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怎样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
教师怎样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
一、吃透教材:老师们不太敢去变动教材,去改变教材。
一个好老师,必须越过这道坎儿。
无论什么教材拿到手,必须改变。
但必须有个前提,那就是应该知道什么样的改变是的,有意义的。
因此先吃透教材,然后在超越教材。
二、补充教材:有一种资源,它是老师自己个人的智慧。
他的阅读、他的记忆和他的思想的批判性,就是资源。
教师要把课程变薄或者变厚,把课本变成“我的”,带上我个人的智慧,补充相关的资源进去。
每一个老师不一定都要有绝招,但每个老师都要过这一关:他必须能够“补充资源”。
三、更新教材:更新教材或者叫更换教材,也可以叫开发教材,就是重新开发一个教材出来。
这跟一般意义上 的补充教材不同。
一般意义上的补充教材就是做加法,“更新教材”不仅仅是做加法,它首先要做“减法”,把不好的减去。
同时需要补充课程资源,但是,补充的课程资源要为学生提供方便,至少提供阅读的方便。
课程资源:
是指课程要素来源以及实施课程的必要而直接的条件。
课程资源的结构包括校内课程资源和校外课程资源。
校内课程资源,除了教科书以外,还有教师、学生,师生本身不同的经历、生活经验和不同的经历、学习方式、教学策略都是非常宝贵的非常直接的课程资源,校内各种专用教室和校内各种活动也是重要的课程资源。
校外课程资源,主要包括校外图书馆、科技馆、博物馆、网络资源、乡土资源、家庭资源等。
基本简介:
我国对课程资源的分类大致可归纳为以下方面:
第一,依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分为校内课程资源、校外课程资源和信息化课程资源三类。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指出:“积极开发并合理利用校内外各种课程资源,学校应充分发挥图书馆、实验室、专门教室及各类教学设施和实践基地的作用;广泛利用校外的图书馆、博物馆、展览馆、科技馆、工厂、农村、部队和科研院所等各种社会资源以及丰富的自然资源;积极利用并开发信息化课程资源”。
第二,按照课程资源的性质来分,课程资源可以分为自然课程资源和社会课程资源。
自然资源,简单理解就是来自大自然的真真切切的事物,比如动植物、微生物、食物链、生物圈,这些可以用于生物学课程教学;地形、地貌和地势等这些可以用于地理课程的教学;再比如气候、天气预报、四季节季相、二十四节气等,则适用于作为气象学的资源。
学生在与大自然接触的过程中对大自然的了解,懂得维护生态平衡、保护大自然的重要性等知识。
社会课程资源包括公共设施和公共场所、人类的交际活动与社会交往过程中所建立的人际关系、群体的行为规范、同辈团体的影响、个人的人格特征、合作原则和礼貌原则、价值观、信仰、宗教伦理、风俗习惯等,这些社会资源都会直接或者间接地成为课程资源,引领和影响学生群体的发展。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