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国时期,太守、刺史和州牧哪个官职更大?有什么依据?
要知道太守、刺史、州牧等官职的大小,首先要简单了解秦朝的地方官制度。 秦国统一天下后,将天下分为36个郡,每个郡都设一名郡守郡尉。 御史郡守管行政是一郡的最高行政长官,郡尉管军事是一郡的最高军事长官,御史管监察是一郡的最高司法长官。 这是最早、最合理的三权分立,在郡守郡尉御史官职平等、相互制衡的汉末三国历史阶段,在刺史、州牧、太守三个官职中,太守的地位最低。
太守是对秦至汉郡首的尊称。 汉景帝改名为太守,郡的最高长官,也就是郡的大小事务,基本上由太守负责。 在秦朝,只有36个郡,所以那时的郡可以说相当于现在的省或大市。 但是在汉末三国时代,由于郡的数量明显增加,郡的管辖范围与现在的地级市差不多了。 值得注意的是,到隋朝,太守这一官职逐渐废除。 此后,太守不再是正式的官名,只作为刺史和知府的别称使用。
其次,对太守来说,作为一郡的最高长官,当然是刺史和州牧的下级。 例如荆州下辖9个郡,各郡各有一名太守。 历史上,太守被称为郡首。 例如,秦始皇创立秦朝后,分为天下36个郡,每个郡都有郡首。 汉景帝中元二年(前148年),郡守改称太守。 但是,后世的北周被称为郡首,余以太守为正式官名。 当然,到了明朝和清朝时期,就被知府的称呼取代了。
在汉末三国时代,郡的范围和现在的地市差不多。 在此基础上,郡下有几个县。 因此,太守虽然不是封疆大吏,但也不是七品芝麻官。 也就是说,比上不足,比下充裕。 在蜀汉五虎大将中,关羽、张飞、赵云等人担任过太守。 刺史原是监察地方的官员,作用与御史的作用相似,都是管理监察的官员。 秦朝,每个郡都设有一部御史,与汉承秦制、汉初、秦一样设有御史。 成为汉文帝时,以当时御史失职为由,另设刺史,由首相任命,行使御史职责。 当时天下共有十三个州,每个州都设有一人的刺史,但很少设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