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为什么没有丞相?没有丞相的明朝朝政如何运转?
1个回答
展开全部
“丞相”这一职业,在古代历史上存在了很久,一直到明朝时期才被取消,而在“丞相”存在的时候,这个官职所担负的责任在不同时段也是不一样的,有时候在丞相之上还有官员,但有时候却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一把手了。丞相制度存在了那么久,为什么明朝时期却要取消呢?取消丞相之后的明朝,朝政方面又该如何运转,才能保证不出问题呢?
明朝开初,与历史上的其他朝代一样,也设有丞相一职。对于这一部分内容,明史研究专家孟森先生在其《明史讲义》这一名著中有专门的论述。我们主要依据孟先生的研究,简单介绍一下明朝丞相设废问题。在此基础之上,谈谈没有丞相对明朝中央机构运作的影响。
孟森先生认为明朝建立以前,明太祖在其管辖地沿用元制,设立中书省,也就是最高行政机构。中书省首脑即为相国。明太祖朱元璋分别设立了左右相国协助自己处理各类朝政大小事。右相国为李善长,左相国为徐达。
洪武元年,改相国为丞相。以左为尊,改李善长为左丞相,徐达为有丞相。徐达是领兵打仗的武将,所以,徐达实际上并不是实际管理中书省事务的丞相。李善长致仕以后,徐达任左丞相,汪广洋任右丞相。后来,汪广洋外派广东。胡惟庸得任右丞相。洪武十年,胡惟庸升为左丞相,汪广洋任右丞相。胡惟庸任左丞相没有几年,就爆发了对明王朝有着重要影响的“胡惟庸案”。
“胡惟庸案”后,朱元璋认为权力集于中书省,进而基于中书省丞相简直是存在着架空自己的重大隐患。当即决定,废除中书省,改为六部。中书省丞相一职也不在设立。所以,孟森先生认为实际管理中书省事务的丞相只有李善长、汪广洋和胡惟庸。三人皆受到胡惟庸案的影响。洪武十三年,胡惟庸九族被连诛。李善长与胡惟庸是姻亲关系,虽因劳苦功高,多活了几年,但是最后还是被诛。汪广洋被贬广南,后被赐死。所以,明朝真正没有丞相是从洪武十三年开始的。
对于朱元璋这样勤政的皇帝来说,重要的是稳住好不容易的打下来的江山。所以权力最好只集中于自身一人。但这样无疑大大增加了皇帝的工作内容。没有明太祖勤劳的明朝皇帝们,无一不一而再再而三恢复一些假的中书省出来。
不过这些中书省的首脑不再是普通的官员,而是太监。比如司礼监就权力极大,分享掌印、秉笔批红等等可以说应该只有皇帝才能行使的权力。司礼监干预明王朝中央决策的制定,实际上是另一个中书省。当然,太监毕竟比丞相受到更多的约束。任用太监与设立丞相之间,明朝皇帝们聪明地选择了前者。
明朝开初,与历史上的其他朝代一样,也设有丞相一职。对于这一部分内容,明史研究专家孟森先生在其《明史讲义》这一名著中有专门的论述。我们主要依据孟先生的研究,简单介绍一下明朝丞相设废问题。在此基础之上,谈谈没有丞相对明朝中央机构运作的影响。
孟森先生认为明朝建立以前,明太祖在其管辖地沿用元制,设立中书省,也就是最高行政机构。中书省首脑即为相国。明太祖朱元璋分别设立了左右相国协助自己处理各类朝政大小事。右相国为李善长,左相国为徐达。
洪武元年,改相国为丞相。以左为尊,改李善长为左丞相,徐达为有丞相。徐达是领兵打仗的武将,所以,徐达实际上并不是实际管理中书省事务的丞相。李善长致仕以后,徐达任左丞相,汪广洋任右丞相。后来,汪广洋外派广东。胡惟庸得任右丞相。洪武十年,胡惟庸升为左丞相,汪广洋任右丞相。胡惟庸任左丞相没有几年,就爆发了对明王朝有着重要影响的“胡惟庸案”。
“胡惟庸案”后,朱元璋认为权力集于中书省,进而基于中书省丞相简直是存在着架空自己的重大隐患。当即决定,废除中书省,改为六部。中书省丞相一职也不在设立。所以,孟森先生认为实际管理中书省事务的丞相只有李善长、汪广洋和胡惟庸。三人皆受到胡惟庸案的影响。洪武十三年,胡惟庸九族被连诛。李善长与胡惟庸是姻亲关系,虽因劳苦功高,多活了几年,但是最后还是被诛。汪广洋被贬广南,后被赐死。所以,明朝真正没有丞相是从洪武十三年开始的。
对于朱元璋这样勤政的皇帝来说,重要的是稳住好不容易的打下来的江山。所以权力最好只集中于自身一人。但这样无疑大大增加了皇帝的工作内容。没有明太祖勤劳的明朝皇帝们,无一不一而再再而三恢复一些假的中书省出来。
不过这些中书省的首脑不再是普通的官员,而是太监。比如司礼监就权力极大,分享掌印、秉笔批红等等可以说应该只有皇帝才能行使的权力。司礼监干预明王朝中央决策的制定,实际上是另一个中书省。当然,太监毕竟比丞相受到更多的约束。任用太监与设立丞相之间,明朝皇帝们聪明地选择了前者。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