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乃近什么时候被禁用
安乃近什么时候被禁用
安乃近什么时候被禁用,约从上个世纪20年代开始,安乃近问世后就成为每家每户的家中必备,不论是头疼脑热,还是发烧关节疼痛,只需要吃上两片安乃近即可缓解。安乃近什么时候被禁用。
安乃近什么时候被禁用1
2021年11月2日。
一、什么是安乃近
说道安乃近,对于90年代的孩子或许很陌生,但是对上一辈的人来说却十分熟悉,甚至对部分人来说,一提及这个“词”,脑海中便无限闪过很多儿时的回忆。
小的时候似乎一发烧,家长就会让我们吃这个,并且药到病除,退烧十分管用。可是随着年龄的增长,渐渐地我们发现这种药物推出了我们的视野,甚至多个药店询问,都没了它的身影。
那么究竟什么是安乃近,为何安乃近突然被禁止了呢?
安乃近在上个世纪20年代开始应用广泛,主要作用为解热镇痛,有很好的退烧、止痛效果,各类型的风湿疼痛、痛风急性发作都可以使用安乃近进行治疗。
说白了,安乃近是一种非甾体类抗炎药,和我们生活中常见的布洛芬以及阿司匹林等药物属于同一类型。
安乃近刚问世的那段时间里,销量非常的火爆,各家各户几乎都有存货。但是,在不久后它就被各个国家明令禁止。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服药后所带来的一些副作用。
二、从万人追捧,到明令禁止
约从上个世纪20年代开始,安乃近问世后就成为每家每户的家中必备,不论是头疼脑热,还是发烧关节疼痛,只需要吃上两片安乃近即可缓解。在当时,安乃近可谓是“退烧止痛之王”,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但到了上世纪60年代,安乃近的近况却发生了飞一般的转折。
1922年-1934年,美国爆发了一次小规模的感染,很多人出现了末梢血液中白细胞减少,免疫力下降的情况,并造成了1981人死亡,随后相关部门对此展开了调查,发现此次感染的源头是一种叫作氨基比林的药物,而安乃近的化学成分主要是氨基比林和亚硫酸钠。
随后医学界对安乃近有了不少的争议,直到世界各国均出现了因服用安乃近导致的死亡案例,1965年澳大利亚卫生部正式禁止禁止安乃近。
随后挪威、美国、印度、中国等国家也陆陆续续停止进口或者生产安乃近。
当年的一代“神药”就成为了“阶下囚”,正式被世界各国打入冷宫。
三、“便宜没好货”,安乃近的“副作用”有多大?
刘大妈肾衰了……
发现肾衰是一次“偶然”的机会,刘大妈由于子宫肌瘤在做手术前的例行检查时发现血压偏高、中度贫血以及血肌酐异常升高等多个指标异常,经过进一步的`检查被确诊为肾衰竭中度。
这让刘大妈非常疑惑,好好的怎么会肾衰呢?后续医生在询问刘大妈近期的过往史时,心里大概有了数。
原来,刘大妈在这几年时间里一直有服用安乃近的习惯,开始的时候是头疼脑热的时候服药,后期发展到一有不舒服的症状就服用安乃近,一直没有去正规的医院就诊过,就这样刘大妈一直服药了近10年。
而服用安乃近最为常见的副作用就是肾损害,在肾毒性药物中可以名列前三甲,长期大剂量的使用安乃近,让刘大妈的肾脏不堪重负,逐渐发展至肾衰竭。
安乃近的副作用不止肾衰竭
其实,安乃近所会带来的副作用,远不止于肾衰,它还可能会引起这五种副作用出现。
1、皮肤
服用安乃近后,部分人会出现皮肤的损伤,多表现为皮疹,包括荨麻疹、红斑疹、皮肤瘙痒等;部分严重的患者还会出现多型性红斑、中毒性表皮坏死等症。
2、胃肠
安乃近常见的胃肠道副作用为恶心、呕吐、胀气以及消化性胃溃疡出血等,严重的患者会引起出血性坏死性肠炎。
3、全身性
服药后可能出现呼吸困难、心悸、面部水肿、胸闷以及血压下降等症状,严重的甚至会诱发过敏性休克导致死亡。
4、血液系统
安乃近可引起白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再生性贫血障碍以及过敏性紫癜等,临床上曾有因服药而引起爆发性紫癜致死的案例。
5、泌尿系统
安乃近可引起血尿、肾功能异常出现,部分患者甚至会出现急性肾衰。
四、退烧没了安乃近,应该如何选择退烧药?
我们都知道人体温度超过38.5℃,就建议进行药物降温,但是对部分发烧的患者认为发个烧就去医院,有些大惊小怪,大多选择在家服用药物退烧,在安乃近被禁之后,很多人会觉得发烧时无药可治,其实不然,还有多种药物可以治疗发烧,这4种就很常见。
①对乙酰氨基酚
对乙酰氨基酚退烧很快,是目前临床上最常用的儿童类退烧药,它的作用较为温和且无副作用,一般适用于2岁以下的儿童使用。但是它有一个弊端,就是控制体温的时长仅有2小时左右,相比于其他药物,退烧的时间比较短。
②布洛芬
布洛芬相信大部分的女性都知道,简直是痛经的“救星”。但是鲜少有人知道布洛芬还有退烧的作用,布洛芬和对乙酰氨基酚一样,都比较安全,且布洛芬的退烧时间持续较久,一般可延续8个小时左右。它对于高热患者的退热效果非常好,临床上一般推荐3岁以上高热的儿童使用。
③尼美舒利
尼美舒利在国际上争议较大,西班牙、爱尔兰等国家已经禁用该药,但是在我国还依旧有在使用,它的优点是消化系统不良反应较少,但可能会加重肝脏的负担,所以这类退烧药建议在医生的指导建议下服用,不建议患者自己服用。④阿司匹林
阿司匹林的作用除了退烧以外,还可用于一些心血管疾病患者的治疗上,使用阿司匹林一定要遵医嘱,因为它可能诱发胃肠道出血、过敏等不良反应出现。
在生活中,不论是服用什么药物都需要有专业医生的指导,像刘大妈这种盲目多年服药的行为非常不可取!
安乃近什么时候被禁用2
一、安乃近是什么?
安乃近是氨基比林与亚硫酸钠的结合化合物,易溶于水,具有解热镇痛的药理作用,比单独使用氨基比林起效快,所以很多人喜欢用安乃近退热。
1922年,安乃近作为退烧药在德国上市,但后续却出现多起严重不良反应事件,有报道指出,安乃近可能会引发致命性粒细胞减少。
到了1977年,美国FDA正式发布禁止安乃近的条文规定,将它撤出美国市场。随后,全球范围内的多个国家开始禁用安乃近,包括日本、澳大利亚等。
在我国,安乃近于1952年被上海某药厂研制出来并成功上市,因为效果好,安乃近风靡一时,与对乙酰氨基酚、阿司匹林等药物齐名,稳固了在药坛的地位。
但到2020年,安乃近的安全问题引发关注,被国家药监局判了“死刑”——多种制剂停止生产,安乃近片18岁以下禁用,孕妇慎用或禁用。
二、为什么被多国禁用?
安乃近刚上市时,与其他药物相比有很大的优势,一是效果显著,二是价格便宜。但广泛使用也让不良反应事件越来越多,人们开始寻找它的替代品。
这个时候,市面上解热镇痛药物越来越多,能满足不同患者的需求,安乃近不再是唯一的选择,并逐渐退出历史的舞台。
2008年,国家药品不良反应中心发布《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信息通报》,详细统计了安乃近的不良反应,其中7例过敏性休克死亡,1例血液系统不良反应死亡,4例皮肤及其附属反应死亡,5例泌尿系统不良反应死亡,4例消化系统不良反应死亡。
再到后来,这款曾经的“神药”让不少医生和药师“闻之色变”,除了少数基层医疗机构还会应用,城市的医疗机构基本已经弃用了。
在重新修订的说明书中,详细解释了安乃近的严重不良反应:
1、皮肤损害
包括荨麻疹、红斑疹、渗出性红斑、皮肤溃疡坏死、水疱疹、剥脱性皮炎、急性泛发型发疹性脓疱疹、中毒性表皮坏死松解症、多型性红斑、重症多型性红斑等。
2、胃肠损害
引起恶心呕吐、胃痛、胃部不适、账期、胃肠道出血、消化性溃疡出血等。
3、全身性损害
可致口唇、面部、眼睛、眶周等部位水肿,还会引起胸闷心悸、呼吸不畅、急性喉水肿、哮喘、血压下降问题,严重可引起过敏性休克,有致死危险。
4、血液系统损害
可致白细胞、粒细胞、血小板减少,引起粒细胞缺乏症;或诱发再障、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过敏性紫癜以及急性溶血性贫血、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等血液疾病。
5、泌尿系统损害
引起血尿、肾功能异常。
6、其他
可能出现头晕、头痛、局部麻木等神经系统不良反应,还有肝细胞损伤的情况。
三、安乃近还能用吗?
看到这,很多人会觉得可惜,难道安乃近完全不能用了吗?
其实,安乃近依然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说明书严格限制了适用人群和适应症范围,对于符合要求的患者来说,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
对于儿童退烧药的选择,世界卫生组织和我国的《发热指南》都认为,目前公认、安全有效的儿童退烧药只有两种——布洛芬、对乙酰氨基酚。
无论是成年人还是儿童,使用镇痛解热药时都要注意四点:
1、勿超量服用
过量服用容易产生依赖性,也会提升肝肾衰竭的风险,诱发其他疾病。
2、勿长期服用
长期服用容易损伤消化道和肝肾功能。一般情况下,服用解热药物不超过3天,镇痛药不超过5天。
3、勿联合用药
药物联合使用可能增加不良反应,降低疗效,特别是慢性病患者,最好先咨询医生或药师,避免错误用药。
4、禁忌症者勿用
消化道溃疡患者、肝肾功能不全者禁用,孕妇慎用。
曾经的“神药”安乃近,不再频繁出现了,很多人都以为是太便宜而被停产,其实并不是的。安乃近退出历史舞台,主要还是因为它的严重不良反应,而且不断有新的替代品,停产只是顺应了历史潮流。
安乃近什么时候被禁用3
近日,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发布《关于注销汞溴红溶液等34个药品注册证书的公告(2021年第132号)》通告。
《公告》注销了汞溴红溶液等34个药品注册证书,其中“安乃近片”就在注销名单内。
安乃近片在几代人的印象中可以说是“退烧神药”。安乃近不良反应严重,此前已被多国禁用。安乃近是吡唑酮类解热镇痛药,其主要成分是“氨基比林和亚硫酸钠”
研究显示,安乃近的临床应用中导致的副作用主要体现在多个方面:
1. 血液方面:可引起粒细胞缺乏症,发生率约1.1%,急性起病,重者有致命危险,亦可引起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再生障碍性贫血等;
2. 皮肤方面:可引起荨麻疹、渗出性红斑等过敏性表现,严重者可发生剥脱性皮炎、表皮松解症等;
3. 局部反应:注射部位可有红肿、疼痛,数天后才消退;有的患者呈毒血症症状,皮下出血点,或有紫黑色脓液,常需数月后痊愈。
4. 过敏休克:过敏性皮疹或药热、荨麻疹、严重者可有剥脱性皮炎、大疱性表皮松解症导致死亡。个别病例可发生过敏性休克,甚至导致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