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文言文
1. “与”文言文翻译
与字在文言文中的翻译有以下6种:
1、与:给予。
例句:有张氏藏书甚富。往借,不与,归而形诸梦。—— 清·袁枚《黄生借书说》
白话译文:只不过我把书公开(给予),和姓张的吝惜书籍,(不肯给予)似乎并不相同。
2、与:党与;朋党;同类。
例句:民吾同胞,物吾与也。——宋·张载《西铭》
白话译文:人民百姓是我同胞的兄弟姊妹,而万物皆与我为同类。
3、与:跟;和;及。
例句:孰与君少长。——汉 司马迁《史记·项羽本纪》
白话译文:他和你年龄谁大谁小?
4、与:通“举”,推举,选举。
例句: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先秦 孔子《礼记》
白话译文:在大道施行的时候,天下是人们所共有的,把品德高尚的人、能干的人选 *** ,讲求诚信,培养和睦(气氛)。
5、与:多用于轻微的疑问:吗。
例句:求之与?抑与之与?——春秋 孔子《论语》
白话译文:是孔子向他们提出了请求呢?还是他们向孔子提出了请求呢?
6、与:盟国,友邦。
例句:王夺之人,霸夺之与,强夺之地。——战国 荀子《荀子》
白话译文:要称王天下的和别国争夺民众,要称霸诸侯的和别国争夺同盟国,只图逞强的和别国争夺土地。
2. 关于 “与”的文言文解释
与 yǔ
〈动〉
1. (会意。
小篆字形,“一、勺”合起来,表示赐予别人东西。“与”,从与,从舁( yú),共同抬起,与,给予。合起来表偕同、朋友。本义:赐予,施予,给予)
2. 同本义
与,
赐也,通作“与”。——《正字通》
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玉斗一双,欲与 亚父。——西汉·司马迁《史记·项羽本纪》
3. 又
则与斗卮酒。
取与者,义之表也。——西汉· 司马迁《报任安书》
与衣裳,吏护还之乡。——唐· 柳宗元《童区寄传》
有张氏藏书甚富。往借,不与,归而形诸梦。—— 清· 袁枚《黄生借书说》
〈名〉
1. 党与;朋党
与,党与也。从舁从与。与声。——东汉·许慎《说文》
敌多则力分,与众则兵强。——东汉·许慎《史记》
群臣连与成朋。——《汉书》
2. 盟国,友邦
王夺之人,霸夺之与,疆夺之地。——《荀子》
〈介〉
1. 跟;和;及
与臣而将四矣。——《战国策·魏策》
孰与君少长。——《史记·项羽本纪》
与城为殉。——清· 侯方域《壮悔堂文集》
与武昌革命之役并寿。——孙文《黄花冈七十二烈士事略·序》
2. 为,替
如:与我想想
<;连>
1. 和;同
如:父亲与母亲;人群是何等兴奋与激动;成与不成,在此一举
〈助〉
1. 与多用于轻微的疑问。吗
求之与?抑与之与?——《论语·学而》
然则师愈与?——《论语·先进》
岂非士之愿与?——《史记·蔡泽传》
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战国策·魏策》
与 yù
〈动〉
1. 参与
昔者仲尼与于蜡宾。——《礼运·大同》
怀嬴与焉。——《左传·僖公二十三年》
蹇叔之子与师。(与师,参军作战。)——《左传·僖公三十三年》
3. “和”在古文中是什么意思
1:音乐和谐
2:温和,喜悦
3:天气暖和
4:舒适
5:适中,恰到好处
6:和平
7:古哲学术语(与“同”相对)
8:交易
9:古乐器
10:车铃
11:棺材两头的木板
12:古代的巧匠
13:介词。连同,同。。一 起
14:连词。同,与
15:通“宣”。宣布
16:姓
17:古代军队的营门
4. 和在古文中的意思
①音乐和谐;协调。《察传》:“正六律,和五声,以通八风。”
【又】协和;和睦。《季氏将伐颛臾》:“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
②和好;交好。《屈原列传》:“明年,秦割汉中地与楚议和。”
③温和;暖和。《兰亭集序》:“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④和悦;谦和。《信陵君窃符求赵》:“微察公子,公子颜色愈和。”
⑤连带;连同。杜荀鹤《山中寡妇》:“时挑野菜和根煮。”
⑥与;跟。《陈州粜米》:“和那害民的贼徒折证。”
⑦与;和。岳飞《满江红》:“八千里路云和月。”
hè
①应和;跟着唱;跟着吹奏。《荆轲刺秦王》:“荆轲和而歌。”《垓下之战》:“歌数阕,美人和之。”《赤壁之战》:“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
②依照别人诗词的格律或内容作诗词。白居易《初冬早起寄梦得》:“诗成遣谁和?”
huò
混合;揉合。《活板》:“其上以松脂、蜡和纸灰之类冒之。”
5. “和”在文言文中的意思
和在文言中有多种读音和词性。
一、读作hé时可作:
1、形容词
一是和睦、融洽。
颜色愈和。——《史记·魏公子列传》
言和而色夷。——明· 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二是暖和、和煦、晴和。
春和景明。——宋· 范仲淹《岳阳楼记》
天稍和。——明· 袁宏道《满井游记》
久而乃和。——明· 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2、动词,和解。
与楚以和。——《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二、读作hè,作动词,意思是应和。
荆轲和而歌。——《战国策·燕策》
拊石而和之。——明· 刘基《诚意伯刘文成公文集》
当哭相和也。——清· 林觉民《与妻书》
6. 与 在文言文中有那些意思
与在文言文中作动词:赐与
例:则与斗卮酒。
取与者,义之表也。——西汉· 司马迁《报任安书》
与衣裳,吏护还之乡。——唐· 柳宗元《童区寄传》
有张氏藏书甚富。往借,不与,归而形诸梦。—— 清· 袁枚《黄生借书说》
与在文言文中作名词:
例:与,党与也。从舁从与。与声。——东汉·许慎《说文》
敌多则力分,与众则兵强。——东汉·许慎《史记》
群臣连与成朋。——《汉书》
王夺之人,霸夺之与,疆夺之地。——《荀子》
与在文言文中作介词:跟、和、及
例:与臣而将四矣。——《战国策·魏策》
孰与君少长。——《史记·项羽本纪》
与城为殉。——清· 侯方域《壮悔堂文集》
参与的意思
例:昔者仲尼与于蜡宾。——《礼运·大同》
怀嬴与焉。——《左传·僖公二十三年》
蹇叔之子与师。(与师,参军作战。)——《左传·僖公三十三年》
作助词: 和、同
例:求之与?抑与之与?——《论语·学而》
然则师愈与?——《论语·先进》
岂非士之愿与?——《史记·蔡泽传》
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战国策·魏策》
7. 关于“和”的古文
以“和”为题的 古诗词:【标题】:和
【年代】:唐
【作者】:白居易
【内容】:--------------------
勤苦成名后,优游得意间。
玉怜同匠琢,桂恨隔年攀。
山静豹难隐,谷幽莺暂还。
微吟诗引步,浅酌酒开颜。
门回暮临水,窗深朝对山。
云衢日相待,莫误许身闲。
【标题】:和
【年代】:唐
【作者】:刘禹锡
【内容】:--------------------
久辞龙阙拥红旗,喜见天颜拜赤墀。三省英寮非旧侣,
万年芳树长新枝。交朋接武居仙院,幕客追风入凤池。
云母屏风即施设,可怜荣耀冠当时。
【标题】:和
【年代】:唐
【作者】:韦应物
【内容】:--------------------
满城怜傲吏,终日赋新诗。请报淮阴客,春帆浪作期。
和以处众,宽以待下,恕以待人,君子人也。 宋·林逋
家和万事兴
其实你看 可不可以自己理解 :人活一口粮(禾) 就是和 解决全中国大众的吃饭问题 是关系民族和谐 国家昌盛的第一大问题 ~
8. 【古文中的与有哪些意思】
yǔ①给予.《鸿门宴》:“则~一生彘肩.”②结交;交好.《六国论》:嬴而不助五国也.”③朋友;同类者.《原毁》:“其应者,必其人之~也.”④通“举”.整个;都.《涉江》:前世而皆然兮,吾又何怨乎今之人.”⑤和.《愚公移山》:“吾~汝毕力平险.”⑥介绍动作行为所涉及的对方,相当于“跟”、“同”等.《岳阳楼记》:“微斯人,吾谁~”⑦介绍比较对象,相当于“跟……相比”.《柳毅传》:“洞庭之~京邑,不足为异.”⑧为;替.《兵车行》:“去时里正~裹头.”yù①赞同.《中山狼传》:“固君子之所不~也.”②参与;参加.《肴之战》:“蹇叔之子~师.”yú表示疑问、反诘或感叹,相当于“吗”、“吧”、“啊”.这个意义后来写作“欤”.《齐桓晋文之事》:“王之所大欲,可得闻~” br> 【与国】友好的国家.【与手】施毒手杀之.字典上的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