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正常合格的母亲,应该怎么做呢?
注意言传身教。母亲在孩子心目中的形象高大与否与教育效果是成正比的。母亲在孩子面前应该是聪慧的、勤奋的和有能力的。如果您希望孩子多看书,那么在业余时间里您也应该好好学习,善于把您得到的信息与孩子分享。这样孩子才能受到您的感染,把读书作为乐事。懂得情趣,懂得跟孩子沟通。多和孩子一起创造一些共同的经历,培养一些彼此感兴趣的话题,例如:和孩子一起购物、一起看电视、一起旅游、一起劳动等等。活泼幽默。母亲和孩子在一起时不必总是一本正经、不怒自威,母亲应该有幽默感,虽然这可能是父亲擅长的。必要的幽默技能会使孩子感受到母亲特有的智慧与宽容,他们的心会与母亲靠得更近。
当孩子兴致冲冲地告诉妈妈,他今天在学校得了一颗五角星或是一朵小红花时,千万不要以成人的角度看待,而表现出厌烦或是不屑一顾。一定要和孩子一样高兴地表扬他。
最恰当的办法是说:能不能让妈妈看看?母亲此时要与他分享这个快乐,因为这个荣誉对孩子来讲非常重要,询问的口吻更能让孩子体会尊重和尊严的意义。
3
“无知”的妈妈
当孩子来问妈妈,“这个字怎么念”等诸如此类的问题时,妈妈最好不要马上就回答他,最差的回答是:“你怎么连这个字都不认识”。
妈妈最好看了一眼后,说:哎呀,我也不认识,我们一起查字典,好吗?几次之后,妈妈就教会了孩子使用字典。同时,孩子查完字典认识该字后会很有成就感,多次之后,孩子便养成了查阅资料的自学能力,更会增加孩子探索知识的乐趣。
这个社会给女性定义的标签太多了,他们认为传统好妈妈首先得是温柔贤惠的,现代职场女性显然不吃这一套。
如果温柔贤惠的才是好妈妈,那个性要强、奋发向上的就不是好妈妈了吗?况且每个女性的性格不同,能简单通过“温柔”来定义“好”和“坏”的标准吗?

既然是评价妈妈,自然要以对孩子好的角度来考虑,最重要的是孩子的心理成长角度。心理学家荣格曾用“容器”(container)来做比喻,道出了好妈妈的本质。

好的妈妈应该是好的“情绪容器”
荣格认为,好的妈妈对孩子来讲应该是好的“情绪容器”。她能接住孩子所有的情绪,好的、坏的,开心的、绝望的、快乐的、悲伤的......在自己这里加工成较为“温和”的情绪后,再传给孩子。这样孩子的内心会更加平静,心智也就得到了进一步成长。
但在现实中,这样的妈妈并不多。多数妈妈更倾向于是这样的:
●忽视型妈妈:无论孩子做什么都没有回应
心理学家武志红经常讲起他的小时候,说那时候妈妈得了抑郁症,也会努力对孩子好,但无论他有什么情绪,不管是伤心地大哭还是开心地大笑,妈妈脸上的表情永远是淡淡的,她无法给予回应。这也导致他花了很长时间才走出自卑、孤僻的心理困境。
现实生活中,不管妈妈因为主观还是客观原因,沉迷于手机也好,自身状态不佳也好,不能给予回应的妈妈,对孩子来说无疑于“绝境”,尤其是婴幼儿时期。
毕竟这时候孩子的自我认知才刚萌芽,一切都要依赖最亲密人的反应才能朦胧得知“我是什么”。如果妈妈不回应,孩子就认为自己是不可爱的、不值得被爱的,较难自信。
●暴躁型妈妈:见不得孩子哼唧或者哭,会因此骂孩子是窝囊废
不知道你有没有这样的经历,如果孩子在身边一直哼哼唧唧或者哭哭啼啼,慢慢就会把自己的性子磨没,甚至动手打一顿让他闭嘴。这样的妈妈,会养出依赖型人格的孩子。
哼唧或哭泣,是孩子宣泄负面情绪的一种方式,暴躁型妈妈动手阻止孩子宣泄,并变本加厉地辱骂孩子,会让孩子内心的感情抒发通道关闭,慢慢成为一个冷漠的人。

●鸵鸟型妈妈:承受不了孩子的情绪,会逃跑
同学曾经跟我说,她妈妈到现在还是一副小女孩的样子。小时候她跟妈妈讲班里哪个同学欺负她,妈妈的反应居然是“我不听我不听,我管不了这个!”从此她知道,妈妈“很不靠谱”。这虽然造就了她遇事自己摆平的强势性格,但看到仿佛自己女儿一样的妈妈,她依然会感到心累,因为自己好像没有童年。
再一点多体谅一下自己的母亲,有没有什么难言之隐,自己尽自己的能力去从中沟通,并化解。
因为她跟母亲奶奶关系不好,她不想服侍他们,所以把我夹在中间,只要我一反抗,她就会说,你要替他们公祖出气吗!矛头直接就指向我,不讲道理,受不了,泼妇一样
她跟父亲关系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