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怎么写?
展开全部
1.教学目的。所谓教学目的是指教师在教学中所要达到的最终效果。教师只有明确了教学目的,才能使“教”有的放矢,使“学”有目标可循。教学目的在教案中要明确、具体、简练。一般应选定1~3个教学目的。
2.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和难点是整个教学的核心,是完成教学任务的关键所在。重点突出,难点明确,有利于学生掌握教学总体思路,便于学生配合教师完成教学任务。
3.教学方法和教学过程设计。教学方法虽然多种多样,但每节课的教学方法必须依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接受能力来确定。教师的教学艺术如何,很重要的是看其教学方法的运用是否巧妙得当。教学过程也称教学步骤或教学程序,即用于指导和规范教师课堂活动的步骤。只有安排好教学过程,教师才能在课堂上有条不紊地圆满地完成每一个教学环节。
4.教学内容的引入。教学内容的引入就是课堂导语。课堂导语是门艺术,它是教与学的纽带,是让学生走进教材、掌握教材的桥梁。因此,教师应该根据确定的教学目的、内容,针对学生的心理,精心设计课堂导语,巧妙地导入新课,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能全身心地投入到课堂学习中。
5.教学内容。教学内容是课堂教学的核心,因为备课的其他环节都是为它服务的。写教案时,必须将教学内容分步骤分层次地写清楚,必要时还应在每一部分内容后注明所需的时间。这样,可以使所讲授的内容按预计时间稳步进行,不至于出现前松后紧或前紧后松的局面。
6.训练内容。练习是将教材的知识结构转化为学生认知结构的纽带,是学生将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的一种方式,更是及时反馈课堂教学效果的好方法,因此无论所讲授的知识内容是何性质,都应在课堂上安排练习时间,而不应满堂灌。
7.小结和作业。一个好的教案应有始有终。小结既是课堂教学的结束语,又是强化教学重点的必不可少的手段。好的总结可以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作业则是教师根据授课内容所布置的课后习题,以便于学生复习、理解、消化授课内容,为学好下一节课的内容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课前系统部分 (一)教材分析 教材分析部分的写作要求:三个操作要求:(1)分析《课程标准》的要求。(2)分析每课教材内容在整个课程标准中
《教师教案怎么写》
文章《教师教案怎么写》正文开始>> -
-
-
一、课前系统部分
(一)教材分析
教材分析部分的写作要求:三个操作要求:(1)分析《课程标准》的要求。(2)分析每课教材内容在整个课程标准中和每个模块(每本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3)分析高中每课教材内容与初中教材相关内容的区别和联系。
(二)学生分析
学生分析部分的写作要求:三个操作要求:(1)分析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和能力状况。(2)分析学生存在的学习问题。(3)分析学生的学习需要和学习行为。
(三)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部分的写作要求:三个操作要求:(1)确定知识目标。(2)确定能力、方法培养目标及其教学实施策略。(3)确定引导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教学选点及其教学实施策略。
A、述必须具备的四个基本要素:
行为主体 主体必须是学生而不是老师,人们判断教学有没有效益的直接依据是学生有没有获得具体的进步,而不是教师有没有完成任务。 一般在写教学目标的时候行为主体可以省略,但格式必须注意如一般可以采取以下的表达:“通过……学习,能说出……”,“通过……学习,能分析归纳……”,而不是“使学生掌握……”“教会学生……”等表述方式
行为条件 行为条件指影响学生产生学习结果的特定的限制或范围。如“通过收集资料”“通过观看影片……”“通过本课学习”
行为动词 行为动词必须是具体可测量、可评价的。如知道、归纳、列举、感受、参加等等
表现程度 指学生学习之后产生的行为变化的最低表现水平,用以评价学习表现或学习结果达到的程度。
比如自己以前写的教学目标:通过学习教材第三目(行为条件),能够背写出(行为动词)鸦片战争的起止时间(表现程度),了解(行为动词)战争的经过和中国人民的反侵略精神(表现程度)
B、叙述最好有不同层次
根据《标准》,结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差异性,按照教学内容,由低到高,由易到难,设计具有不同要求、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使每个学生都能在自己原有基础上有所发展。如南京市溧水县教研室的周红英老师把《中华文化的勃兴(二)》一课的教学目标设计为:
(1)知识与能力:
A .通过学习,学生能掌握大思想家、教育家孔子的“仁”的学说及其对教育和文化的贡献;学生能了解思想家老子及其辩证法思想;学生能了解“百家争鸣”及诸子百家的主要观点。
B. 通过学习,学生能列表归纳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观点,形成利用图表表述历史问题的能力;学生能运用诸子百家的主要观点解释历史现象,并将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经济与思想文化联系起来进行分析,培养运用历史知识,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A .学生能通过收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及诸子百家的相关资料,编讲历史故事或编演历史短剧,再现历史情景,产生对历史的认同感。
B. 学生能通过列表归纳、分组讨论等方法进行合作和探究性学习,理解和运用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主要观点,分析和解决历史问题,培养合作意识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A .通过学习孔子的教育言论,学生能正确对待学习,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寻找有效的学习方法。
B. 通过学习诸子百家的思想观点,学生能感知“百家争鸣”促进了战国时期学术思想的发展,对后世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C、过程与方法是什么?
对于过程与方法,真的存在很大的误区,以前写过程与方法,往往写的是:讨论法、合作探究、资料收集等,其实这些只是教师采用的教学手段和方法,根本不能作为学生要获得的能力目标。三维目标中过程与方法是指具体的内在的学习思维的过程,如搜集资料的过程与方法、探究问题的过程与方法、辨析史料的过程与方法,通过教学学生应该达到的目标是“学会如何收集”“学会如何探究”。(这是以前教学的薄弱环节,也是以后教学必须重视的内容,学生应该学会基本的历史思维的方法)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与难点部分的写作要求:两个操作要求:(1)确定本堂课的教学重点。(2)确定本堂课的教学难点。
(五)教学方式
教学方式部分的写作要求:介绍进行课堂教学所要采取的方法与技巧。
(六)教学用具
教学用具部分的写作要求:两个操作要求:(1)教学环境的设计与准备。(2)教学用具的设计与准备。
二、课堂系统部分——教学过程
(一)课前探究部分
课前探究部分的写作要求:设计出引导学生进行课前准备和探究的方案。
(二)导入新课部分
导入新课部分的写作要求:设计出每节新课的教学引语,教学引语要起到“凝神、起兴、点题”三个作用。
(三)师生互动部分
师生互动部分的写作要求:(1)设计出每节新课的教学结构(板书结构)。(2)写出每步设计的设计目的(设计意图)
此外,在教学结构设计中要注意体现下列6个要求:(1)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2)从学生的问题出发营造教学情境,设计教学问题并引导学生探究、解决问题。(3)设计出师生互动方式。(4)争取准备两、三种针对不同群体学生的教学安排。(5)对教材内容作适当的处理,发掘出教材内容之间的内存逻辑联系及育人作用。(6)课堂教学要减少统一讲解,增加学生的自主探究,增加学生的分组活动。
(四)课堂总结部分
课堂总结部分的写作要求:(1)设计出针对教材知识内容的系统的回忆巩固问题及方案。(2)设计出发散、扩展、升华学生思维的问题及复习巩固方案。
(五)课后作业部分
课后作业部分的写作要求:每节课设计10道单项选择题(选择题突出对教材知识点的记忆、理解与掌握),1道材料解析题(材料解析题突出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1道问答题(问答题突出学生的概括能力,分析、比较、评价能力。)
三、课后系统部分——教学后记
教学后记部分
教学后记部分的写作要求:(1)评价出你的每节课的教学设计的实施结果。(2)对你的每节课的教学设计进行及时的修改、补充、完善。(3)写出你的教学感想、心得、体会。
反思的主要内容有① 教学目标实现了没有?
② 教育、教学理念转化为具体的教学行为了吗?通过什么方式转化?
③ 有没有创造性地挖掘和利用教学资源
④ 教学设计最突出的亮点是什么?存在的问题和症结在哪里?
⑤ 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的策略。
2.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和难点是整个教学的核心,是完成教学任务的关键所在。重点突出,难点明确,有利于学生掌握教学总体思路,便于学生配合教师完成教学任务。
3.教学方法和教学过程设计。教学方法虽然多种多样,但每节课的教学方法必须依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接受能力来确定。教师的教学艺术如何,很重要的是看其教学方法的运用是否巧妙得当。教学过程也称教学步骤或教学程序,即用于指导和规范教师课堂活动的步骤。只有安排好教学过程,教师才能在课堂上有条不紊地圆满地完成每一个教学环节。
4.教学内容的引入。教学内容的引入就是课堂导语。课堂导语是门艺术,它是教与学的纽带,是让学生走进教材、掌握教材的桥梁。因此,教师应该根据确定的教学目的、内容,针对学生的心理,精心设计课堂导语,巧妙地导入新课,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能全身心地投入到课堂学习中。
5.教学内容。教学内容是课堂教学的核心,因为备课的其他环节都是为它服务的。写教案时,必须将教学内容分步骤分层次地写清楚,必要时还应在每一部分内容后注明所需的时间。这样,可以使所讲授的内容按预计时间稳步进行,不至于出现前松后紧或前紧后松的局面。
6.训练内容。练习是将教材的知识结构转化为学生认知结构的纽带,是学生将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的一种方式,更是及时反馈课堂教学效果的好方法,因此无论所讲授的知识内容是何性质,都应在课堂上安排练习时间,而不应满堂灌。
7.小结和作业。一个好的教案应有始有终。小结既是课堂教学的结束语,又是强化教学重点的必不可少的手段。好的总结可以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作业则是教师根据授课内容所布置的课后习题,以便于学生复习、理解、消化授课内容,为学好下一节课的内容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课前系统部分 (一)教材分析 教材分析部分的写作要求:三个操作要求:(1)分析《课程标准》的要求。(2)分析每课教材内容在整个课程标准中
《教师教案怎么写》
文章《教师教案怎么写》正文开始>> -
-
-
一、课前系统部分
(一)教材分析
教材分析部分的写作要求:三个操作要求:(1)分析《课程标准》的要求。(2)分析每课教材内容在整个课程标准中和每个模块(每本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3)分析高中每课教材内容与初中教材相关内容的区别和联系。
(二)学生分析
学生分析部分的写作要求:三个操作要求:(1)分析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和能力状况。(2)分析学生存在的学习问题。(3)分析学生的学习需要和学习行为。
(三)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部分的写作要求:三个操作要求:(1)确定知识目标。(2)确定能力、方法培养目标及其教学实施策略。(3)确定引导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教学选点及其教学实施策略。
A、述必须具备的四个基本要素:
行为主体 主体必须是学生而不是老师,人们判断教学有没有效益的直接依据是学生有没有获得具体的进步,而不是教师有没有完成任务。 一般在写教学目标的时候行为主体可以省略,但格式必须注意如一般可以采取以下的表达:“通过……学习,能说出……”,“通过……学习,能分析归纳……”,而不是“使学生掌握……”“教会学生……”等表述方式
行为条件 行为条件指影响学生产生学习结果的特定的限制或范围。如“通过收集资料”“通过观看影片……”“通过本课学习”
行为动词 行为动词必须是具体可测量、可评价的。如知道、归纳、列举、感受、参加等等
表现程度 指学生学习之后产生的行为变化的最低表现水平,用以评价学习表现或学习结果达到的程度。
比如自己以前写的教学目标:通过学习教材第三目(行为条件),能够背写出(行为动词)鸦片战争的起止时间(表现程度),了解(行为动词)战争的经过和中国人民的反侵略精神(表现程度)
B、叙述最好有不同层次
根据《标准》,结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差异性,按照教学内容,由低到高,由易到难,设计具有不同要求、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使每个学生都能在自己原有基础上有所发展。如南京市溧水县教研室的周红英老师把《中华文化的勃兴(二)》一课的教学目标设计为:
(1)知识与能力:
A .通过学习,学生能掌握大思想家、教育家孔子的“仁”的学说及其对教育和文化的贡献;学生能了解思想家老子及其辩证法思想;学生能了解“百家争鸣”及诸子百家的主要观点。
B. 通过学习,学生能列表归纳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观点,形成利用图表表述历史问题的能力;学生能运用诸子百家的主要观点解释历史现象,并将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经济与思想文化联系起来进行分析,培养运用历史知识,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A .学生能通过收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及诸子百家的相关资料,编讲历史故事或编演历史短剧,再现历史情景,产生对历史的认同感。
B. 学生能通过列表归纳、分组讨论等方法进行合作和探究性学习,理解和运用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主要观点,分析和解决历史问题,培养合作意识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A .通过学习孔子的教育言论,学生能正确对待学习,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寻找有效的学习方法。
B. 通过学习诸子百家的思想观点,学生能感知“百家争鸣”促进了战国时期学术思想的发展,对后世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C、过程与方法是什么?
对于过程与方法,真的存在很大的误区,以前写过程与方法,往往写的是:讨论法、合作探究、资料收集等,其实这些只是教师采用的教学手段和方法,根本不能作为学生要获得的能力目标。三维目标中过程与方法是指具体的内在的学习思维的过程,如搜集资料的过程与方法、探究问题的过程与方法、辨析史料的过程与方法,通过教学学生应该达到的目标是“学会如何收集”“学会如何探究”。(这是以前教学的薄弱环节,也是以后教学必须重视的内容,学生应该学会基本的历史思维的方法)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与难点部分的写作要求:两个操作要求:(1)确定本堂课的教学重点。(2)确定本堂课的教学难点。
(五)教学方式
教学方式部分的写作要求:介绍进行课堂教学所要采取的方法与技巧。
(六)教学用具
教学用具部分的写作要求:两个操作要求:(1)教学环境的设计与准备。(2)教学用具的设计与准备。
二、课堂系统部分——教学过程
(一)课前探究部分
课前探究部分的写作要求:设计出引导学生进行课前准备和探究的方案。
(二)导入新课部分
导入新课部分的写作要求:设计出每节新课的教学引语,教学引语要起到“凝神、起兴、点题”三个作用。
(三)师生互动部分
师生互动部分的写作要求:(1)设计出每节新课的教学结构(板书结构)。(2)写出每步设计的设计目的(设计意图)
此外,在教学结构设计中要注意体现下列6个要求:(1)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2)从学生的问题出发营造教学情境,设计教学问题并引导学生探究、解决问题。(3)设计出师生互动方式。(4)争取准备两、三种针对不同群体学生的教学安排。(5)对教材内容作适当的处理,发掘出教材内容之间的内存逻辑联系及育人作用。(6)课堂教学要减少统一讲解,增加学生的自主探究,增加学生的分组活动。
(四)课堂总结部分
课堂总结部分的写作要求:(1)设计出针对教材知识内容的系统的回忆巩固问题及方案。(2)设计出发散、扩展、升华学生思维的问题及复习巩固方案。
(五)课后作业部分
课后作业部分的写作要求:每节课设计10道单项选择题(选择题突出对教材知识点的记忆、理解与掌握),1道材料解析题(材料解析题突出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1道问答题(问答题突出学生的概括能力,分析、比较、评价能力。)
三、课后系统部分——教学后记
教学后记部分
教学后记部分的写作要求:(1)评价出你的每节课的教学设计的实施结果。(2)对你的每节课的教学设计进行及时的修改、补充、完善。(3)写出你的教学感想、心得、体会。
反思的主要内容有① 教学目标实现了没有?
② 教育、教学理念转化为具体的教学行为了吗?通过什么方式转化?
③ 有没有创造性地挖掘和利用教学资源
④ 教学设计最突出的亮点是什么?存在的问题和症结在哪里?
⑤ 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的策略。
展开全部
第一,“教学目标”要明确。“教材无非是一个例子”,这个例子的最精妙之处是什么,或者从学生实际来看,要克服的问题是什么,这个例子最值得借鉴的地方是什么,我们在设计教学时,应做到心中有数。这不就是确定教学目标吗?如果我们可以把一堂课的教案看作一篇文章,那么教学目标就是这篇文章的论点或主旨,组织材料,安排结构,运用语言,都应围绕它进行。所以,在写教案时先明确教学目标十分必要。
第二,要列出教学程序。课堂教学必须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教学过程的设计应该彻底改变旧课程僵化的、单一的结构形式,以便尽情张扬教学个性,并为教师表现课堂教学机智留足空间。一些教师在教学中把“学生可能出现的问答”都写上,然后在上课时照“案”宣科,这是学生所极不愿接受的。但我们据此要求取消“课程教学”的写作,允许课堂教学信马由缰。古人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预”当然包括对教学程序的精心设计。使用新教材备课时,为了实现既定的教学目标,我们首先要理清纷乱的思绪,然后将筛选出来的最佳教学设计以纲要的形式大致确定下来,写成教案。上课时,我们不能捧起教案宣读,我们可以把它放在讲台上,做到对“教学过程”的大体轮廓了然于胸。
第三,要形成“二次教案”。每个寒暑假,教师就认真备出所分配的单元教案。开学以后在年级组备课时做“中心发言人”;并使之成为“共享教案”。那么,其他老师就要在词基础上重新写出属于自己的“二次教案”。
学期末,还要群策群力,把大家在实施“二次教案”的过程中的新发现,如备课中未曾想到的地方、学生学习情况的变化、学生提出的新问题、教育机智的发觉等新变化,在“共享”教案中修正。这样,教案就有了流动的生命。
第四,一定要写好教学后记。一堂课可能成为成功的经验,也有可能留下失败的教训,我们将教学感受及时的记录下来,这是最有价值的第一手教学研究资料。因此,对于“教学后记”栏目不应强求教师堂堂写,但要提倡教师把所感的写出来。
备课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写教案是另一种创作。有了这样的认识,就不会视写教案为苦差事,抄教案来应付了事,而会消去浮躁心态,在书写中悄悄成长起来。
第二,要列出教学程序。课堂教学必须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教学过程的设计应该彻底改变旧课程僵化的、单一的结构形式,以便尽情张扬教学个性,并为教师表现课堂教学机智留足空间。一些教师在教学中把“学生可能出现的问答”都写上,然后在上课时照“案”宣科,这是学生所极不愿接受的。但我们据此要求取消“课程教学”的写作,允许课堂教学信马由缰。古人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预”当然包括对教学程序的精心设计。使用新教材备课时,为了实现既定的教学目标,我们首先要理清纷乱的思绪,然后将筛选出来的最佳教学设计以纲要的形式大致确定下来,写成教案。上课时,我们不能捧起教案宣读,我们可以把它放在讲台上,做到对“教学过程”的大体轮廓了然于胸。
第三,要形成“二次教案”。每个寒暑假,教师就认真备出所分配的单元教案。开学以后在年级组备课时做“中心发言人”;并使之成为“共享教案”。那么,其他老师就要在词基础上重新写出属于自己的“二次教案”。
学期末,还要群策群力,把大家在实施“二次教案”的过程中的新发现,如备课中未曾想到的地方、学生学习情况的变化、学生提出的新问题、教育机智的发觉等新变化,在“共享”教案中修正。这样,教案就有了流动的生命。
第四,一定要写好教学后记。一堂课可能成为成功的经验,也有可能留下失败的教训,我们将教学感受及时的记录下来,这是最有价值的第一手教学研究资料。因此,对于“教学后记”栏目不应强求教师堂堂写,但要提倡教师把所感的写出来。
备课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写教案是另一种创作。有了这样的认识,就不会视写教案为苦差事,抄教案来应付了事,而会消去浮躁心态,在书写中悄悄成长起来。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几乎所有的学校都要求教师写教案,并把教案做为考核教师教学工作的一个方面。但据调查,有相当数量的教师写教案纯粹是为了应付检查,对教学并无多大实际意义,后补教案的现象非常普遍。
自己做了教师之后,我一直按“备教材”和“备学生”这两个要求来设计我的教学。后来我发现,“备教材”与“备学生”其实是合二为一的事情,而并非分开的两个要求或两个程序。我将它理解为“根据学生的学情梳理教材的知识结构”。有一段时间,我认为我自己的这个想法和做法得意。学校曾在全校范围内检查教师的教案,我写的教案作为优秀教案受到学校领导的认可和赞赏。但做教师的时间长了,我感觉我的教案越来越没有个性、越来越没有生机。像周围其他老师一样,我发现我的教案不过是在不断“重复”昨天的、过去的故事。只是用心地去写工整,并没有思考的过程,上课按案上的内容
去上几乎是没几次,多说公开课的教案是照着去做,但一堂课下来也超越了教案的界线。
我开始为写教案的问题感到困惑。
下面我就结合自己工作中的案例来谈谈。
有一次学校让我在省现场会上上一节公开课,在为这节“公开课”准备教案的过程中,我提醒自己“要注意教学设计”的过程中,开始反思我自己以往的“公开课”的得意与失意。意识到所有的得意与失意,似乎都与“教案”、“教学设计”相关。而且,关键的问题不在“上课前”我如何设计教案,关键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如何根据学生在课堂中的实际状况调整我的原先设计好的“教案”。如果这样来看,“教案”可能不完全是在上课之前设计好的,真正的教案,是在教学之后。
我不知道我这个想法是否正确,但我很愿意按照这个想法来展开这次的“公开课”。
那天语文课的内容是是《小书架》,
这篇课文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对学生进行渗透性识字,从中让学生领会我们每个人要读书,与课后的语文天地中的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相吻合,调动学生读书的兴趣。
这节课一开始我利用我事先准备好的课件与精心设计的导入语相结合把学生带入学习的情境之中,可以说教案中的第一个环节按部就班地得以展现,我很得意地把自己的注意力转到了下一个环节。
后来有一位学生说到“老师丁丁冬冬那么喜欢读书,你喜欢吗?我也喜欢读书,你能给我介绍几本吗?”。当时我就一愣,平时我读的关于教学方面的书比较多,还真是忽略学生应该读哪些书,可是我灵机一动,说到:“我们班有很多同学也喜欢读书,谁来给大家介绍一下?几个孩子纷纷举手为我解围。下课后,我有些后悔因时间紧而没有上书店走走。在讲课的过程中向学生渗透该读哪些书好,这本
是一个很好的契机,可这一契机却在我没有准备的情况下溜走,忽略了这一“课程资源”。
接下来的课堂过程中,就并不是按我所写的每一个步骤去完成,而是时而与学生议论纷纷,时而产生共鸣。课堂的气氛在孩子们一次次的问题得到解答时而不断地掀起高潮。
而且,在整个课堂教学中,尽管我一直在努力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和学生的“插嘴”调整上课前设计好的“教案”,但仍然留下很多遗憾,要是再有机会教同样的内容,我想我的“教案”会重新改写。
从上述的一个小小的案例中,我得到很多的启示:
我认为:教案要写,但不一定要详细的,而是根据学生实际写出可操作性强的个性化的教案。教案是课前的整体构思,可以是以框架的形式出现,其具体内容应随课堂的需要而充实,因为学生的思维是
多变的,如果按预定的教案去教,那就是死灌,不符合新形势下的教育。
所以我认为应该写,至少对课堂的流程应有一个安排,尽管课堂上大多数教师会灵活安排,但是整体把握还是变化不大的。应在走进课堂之前,自己准备在这节课带着学生做什么,达到一个什么目标,预测一下学情并作一定的应答准备。这些都是教学准备所必不可少的。人脑的绝对记忆毕竟是有限的,我们常教导学生:“好记性不如烂笔头”,我们自己首就应该作个榜样。
到北京的两次学习给我很深的体会,我看到他们那里的教师的教案都是别俱一格的,每一位教师的教案都有可值得学习的地方,拿到哪一本都爱不释手,所以我认为我们应该书写“开放式”的教案。首先,要打破传统教案的固定、僵化模式,允许教案因人、因课程、因教
学内容而异,倡导书写个性化、创新性教案。同时要改变教案检查的传统理念和标准,重新界定教案的功能和地位。书写教案的终极目的不是为了迎合检查而是为了促进教师实现个性化的教学;不是苛求环节的完备与否而是充分张扬教师的个性;不是约束教学活动的范式而
是促进教学生成的载体。唯其如此,才能调动教师写教案的积极性,提高教学效率。其次,倡导教案“留白”。所谓的教案“留白”,就是指教案的开放性和灵活性。具体来说就是教案的书写在内容上不要过于详尽,形式上不要过于琐碎,结构上不要过于封闭和程式化,而是要
体现出内容上的概要性、形式上的模糊性和结构上的不确定性,以便能够适应新情境、容纳新内容、确立新策略,为教学中师生间的互动共振、互生新知、互建新情留有余地。这样的教案能够在备课和课堂教学之间形成一种特殊的“张力”,有利于教师在教学中保持一种宽阔
自己做了教师之后,我一直按“备教材”和“备学生”这两个要求来设计我的教学。后来我发现,“备教材”与“备学生”其实是合二为一的事情,而并非分开的两个要求或两个程序。我将它理解为“根据学生的学情梳理教材的知识结构”。有一段时间,我认为我自己的这个想法和做法得意。学校曾在全校范围内检查教师的教案,我写的教案作为优秀教案受到学校领导的认可和赞赏。但做教师的时间长了,我感觉我的教案越来越没有个性、越来越没有生机。像周围其他老师一样,我发现我的教案不过是在不断“重复”昨天的、过去的故事。只是用心地去写工整,并没有思考的过程,上课按案上的内容
去上几乎是没几次,多说公开课的教案是照着去做,但一堂课下来也超越了教案的界线。
我开始为写教案的问题感到困惑。
下面我就结合自己工作中的案例来谈谈。
有一次学校让我在省现场会上上一节公开课,在为这节“公开课”准备教案的过程中,我提醒自己“要注意教学设计”的过程中,开始反思我自己以往的“公开课”的得意与失意。意识到所有的得意与失意,似乎都与“教案”、“教学设计”相关。而且,关键的问题不在“上课前”我如何设计教案,关键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如何根据学生在课堂中的实际状况调整我的原先设计好的“教案”。如果这样来看,“教案”可能不完全是在上课之前设计好的,真正的教案,是在教学之后。
我不知道我这个想法是否正确,但我很愿意按照这个想法来展开这次的“公开课”。
那天语文课的内容是是《小书架》,
这篇课文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对学生进行渗透性识字,从中让学生领会我们每个人要读书,与课后的语文天地中的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相吻合,调动学生读书的兴趣。
这节课一开始我利用我事先准备好的课件与精心设计的导入语相结合把学生带入学习的情境之中,可以说教案中的第一个环节按部就班地得以展现,我很得意地把自己的注意力转到了下一个环节。
后来有一位学生说到“老师丁丁冬冬那么喜欢读书,你喜欢吗?我也喜欢读书,你能给我介绍几本吗?”。当时我就一愣,平时我读的关于教学方面的书比较多,还真是忽略学生应该读哪些书,可是我灵机一动,说到:“我们班有很多同学也喜欢读书,谁来给大家介绍一下?几个孩子纷纷举手为我解围。下课后,我有些后悔因时间紧而没有上书店走走。在讲课的过程中向学生渗透该读哪些书好,这本
是一个很好的契机,可这一契机却在我没有准备的情况下溜走,忽略了这一“课程资源”。
接下来的课堂过程中,就并不是按我所写的每一个步骤去完成,而是时而与学生议论纷纷,时而产生共鸣。课堂的气氛在孩子们一次次的问题得到解答时而不断地掀起高潮。
而且,在整个课堂教学中,尽管我一直在努力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和学生的“插嘴”调整上课前设计好的“教案”,但仍然留下很多遗憾,要是再有机会教同样的内容,我想我的“教案”会重新改写。
从上述的一个小小的案例中,我得到很多的启示:
我认为:教案要写,但不一定要详细的,而是根据学生实际写出可操作性强的个性化的教案。教案是课前的整体构思,可以是以框架的形式出现,其具体内容应随课堂的需要而充实,因为学生的思维是
多变的,如果按预定的教案去教,那就是死灌,不符合新形势下的教育。
所以我认为应该写,至少对课堂的流程应有一个安排,尽管课堂上大多数教师会灵活安排,但是整体把握还是变化不大的。应在走进课堂之前,自己准备在这节课带着学生做什么,达到一个什么目标,预测一下学情并作一定的应答准备。这些都是教学准备所必不可少的。人脑的绝对记忆毕竟是有限的,我们常教导学生:“好记性不如烂笔头”,我们自己首就应该作个榜样。
到北京的两次学习给我很深的体会,我看到他们那里的教师的教案都是别俱一格的,每一位教师的教案都有可值得学习的地方,拿到哪一本都爱不释手,所以我认为我们应该书写“开放式”的教案。首先,要打破传统教案的固定、僵化模式,允许教案因人、因课程、因教
学内容而异,倡导书写个性化、创新性教案。同时要改变教案检查的传统理念和标准,重新界定教案的功能和地位。书写教案的终极目的不是为了迎合检查而是为了促进教师实现个性化的教学;不是苛求环节的完备与否而是充分张扬教师的个性;不是约束教学活动的范式而
是促进教学生成的载体。唯其如此,才能调动教师写教案的积极性,提高教学效率。其次,倡导教案“留白”。所谓的教案“留白”,就是指教案的开放性和灵活性。具体来说就是教案的书写在内容上不要过于详尽,形式上不要过于琐碎,结构上不要过于封闭和程式化,而是要
体现出内容上的概要性、形式上的模糊性和结构上的不确定性,以便能够适应新情境、容纳新内容、确立新策略,为教学中师生间的互动共振、互生新知、互建新情留有余地。这样的教案能够在备课和课堂教学之间形成一种特殊的“张力”,有利于教师在教学中保持一种宽阔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新手幼师教案怎么写,教你学会写一篇完整的教案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