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为什么欧洲始终是分裂的(地理篇)
1个回答
展开全部
为什么欧洲始终是分裂的
欧洲,如果打开历史地图册将目光移向这块土地,会发现欧洲自古以来一直处于分裂状态,从未实现过大统一。虽然这块土地上一直不缺乏想要实现大统一的人物,但无论该人如何天赋异禀、占据天时地利、想要成为历史的唯一却都无法实现这个梦想。为什么欧洲始终是分裂的?贾雷德.戴蒙德的大历史观给了很好的解释和借鉴 。
智人自从离开东非大裂谷,由森林走向草原,在茂密的草丛站第一次站立凝望远方;为了生存一路向北,到了两河流域后分道扬镳、开枝散叶,经过漫长的进化和生存的考验逐渐成为现代人类。身处可能随时死亡的危机之中,生存和种族繁衍成为了第一目标,并深深刻印在DNA上。
环境
公元前2100年左右,地球不仅出现了文明,而且还形成了最早的国家。这四个最早的文明(美洲文明不在本文探讨范围内)都有一个共同点:同一环境、同一纬度。河流冲积平原拥有河流带来大量泥土和腐殖物,意味着这里的土地最为肥沃、平整的土地量也最多;北纬27-38度的位置拥有较为有利于农作业生长的气候,充足的日照、充沛但不过量的降雨、适宜的湿度和不太寒冷的冬季,可以让农作物获取充足的养分、植株自然抗病性最强、天敌相对较少。这些自然环境意味着在这些地区从事农耕可以获得最多的食物,而且因靠近河流,一旦出现农作物减产还可以从河流中获取食物以渡过难关,所以最早的四个文明诞生于这些地区不足为奇,这是自然和人类共同的选择。
文明在初生期最为弱小,除了要面对自然的变化还要面对其他文明的威胁,发展过程中稍微不慎就会灭绝,文明因自然的恩赐而诞生,也因它的保护而成长。
山脉 :中国拥有相对封闭的地理环境,东南部拥有浩瀚的太平洋,西南部有茂密的丛林和纵横山脉(平均海拔4000米)的阻隔,西边有全球最大的天堑-喜马拉雅山脉(平均海拔6000米),一道最该屏障不够还有其他屏障补充,喜马拉雅山脉旁还有昆仑山(平均海拔5500米)、祁连山(平均海拔4500米)、天山(平均海拔4000米)等山脉组合,到了黄河流域还有秦岭守关,唯一敞开的地方只有北面。北方文明受气候的影响要比中原的大,游牧所获取的食物要比农耕的少,更重要的是农耕文明可以实现人的聚集从而产生城市,让社会分工得以实现并提高生产效率。而南方的文明在生产力普遍低下的情况下,无法跨越喜马拉雅山脉和横断山脉茂密的丛林,在这样一个没有外来致命威胁的安全环境下,中原文明可以安全、高速的发展,中原文明在实现大统一之前就意识到缺少自然屏障保护的北方少数民族的威胁,从而制造了地球最大的人工防御体系:长城。在自然屏障的保护之下,拥有广袤平原带来的沃土和先进的农耕技术,只需防住北方文明的入侵,茁壮成长并非难事。
欧洲,虽然南部拥有阿尔卑斯山脉(平均海拔3000米)、比利牛斯山脉(平均海拔1800米)、喀尔巴阡山脉(平均海拔2000米)和亚平宁山脉(平均海拔2000米),但以上山脉根本无法构成天然屏障,当年汉尼拔可以率领士兵和大象翻越阿尔卑斯山,差点灭亡了罗马,但他们无法率领军队翻越喜马拉雅山脉;中部和北部是广袤的平原,在欧亚大陆衔接处并没有天然屏障,一旦中亚和远东的文明翻越乌拉尔山,一马平川的欧洲平原就可以任凭骑兵驰骋,从上帝之鞭到成吉思汗无数次证明了这一点。在局部地区,阿尔卑斯山保护下的罗马、比利牛斯山旁的伊比利亚半岛、四周环海但离大陆不远的克里特岛以及多山海岸曲折的伯罗奔尼撒半岛诞生了最早并且实力强大的文明,它们只需扼守住战略要地,提防住海岸和港口,就可以获得相对稳定的安全环境。不幸的是地中海周边的自然条件是在太适合人类发展,这里在同一时期内诞生了多个文明,他们都知道在大海的对面 、 在山的另一端有一块富饶土地和众多的人口,在自己面积狭小的平原获得充足发展后,最好的防御就是对外扩张。
河流 :农耕文明的发展离不开河流的哺育,河流可以带来充足的水源和肥沃的土地,尤其是在河流冲积平原上大量的腐殖物和水让这里的土地天生具备农耕的优势。虽然中国有很多河流,但绝大部分均属于黄河、长江两大河流的支流,黄河、长江两大水系诞生了中原南北不同的文明,均是东西走向,地势西高东低,平原面积广袤,可用于农耕的土地存量较大,而且两大河流域之间没有天堑并且距离不远,初生的文明可以在这块受到眷顾的广袤平原上慢慢成长,随着人口相对集中、文明发展迅速,两个文明可以较为方便的交流、交融并最终发展成在远东地区具有战略优势的文明。
欧洲的河流比较分散,多瑙河、莱茵河、第聂伯河、顿河、易北河、卢瓦尔河、伏尔加河等分散在广袤的欧洲平原,河流走向纷乱复杂,分别流入大西洋、波罗的海、地中海和黑海,没有哪一条河流是主要河流,每一条河流都是主要河流,它们各自形成自己的水系,可用于农耕的土地被河流分割、被不同文明占据,存量小且人口聚集点也就分散在各个地方。
民族方面: 在古代中国,汉族是一个主体民族。在中原形成战略优势后的汉族对其他民族具有天然的吸引力,为了获取更多的生存资本加上汉族具有很强的同化能力,在无法抵抗后他们都不约而同选择融入汉族为主的民族体系之中。农耕文明最重要的资源除了土地就是人口,在非战争年代里,汉族呈现出对其他民族非常强大的包容性。哪怕在被统治的时期,汉族也可以凭借先进的文明和积累下来的对多民族多人口的统治管理能力,迅速逆袭融合其他民族。当面临北方少数民族的威胁,中原地区会放下彼此间的矛盾一直对外,抵御北方少数民族的威胁,形成统一的对外抵抗思想,形成整体民族观。
欧洲的民族就比较复杂了。主要民族是拉丁人、日耳曼人、斯拉夫人,再加上凯尔特人、希腊人、马札尔人、保加尔人等等,分散在整个欧洲大陆的各个角落。这三个欧洲主体民族谁也无法形成足以碾压一切的战略优势,所以始终处于一种微妙平衡的角力之中。虽然它们之间也会常通婚,但依然无法形成主体凝聚力和立于整个欧洲的整体民族观。缺乏主体民族,在发展中要随时提防和想夺取邻居的资源,各民族谁也不服谁,各自为政,当面对来自东方民族的威胁时,都本着死道友不死贫道的想法,缺乏统一的对外整体民族观意味着缺乏大统一的思想基础。主体民族内部也因地域和发展差异逐渐形成不同的分支民族。以占据欧洲平原的主体民族日耳曼人为例,它就细分为了:法兰克人、盎格鲁人、撒克逊人、东哥特人、西哥特人、伦巴底人等等,这些民族在后来逐渐形成了各自的主体国家 。
欧洲,如果打开历史地图册将目光移向这块土地,会发现欧洲自古以来一直处于分裂状态,从未实现过大统一。虽然这块土地上一直不缺乏想要实现大统一的人物,但无论该人如何天赋异禀、占据天时地利、想要成为历史的唯一却都无法实现这个梦想。为什么欧洲始终是分裂的?贾雷德.戴蒙德的大历史观给了很好的解释和借鉴 。
智人自从离开东非大裂谷,由森林走向草原,在茂密的草丛站第一次站立凝望远方;为了生存一路向北,到了两河流域后分道扬镳、开枝散叶,经过漫长的进化和生存的考验逐渐成为现代人类。身处可能随时死亡的危机之中,生存和种族繁衍成为了第一目标,并深深刻印在DNA上。
环境
公元前2100年左右,地球不仅出现了文明,而且还形成了最早的国家。这四个最早的文明(美洲文明不在本文探讨范围内)都有一个共同点:同一环境、同一纬度。河流冲积平原拥有河流带来大量泥土和腐殖物,意味着这里的土地最为肥沃、平整的土地量也最多;北纬27-38度的位置拥有较为有利于农作业生长的气候,充足的日照、充沛但不过量的降雨、适宜的湿度和不太寒冷的冬季,可以让农作物获取充足的养分、植株自然抗病性最强、天敌相对较少。这些自然环境意味着在这些地区从事农耕可以获得最多的食物,而且因靠近河流,一旦出现农作物减产还可以从河流中获取食物以渡过难关,所以最早的四个文明诞生于这些地区不足为奇,这是自然和人类共同的选择。
文明在初生期最为弱小,除了要面对自然的变化还要面对其他文明的威胁,发展过程中稍微不慎就会灭绝,文明因自然的恩赐而诞生,也因它的保护而成长。
山脉 :中国拥有相对封闭的地理环境,东南部拥有浩瀚的太平洋,西南部有茂密的丛林和纵横山脉(平均海拔4000米)的阻隔,西边有全球最大的天堑-喜马拉雅山脉(平均海拔6000米),一道最该屏障不够还有其他屏障补充,喜马拉雅山脉旁还有昆仑山(平均海拔5500米)、祁连山(平均海拔4500米)、天山(平均海拔4000米)等山脉组合,到了黄河流域还有秦岭守关,唯一敞开的地方只有北面。北方文明受气候的影响要比中原的大,游牧所获取的食物要比农耕的少,更重要的是农耕文明可以实现人的聚集从而产生城市,让社会分工得以实现并提高生产效率。而南方的文明在生产力普遍低下的情况下,无法跨越喜马拉雅山脉和横断山脉茂密的丛林,在这样一个没有外来致命威胁的安全环境下,中原文明可以安全、高速的发展,中原文明在实现大统一之前就意识到缺少自然屏障保护的北方少数民族的威胁,从而制造了地球最大的人工防御体系:长城。在自然屏障的保护之下,拥有广袤平原带来的沃土和先进的农耕技术,只需防住北方文明的入侵,茁壮成长并非难事。
欧洲,虽然南部拥有阿尔卑斯山脉(平均海拔3000米)、比利牛斯山脉(平均海拔1800米)、喀尔巴阡山脉(平均海拔2000米)和亚平宁山脉(平均海拔2000米),但以上山脉根本无法构成天然屏障,当年汉尼拔可以率领士兵和大象翻越阿尔卑斯山,差点灭亡了罗马,但他们无法率领军队翻越喜马拉雅山脉;中部和北部是广袤的平原,在欧亚大陆衔接处并没有天然屏障,一旦中亚和远东的文明翻越乌拉尔山,一马平川的欧洲平原就可以任凭骑兵驰骋,从上帝之鞭到成吉思汗无数次证明了这一点。在局部地区,阿尔卑斯山保护下的罗马、比利牛斯山旁的伊比利亚半岛、四周环海但离大陆不远的克里特岛以及多山海岸曲折的伯罗奔尼撒半岛诞生了最早并且实力强大的文明,它们只需扼守住战略要地,提防住海岸和港口,就可以获得相对稳定的安全环境。不幸的是地中海周边的自然条件是在太适合人类发展,这里在同一时期内诞生了多个文明,他们都知道在大海的对面 、 在山的另一端有一块富饶土地和众多的人口,在自己面积狭小的平原获得充足发展后,最好的防御就是对外扩张。
河流 :农耕文明的发展离不开河流的哺育,河流可以带来充足的水源和肥沃的土地,尤其是在河流冲积平原上大量的腐殖物和水让这里的土地天生具备农耕的优势。虽然中国有很多河流,但绝大部分均属于黄河、长江两大河流的支流,黄河、长江两大水系诞生了中原南北不同的文明,均是东西走向,地势西高东低,平原面积广袤,可用于农耕的土地存量较大,而且两大河流域之间没有天堑并且距离不远,初生的文明可以在这块受到眷顾的广袤平原上慢慢成长,随着人口相对集中、文明发展迅速,两个文明可以较为方便的交流、交融并最终发展成在远东地区具有战略优势的文明。
欧洲的河流比较分散,多瑙河、莱茵河、第聂伯河、顿河、易北河、卢瓦尔河、伏尔加河等分散在广袤的欧洲平原,河流走向纷乱复杂,分别流入大西洋、波罗的海、地中海和黑海,没有哪一条河流是主要河流,每一条河流都是主要河流,它们各自形成自己的水系,可用于农耕的土地被河流分割、被不同文明占据,存量小且人口聚集点也就分散在各个地方。
民族方面: 在古代中国,汉族是一个主体民族。在中原形成战略优势后的汉族对其他民族具有天然的吸引力,为了获取更多的生存资本加上汉族具有很强的同化能力,在无法抵抗后他们都不约而同选择融入汉族为主的民族体系之中。农耕文明最重要的资源除了土地就是人口,在非战争年代里,汉族呈现出对其他民族非常强大的包容性。哪怕在被统治的时期,汉族也可以凭借先进的文明和积累下来的对多民族多人口的统治管理能力,迅速逆袭融合其他民族。当面临北方少数民族的威胁,中原地区会放下彼此间的矛盾一直对外,抵御北方少数民族的威胁,形成统一的对外抵抗思想,形成整体民族观。
欧洲的民族就比较复杂了。主要民族是拉丁人、日耳曼人、斯拉夫人,再加上凯尔特人、希腊人、马札尔人、保加尔人等等,分散在整个欧洲大陆的各个角落。这三个欧洲主体民族谁也无法形成足以碾压一切的战略优势,所以始终处于一种微妙平衡的角力之中。虽然它们之间也会常通婚,但依然无法形成主体凝聚力和立于整个欧洲的整体民族观。缺乏主体民族,在发展中要随时提防和想夺取邻居的资源,各民族谁也不服谁,各自为政,当面对来自东方民族的威胁时,都本着死道友不死贫道的想法,缺乏统一的对外整体民族观意味着缺乏大统一的思想基础。主体民族内部也因地域和发展差异逐渐形成不同的分支民族。以占据欧洲平原的主体民族日耳曼人为例,它就细分为了:法兰克人、盎格鲁人、撒克逊人、东哥特人、西哥特人、伦巴底人等等,这些民族在后来逐渐形成了各自的主体国家 。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