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宾短语后置文言文例句
1. 求韩愈的《师说》其中的古今异义,特殊词句,一词多义.
古今异义 学者 古义:求学的人,读书人.如:古之学者必有师.今义:有专门学问的人.句读 古义:句子停顿的地方.如:句读之不知.今义:看字发出声音 小学 古义:小的方面学习.如:小学而大遗,吾示见其明也.今义:对儿童、少年实施初等教育的学校.众人 古义:一般人,普通人.如: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远矣.今义:许多人.所以 古义:特指代词“所”+介词“以”,相当于“用来……的”.如: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今义: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不必 古义:不一定.如“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今义:用不着,不需要.一词多义 道:①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道理) ②师道之不传也久矣(风尚) ③道相似也(道德学问) ④余嘉其能行古道(道路) 传:①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传授) ②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流传) 贤:①其贤不及孔子(才能) ②师不必贤于弟子(高明) 师:①古之学者必有师(老师) ②吾从而师之(名词活用作动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师) ③吾师道也(学习) ④师道之不传也久矣(从师) ⑤于其身也,则耻师焉(从师) 惑:①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疑难问题) ②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糊涂) 知:①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识别,动词) ②师道之不复,可知矣(知道,了解)之:①作代词,有两种情况:指代人或事物.如“择师而教之”.连接定语和中心词,表示统一关系,相当于“这类”、“这些” .如“郯子之徒”“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② 作助词,有四种情况:连接定语与中心词,相当于“的”.如“ 古之学者”.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如“ 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宾语前置的标志.如“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在动词、形容词或表示时间的词后,凑足音节,无意义.如“六艺经传,皆通习之”.③ 以前学过的课文中还有三种情况:作代词,指代自己.如“ 君将哀而生之乎”.作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如“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词类活用 吾师道也(名词“师”用作动词,学习)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名词“师”用作动词,表自动,从师.下文“则耻师焉”“师道之不得”中的“师”同此) 或师焉(名词“师”用作动词,从师学习) 不耻相师(名词“师”用作动词,表自动,学习) 吾从而师之(名词“师”活用作动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师”) 而耻学于师(形容词“耻”活用作动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耻”) 孔子师郯子(名词“师”活用作动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师”)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形容词“惑”活用作名词,疑难问题)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前面的“圣”“愚”均为形容词活用作名词,圣人,愚人)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后面的“圣”“愚”均为形容词活用作名词,圣人,愚人)特殊句式:判断句:①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者,……也”表判断) ②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也”表判断) 2. 被动句:① 不拘于时(介词“于”表被动) 3. 宾语前置句:①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之”作标志的宾语前置) 介宾短语后置句:① 而耻学于师.② 不拘于时,学于余.③ 师不必贤于弟子.4. 省略句:①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之).② (人)爱其子,择师而教之.③ (人)问之,(士大夫)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 ④ (士大夫)则群居而笑之.5. 固定格式: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庸……乎”,表示反问,意思是“难道……吗?”)。
2. 介宾短语后置句
介宾短语后置,是将本应放在前面的介宾短语放在了后面,如:囤兵三万于关外.
正确的语序应该是:在关处囤兵三万,这里将其后置.
介词“以”“于”“乎”“自”等后面带上宾语,组成介词结构。这种介宾短语在现代汉语中一般放在动词或者形容词前边充当状语,在古代汉语中,却多数放在动词或者形容词后边充当补语。通常出现“于”都是介宾短语后置,当然这是通常,有1、2种情况不是,不过不用考虑。从现代汉语的角度说,古代汉语介宾短语的这种位置,就叫做介宾短语后置。
3. 什么叫做介宾短语后置
介宾短语后置,是将本应放在前面的介宾短语放在了后面,如:囤兵三万于关外.正确的语序应该是:在关处囤兵三万,这里将其后置.宾语前置的几种类型 1、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这类宾语前置,要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宾语必须是代词;二是必须是否定句,由“不”、“未”、“毋”、“莫”等否定词表示.在这种情况下,代词宾语要放在动词之前和否定词之后.例如:“三岁贯汝,莫我肯顾.”“莫我肯顾”应理解成“莫肯顾我”.《硕鼠》 又如:“古之人不余欺也.”“不余欺”就是“不欺余”.《石钟山记》 2、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文言文中用疑问代词“谁”、“何”、“奚”、“安”等做宾语时往往放在动词的前面.例如:《鸿门宴》:“良问曰:‘大王来何操?’”“何操”应理解为“操何”.3、介词宾语前置 在现代汉语中,介词后面跟着宾语,组成介宾结构,用来修饰动词谓语.在文言文中,介词宾语往往置与介词之前,形成一种倒置的现象.例如:《岳阳楼记》:“臆!微斯人吾谁与归?”“谁与归”应理解为“与谁归”.4、普通宾语前置 在一般性的宾语前置中,大家要注意语感.例如:《邹忌讽齐王纳谏》:“忌不自信”中“自信”应理解为“信自”.定语后置,定语应该在中心语(被修饰词)之前,后置原因和宾语前置差不多.如: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正确的语序应该是:北山年且九十的愚公面山而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