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若有住,则为非住” 详细的解释。谢谢
意思是:你不是住在一真法界。如果你不舍声闻、缘觉、菩萨、佛果,你就不住在一真法界。如果你不舍人天福报,一定住六道轮回。
出自:《金刚经》
原文:“菩萨应离一切相,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生无所住心。若心有住,则为非住。”
释义:住相其实是虚妄的(唯心主义只有心在,这心正是如来如如不动的空无自性的心),所以佛祖说:“若心有住,即为非住;一切诸相,即是非相。”
若有一人称自已是个很有爱心很有善心的人,很博爱的人,若其心有所住,则为非心也。何意呢?若有一个人的爱心只是为了博得一个社会名气,那这是真的爱心吗?
若有一个人的善心只是为了得个社会地位,那这是真的善心吗?若真是有爱心有善心的人应如佛所说无所住而生其爱心其善心,才可得清净心。若不然,定是一点点爱心善心扰了一世的清净。
扩展资料: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来自印度的初期大乘佛教。因其包含根本般若的重要思想,在般若系大乘经中可视为一个略本;本经说“无相”而不说“空”,保持了原始般若的古风。本经六种译本中,通常流通的是鸠摩罗什的初译。
如印顺法师所说,此后的五译是同一唯识系的诵本,比如菩提流支、达摩笈多等,都是依无著、世亲的释本译出;只有罗什所译为中观家(般若系)的诵本。又如吕澄说,罗什传龙树的般若学,所以能“心知其意”;到玄奘新译般若经,《金刚经》其实已“面目全非”了。
《金刚经》在印度有唯识家(无著、世亲)的论释。传入中国,三论、天台、贤首、唯识各宗都有注疏;然而中国佛教深受真常唯心一系大乘的影响,各宗表面上阐扬《金刚经》,实际上阐扬常住佛性和如来藏。
又在三教合流环境下,明清以来,三教九流都来注解《金刚经》,杂合浓厚的真常理论和儒道信仰。又受密教影响,《金刚经》被附加密咒形成读诵仪轨。此外,民间还出现各种离奇的灵验感应录。般若经典《金刚经》被真常化、儒道化、迷信化之中,在中国特别的盛行起来。
本经文义次第的艰深为古印度学者所公认,如无著说:“金刚难坏句义聚,一切圣人不能入”。依龙树所示《般若经》的“两番嘱累”,《金刚经》的“初问初答”即宣说“般若道”,“再问再答”宣说“方便道”。
本经侧重广观万法(《心经》则侧重观身心五蕴),阐扬发菩提心,行无我的大乘菩萨道;彻始彻终归宗於般若无住的离相法门,以此明示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