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需200字左右古诗文赏析

注:200字左右,可从诗的意境,诗人当时所处的背景,以及思想感情.....方面回答......... 注:200字左右,可从诗的意境,诗人当时所处的背景,以及思想感情.....方面回答...... 展开
 我来答
月明林下人
2011-08-29 · TA获得超过1343个赞
知道答主
回答量:166
采纳率:0%
帮助的人:101万
展开全部
  青玉案·元夕
  辛弃疾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风萧声动,玉壶光转,一夜玉龙舞。娥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这首词约作于宋宗孝淳熙十五年(1188)以前,辛弃疾退居江西上饶期间。作者通过元宵寻人场面的描写,表现了对一个孤高寡合、自甘寂寞女性行象的热烈追慕,寄托了自己政治失意后宁愿孤寂独处,不肯趋炎附势的品格。上片写灯景。开头三句从远处大处着笔,“花千树”“星如雨”,比喻新颖生动,从天上到地下写尽了元宵之夜灯火辉煌的景象。“宝马”句推出游人,尽管车水马龙,香气满路,豪华煊赫,但都是贵族妇女,不是作者寻找的对象,只作为喧闹场面的一景一笔带过。“风箫”三句接写灯景,从近处细处着笔,突出灯光、灯舞和音乐声,极力渲染歌舞通宵达旦,也暗示作者在彻夜寻人。下片写寻人,“娥儿”二句以欢快跳荡的笔调,活画出一群花枝招展、相随观灯的少女。她们虽有活泼可爱之处,却也不是自己的意中人。作者在人群里找了她“千百度”,可见其追慕之情多么执着急切,然而仍不见她的影子。元宵佳节,无论贵族妇女或平民女子,大家都外出观灯,而她却不在人群之中。她究竟在那里呢?正当作者深感困惑失望的时候,“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于是一阵突然的喜悦之情,一种知音的契合之感涌上心头。此景、此情、此人,正是作者的情趣所在和自我映象。全词极力铺陈渲染灯节场面的热闹和游人的众多,借以对比、反衬意中人的冷落处境和高傲性格。这种表现手法,正如万绿丛中一点红,给人以突出鲜明的印象,并给读者留有更多的想象回味的余地。
追问
还有吗  我需要两篇   现在还差一篇
追答
江城子·密州出猎
(苏轼)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躬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北宋王朝的国力较弱,西北地区不断遭到辽与西夏的侵扰,而宋王朝一味妥协退让,则又加深了边防危机。苏轼一贯力主整军备战,加强国防,并在诗词作品中多次抒发了抗敌报国、立功边庭的爱国热忱,这首词就是一篇代表作。上片写射猎场面,以作者自己的英武形象为中心。首句说,我这老头子姑且发一发少年的狂气吧!是自谦、自嘲,更是自豪。作者年已四十而壮志未酬,仍自信尚有足够的精力奔驰疆场,所以把自己比作老小伙子,发出这种情绪复杂的感叹。接着从射猎的动作、姿态、服装上描写自己的狂态,加上黄犬、苍鹰与千骑奔腾、席卷平岗场面的衬托,有声有色地刻画出一个威武雄壮的将领形象。“为报”三句,场面更加壮阔,情绪更加热烈。在全城老幼参观助兴,摇旗呐喊的背景中,突出了作者越马驰骋、弯弓射虎的形象。下片写雄心壮志,以杀敌立功的愿望为内容。“酒酣”三句显示自己鬓发虽白,豪情犹在,并不把个人的仕途坎坷和年华流逝放在心上。语调中虽隐含迟暮之感,但基本态度是积极奋发的。作者最向往的是身负朝廷重任,奔赴杀敌前线,“持节”二句便用急迫的语气,表现了这种殷切期待的情绪。最后三句正面写自己的愿望,点出全词主旨,语调道劲有力,形象鲜明生动。下片战场上的形象与上片猎场上的形象遥相呼应,相得益彰,给人以完整而深刻的印象。全词气概豪迈,感情奔放,情调高昂,是一首典型的豪放词。苏轼对自己这首突破旧词格调的新创作也很重视,认为是“自成一家”,与柳永词的风格不同,并且“令东州壮士抵掌(鼓掌)顿足而歌之,吹笛击鼓以为节(节拍),颇壮观也”。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