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我们学习历史知识到底还有什么用
历史知识能够增长人的智慧,学习历史能够提高治国安邦的本领,学习历史有益于个人的修养等等。
对于不同的人来说,学习历史还会有不同的作用。
所以,肯定性的答案能够给出很多。
然而,在西方,受后现代思潮的影响,出现了所谓的后现代史学。
后现代史学具有否认历史的客观性、真实性的倾向,对历史学的功用和价值也提出了质疑。
在这种情况下,有人对为什么学习历史这样一向勿容置疑的问题也感到困惑了。
学习历史、从历史中取得借鉴,是人类社会一个永恒的课题。
自进入人类社会以来,人类就知道向历史学习了。
梁启超20世纪20年代讲中国历史研究法,在讲到史学的起源时,对史学的最初形式作了想象的描述:“当人类之渐进而形成一族或一部落也,其族部之长老,每当游猎之隙暇,或值佳辰令节,辄聚其子姓,三三五五,围炉藉草,纵谈己身或其先代所经之恐怖所演之武勇等等。
听者则娓娓忘倦。”也就是说,最初的历史形式是传说故事。
人们通过这些传说故事,就能够从历史中汲取智慧。
“史”的产生,是人类社会的大事。
一般动物也有记忆和模仿的本能,但它没有知识,它不能将第一代所积累的经验传至二代、三代,这是因为动物没有“史”。
人类则不然,先代的生活经验,能以记诵或记录的形式,留传后世,历数百年数千年而不失坠。
人类文明之所以不断进化,“史”的作用可谓大矣。
完全可以说,历史意识的产生和历史记载的出现,是人类与其他动物区别开来的一个重要标志。
史之有用,大概谁都否认不了。
至于为什么有用,中国传统的史学理论很少上升到科学理性的高度,回答这个问题。
20世纪20年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奠基人李大钊,以唯物史观为指导,讲述史学理论,指出:“横着看人类,便是社会;纵着去看人类,便是历史。
历史就是社会的变动。”从而指出了历史与社会的关系。
西方生机主义哲学提出,历史为进化而存在,为生机开展而存在,历史具有生命性,认为历史、现实、未来都是一线下来、有机联系的。
这一点与唯物史观的认识有相通之处。
据此,我们可以认为,“历史”具有二重性的特点:一方面,历史是过去的事情,过去的事情就一去不复返了;另一方面,过去的事情虽然形式上过去了,但它的精神,它的影响有很多遗留下来,对现实、对未来产生这样或那样的作用。
所以,如何认识历史,在很多情况下,并不是纯粹的认识论或知识论的问题,而是关系着如何处理现实和开辟未来的问题。
同时,由于历史与现实、未来有这种割不断的联系,所以,探索过去,对了解现在、预测未来是有帮助的。
《易传》中说“彰往而知来”,道理就在这里。
认识历史,必须通过历史学才能实现。
历史学是人文社会科学当中的一门基础学科,也是关乎人的素质修养的学问。
无论从事科学研究,还是了解社会现实、制定各项政策、提高个体人文修养,离开了历史学,都是没有根基的。
80年前,李大钊说过:“研究历史的趣味的盛行,是一个时代正在生长成熟、正在寻求聪明而且感奋的对于人生的大观的征兆。
这种智力的老成,并于奋勇冒险的精神,不但未有以消阻,而且反有以增进。”他认为,“立在过去的世界上,寻出来的新世界,是真的,实的,脚踏实地可以达到的”。
他把历史比作“时”在人生世界上建筑起来的一座高楼,登之愈高,无限的未来世界,才能看得愈加清楚。
史学对于人生修养同样具有重要的意义。
因为史学能够陶炼人们科学的态度。
所谓科学的态度,一是尊疑,一是重据,而史学即以此二者作为宝贵的信条。
史学这种求真的态度,“熏陶渐渍,深入于人的心性,则可造成一种认真的习性”,以这种态度求学,则真理可明;以这种态度作事,则功业可就。
“这种科学的态度,造成我们脚踏实地的人生观”。
李大钊这些话,虽很朴实,却意味深长,值得重温。
由此可见,一个国民,不能没有一定的历史知识;一个领导干部,更不能忽视历史学的修养。
一个民族,只有重视历史,她才具有高度的自我发展意识,才能胸怀宽广,视野开阔,才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追问
中国真正值得研究的学术领域确得不得 *** 的资助,没人去研究,就算有人凭兴趣爱好研究出成果却也得不到承认,不能在专业权威刊物发表,中国学术将何去何从?
追答今日谈及中国学术,津津乐道的话题,多为人文学科的学人及其学术,而当时所抱怨的,却是经费多被自然科学占用,与你道情形极为相似。
社会科学方面,多数还在囫囵吞枣,格义附会,达不到忠实输入的程度,远不及前辈学人对相关领域的认知把握。
虽然社会变迁提供了成功的经验,甚至各种调查统计也渐趋出色,在此基础上的理论总结却严重滞后。
人文学问外国一面并未改观,中国方面则反而更加偏好用外来间架填充本土材料,对内则不免愈有条理系统,去事实真相愈远的偏蔽;对外则成不过证明别人的正确,败适以暴露自己的无知,两头不讨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