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必修2历史知识点归纳

 我来答
优点教育17
2022-08-02 · TA获得超过7620个赞
知道大有可为答主
回答量:5800
采纳率:99%
帮助的人:297万
展开全部

  高一必修2历史知识点归纳 篇1

  1、古代农业耕作方式演变

  (1)刀耕火种(原始农业)

  (2)石器锄耕

  (3)铁犁牛耕

  2、古代农业的生产工具:春秋战国—铁犁;西汉—耦犁、耧车(播种工具);隋唐—曲辕犁

  3、古代耕作方法演变:春秋战国—垄作法(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耕作方法);西汉—代田法

  4、古代水利工程:都江堰(战国);漕渠、白渠、龙首渠(汉)

  5、古代灌溉工具演变:翻车(三国)、筒车(唐朝)、高转筒车(宋朝)、风力水车(明清)

  6、中国古代人们由不断迁徙走向定居的原因:生产力的发展

  7、小农经济出现的时间:春秋战国出现

  8、小农经济出现的原因:

  ①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的出现和牛耕的普及,提高了生产力。(根本原因)

  ②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9、小农经济的特点:

  ①以家庭为生产单位(分散性)

  ②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封闭性)③分工简单,技术落后(落后性)④易受天灾、苛政的影响(脆弱性)

  10历代统治者的重视,是中国传统农业社会生产的基本模式。

  11、对小农经济的评价:积极

  ①提高农民生产的积极性

  ②为我国农业的精耕细作做出了贡献

  消极

  ①小农经济比较脆弱,容易破产

  ②是我国封建社会繁荣的原因,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缓慢和长期延续的重要原因

  12、中国古代手工业的经营形态:

  官营手工业、民营手工业、家庭手工业

  13、三大手工业部门的发展状况

  青铜:商周—鼎盛(青铜时代)代表:司母戊鼎、四羊方尊等冶金冶铁:西周晚期出现铁器,两汉的高炉炼铁和炒钢技术;东汉杜诗发明水排(水利鼓风冶

  铁工具)炼钢:南北朝—灌钢法(水排和灌钢法使中国的冶炼技术在16世纪前一直领先于世界)商朝—原始瓷器;东汉—青瓷;北朝—白瓷唐朝;唐朝—南青北白;宋朝—五大名窑瓷

  元朝----青花瓷明清—--珐琅彩、彩瓷;景德镇成为瓷都器丝商朝—出现丝织品;西周—斜花提纹织物;业西汉—政府在长安设东西织室;唐代—吸收了波斯的织法和图案风格

  14、中国古代资本主义萌芽出现的地点:江南

  15、资本主义萌芽出现的标志:“机户出资,机工出力”这种带有雇佣与被雇佣关系的手工工场的出现。

  16、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原因:封建制度的束缚(根本原因)、重农抑商、闭关锁国

  高一必修2历史知识点归纳 篇2

  丝织业

  中国又最早养蚕缫丝织绸。距今四五千年已养蚕并有丝织品。

  商朝织机。

  西周斜纹提花织物。

  唐朝丝织以轻盈精湛著称,还吸收波斯的织法和图案风格。

  宋朝织锦吸收了花鸟画中的写实风格。

  明清设苏杭织造局。缎成为清朝丝织品的代表。

  民间手工业→家庭手工业、民营手工业

  民间手工业经历春秋战国和秦汉的发展后,魏晋南北朝时曾遭受摧残,到隋唐才得以恢复和

  发展。两宋以后,民间手工业在曲折中继续艰难发展。

  元朝时,民间棉纺能手黄道婆推广先进的棉纺织技术。

  明中叶以后,民营手工业甚至超过官营手工业。那时使用的花楼机,能够织出画师设计的各种花纹。

  明朝中后期,随着社会生产力和商品经济的发展,江南一些手工业部门开始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清朝时,资本主义萌芽继续发展。

  中国古代手工业享誉世界

  西汉“丝国”“丝绸之路”;

  唐朝起瓷器大量输出国外;

  明代烧制了带有阿拉伯文和梵文装饰图案的瓷器。

  清代还根据欧洲商人的订单,专门烧制西餐用具和鱼缸等。

  在中国制瓷工艺的'影响下,从17世纪开始,欧洲国家陆续生产瓷器。

  高一必修2历史知识点归纳 篇3

  古代商业

  1、商业发展的概貌

  (1)古代中国“市”的形成与发展

  宋以前,县以上的城市设市。市与民居严格分开。官府设市令或市长进行严格管理。

  按时开市、闭市,闭市后不许交易。

  宋朝时,城市中坊和市界限被打破;旧时日中为市的经营时间限制也被打破,早市、夜市昼夜相接;交易活动也不再受官府的直接监管。

  (2)商业都会的兴盛

  汉唐长安洛阳;宋朝开封临安、元朝大都等大城市,是政治、军事、商业的中心。

  丝绸之路的开通、大运河的开凿、经济重心的逐渐南移等,催生了一批新兴城市。如南方扬州、成都成为当时最繁荣的大都会,出现“扬一益二”〖唐朝〗的说法。宋朝汉口镇、佛山镇、景德镇、朱仙镇是最著名的四大商业名镇。

  (3)商人活动〖包含:古代商业发展的一些经典场景〗

  商朝人以善于经商著称,因此后世将从事商业活动的人称为“商人”。

  秦汉至隋唐,统治者多推行重农抑商政策,商人经商受时空限制,商业发展比较艰难。

  两宋商业经济空前繁荣,商业环境相对宽松。还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

  元朝大都成为国际性的商业大都会。

  明清时期,城镇商业在压制政策下依然繁荣。

  →棉花、茶叶、甘蔗、染料等农副产品大量进入市场成为商品。

  一些地方还出现了“商帮”,其中,徽商和晋商影响最大。

  2、古代对外贸易特点→官府控制下朝贡贸易;

  ①中国的对外贸易,历史悠久。西汉陆地和海上两条丝绸之路。唐朝广州成为重要外贸港口,政府设市舶使专管对外贸易。两宋时,中国同几十个国家进行贸易。元朝泉州是重要外贸港口,被誉为当时世界第一大港。

  ②朝贡贸易占有重要地位:其目的是要宣扬国威,加强与海外各国的联系,满足统治者对异域珍宝特产的需求。

  ③明清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对外贸易渐趋萎缩。只开广州,由“十三行”统一经营。

  高一必修2历史知识点归纳 篇4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古代农业

  1、耕作方式——铁犁牛耕

  ①春秋战国时期,开始使用铁农具和牛耕;

  ②汉以后,铁犁牛耕成为主要的耕作方式;

  ③隋唐时期,曲辕犁,耕田工具的定型;

  2、基本模式——小农经济

  ①形成时间:春秋战国

  ②形成原因:a、铁犁牛耕的出现,提高了社会生产力;(根本)b、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③特点:a、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b、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c、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④地位:在古代中国经济中始终占主导地位;

  3、土地制度

  ①原始社会——土地属于氏族公社

  ②奴隶社会(夏商周)——“井田制”(奴隶制土地国有制度)

  ③封建社会——封建土地私有制

  a、春秋,鲁国“初税亩”,实际承认土地私有的合法性;

  b、战国,秦国商鞅变法,以法律形式确立封建土地私有制;

  4、农业政策

  (1)重农抑商

  ①开始:战国商鞅变法

  ②评价

  a、保护农业生产,维护社会稳定,巩固封建统治;

  b、封建社会后期,抑制了工商业的正常发展,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滋长;

  (2)抑制土地兼并

  ①均田制(北魏—唐)

  ②“鱼鳞图册”(明朝,确定土地所有权和征收赋税的依据)

  古代手工业

  分类特点

  官营手工业地位成就

  ①由政府直接经营,集中大作坊

  ②产品不计成本,不流通,供皇帝使用在明中期以前,在手工业中一直占主导地位冶铁:东汉的水排;南北朝的灌钢法;

  制瓷

  丝织:明清时进入鼎盛时期;

  民间手工业

  ①由民间私人经营

  ②产品供民间消费明中叶以后,超过官营手工业,占主导地位明中后期,出现资本主义萌芽家庭手工业产品用来交纳赋税和家庭消费农户的副业

  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

  ①时间:明朝中后期,江南一些民营手工业中;

  ②原因:社会生产力和商品经济的发展;

  ③标志:“机户出资,机工出力,计日取值”

  ④本质特征:资本主义性质的雇佣关系;

  古代商业(商品经济)

  时期发展状况表现

  春秋战国商业繁荣官府控制商业的局面被打破

  秦汉发展艰难开始重农抑商

  隋唐商业发展农村集市贸易发展;柜坊、飞钱问世;“扬一益二”;外贸港口广州

  两宋空前繁荣交子;商税成为主要财源;市的发展打破时间、空间的限制;出现商业名镇;话本、词的盛行;《清明上河图》

  元商业繁荣国际商业大都会:大都;天下第一大港:泉州

  明清城镇商业繁荣农副产品大量成为商品;长途贩运贸易;著名商帮:晋商、徽商海禁、闭关锁国政策

  ①时间:明清时期

  ②原因:

  a、明初为防患倭寇;

  b、清初为对付东南沿海的抗清斗争;

  c、清政府认为无需同外国进行贸易;

  ③评价

  a、妨碍了海外市场的开拓,抑制了资本的原始积累,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b、隔绝了中国与外界的联系,使中国落后于世界潮流

  第三单元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

  ①原因: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

  ②表现

  a、自然经济逐渐解体b、近代企业的诞生(洋务运动)c、民族资本主义的诞生(19c60、70d)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③发展历程(见以前的讲义)

  ④特点

  a、资金少,规模小,技术力量薄弱;b、地区分布不平衡,主要分布于东南沿海地区;

  c、行业分布不平衡,主要集中在轻工业,始终没有形成完整的工业体系;

  ⑤阻碍因素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决定民族资本主义在其发展过程中必然受到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

  ⑥启示:

  a、实业救国的道路行不通

  b、民族独立是国家富强的前提;

  第四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过渡时期(1949—1956,发展生产力与改革生产关系并举)

  ①国民经济的恢复(1949—1952)

  ②三大改造(1953—1956)

  a、内容: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私有制——公有制

  b、意义:建立社会主义经济体系,正式进入社会主义;

  ③一五计划(1953—1957):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的基础;

  十年探索时期(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1956—1966)

  ①中共八大1956:对主要矛盾、主要任务的正确分析;

  ②八大二次会议1958:提出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

  a、背景:人民公社化引起严重的经济困难

  b、内容:调整、巩固、充实、提高

  c、意义: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

  文革时期(1966—1976)

  1971年、1975年周恩来、邓小平对国民经济进行整顿,促进了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改革开放时期(1978—今)

  1、十一届三中全会1978

  2、经济体制改革

  ①内容:

  a、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978四川、安徽)

  b、城市:国企改革,增强企业活力1984

  ②目标: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a、1992年初,邓小平“南方谈话”,提出要搞好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

  b、1992年10月,中共十四大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c、1993年,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确立了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

  d、1997年,中共十五大提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3、对外开放

  a、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开放区——内地

  b、多层次——全方位——宽领域

  改革开放的阶段

  ①十一届三中全会成为实行改革开放和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起点;

  ②邓小平的“南方谈话”和党的十四大成为我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进入新阶段的标志;③上海浦东的开发和开放成为中国90年代改革开放的重点和标志;

  第五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原因

  ①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

  ②新中国的成立

  ③改革开放

  表现(见以前的讲义)

  ①物质生活

  a、衣食住行

  b、交通、通讯工具

  c、大众传媒——四大媒介

  ②社会习俗

  a、辛亥革命,改变封建陋习(如废止缠足、剪辫易服、互称同志、握手等)

  b、改革开放,出现新的生活时尚(环保、讲究卫生、旅游等)

  第六单元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

  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1929年——1933年)

  1、原因

  ①根本原因: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

  ②直接原因:生产和销售之间的矛盾加剧;

  2、表现:股市崩溃、银行倒闭、企业破产、农产品价格猛跌、失业人数激增

  3、特点:

  ①波及范围广

  ②持续时间长

  ③破坏特别大

  4、影响

  ①加剧了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危机;

  ②加剧了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

  ③加剧了资本主义国家与殖民地半殖民地的矛盾;

  罗斯福新政

  1、背景

  2、内容

  (1)金融

  ①令银行暂时休业整顿,逐步恢复银行信用;

  ②放弃金本位制,实行美元贬值,刺激出口;

  ③扩大联邦储备委员会的权力;

  ④管制证券业

  (2)工业

  ①加强对工业的计划指导,通过《全国工业复兴法》,将生产的各个环节置于国家监督之下;

  ②调整企业关系和劳资关系;

  (3)农业

  ①成立农业调整署,用行政手段调整农业政策;

  ②为减耕减产的农民提供补贴,调整农产品结构,提高并稳定农产品价格;

  (4)社会福利

  汽车、飞机

  ①建立联邦救济署,发放紧急救济金;

  ②加强社会保障措施,为弱势群体提供社会保障;

  ③推行“以工代赈”,兴办公共工程,增加就业,刺激消费;

  (5)社会立法

  ①《全国劳工关系法》,使工人有权组织工会;

  ②成立全国劳工关系委员会,保障工人的基本权利;

  ③“社会保险法”

  3、实质:

  不促动资本主义制度的情况下,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进行局部调整,加强国家对经济生活和政治生活的干预;

  4、特色:采用国家干预经济的模式应对危机,其应对措施基本以立法的形式出现;

  5、影响

  (1)对美国

  ①使美国经济逐渐走出低谷;

  ②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美国的社会矛盾,使美国避免走上法西斯道路;

  (2)对世界

  ①开创国家干预经济的发展模式;

  ②资本主义告别“自由放任”政策的时代,进入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时期;

  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①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最主要)

  ②建立“福利国家”

  ③第三产业的兴起

  ④新经济的出现战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第七单元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两个政策、一种模式、三次改革)

  “战时共产主义”(1918—1920)

  1、背景

  ①国内外敌对势力企图扼杀新生的苏维埃政权;

  ②粮食严重缺乏,经济极端困难;

  2、目的:为了集中全国的物力、财力,支持国内战争;

  3、主要内容

  ①农业:实行余粮收集制;

  ②工业:大中小企业全面国有化;

  ③商业:取消自由贸易;

  ④分配:实行义务劳动制和实物配给制;

  4、评价

  ①积极:在特殊的历史条件下,保障了苏维埃政权在军事上的胜利;

  ②消极:损害了农民的利益,不利于生产的发展,违背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不是一条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道路;

  新经济政策(1921—1924)

  1、背景

  (1)连年战争使国民经济遭到严重破坏;

  (2)“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继续实施,引发了经济和政治危机;(必要性)

  2、内容

  ①农业:以农业税代替余粮收集制;

  ②工业:解除中小企业的国有化,允许私人开办小企业;

  ③商业:允许自由贸易,恢复货币流通和商品交换;

  ④分配:废除实物分配制,实行按劳分配;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