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子兵法》第八篇《九变》的主要原则
1个回答
展开全部
《孙子兵法》第八篇《九变》的主要原则
《九变》篇是《孙子兵法》的第八篇,主要论述了九变五利,知九变五利才能用好军队,战场要懂得随机应变,做到有备无患。整篇分为四章,第一章讲九变五利是什么。第二章讲将领需要知九变五利才能用好军队。第三章讲要兼顾利和害,才能消除隐患而达到目的。第四章讲将有五危,五危会导致失败(如图1所示)。
图 1 《九变》篇的主要原则
第一章讲九变五利是什么。
【原文】孙子曰:凡用兵之法,将受命于君,合军聚众。圮地无舍,衢地交合,绝地无留,围地则谋,死地则战。涂有所不由,军有所不击,城有所不攻,地有所不争,君命有所不受。
【译文】孙子说:用兵的原则,将接受国君的命令,召集人马组建军队, 在难于通行之地不要驻扎,在四通八达的交通要道要与四邻结交,在难以生存的地区不要停留,在四周有险阻容易被包围的地区要精于谋划,误入死地则须坚决作战。有的道路不要走,有些敌军不要攻,有些城池不要占,有些地域不要争,君主的某些命令也可以不接受。
【详解】本章主要讲九地五变是什么。影响胜利的主要是我方的实力和战术,敌人的实力和战术,以及地形环境对于敌我双方的影响。九地五变主要地形环境对于敌我的影响(如图2所示)。
图 2 九变五利
九地和五变是什么,从古至今,争议较多。“圮地无舍,衢地交合,绝地无留,围地则谋,死地则战。涂有所不由,军有所不击,城有所不攻,地有所不争,君命有所不受。”是十句话,而不是九句或者十四句。有人认为前九句为九变,但是五利就没法解释了。有人认为九变应该是五变,即前五句是五变,后五句是五利。有人认为九变只是指的多变,九并不是确定的数。
我倾向于认为前五句是指九变中的五变,因为这几句和《九地》篇的九地中的五地相同。而后五句指的是五利。
《九地》篇介绍了九种军事地理,这九种不是单纯的地形,是和敌我所处位置相关的。九地包括:散地、轻地、争地、交地、衢地、重地、圮地、围地和死地,而本章中所提到的圮地、衢地、围地和死地直接可以在九地中找到。至于绝地,《九地》篇写道:“去国越境而师者,绝地也”,按照上下文的关系,绝地应该对应于争地,文中争地的策略是争地则无攻,与本章中绝地无留的意思类似。
五利指的是:涂有所不由,军有所不击,城有所不攻,地有所不争,君命有所不受。这五句表示需要变通,要有所不为。那么如何判断改为或者不该为呢?以全局利益而不是局部利益作为衡量标准,放弃局部利益,做到有所不为。
在企业管理上也有很多类似的例子,有所不为反而能获得更大的成果。企业家乔布斯说:“决定做什么跟不做什么同样重要。”他说:“对公司来说是这样,对产品来说也是这样。”他的一个过人之处就是知道如何做到专注。乔布斯回到濒临破产的苹果公司后,砍掉了大部分产品,只生产专业级的台式机,专业级笔记本,消费级的台式机和消费级的笔记本四种产品,结果苹果起死回生,再次回归高速发展轨道。乔布斯做到了有所不为,拯救了濒临破产的苹果。
从有效产出的角度来说,做了不该做的事情不会增加有效产出;相反,还会降低有效产出。因为做了不该做的事情会浪费资源、时间和力量,并占用了空间,而这些资源本可以用在该做的事情上,而产生更大的产出。TOC理论创始人高德拉特在经典文章《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总结福特的流水线生产和丰田的TPS生产方式时写道这两个理论遵循的四个核心原则之一就是:“废除局部效率”。局部效率会增加库存,降低企业的有效产出;而有效产出指整个系统通过销售而获得金钱的速度。TPS系统迫使整个工业界改变对库存的看法,从视之为资产,变为视之为负债。
管理学家赫尔伯特•西蒙在《管理行为》中关于手段-目的链中写道:“某些目标必须依赖于其他更远大的目标才能发挥作用。这个事实导致目标的层级结构,每一层相对于其下层都是目标,相对于其上层又是手段。通过目的的层级结构,行为得以保持完整性和一致性,因为每个备选行动方案都使用综合的价值尺度,即‘最终’目的来衡量”。西蒙强调通过最终目标来衡量备选方案,保持行为的完整性和一致性,中间目标要服从最终目标。孙子强调的有所不为也是在说不要为了中间的目标利益而损害了最终的利益。
从广义经济学的角度说,做了该做的事情会增加利益,而不做不该做的事情会降低成本,从而使盈余最大化。
孙子在地形篇也表达了要以全局利益而不是个人利益为重的思想,他说:“故战道必胜,主曰无战,必战可也;战道不胜,主曰必战,无战可也。故进不求名,退不避罪,唯民是保,而利于主,国之宝也。”保全百姓,符合国家利益是决策的最高准则,所以在现实中不符合这些利益的事情就不应该去争取,国君的错误命令也不应该被执行。从这两段话衍生出“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的名言,就是因为前线的将领更了解战场的情况,比远在后方的国君更能做出符合国家利益的决策。
第二章讲将领需要知九变五利,才能用好军队。
【原文】故将通于九变之利者,知用兵矣;将不通于九变之利者,虽知地形,不能得地之利者矣。治兵不知九变之术,虽知五利,不能得人之用矣。
【译文】所以将帅精通“九变”的具体运用,就是真懂得用兵了;将帅不精通“九变”的具体运用,就算熟悉地形,也不能得到地利。指挥作战如果不懂“九变”的方法,即使知道“五利”,也不能充分发挥部队的战斗力。
【详解】本章主要讲将领知九变五利,才能用好军队。将帅知道九变,才懂得用兵,不知九变,虽知地形,但也得不到地利。作战不知九变,虽知五利,但也不能发挥军队的作用(如图3所示)。
图 3 知九变五利知用兵
本章讲了知九变和不知九变,战斗会怎样。知九变的讲了一条,不知九变的讲了两条。“将不通于九变之利者,虽知地形,不能得地之利者矣”这句话可以看到九变是和地形相关的,也就印证了上边所说的九变指的是九地之变。古代的战斗都是陆战,敌我军队必须在陆地上展开战斗,《九地》不仅给出了九种军事地理,还给出了每种对应的策略,如果策略错误,那么就得不到地利,也不能将军队的实力发挥好。
比如衢地,什么是衢地呢?衢地的策略是什么呢?
《九地》篇写道:“诸侯之地三属,先至而得天下之众者,为衢地。”衢地指的是敌我和其它诸侯国接壤的地区,先到就可以结交诸侯国并取得它们的支援。衢地的策略是交合,通过结交衢地的诸侯,可以增加自己一方的力量,进而增加了胜利的可能。如果将领不知晓九变之利,即使知道衢地是四通八达的地形,也不能得到衢地的利益,因为他不知晓衢地的策略是交合,也就不会去交合。如果用兵不知晓九变的利益,虽然知道 “城有所不攻”而没有去攻占衢地之城,但是他也没有按照九地的策略进行交合,那么他也得不到衢地诸侯的帮助,即没有得到人之用也。
衢地是先至而的天下之众,麦金德则提出了另一种说法,先控制某地而得世界,即陆权论。一战前夕,著名英国地缘政治学家提出了著名的麦氏三段论式的政治咒语:“谁统治了东欧,谁就能控制大陆心脏地带;谁控制大陆心脏地带,谁就能控制世界岛(欧亚大陆);谁控制了世界岛,谁就能控制整个世界”。作为对麦金德的地缘政治观的发展,著名美国地缘政治学家斯皮克曼则在其《和平地理学》中提出了“边缘地带理论”。他认为,“谁支配着边缘地区,谁就控制欧亚大陆;谁支配着欧亚大陆,谁就掌握着世界的命运”。现代世界的政治,基本上也是围绕着这个理论展开的,美国对于中俄周边国家的极力拉拢和控制,就是“边缘地带理论”的实际应用。衢地和陆权论都强调了地缘政治的重要性,先至或先控制就能得天下之众。
第三章讲要兼顾利和害,才能消除隐患而达到目的。
【原文】是故智者之虑,必杂于利害。杂于利,而务可信也;杂于害,而患可解也。是故屈诸侯者以害,役诸侯者以业,趋诸侯者以利。故用兵之法,无恃其不来,恃吾有以待也;无恃其不攻,恃吾有所不可攻也。
【译文】智慧明达的将帅考虑问题,必然把利与害一起权衡。在考虑不利条件时,同时考虑有利条件,大事就能顺利进行;在看到有利因素时同时考虑到不利因素,祸患就可以排除。因此,用计谋去伤害它,要使各国诸侯的力量不能伸展;用事情驱使它,要使各国诸侯忙于应付;用利益引诱他,使各国诸侯被动奔走。所以用兵的原则是:不要指望敌人不来打,而要依靠我方有充分准备等待它;不要指望敌人不进攻,而要依靠我方有了使敌人进攻不下的方法。
【详解】这章主要讲兼顾利和害,才能消除隐患而达到目的。(如图4所示)。
图 4 兼顾利和害
从物理学的角度来说,合外力决定成果。合外力=动力-阻力,动力是完成成果所需要的力量,阻力是完成成果的阻碍力量。要想成果最大化,就需要从动力和阻力两方面下手,一方面使得动力最大化,一方面使得阻力最小化,这样合外力就会最大化,进而成果最大化。“杂于利,而务可信也;杂于害,而患可解也。”这句话中的利是动力,害是阻力,也可以分开看,把利看做是务的动力,把害看成患的动力。从管理学核心竞争力决定核心成果的角度来说,增加核心竞争力就可以增加成果。
是故屈诸侯者以害,役诸侯者以业,趋诸侯者以利。这三句可以使用广义动量定理Fαt=MV来分析,要想获得成果,需要有力量F、方向α、作用点和时间t,四者缺一不可。各诸侯国如果对我产生威胁,我通过各种手段改变他威胁我的力量、方向、作用点和时间这四要素,就能降低各诸侯国对我的威胁。屈诸侯者以害指的是用计谋来伤害它,这样他的力量就会减少,威胁就会减少。役诸侯者以业指的是用事情来驱使他,这样他的力量和时间都用在了这件事情上,就没有力量和时间来对我产生威胁了。用利益来引诱他,这样他就将力量用在我想要他努力的方向上,而不是在反对我的方向上。
故用兵之法,无恃其不来,恃吾有以待也;无恃其不攻,恃吾有所不可攻也。这两句的意思是不要把希望寄托在对手身上,而要增强自己的实力,以自己的实力来决定胜负。
在战争中,打击敌人的弱点可以以较小的代价获得较大的成果,所以敌我双方均在寻求打击对方的弱点。为了减少自己弱点被打击的可能,则需要尽可能的有所准备,做到有备无患。有所准备就不怕敌人的攻击,准备的越充分则越没有后顾之忧。有利的方面有助于增加自己的成果利益,不利的方面会增加自己的成本,所以要权衡考虑利益与害处,做出合适的决策。考虑到整体的利益,就不会因为局部利益而损害整体利益,考虑到自己的弱点,就会有所准备,做到有备无患,从而获得最大的利益盈余。
在安全管理上,本质安全是指通过设计等手段使生产设备或生产系统本身具有安全性,即使在误操作或发生故障的情况下也不会造成事故的功能。本质安全是不寄希望不发生误操作,而是在误操作的情况下也不会产生事故,这和“无恃其不来,恃吾有以待也”表达的意思类似。
第四章讲将有五危,五危会导致失败。
【原文】故将有五危:必死,可杀也;必生,可虏也;忿速,可侮也;廉洁,可辱也;爱民,可烦也。凡此五者,将之过也,用兵之灾也。覆军杀将,必以五危,不可不察也。
【译文】所以将领有五种致命的弱点:只知死拼会被杀,贪生怕死会被俘,急躁易怒则经不起剌激,廉洁自爱则受不了侮辱,爱护居民则遭受烦劳。这五种危险,是将帅的过错,也是用兵的灾难。军队覆灭、将军被杀,都由于这五种危险引起,是不可不警惕的。
【详解】第四章讲将有五危,五危会导致失败。五危包括必死、必生、忿速、廉洁和爱民(如图5所示)。
图 5 将有五危
将领的这五危就是将领的弱点,很容易被敌人定点打击而使得自己失败。将领是军队的控制指挥系统,按照富勒提出的瘫痪理论,打击敌人指挥系统,可以使敌军的指挥陷入瘫痪,这样敌人就不能形成合力而变成一盘散沙,打击敌人就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将领是整个军队的关键点,从广义动量定理的角度来说,打击关键点可以获得更大成果,类似于将凸透镜的焦点对准火柴头。而将领的弱点又是将领的关键点,打击将领的弱点,就能导致整个控制指挥系统陷于混乱,进而打败敌人。
在《始计》篇中,五事中包括将,将包括智信仁勇严五种素质,这五种素质是利于获胜的。而本章中的将的五危,是容易导致失败的。将领应该加强前五种素质,避免后五种危险。当将领的五危中的某种不能有效消除时,可以选用合适的副将协助自己,进而通过副将的长处来弥补自己的弱点。另一种方法是成立参谋部,通过多名参谋人员来决策,这样可以有效避免将领的某个弱点被定点打击。
摘自《可以量化的军事学》
《可以量化的军事学》的主要原则
使用物理学分析经济学、管理学和军事学,让它们从艺术变为科学!可量化网站: www.kelianghua.com
《九变》篇是《孙子兵法》的第八篇,主要论述了九变五利,知九变五利才能用好军队,战场要懂得随机应变,做到有备无患。整篇分为四章,第一章讲九变五利是什么。第二章讲将领需要知九变五利才能用好军队。第三章讲要兼顾利和害,才能消除隐患而达到目的。第四章讲将有五危,五危会导致失败(如图1所示)。
图 1 《九变》篇的主要原则
第一章讲九变五利是什么。
【原文】孙子曰:凡用兵之法,将受命于君,合军聚众。圮地无舍,衢地交合,绝地无留,围地则谋,死地则战。涂有所不由,军有所不击,城有所不攻,地有所不争,君命有所不受。
【译文】孙子说:用兵的原则,将接受国君的命令,召集人马组建军队, 在难于通行之地不要驻扎,在四通八达的交通要道要与四邻结交,在难以生存的地区不要停留,在四周有险阻容易被包围的地区要精于谋划,误入死地则须坚决作战。有的道路不要走,有些敌军不要攻,有些城池不要占,有些地域不要争,君主的某些命令也可以不接受。
【详解】本章主要讲九地五变是什么。影响胜利的主要是我方的实力和战术,敌人的实力和战术,以及地形环境对于敌我双方的影响。九地五变主要地形环境对于敌我的影响(如图2所示)。
图 2 九变五利
九地和五变是什么,从古至今,争议较多。“圮地无舍,衢地交合,绝地无留,围地则谋,死地则战。涂有所不由,军有所不击,城有所不攻,地有所不争,君命有所不受。”是十句话,而不是九句或者十四句。有人认为前九句为九变,但是五利就没法解释了。有人认为九变应该是五变,即前五句是五变,后五句是五利。有人认为九变只是指的多变,九并不是确定的数。
我倾向于认为前五句是指九变中的五变,因为这几句和《九地》篇的九地中的五地相同。而后五句指的是五利。
《九地》篇介绍了九种军事地理,这九种不是单纯的地形,是和敌我所处位置相关的。九地包括:散地、轻地、争地、交地、衢地、重地、圮地、围地和死地,而本章中所提到的圮地、衢地、围地和死地直接可以在九地中找到。至于绝地,《九地》篇写道:“去国越境而师者,绝地也”,按照上下文的关系,绝地应该对应于争地,文中争地的策略是争地则无攻,与本章中绝地无留的意思类似。
五利指的是:涂有所不由,军有所不击,城有所不攻,地有所不争,君命有所不受。这五句表示需要变通,要有所不为。那么如何判断改为或者不该为呢?以全局利益而不是局部利益作为衡量标准,放弃局部利益,做到有所不为。
在企业管理上也有很多类似的例子,有所不为反而能获得更大的成果。企业家乔布斯说:“决定做什么跟不做什么同样重要。”他说:“对公司来说是这样,对产品来说也是这样。”他的一个过人之处就是知道如何做到专注。乔布斯回到濒临破产的苹果公司后,砍掉了大部分产品,只生产专业级的台式机,专业级笔记本,消费级的台式机和消费级的笔记本四种产品,结果苹果起死回生,再次回归高速发展轨道。乔布斯做到了有所不为,拯救了濒临破产的苹果。
从有效产出的角度来说,做了不该做的事情不会增加有效产出;相反,还会降低有效产出。因为做了不该做的事情会浪费资源、时间和力量,并占用了空间,而这些资源本可以用在该做的事情上,而产生更大的产出。TOC理论创始人高德拉特在经典文章《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总结福特的流水线生产和丰田的TPS生产方式时写道这两个理论遵循的四个核心原则之一就是:“废除局部效率”。局部效率会增加库存,降低企业的有效产出;而有效产出指整个系统通过销售而获得金钱的速度。TPS系统迫使整个工业界改变对库存的看法,从视之为资产,变为视之为负债。
管理学家赫尔伯特•西蒙在《管理行为》中关于手段-目的链中写道:“某些目标必须依赖于其他更远大的目标才能发挥作用。这个事实导致目标的层级结构,每一层相对于其下层都是目标,相对于其上层又是手段。通过目的的层级结构,行为得以保持完整性和一致性,因为每个备选行动方案都使用综合的价值尺度,即‘最终’目的来衡量”。西蒙强调通过最终目标来衡量备选方案,保持行为的完整性和一致性,中间目标要服从最终目标。孙子强调的有所不为也是在说不要为了中间的目标利益而损害了最终的利益。
从广义经济学的角度说,做了该做的事情会增加利益,而不做不该做的事情会降低成本,从而使盈余最大化。
孙子在地形篇也表达了要以全局利益而不是个人利益为重的思想,他说:“故战道必胜,主曰无战,必战可也;战道不胜,主曰必战,无战可也。故进不求名,退不避罪,唯民是保,而利于主,国之宝也。”保全百姓,符合国家利益是决策的最高准则,所以在现实中不符合这些利益的事情就不应该去争取,国君的错误命令也不应该被执行。从这两段话衍生出“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的名言,就是因为前线的将领更了解战场的情况,比远在后方的国君更能做出符合国家利益的决策。
第二章讲将领需要知九变五利,才能用好军队。
【原文】故将通于九变之利者,知用兵矣;将不通于九变之利者,虽知地形,不能得地之利者矣。治兵不知九变之术,虽知五利,不能得人之用矣。
【译文】所以将帅精通“九变”的具体运用,就是真懂得用兵了;将帅不精通“九变”的具体运用,就算熟悉地形,也不能得到地利。指挥作战如果不懂“九变”的方法,即使知道“五利”,也不能充分发挥部队的战斗力。
【详解】本章主要讲将领知九变五利,才能用好军队。将帅知道九变,才懂得用兵,不知九变,虽知地形,但也得不到地利。作战不知九变,虽知五利,但也不能发挥军队的作用(如图3所示)。
图 3 知九变五利知用兵
本章讲了知九变和不知九变,战斗会怎样。知九变的讲了一条,不知九变的讲了两条。“将不通于九变之利者,虽知地形,不能得地之利者矣”这句话可以看到九变是和地形相关的,也就印证了上边所说的九变指的是九地之变。古代的战斗都是陆战,敌我军队必须在陆地上展开战斗,《九地》不仅给出了九种军事地理,还给出了每种对应的策略,如果策略错误,那么就得不到地利,也不能将军队的实力发挥好。
比如衢地,什么是衢地呢?衢地的策略是什么呢?
《九地》篇写道:“诸侯之地三属,先至而得天下之众者,为衢地。”衢地指的是敌我和其它诸侯国接壤的地区,先到就可以结交诸侯国并取得它们的支援。衢地的策略是交合,通过结交衢地的诸侯,可以增加自己一方的力量,进而增加了胜利的可能。如果将领不知晓九变之利,即使知道衢地是四通八达的地形,也不能得到衢地的利益,因为他不知晓衢地的策略是交合,也就不会去交合。如果用兵不知晓九变的利益,虽然知道 “城有所不攻”而没有去攻占衢地之城,但是他也没有按照九地的策略进行交合,那么他也得不到衢地诸侯的帮助,即没有得到人之用也。
衢地是先至而的天下之众,麦金德则提出了另一种说法,先控制某地而得世界,即陆权论。一战前夕,著名英国地缘政治学家提出了著名的麦氏三段论式的政治咒语:“谁统治了东欧,谁就能控制大陆心脏地带;谁控制大陆心脏地带,谁就能控制世界岛(欧亚大陆);谁控制了世界岛,谁就能控制整个世界”。作为对麦金德的地缘政治观的发展,著名美国地缘政治学家斯皮克曼则在其《和平地理学》中提出了“边缘地带理论”。他认为,“谁支配着边缘地区,谁就控制欧亚大陆;谁支配着欧亚大陆,谁就掌握着世界的命运”。现代世界的政治,基本上也是围绕着这个理论展开的,美国对于中俄周边国家的极力拉拢和控制,就是“边缘地带理论”的实际应用。衢地和陆权论都强调了地缘政治的重要性,先至或先控制就能得天下之众。
第三章讲要兼顾利和害,才能消除隐患而达到目的。
【原文】是故智者之虑,必杂于利害。杂于利,而务可信也;杂于害,而患可解也。是故屈诸侯者以害,役诸侯者以业,趋诸侯者以利。故用兵之法,无恃其不来,恃吾有以待也;无恃其不攻,恃吾有所不可攻也。
【译文】智慧明达的将帅考虑问题,必然把利与害一起权衡。在考虑不利条件时,同时考虑有利条件,大事就能顺利进行;在看到有利因素时同时考虑到不利因素,祸患就可以排除。因此,用计谋去伤害它,要使各国诸侯的力量不能伸展;用事情驱使它,要使各国诸侯忙于应付;用利益引诱他,使各国诸侯被动奔走。所以用兵的原则是:不要指望敌人不来打,而要依靠我方有充分准备等待它;不要指望敌人不进攻,而要依靠我方有了使敌人进攻不下的方法。
【详解】这章主要讲兼顾利和害,才能消除隐患而达到目的。(如图4所示)。
图 4 兼顾利和害
从物理学的角度来说,合外力决定成果。合外力=动力-阻力,动力是完成成果所需要的力量,阻力是完成成果的阻碍力量。要想成果最大化,就需要从动力和阻力两方面下手,一方面使得动力最大化,一方面使得阻力最小化,这样合外力就会最大化,进而成果最大化。“杂于利,而务可信也;杂于害,而患可解也。”这句话中的利是动力,害是阻力,也可以分开看,把利看做是务的动力,把害看成患的动力。从管理学核心竞争力决定核心成果的角度来说,增加核心竞争力就可以增加成果。
是故屈诸侯者以害,役诸侯者以业,趋诸侯者以利。这三句可以使用广义动量定理Fαt=MV来分析,要想获得成果,需要有力量F、方向α、作用点和时间t,四者缺一不可。各诸侯国如果对我产生威胁,我通过各种手段改变他威胁我的力量、方向、作用点和时间这四要素,就能降低各诸侯国对我的威胁。屈诸侯者以害指的是用计谋来伤害它,这样他的力量就会减少,威胁就会减少。役诸侯者以业指的是用事情来驱使他,这样他的力量和时间都用在了这件事情上,就没有力量和时间来对我产生威胁了。用利益来引诱他,这样他就将力量用在我想要他努力的方向上,而不是在反对我的方向上。
故用兵之法,无恃其不来,恃吾有以待也;无恃其不攻,恃吾有所不可攻也。这两句的意思是不要把希望寄托在对手身上,而要增强自己的实力,以自己的实力来决定胜负。
在战争中,打击敌人的弱点可以以较小的代价获得较大的成果,所以敌我双方均在寻求打击对方的弱点。为了减少自己弱点被打击的可能,则需要尽可能的有所准备,做到有备无患。有所准备就不怕敌人的攻击,准备的越充分则越没有后顾之忧。有利的方面有助于增加自己的成果利益,不利的方面会增加自己的成本,所以要权衡考虑利益与害处,做出合适的决策。考虑到整体的利益,就不会因为局部利益而损害整体利益,考虑到自己的弱点,就会有所准备,做到有备无患,从而获得最大的利益盈余。
在安全管理上,本质安全是指通过设计等手段使生产设备或生产系统本身具有安全性,即使在误操作或发生故障的情况下也不会造成事故的功能。本质安全是不寄希望不发生误操作,而是在误操作的情况下也不会产生事故,这和“无恃其不来,恃吾有以待也”表达的意思类似。
第四章讲将有五危,五危会导致失败。
【原文】故将有五危:必死,可杀也;必生,可虏也;忿速,可侮也;廉洁,可辱也;爱民,可烦也。凡此五者,将之过也,用兵之灾也。覆军杀将,必以五危,不可不察也。
【译文】所以将领有五种致命的弱点:只知死拼会被杀,贪生怕死会被俘,急躁易怒则经不起剌激,廉洁自爱则受不了侮辱,爱护居民则遭受烦劳。这五种危险,是将帅的过错,也是用兵的灾难。军队覆灭、将军被杀,都由于这五种危险引起,是不可不警惕的。
【详解】第四章讲将有五危,五危会导致失败。五危包括必死、必生、忿速、廉洁和爱民(如图5所示)。
图 5 将有五危
将领的这五危就是将领的弱点,很容易被敌人定点打击而使得自己失败。将领是军队的控制指挥系统,按照富勒提出的瘫痪理论,打击敌人指挥系统,可以使敌军的指挥陷入瘫痪,这样敌人就不能形成合力而变成一盘散沙,打击敌人就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将领是整个军队的关键点,从广义动量定理的角度来说,打击关键点可以获得更大成果,类似于将凸透镜的焦点对准火柴头。而将领的弱点又是将领的关键点,打击将领的弱点,就能导致整个控制指挥系统陷于混乱,进而打败敌人。
在《始计》篇中,五事中包括将,将包括智信仁勇严五种素质,这五种素质是利于获胜的。而本章中的将的五危,是容易导致失败的。将领应该加强前五种素质,避免后五种危险。当将领的五危中的某种不能有效消除时,可以选用合适的副将协助自己,进而通过副将的长处来弥补自己的弱点。另一种方法是成立参谋部,通过多名参谋人员来决策,这样可以有效避免将领的某个弱点被定点打击。
摘自《可以量化的军事学》
《可以量化的军事学》的主要原则
使用物理学分析经济学、管理学和军事学,让它们从艺术变为科学!可量化网站: www.kelianghua.com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