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战神刑天的故事
刑天是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人物之一,和黄帝争位。
刑天在神话中为炎帝文臣,酷爱音乐,为炎帝祝寿时创作《扶犁曲》、《丰年词》等诗曲
刑天使用的武器是戚,是一种巨斧;还有一块青铜方盾,古代称为干。刑天左手握着青铜方盾,右手拿着大斧,直杀到黄帝的宫前。
自炎帝被黄帝在阪泉之战打败之后,刑天便跟随在炎帝身边,定居在南方。当时,蚩尤起兵复仇,却被黄帝铲平,因而身首异处,刑天一怒之下便手拿着利斧,杀到天庭中央的南天门外,指名要与黄帝单挑独斗。
黄帝见刑天杀过来,大怒拿起宝剑就和刑天搏斗起来。两人从宫内杀到宫外,直杀到常羊山旁。刑天招架不及,头颅被斩落下来。落到地上的刑天之头,顺坡向常羊山脚下滚去。被斩首的刑天蹲下身子,想找回自己的头颅。
黄帝为免刑天复活,于是把他的头颅埋在常羊山里。刑天没了头颅依然站着,右手拿斧,左手持盾,向着天空胡乱挥舞。陷入黑暗的刑天暴怒,以两个乳头当做眼睛,张开肚脐做嘴,继续与黄帝搏斗。
看着无头刑天还在愤怒地挥舞盾斧,黄帝看到刑天如此凶悍,心中升起敬畏之情,便放弃了战斗。那断头的刑天,至今还在常羊山的附近,挥舞着手里的武器。
这是刑天舞干戚的故事。
扩展资料:
在甲骨文和金文的记载,刑天为一人形符号,为氏族部落的象征图腾。刑天原本是华夏族无名神祇,被断首后才被称作“形天”。在《山海经》的原本记戴,称作“形天”,而“刑天”之得名,相信为陶渊明所改。
根据《太平御览》引用《陶靖节集读山海经诗》,“刑天”意为“形体夭残”,但可能传抄错误而有“刑天舞干戚”与“形夭无千岁”二说[。
千年以来,文人们皆争辩陶渊明用“刑天”或“形夭”,北宋时曾纮表示“刑天舞干戚”才是正确,但南宋时的周必大则提出反驳,认为“刑天舞干戚”用在诗词上逻辑不通,故“形夭无千岁”才是正确。
然而到了清代,陶澍则倾向曾纮之说,其后鲁迅及郭沫若认为“形夭”及“形天”则达不到此意,故用“刑天。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刑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