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关有何历史

 我来答
承吉凌8580
2022-11-04 · TA获得超过1.1万个赞
知道小有建树答主
回答量:349
采纳率:0%
帮助的人:67.2万
展开全部

历史

山海关北靠燕山,南临渤海,扼守华北与东北之间狭长的陆路交通要道,地势险要,自古以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

商朝时,属孤竹;周朝时,属燕地;秦、汉时,属辽西郡。

北齐和隋唐时都在这一带修建过城关,今日在抚宁石门寨,仍可看见北齐长城遗址,隋文帝时,设置榆关,元朝时称迁民镇。

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大将徐达修筑长城,在此设立关城,因位于燕山与渤海之间,故取“山”、“海”二字而得名“山海关”,归隶永平府管辖。

嘉靖年间,蓟镇总兵戚继光重修了山海关及附近的长城段——角山长城。

在关城以北修筑了北翼城,以东的欢喜岭(又名凄惶岭)上修筑了威远城。

崇祯年间,兵部尚书孙承宗在关城以南及海边修筑了南翼城和宁海城。

宁海城背接长城,高3丈,周长1里,从陆地直插海中,状似龙首,故称“老龙头”。

此外还有城堡、水关、墩台等多处,星罗棋布,相互呼应。

以上共同组成了布局合理、层次分明、严密坚固的山海关防御体系,历来是中国最紧要的军事重镇之一。

明人概括山海关的战略,“内拱神京,外捍夷虏,最契紧处”。

枢辅大学士孙承宗指出:“关门系天下安危”。

天启二年(1622年)有兵力七万九千八百六十九人,马一万二千七百六十匹,次年,马步兵员已达十万。

御史汪裕疏言:山海关“现存之兵,御侮有余,定额之饷解给无难”。

明末镇守山海关的将领吴三桂与清摄政王多尔衮合作,在山海关前击溃了前来征讨的李自成军,并带领清军入关,由此导致了李自成大顺政权和南明政权的覆亡。

清朝时,山海关为临榆县城,因位于北京与盛京(沈阳)之间,而有“两京锁钥”之称。

清末和民国时期,关城周围又成为战场,八国联军战争和九一八事变后的长城抗战都在这里率先爆发。

目前山海关及周边的古建筑,已大多修复原貌,形成独具特色长城历史文化游,明清社会民俗游以及古代孟姜女等传说游为一体的综合旅游文化名城。

其城墙尚完整,是中国现今保存相对较好的一座明长城关城。

当今,其旅游文化价值显著,与“丽江古城”,“平遥古城”,“凤凰古城”并称“中国古代四大名城”。

扩展资料:

一、简介

山海关,位于河北省最东部与辽宁省接壤处,秦皇岛市山海关区境内,且地居燕山与渤海之间,故得“山”、“海”二字而命名。

山海关又被称为“榆关”,以古渝水而得名。

在历史上,所谓关内、关外、闯关东、关东军等“关”字均指山海关,对中国具有着重要的影响力。

在1990年以前,因老龙头直入海中,被认为是明长城的东端起点,使山海关素有“天下第一关”之称。

与万里之外的天下第一雄关——“嘉峪关”遥相呼应,闻名天下。

1961年,山海关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

二、建筑

关城平面呈方形,周长约4公里。

城墙高14米,厚7米,内用夯土填筑,外用青砖包砌。

东墙的南北两侧与长城相连,墙上有奎光阁、牧营楼、威远堂、临闾楼等建筑。

东、南、北三面墙外挖掘了深8米、宽17米的护城河并架设吊桥。

城中心筑有钟鼓楼。

山海关的四面均开辟城门,东、西、南、北分别称“镇东门”、“迎恩门”、“望洋门”和“威远门”。

四门中除威远门外,都筑有高大的城楼。

东门面向关外,最为重要,由外至内设有卫城、罗城、瓮城和城门四道防护。

城门为巨大的砖砌拱门,位于长方形城台的中部。

城台高12米,其上的城楼高13米,宽20米,进深11米,为砖木结构的二层楼重檐歇山顶建筑。

城楼上层西侧有门,其余三面设箭窗68个,平时以朱红色的窗板掩盖。

在东面屋檐下还高悬一块巨大匾额,上书“天下第一关”五个大字,相传为明代进士萧显书写,每字高1.6米,字体苍劲浑厚,是山海关城的象征。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