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1章 道可道非常道

 我来答
科创17
2022-06-29 · TA获得超过5942个赞
知道小有建树答主
回答量:2846
采纳率:100%
帮助的人:181万
展开全部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老子讲的“道”指代的是宇宙万物的本源,宇宙的终极真理。

打个比方,你是生活在二维世界的生命体,我想要告诉你什么是立方体,只能用投影把三维世界降到二维给你做解释。比如,几何老师,在黑板上画一个立方体,那是真正的立方体吗?

但是因为语言,以及人类认知能力的限制,老子讲的东西,只是那个终极真理在我们这个世界的投影而已。请你知道由于维度限制的存在,老子说的,以及我们听到的都是降维后的模拟信息而已。

老子讲的道理将不是原来的真相,而是经过降维衰减后的投影。老子在讲这个概念的时候会用到很多的概念,这些概念也是经过降维衰减后的概念。需要我们自己去归纳还原(这个过程叫悟道)。

这就是道可道,非恒道。老子讲的只是那个宇宙终极真理的降维后的投影,而不是它本身。我们能用语言,文字,图像表达出来的东西,并不是那个东西本身。我们人类没有直接认识和表达那个终极真理的现实工具。

 “ 名可名非恒名”。第一个名,指的是我们可以感知到的有形的事物。

第二个名,是个动词,就是“取名”,“抽象成概念”。

我们能用概念表达出来的东西,都会损失掉很多信息。尤其是这个事物的整体性。我们通过概念理解的那个事物,其实并不是那个事物本身的真实存在。所以叫,“名可名非常名”。任何名称一旦说出来,它就有很大的局限性,我们现在不要受它的影响。

所以老子在这里也提出一个“常名”,“常名”就是不会有局限性的名号,也就是万物本来的样子  - “万物的自性”。

这个“道”指的还不是宇宙的终极真理,而是这种真理在人心的映射,是人心中的“道”。

因为已经跳出了工具理性能力范畴,还跳出了价值理性范畴,所以“道”是无法用语言来描述的,或者说自然语言这个种工具不具备为“道”建模的能力,这就是“道可道非常道”。

道和名,这两个基本概念了解了之后,后面的就好理解了。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我们给“天地之始”强行安一个概念,意思是说,

无形无名,是造生万物的起始。

叫做“无”; 给“天地之母” 再强行安一个概念,有形有名,是孕育万物的母亲,是化生万物的动力。

一切一切的总根源叫作“无”,但是“无”里面要想产生万物,就要靠“有”。如果没有“有”,就产生不了东西。

为啥要用这两个字,因为最接近嘛!能有两个接近的字就不错了,咱们意会就好,不要纠结这种原始定义,否则就是不可名、不可道了,之后那五千多字怎么写?跟着后面的文字好好体会就行了。

也可以理解为,不管是“有”还是“无”,他们的本源是一样的, 就是一个东西,都是道在人心上的投影的正反两面。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所以他劝我们说: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

常无”的意思是说,我们常常要站在这个“无”的立场,来想事情。你本已“无”,又不离开“无”的时候,若你想观宇宙天地如何变化的玄妙,是有可能的。

你常常站在 “有” 的立场上,就能看到宇宙万物看得见的部分的变化,这也可以做的到。这两边用的方法都一样,叫作“观”。

“观”,不是只说用眼睛看。用眼睛看,叫作“见”,而“观”不一定看见,它是要透过精神来体验的。

我们常说观世音菩萨,至于他的眼睛有没有在看你,你也不知道,可是他的观是最高明的,你透过精神来观,比你用肉眼去观,要明白得多。

《道德经》的这个“徼”字,应当是老子借用来表达他自己的哲学概念的,王弼的解释合理些:“徼,归终也。”一件事物最终的结果,它所能达到的边界,就是“徼”。是个有形的事物,就有边界。日月星辰,花草树木。我们可以调动自己的意识,也就是你说的感知力,去观察他们,也就是说,“有”可以用理性能力去观察,“有欲”就是调动“意识”去观察有形事物的行为,这叫常有欲以观其徼。

事物的发展由微至巨,其间总有它的一个方向和轨迹。而它起点的至微和终点的至巨之处,都为常人所不见,必须无欲而有心之人,才能把握。观妙就是观小、观微,能观妙,方能见微知著。看见表象背后的东西。

“此两者同”,告诉我们“有”跟“无”是相同的,只是名称不同而已。换句话说,“有”跟“无” 都来自于道,出来以后给它两个不同的名字,因而“有”跟“无”不是对立的。

一个事物总会包含对立统一的矛盾,我们现在很喜欢用对立,但是我们更要去了解的是统一。

统一就是彼此会彼此会互相包含,互相转化,互相迁就。

对立就糟糕了,就僵在那里了,所以我们尽量不要让任何事情对立,要让它们相对待,彼此尊重、彼此包含,做良性的互动。

老子为什么在名之后,马上讲出“无”跟“有”?他是为了告诉我们“无”是一个名称,“有”也只是一个名称。

所以,你不要太执著,千万不要认为有就是有,没有就是没有,有跟没有这两个是不通的,是对立的,不要有这种观念比较好。

下面接着说: 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同谓之玄”,就是因为同,又不太好说清楚,不太好理解。那就叫“玄”吧。

什么是玄?一束丝绳。这个字简直用的太秒了,彼此缠绕在一起,千丝万缕、连绵不绝。

整个《道德经》的观念,这两个字也是很重要的,叫作“玄同”。“玄同”现在一般人看不懂,认为是不同的,但是如果站在更高的层次,看得更深入、看得更广一点,你就会觉得它本来是一样的,有什么不同。只不过是在不同的角度看同一个东西而已。

“玄之又玄”,为什么要用两个“玄”?

就是说前面的“玄”,要把它破掉。既不要执着于有,也不要执着于无。

“玄之又玄”,后面这个“玄”,就是拿来否定前面那个“玄”的,意思是你认为这样是玄,实际我告诉你这是不玄。如果你认为他不是,那么我会告诉你它就是。因为它是“众妙之门”。

有点像佛法里说的,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非空非有。

那么,“众妙之门”是什么意思?世界上有形形色色的形象,这个“象”,是从“众妙之门”出来的。

看到这里,那大家一定会想到,这个“众妙之门”,就是我们平常所讲的天门。本来就是这样,天门是似有似无,又有又无的,那个就是道。

所以这样大家就可以看出来,你向内观可以观到道体之妙,向外观可以观到道用之妙。

这样,我们就把整个的第一章看得很清楚了。有几个要点,第一个是“道”,它是宇宙万物的本源,宇宙的终极整理。

第二个是“常”,它是恒常,不能常常变动。

第三个是“名”,它是很不可靠的,只是一个名号而已,你不要太相信。

第四个,“无”“有”。

第五个,最要紧的字叫作“同”。

现在开始我们就要接着来探讨,为什么“有”跟“无”是相通的。所以,老子第二章,就开始要把“有”破掉。

之所以要先把“有”破掉,是因为一般人痛苦的来源就是“有”。怎么你比我多呢,怎么你用的东西比我贵呢,怎么你升迁比我快呢,所有痛苦都是从“有”而来的。

人如果不把“有”破掉,那你永远痛苦不堪的。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