,王阳明则以“必为圣人之志”举例,解释道:
如果一个人要学做圣人,就必须要有做圣人的志向,若是没有这般志向,就算想要学习,又该向谁学习呢?一个人立下了做圣人的志向,如果不能日日尽力去学做圣人,其志向恐怕也不能真正树立。如此看来,立志与为学,本就是一回事:立志就是树立为学的心,为学就是立志要做的事。
(原文:人之学为圣人也,非有必为圣人之志,虽欲为学,谁为学?有其志矣,而不日用其力以为之,虽欲立志,亦乌在其为志乎!故立志者,为学之心也;为学者,立志之事也。)
再者,立志才能学问长进。
王阳明曾对学生讲,你们学问不长进,只是因为没有立志。而且提出,立志要立必为圣人之志。
或许有人看到“圣人之志”,会觉得距离自己过于遥远,其实不然。 王阳明所说的圣人,是人人皆可为的圣人。 这一点在后续文章中也会详细解释。
朱熹也同样讲到,如今那些没有进步的人,都是因为有自足之心,而缺乏成为贤人的志向。所以往往放松自我要求,而不能更正其缺点。
(原文:今朋友之不进者,皆有彼善于此为足矣之心,而无求为贤之志。故皆有自恕之心,而不能痛去其病,故其病常随在,依旧逐事物流转,将求其彼善于此,亦不可得矣。)
(3)不立志的恶果
不能立志,是人生之大患,多少人因为不立志而因循懈驰,散漫度日。就像是没有舵的舟船随水漂流,没有衔环的马四处奔跑,哪里可以止歇呢?(志不立,如无舵之舟,无衔之马,漂荡奔逸,终亦何所底乎?)
而学者们之所以会废弛懈怠,贪图安逸而荒废时日,一事无成,也都是因为志向未曾确立。(今学者旷废隳惰,玩岁愒时,而百无所成,皆由于志之未立耳。)
3.当立何志?
《二程遗书》有言:言学便以道为志,言人便以圣为志。
王阳明亦认为, 立志当立“必为圣人之志” ,并反复强调,“立志无他焉,致良知焉已矣”,“圣人之志焉,致良知焉已矣”。由此可以看出,其认为立志就是致良知。
何为致良知?所谓良知,是非之心也。致良知,便是存善去恶,循天理而行事。这实际上说的是达到内心的和谐状态,是普遍意义上的立志。而更容易为人所理解的,则是立志完成某事。
关于致良知,后续将有专章详细介绍其观点。
4. 如何立志?
(1)立志贵专一
王阳明认为,立志贵专一,并以种树来作说明。
种树首先要培育树根,想要树木生长壮大,必须在开始生长时删刈过多的树枝而保留其主干。为学也是如此,初学时要去掉额外的喜好,比如喜好诗文,则精神会日渐漏泄在诗文上,于为学不利(此是相对于为圣人之志而言)。
此外,立志须专注,目之所见,耳之所听,不受额外事物的干扰。要像猫捕鼠,鸡孵卵那般,精神心思凝聚融结,而不复知有其他,如此专注才能志常立。
(原文:种树者必培其根,种德者必养其心。欲树之长,必于始生时删其繁枝;欲德之盛,必于始学时去夫外好。如外好诗文,则精神日渐漏泄在诗文上去;凡百外好皆然。//我此论学是无中生有的工夫,诸公须要信得及只是立志。学者一念为善之志,如树之种,但勿助勿忘,只管培植将去,自然日夜滋长,生气日完,枝叶日茂。树初生时,便抽繁枝,亦须刊落。然后根干能大。初学时亦然。故立志贵专一。//正目而视之,无他见也;倾耳而听之,无他闻也。如猫捕鼠,如鸡覆卵,精神心思凝聚融结,而不复知有其他,然后此志常立,神气精明,义理昭著。)
(2)责志以去私欲
《二程遗书》有言:学者为气所胜、习所夺,只好责志。
王阳明亦认为,怠(懈怠)、忽(疏忽)、懆(忧愁)、妒(妒忌)、忿(忿怒)、贪(贪婪)、傲(傲慢)、吝(吝啬),诸般私欲,一旦萌发,即应责究自己的志向(必为圣人/致良知),从而去除这些私欲。
(原文:凡一毫私欲之萌,只责此志不立,即私欲便退;听一毫客气之动,只责此志不立,即客气便消除。……或怠心生,责此志,即不怠;忽心生,责此志,即不忽;懆心生,责此志,即不懆;妒心生,责此志,即不妒;忿心生,责此志,即不忿;贪心生,责此志,即不贪;傲心生,责此志,即不傲;吝心生,责此志,即不吝。……责志之功,其于去人欲,有如烈火之燎毛,太阳一出,而魍魉潜消也。)
(3)无时无地可放松
王阳明认为,“无一息而非立志责志之时,无一事而非立志责志之地。”即无时无地都要不忘立志和责志。
(4) 三十而立的解读
“三十而立”是日常生活中常常听到的词汇,其出自《论语·为政》,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王阳明认为立志是件困难的事情,所谓“三十而立。立者,志立也。虽至于‘不逾矩’,亦志之不逾矩也。”
5.如何实践志向?
(1)立志要真切
有人立志之后,面对艰难困苦仍会动摇,甚至退缩不前,这又是什么原因呢?
王阳明的学生曾问道,“遇事便会困,亦时会忘。如何处之?”王阳明回答说,为学最重要的就是立志,你说的厌倦遗忘之病,只不过是志向不够真切罢了。好色之人不曾感到疲倦和遗忘,只不过是因为其好色真切。
(原文:为学紧要大头脑,只是立志,所谓困忘之病,亦只是志欠真切。今好色之人未尝病于困忘,只是一真切耳。)
朱熹认为科举累人不浅,人的志向往往被其改变。但是为赡养父母和养育子女,又不得不依赖于科举。
(原文:科举累人不浅,人多为此所夺。但有母在,仰事俯育,不得不资于此,故不可不勉尔,其实甚夺人志。)
有学生就此问题请教王阳明,他则认为科举之所以会累人,只是因为为学之志不真切罢了。若是良知真切,即使做举业,也不会心累。不仅科举,若能够立志,对良知而言,千事万事都只是一事,人所累的,不在于读书作文,而是得失。
(原文:只要良知真切,虽做举业,不为心累;总有累亦易觉,克之而已。且如读书时,良知知得强记之心不是,即克去之;有欲速之心不是,即克去之;有夸多门靡之心不是,即克去之:如此,亦只是终日与圣贤印对,是个纯乎天理之心。任他读书,亦只是调摄此心而已,何累之有?//志立得时,良知千事万为只是一事。读书作文安能累人?人自累于得失耳。)
(2)勿作空想
王阳明将立志用功,比作种树:树种刚刚生根发芽时,还没有树干;等到有了树干,还没有树枝。有了树枝之后,才会有树叶,才会开花,才会结果。这是个漫长而不能逾越各个发展阶段的过程。
最初种下树种时,只要栽培灌溉就好,不必去想何时长出树枝,何时长出树叶,何时开出花朵,何时结出果实。这些全都是空想,毫无益处。只要时时不忘栽培灌溉,还需要担心没有枝叶花实吗?
(原文:立志用功,如种树然。方其根芽,犹未有干 ; 及其有干,尚未有枝;枝而后叶,叶而后花实。初种根时,只管栽培灌溉,勿作枝想,勿作叶想,勿作花想,勿作实想。悬想何益!但不忘栽培之功,怕没有枝叶花实?)
附录:《教条示龙场诸生·立志》
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虽百工技艺,未有不本于志者。今学者旷废隳惰,忨岁愒时,而百无所成,皆由于志之未立耳。
故立志而圣,则圣矣;立志而贤,则贤矣;志不立,如无舵之舟,无衔之马,漂荡奔逸,终亦何所底乎?
昔人有言:「使为善而父母怒之,兄弟怨之,宗族乡党贱恶之,如此而不为善,可也。为善则父母爱之,兄弟悦之,宗族乡党敬信之,何苦而不为善、为君子?使为恶而父母爱之,兄弟悦之,宗族乡党敬信之,如此而为恶,可也。为恶则父母怒之,兄弟怨之,宗族乡党贱恶之,何苦必为恶、为小人?」
诸生念此,亦可以知所立志矣。
参考资料:《王阳明全集》《近思录》等。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