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一篇论文
1个回答
展开全部
PDF上复制的,复制转换有点错误,需要原稿发我消息。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区域经济分异研究综述与展望
摘要 本文从阐述区域经济分异的含义人手,综述了国外对区域经济分异的研究和对中国区域经
济分异的研究,进而提出了未来中国区域经济分异研究的热点应主要集中在地级行政区之间的区域经
济分异。
关健词 区域经济分异;综述;展望
1 区域经济分异的概念
要研 究 区 域经济分异,首先要弄清楚区域经济分异、区域经济差异与区域经济差距的概念内涵。
区域经
济分异和区域经济差异、区域经济差距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区域经济差距是能够用数量表示的区域经济发展
水平的不同层次;区域经济差异通常表示区域经济结构、功能等各方面的特征和属性,它所反映的是一定时
期经济现象或事物在质、量方面的不同,是对经济现象或事物的客观判别,本身不含有价值判断。
差异的数
量表现就是差距,但是,差距并不能反映出差异的全部内涵[i1 因此,差异一方面包涵差距,另一方面表示
区域经济发展的异质性。
区域经济发展的异质性是由于区域在资源察赋、要素结构、产业结构和功能上具有
差异,从而决定了不同区域经济发展的特征及路径的异质性,但经济发展路径的异质性并不等同于经济发展
水平的差距。
不同的经济发展路径导致相同的经济发展水平,已经为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经验所证明[21;区
域经济分异一方面包涵差异,另一方面表示形成差异的过程及原因,即分异还探讨区域差异形成的动态过
程。
其实质在于反映区域发育的进程,甚至可反映区域不同的发育阶段。
区域经济差距是区域经济分异的数
童衡量,区域经济差异是区域经济分异的直观现象表现,是区域经济分异的必然结果。
研究 区 域 经济分异问题实质上是研究区域如何个性化发展的问题,就是研究如何把区域经济发展的普遍
规律和区域的具体条件、区域的个性结合起来,以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区域经济差异是区域经济分异的结
果,而差异一方面表现为差距,另一方面表示由于区域的具体环境条件的差别,区域经济发展的道路具有个
性化特征。
走个性化发展的道路,是为了缩小区域经济差距,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
区域经济差距的存在,
迫使各区域利益主体遵循区域经济地域分异规律,走个性化发展道路,实现与其它区域的分工与合作。
因
此,缩小区域经济差距是研究区域经济分异的目的,走区域经济分异发展的道路是实现缩小区域经济差距的
途径。
分异还表示出一种客观性.与动态性是同等重要的,是考虑区域分工的重要依据。
区域 分 异 向为地理学的传统研究领域。
1898年赫特纳指出“从最古到现在,地理学的明确主题是认识
区域的相互差异。
” 美国 地理学家哈特向在他的《地理学的性质》一书中明确提出地理学的主要研究对象就
是地域差异,从而把地理学作为空间研究的科学,在基础理论上提高了一步。
他认为各地域的“静态特性或
形式的变异以及动态特点或作用的变异都包括在地域变异和地域差异这个概念之中”。
1950年 英国 地理工作
者的语汇委员会提出了地理学的定义是:“特别强调地区的差异性和关联性,来描述地球表面的科学。
x[31地
区的差异性和关联性,可理解为区域分异与组合。
据此可以认为,差异是分异的直观现象表现,是分异的必
然结果。
2 国外对区域经济分异的研究
国外 对 区 域经济分异的研究始于20世纪20年代,主要在二战之后。
研究的内容主要集中在两方面。
2.1 区域政策研究
“区 域 政 策是国家和地区政府部门制定并组织实施的调整地区间差异和宏观运行机制的政策与措施。
其
实质是关于官方在区域分布方面对经济决策和发展过程施加影响的学说。
区域政策研究集中在:在各种类型
地区应当实行什么样的政策以及这些政策起作用的可能性和界限。
在20世纪70年代以前主要表现为以缩小
地区间差异为目标的区域政策。
但是自20世纪70年代初以来,西方主要国家的经济发展条件逐渐产生变
化,以致以消除地区差异为主要目标的区域政策逐步为技术开发性区域政策所代替。
边种区域政策把着眼点
放在挖掘区域本身存在的知识和技术资源上。
实施技术开发性区域政策的要点是:用新技术革新地区内的传
统产业部门,特别是重点发展那些成长行业和发展行业;实行中产政策,重点发展新技术研究和开发速度快
的中小企业,在适宜的区位建立以革新为主要目标的科技工业园、工业技术中心;政府对研究和开发投资按
区域分级提供援助,建立以提供革新建议为内容的咨询和信息网络。
在涉及国家和地区的主导产业选择及空
间布局时按效率第一、公平第二的原则进行。
”,
2.2 运用和创建理论、方法,研究区域发展差异状态、机理和发展趋势
战后 , 多 数发展中国家始终面对如何实现空间平等和总体经济效率兼容的严峻考验,其所具有的共同区
域经济发展特征是:国民经济增长在空间上分解为两极,一极是少数地区持续的经济高速增长;另一极是多
数地区持续的经济落后、停滞。
这种现象的直接表现是人口、社会经济活动在空间上的过度集中以及地区之
间收人水平差异的扩大。
以均 衡 概 念为基础形成的新古典主义区域发展模型曾在西方区域经济发展分析中占有统治地位。
它认
为,给定一个不均衡的区域经济状态,只要存在完王竞争的市场,资本和劳动的逆向运动可实现总体效率与
空间平等的最优结合,随着时间的流逝,空间上的平等自动实现。
195 7年 , 瑞典著名经济学家冈纳·缪尔达尔在“累积循环因果”原理中,对上述假设提出了强有力的挑
战。
他指出,市场经济力量的正常趋势,与其说是缩小区域差异,不如说是扩大区域差异。
在发达地区和欠
发达地区间的要素流动中不仅仅是劳动,资本也会从欠发达地区流向发达地区。
因此,在纯市场力作用下,
区域经济增长中,总体效率和空间平等不可能兼容。
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约翰·弗里德曼等人提
出了“核心与边缘区模型”,使空间平等与总体效率关系的研究具有了更为鲜明的区域经济特色。
核心与边
缘区模型把区域发展过程分为四个阶段:工业化过程以前资源配置时期,核心边缘区时期,经济活动向边缘
部分地域扩散时期,空间经济一体化时期。
而弗朗索瓦·佩鲁对非均衡增长理论进一步完善,明确提出:增
长并不是同时出现在所有地方,它是以不同的强度首先出现在一些增长点或增长极上,然后通过不同的渠道
向外扩散。
据此,佩鲁认为,应该通过政府或市场的力量建立增长极,通过增长极的向外扩散效应促进落后
地区的发展。
1965年,杰弗里·威廉姆逊提出,在经济发展初期,区域间的收人差异将会扩大,随着经济发
展进人成熟阶段,区域之间的收人差异会趋于收敛,并以此为基础推出了一条倒U字型曲线。
威氏认为经
过收人差异扩大阶段后,市场机制的作用会最终消除区域间的收人不平等。
现代 经 济 增长理论对地区差异的成因进行了补充和完善。
除了传统的生产要素外,新增长理论认为一个
国家的经济增长主要取决于它的知识积累、技术和人力资本的水平。
当前世界经济增长中各国的经济增长率
和人均收人差距越来越大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各国在知识、技术和人力资本积累方面存在巨大差异。
进一步
说,由于知识和人力资本积累可以产生递增收益,因而资本丰裕的发达国家的资本利润不是呈递减趋势,而
是保持不变或有所提高,这样就不仅吸引了发达国家已输出的资本回流,而且还吸引了大量发展中国家的资
本,从而引起了国际资本的倒流。
同样,如果将这一原理应用于发达和落后地区之间,我们也可以得出资金
或资本从落后地区流向发达地区的原因。
R-塔穆拉通过一个内生增长模型来试图说明人际、区际、国际的
收人趋同。
其目的主要是强调知识和人力资本在缩小区际差距中的作用,落后地区可通过外溢效应和学习获
得比发达地区更快的人力资本增长速度,从而赶上发达地区。
总之 , 近 半个世纪以来,区域平衡与非平衡发展研究领域里出现了许多流派,形成了许多理论,但距达
到解决区域经济发展问题的目标仍是十分遥远。
目前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平衡与非平衡问题,仍存在一些悬而
未决的基本理论问题。
其一,按“核心一边缘区模型”或者倒u字型理论,增长与非均衡是相互依赖的,那么增长对非均衡的依赖性是否存在某种客观限制?其二,一个社会为了获得经济增长是否愿意承受任意大
的区域发展差距?如有限度则应怎样度量?这些理论问题对于进人新的发展阶段的我国区域经济来说是70待
解决的[61
这些 理 论 都不够完善,因为它们只注重经济变量,而极少注意其他因素[,],角度单一,忽视综合因素,
如社会经济、环境的影响等。
没有从人地矛盾运动的特点来阐述区域分异。
综合人地两方面因素,从人地矛
盾运动的特点来阐述区域分异的是地理学家。
而R"哈特向的研究是近代地理学对这一问题研究的制高点。
他认为,地理学在分析地方特性中的全面观点,使它和重点分析特殊部门现象的系统科学迥然有别。
地理学
的独特目的是将地球表面现象的多样性组合而为统一性的研究。
地域观点是在分析:地区最复杂的事物如何
通过因果关系会合起来,而构成世界上不同地区以及整个世界的特性Iel
3 对中国区域经济分异的研究
中 国幅 员 辽阔,自然环境复杂,历史悠久,民族众多,区域差异巨大。
对中国区域分异的研究,改革开
放以前,主要集中在区划方面。
学者们根据社会主义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研究了中国的自然区划、农
业区划、经济区划等等,总结了我国区域分异的一般规律,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改革开
放以后,区域经济分异的研究逐渐成为专家、学者们研究的热点,而且,主要是运用国外的区域经济分异理
论、方法进行研究。
3.1 对中国区域经济分异的研究始于对中国区域经济差距的研究
从 20 世 纪80年代中期起,中国地区经济增长和收人水平的差距迅速扩大,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强烈关
注。
学术界对区域发展及差异的研究也随之大规模展开。
进人90年代,区域经济差异变成我国经济社会发
展中的一个热点问题。
学术界对此进行了大量研究,并提出了许多解决这个间题的对策。
总的来看,大量的
研究工作集中于研究经济差距的总体变化趋势,论证它是趋于扩大,还是趋于缩小,并据此提出各自的政策
建议[93-[131覃成林认为,区域经济差异变化的根本原因是它反映了各区域之间的经济利益分配格局的变化
及对经济利益竞争与平衡的要求。
因此,研究区域经济分异变化除了要判明其总体趋势外,更为重要的是要
搞清其空间特征【“」。
RaviKa nbur[16〕等认为中国的城乡差距比沿海与内陆的差距更大。
新世纪,区域经济一
体化成为研究热点。
学者们的研究主要集中于经济发达地区的经济一体化研究。
32 对区域经济分异的解释,从“政策说”到“多因说,,
对区 域 经 济发展差距的解释从最初简单的“政策说”143,发展到目前的“多因说”。
例如,吴传钧、陆
大道〔17][181等认为造成我国区域之间经济发展差异的原因为:自然环境、资源赋存条件、地理区位、历史因
素和政治经济因素;厉以宁[191等认为“贫困一人口增长一环境恶化,的恶性循环、历史基础、政策倾斜和
体制因素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的主要原因。
除此之外,一些学者将国际环境的变化(如全球化与全球
产业转移)也视为造成区域差距的背景因素[m7。
认为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加速了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自
由流动,优化了全球的资源配置,同时科学技术的发展产生了各种生产要素的替代产品,使得区域传统的生
产要素在国际竟争中不再具有绝对的竞争优势。
决定一个国家或区域竞争能力大小的因素由传统资源的比较
优势逐渐转为科学技术创新能力的竞争优势。
技术进步、科技资源察赋和创业文化、企业家精神等成为导致
区域发展差距的重要因素[21]信息化发展促使我国地区发展差距扩大。
信息化对社会经济发展的核心作用
在于它促进了知识的扩散、应用和创新。
知识是生产力和经济增长的推动力,即知识的生产、传递、学习和
应用成为经济增长的核心。
信息化对地区发展的影响,是与其他因素结合在一起而起作用的。
经济发展水
平、教育发展水平的差异,对于信息化的发展(信息的传播、接受和推广应用)关系甚大。
经济较不发达地
区,信息的传播、接受和推广应用遇到的困难大,以致大量的生产和产品销售得不到及时、必要的信息,研
究和开发由于缺乏信息资源的支持而难以进行。
特别是难以进人国内外的经济循环系统。
这种差异及由此带
来的恶性循环会引起较不发达地区与发达地区的差距逐步扩大Im10 2001年诺贝尔经济奖获得者之一的斯蒂
格列茨认为新世纪对于中国有三大挑战,居于首位的就是中国的城市化,他提出“中国的城市化将是区域经
济增长的火车头。
并产生最重要的经济利益。
”城市化率的不同,导致社会财富的集聚能力的差异〔z37 因
此,城市化水平的不同,也是导致区域经济分异的主要原因之一。
这些研究越来越清楚地表明,我国区域发
展与差异的现状是众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国家的区域政策表面上是直接原因,而实际上则是(或应该
是)其它因素的综合反映。
3.3 对区域经济分异研究的地域单元特点是主要集中在宏观地带或省际之间差异的研究
从 对 区域 经济差异变化的空间方面看,研究工作较多关注我国东、中、西三大地带之间的经济差异变
化,以及省区之间总体上的差异状况ia3-[N3。
近年来,有些学者研究的兴趣转向我国南北区域之间的经济发
展差异Ni-[31 3认为南北区域之间的经济发展已经形成明显的差距,甚至认为改革开放以来,全国经济重心
的变动方向主要表现在南北方向上,我国经济重心出现了南移,经济总体水平由北强南弱转变为南强北
弱,n3。
而省内地区差异的变迁研究较少,仅有少量研究是以省内地区或县为地域单元进行的Cx33。
对于中国
这样一个大国来说,仅仅进行宏观地带或省际之间地域差异的研究,并不能完全反映出当代区域变迁格局的
全貌和基础C}s3
3.4 对区域经济分异研究中所采用的指标,由单一指标发展到多指标
采用 单 一 统计指标进行界定,比较方便直观。
用单一统计指标进行的界定以及由此所做出的分类,在统
计指标编制方法一致的情况下,其结论的可比性很强,也比较客观明了。
比如,人们普遍接受并采用的人均
GDP或(;NP作为区域发展水平评价的唯一指标,并据此进行分类。
世界银行就用购买力平价的人均GDP,
GNP作为世界各国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类型划分的唯一指标。
单一统计指标评价的明显缺陷是无法全面地反
映区域经济发展的全貌和深层特征。
以人均GDP, GNP作为唯一标准来评价经济发展水平,事实上就忽略了
其他影响经济发展水平的因素和可以反映经济发展水平的指标,比如由于投资、储蓄以及人文等因素对经济
发展水平的影响,以及用以反映经济发展水平的比如人均可支配收人、消费支出等统计指标。
采用多统计指
标进行界定和评价一般来说可以弥补单一统计指标评价所存在的明显缺陷,比较全面客观地反映区域经济发
展的总体情况。
但由于在指标综合的过程中会受到主观因素的影响,人们的认可度比不上单一指标评价[v7
需要进一步完善。
4 对中国区域经济分异研究的展望
从上 述 分 析中可以看出,已有的对中国区域经济分异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三大地带与省际之间,而未来对
中国区域经济分异的研究将主要集中在地级行政区之间。
未来对中国区域经济分异的研究集中于地级行政区
之间的原因如下。
4.1 以地级行政区为地域单元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个 国 家 真正参与到国际竞争中去,实际上靠的是大城市和大城市群,因为只有城市才有产业的集聚,
只有城市才有国际竞争需要的产业基础设施和人才资源。
中国在大力推进工业化、城市化、信息化的进程
中,优先实施“中心城市突破”的带动战略,将成为中国经济社会必然的发展模式。
城市的带动能力主要表
现为城市对区域发展的带动能力,城市人口、经济等规模的增长能力,城市财富的集聚能力,城市的人口与
资本的集聚能力等方面[353。
而中国的大城市全是地级以上行政区的中心城市,这类城市在中国的区域发展
中占有特殊的位置。
因此,以地级行政区为研究单元,以中心城市为研究中心,研究地域分异规律,具有重
要的现实意义。
4.2 地级行政区适合于成为研究的地域单元
行政 区 的 经济功能为中国特色。
以省为地域单元,由于省域面积太大,而省会城市辐射能力由中心向边
界递减,形成了许多经济发展死角,使得现代化的曙光很难照射到远离政治和经济中心、交通不便的省域边
界地区。
以县为地域单元,由于县域面积较小,县城及县级市的经济规模较小,带动县域经济发展的能力有
限。
而地区级行政单位,地域面积适中,中心城市大多为大中城市,中心城市的规模足够大,能够成为集聚
与扩散经济要素能力较强的增长极,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能力较大,适合于成为研究的地域单元。
4.3 以地级行政区为地域单元进行研究能更恰当地揭示中国区域经济分异
据鲁 风 、 徐建华[363的研究,中国区域经济差异,省内差异即地级行政区之间的差异对于全国总体差异
的贡献率很高,超过50%;地带间差异较低,不超过30%;省际差异最低,在11%一13%,其中,东部的
省际差异贡献率最高,高于7.4%,中部次之,西部最低。
因此,地级行政区之间的经济差异是中国区域经
济分异的主要贡献者。
所以,以地级市为地域单元能更恰当地揭示中国区域经济分异。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区域经济分异研究综述与展望
摘要 本文从阐述区域经济分异的含义人手,综述了国外对区域经济分异的研究和对中国区域经
济分异的研究,进而提出了未来中国区域经济分异研究的热点应主要集中在地级行政区之间的区域经
济分异。
关健词 区域经济分异;综述;展望
1 区域经济分异的概念
要研 究 区 域经济分异,首先要弄清楚区域经济分异、区域经济差异与区域经济差距的概念内涵。
区域经
济分异和区域经济差异、区域经济差距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区域经济差距是能够用数量表示的区域经济发展
水平的不同层次;区域经济差异通常表示区域经济结构、功能等各方面的特征和属性,它所反映的是一定时
期经济现象或事物在质、量方面的不同,是对经济现象或事物的客观判别,本身不含有价值判断。
差异的数
量表现就是差距,但是,差距并不能反映出差异的全部内涵[i1 因此,差异一方面包涵差距,另一方面表示
区域经济发展的异质性。
区域经济发展的异质性是由于区域在资源察赋、要素结构、产业结构和功能上具有
差异,从而决定了不同区域经济发展的特征及路径的异质性,但经济发展路径的异质性并不等同于经济发展
水平的差距。
不同的经济发展路径导致相同的经济发展水平,已经为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经验所证明[21;区
域经济分异一方面包涵差异,另一方面表示形成差异的过程及原因,即分异还探讨区域差异形成的动态过
程。
其实质在于反映区域发育的进程,甚至可反映区域不同的发育阶段。
区域经济差距是区域经济分异的数
童衡量,区域经济差异是区域经济分异的直观现象表现,是区域经济分异的必然结果。
研究 区 域 经济分异问题实质上是研究区域如何个性化发展的问题,就是研究如何把区域经济发展的普遍
规律和区域的具体条件、区域的个性结合起来,以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区域经济差异是区域经济分异的结
果,而差异一方面表现为差距,另一方面表示由于区域的具体环境条件的差别,区域经济发展的道路具有个
性化特征。
走个性化发展的道路,是为了缩小区域经济差距,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
区域经济差距的存在,
迫使各区域利益主体遵循区域经济地域分异规律,走个性化发展道路,实现与其它区域的分工与合作。
因
此,缩小区域经济差距是研究区域经济分异的目的,走区域经济分异发展的道路是实现缩小区域经济差距的
途径。
分异还表示出一种客观性.与动态性是同等重要的,是考虑区域分工的重要依据。
区域 分 异 向为地理学的传统研究领域。
1898年赫特纳指出“从最古到现在,地理学的明确主题是认识
区域的相互差异。
” 美国 地理学家哈特向在他的《地理学的性质》一书中明确提出地理学的主要研究对象就
是地域差异,从而把地理学作为空间研究的科学,在基础理论上提高了一步。
他认为各地域的“静态特性或
形式的变异以及动态特点或作用的变异都包括在地域变异和地域差异这个概念之中”。
1950年 英国 地理工作
者的语汇委员会提出了地理学的定义是:“特别强调地区的差异性和关联性,来描述地球表面的科学。
x[31地
区的差异性和关联性,可理解为区域分异与组合。
据此可以认为,差异是分异的直观现象表现,是分异的必
然结果。
2 国外对区域经济分异的研究
国外 对 区 域经济分异的研究始于20世纪20年代,主要在二战之后。
研究的内容主要集中在两方面。
2.1 区域政策研究
“区 域 政 策是国家和地区政府部门制定并组织实施的调整地区间差异和宏观运行机制的政策与措施。
其
实质是关于官方在区域分布方面对经济决策和发展过程施加影响的学说。
区域政策研究集中在:在各种类型
地区应当实行什么样的政策以及这些政策起作用的可能性和界限。
在20世纪70年代以前主要表现为以缩小
地区间差异为目标的区域政策。
但是自20世纪70年代初以来,西方主要国家的经济发展条件逐渐产生变
化,以致以消除地区差异为主要目标的区域政策逐步为技术开发性区域政策所代替。
边种区域政策把着眼点
放在挖掘区域本身存在的知识和技术资源上。
实施技术开发性区域政策的要点是:用新技术革新地区内的传
统产业部门,特别是重点发展那些成长行业和发展行业;实行中产政策,重点发展新技术研究和开发速度快
的中小企业,在适宜的区位建立以革新为主要目标的科技工业园、工业技术中心;政府对研究和开发投资按
区域分级提供援助,建立以提供革新建议为内容的咨询和信息网络。
在涉及国家和地区的主导产业选择及空
间布局时按效率第一、公平第二的原则进行。
”,
2.2 运用和创建理论、方法,研究区域发展差异状态、机理和发展趋势
战后 , 多 数发展中国家始终面对如何实现空间平等和总体经济效率兼容的严峻考验,其所具有的共同区
域经济发展特征是:国民经济增长在空间上分解为两极,一极是少数地区持续的经济高速增长;另一极是多
数地区持续的经济落后、停滞。
这种现象的直接表现是人口、社会经济活动在空间上的过度集中以及地区之
间收人水平差异的扩大。
以均 衡 概 念为基础形成的新古典主义区域发展模型曾在西方区域经济发展分析中占有统治地位。
它认
为,给定一个不均衡的区域经济状态,只要存在完王竞争的市场,资本和劳动的逆向运动可实现总体效率与
空间平等的最优结合,随着时间的流逝,空间上的平等自动实现。
195 7年 , 瑞典著名经济学家冈纳·缪尔达尔在“累积循环因果”原理中,对上述假设提出了强有力的挑
战。
他指出,市场经济力量的正常趋势,与其说是缩小区域差异,不如说是扩大区域差异。
在发达地区和欠
发达地区间的要素流动中不仅仅是劳动,资本也会从欠发达地区流向发达地区。
因此,在纯市场力作用下,
区域经济增长中,总体效率和空间平等不可能兼容。
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约翰·弗里德曼等人提
出了“核心与边缘区模型”,使空间平等与总体效率关系的研究具有了更为鲜明的区域经济特色。
核心与边
缘区模型把区域发展过程分为四个阶段:工业化过程以前资源配置时期,核心边缘区时期,经济活动向边缘
部分地域扩散时期,空间经济一体化时期。
而弗朗索瓦·佩鲁对非均衡增长理论进一步完善,明确提出:增
长并不是同时出现在所有地方,它是以不同的强度首先出现在一些增长点或增长极上,然后通过不同的渠道
向外扩散。
据此,佩鲁认为,应该通过政府或市场的力量建立增长极,通过增长极的向外扩散效应促进落后
地区的发展。
1965年,杰弗里·威廉姆逊提出,在经济发展初期,区域间的收人差异将会扩大,随着经济发
展进人成熟阶段,区域之间的收人差异会趋于收敛,并以此为基础推出了一条倒U字型曲线。
威氏认为经
过收人差异扩大阶段后,市场机制的作用会最终消除区域间的收人不平等。
现代 经 济 增长理论对地区差异的成因进行了补充和完善。
除了传统的生产要素外,新增长理论认为一个
国家的经济增长主要取决于它的知识积累、技术和人力资本的水平。
当前世界经济增长中各国的经济增长率
和人均收人差距越来越大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各国在知识、技术和人力资本积累方面存在巨大差异。
进一步
说,由于知识和人力资本积累可以产生递增收益,因而资本丰裕的发达国家的资本利润不是呈递减趋势,而
是保持不变或有所提高,这样就不仅吸引了发达国家已输出的资本回流,而且还吸引了大量发展中国家的资
本,从而引起了国际资本的倒流。
同样,如果将这一原理应用于发达和落后地区之间,我们也可以得出资金
或资本从落后地区流向发达地区的原因。
R-塔穆拉通过一个内生增长模型来试图说明人际、区际、国际的
收人趋同。
其目的主要是强调知识和人力资本在缩小区际差距中的作用,落后地区可通过外溢效应和学习获
得比发达地区更快的人力资本增长速度,从而赶上发达地区。
总之 , 近 半个世纪以来,区域平衡与非平衡发展研究领域里出现了许多流派,形成了许多理论,但距达
到解决区域经济发展问题的目标仍是十分遥远。
目前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平衡与非平衡问题,仍存在一些悬而
未决的基本理论问题。
其一,按“核心一边缘区模型”或者倒u字型理论,增长与非均衡是相互依赖的,那么增长对非均衡的依赖性是否存在某种客观限制?其二,一个社会为了获得经济增长是否愿意承受任意大
的区域发展差距?如有限度则应怎样度量?这些理论问题对于进人新的发展阶段的我国区域经济来说是70待
解决的[61
这些 理 论 都不够完善,因为它们只注重经济变量,而极少注意其他因素[,],角度单一,忽视综合因素,
如社会经济、环境的影响等。
没有从人地矛盾运动的特点来阐述区域分异。
综合人地两方面因素,从人地矛
盾运动的特点来阐述区域分异的是地理学家。
而R"哈特向的研究是近代地理学对这一问题研究的制高点。
他认为,地理学在分析地方特性中的全面观点,使它和重点分析特殊部门现象的系统科学迥然有别。
地理学
的独特目的是将地球表面现象的多样性组合而为统一性的研究。
地域观点是在分析:地区最复杂的事物如何
通过因果关系会合起来,而构成世界上不同地区以及整个世界的特性Iel
3 对中国区域经济分异的研究
中 国幅 员 辽阔,自然环境复杂,历史悠久,民族众多,区域差异巨大。
对中国区域分异的研究,改革开
放以前,主要集中在区划方面。
学者们根据社会主义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研究了中国的自然区划、农
业区划、经济区划等等,总结了我国区域分异的一般规律,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改革开
放以后,区域经济分异的研究逐渐成为专家、学者们研究的热点,而且,主要是运用国外的区域经济分异理
论、方法进行研究。
3.1 对中国区域经济分异的研究始于对中国区域经济差距的研究
从 20 世 纪80年代中期起,中国地区经济增长和收人水平的差距迅速扩大,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强烈关
注。
学术界对区域发展及差异的研究也随之大规模展开。
进人90年代,区域经济差异变成我国经济社会发
展中的一个热点问题。
学术界对此进行了大量研究,并提出了许多解决这个间题的对策。
总的来看,大量的
研究工作集中于研究经济差距的总体变化趋势,论证它是趋于扩大,还是趋于缩小,并据此提出各自的政策
建议[93-[131覃成林认为,区域经济差异变化的根本原因是它反映了各区域之间的经济利益分配格局的变化
及对经济利益竞争与平衡的要求。
因此,研究区域经济分异变化除了要判明其总体趋势外,更为重要的是要
搞清其空间特征【“」。
RaviKa nbur[16〕等认为中国的城乡差距比沿海与内陆的差距更大。
新世纪,区域经济一
体化成为研究热点。
学者们的研究主要集中于经济发达地区的经济一体化研究。
32 对区域经济分异的解释,从“政策说”到“多因说,,
对区 域 经 济发展差距的解释从最初简单的“政策说”143,发展到目前的“多因说”。
例如,吴传钧、陆
大道〔17][181等认为造成我国区域之间经济发展差异的原因为:自然环境、资源赋存条件、地理区位、历史因
素和政治经济因素;厉以宁[191等认为“贫困一人口增长一环境恶化,的恶性循环、历史基础、政策倾斜和
体制因素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的主要原因。
除此之外,一些学者将国际环境的变化(如全球化与全球
产业转移)也视为造成区域差距的背景因素[m7。
认为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加速了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自
由流动,优化了全球的资源配置,同时科学技术的发展产生了各种生产要素的替代产品,使得区域传统的生
产要素在国际竟争中不再具有绝对的竞争优势。
决定一个国家或区域竞争能力大小的因素由传统资源的比较
优势逐渐转为科学技术创新能力的竞争优势。
技术进步、科技资源察赋和创业文化、企业家精神等成为导致
区域发展差距的重要因素[21]信息化发展促使我国地区发展差距扩大。
信息化对社会经济发展的核心作用
在于它促进了知识的扩散、应用和创新。
知识是生产力和经济增长的推动力,即知识的生产、传递、学习和
应用成为经济增长的核心。
信息化对地区发展的影响,是与其他因素结合在一起而起作用的。
经济发展水
平、教育发展水平的差异,对于信息化的发展(信息的传播、接受和推广应用)关系甚大。
经济较不发达地
区,信息的传播、接受和推广应用遇到的困难大,以致大量的生产和产品销售得不到及时、必要的信息,研
究和开发由于缺乏信息资源的支持而难以进行。
特别是难以进人国内外的经济循环系统。
这种差异及由此带
来的恶性循环会引起较不发达地区与发达地区的差距逐步扩大Im10 2001年诺贝尔经济奖获得者之一的斯蒂
格列茨认为新世纪对于中国有三大挑战,居于首位的就是中国的城市化,他提出“中国的城市化将是区域经
济增长的火车头。
并产生最重要的经济利益。
”城市化率的不同,导致社会财富的集聚能力的差异〔z37 因
此,城市化水平的不同,也是导致区域经济分异的主要原因之一。
这些研究越来越清楚地表明,我国区域发
展与差异的现状是众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国家的区域政策表面上是直接原因,而实际上则是(或应该
是)其它因素的综合反映。
3.3 对区域经济分异研究的地域单元特点是主要集中在宏观地带或省际之间差异的研究
从 对 区域 经济差异变化的空间方面看,研究工作较多关注我国东、中、西三大地带之间的经济差异变
化,以及省区之间总体上的差异状况ia3-[N3。
近年来,有些学者研究的兴趣转向我国南北区域之间的经济发
展差异Ni-[31 3认为南北区域之间的经济发展已经形成明显的差距,甚至认为改革开放以来,全国经济重心
的变动方向主要表现在南北方向上,我国经济重心出现了南移,经济总体水平由北强南弱转变为南强北
弱,n3。
而省内地区差异的变迁研究较少,仅有少量研究是以省内地区或县为地域单元进行的Cx33。
对于中国
这样一个大国来说,仅仅进行宏观地带或省际之间地域差异的研究,并不能完全反映出当代区域变迁格局的
全貌和基础C}s3
3.4 对区域经济分异研究中所采用的指标,由单一指标发展到多指标
采用 单 一 统计指标进行界定,比较方便直观。
用单一统计指标进行的界定以及由此所做出的分类,在统
计指标编制方法一致的情况下,其结论的可比性很强,也比较客观明了。
比如,人们普遍接受并采用的人均
GDP或(;NP作为区域发展水平评价的唯一指标,并据此进行分类。
世界银行就用购买力平价的人均GDP,
GNP作为世界各国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类型划分的唯一指标。
单一统计指标评价的明显缺陷是无法全面地反
映区域经济发展的全貌和深层特征。
以人均GDP, GNP作为唯一标准来评价经济发展水平,事实上就忽略了
其他影响经济发展水平的因素和可以反映经济发展水平的指标,比如由于投资、储蓄以及人文等因素对经济
发展水平的影响,以及用以反映经济发展水平的比如人均可支配收人、消费支出等统计指标。
采用多统计指
标进行界定和评价一般来说可以弥补单一统计指标评价所存在的明显缺陷,比较全面客观地反映区域经济发
展的总体情况。
但由于在指标综合的过程中会受到主观因素的影响,人们的认可度比不上单一指标评价[v7
需要进一步完善。
4 对中国区域经济分异研究的展望
从上 述 分 析中可以看出,已有的对中国区域经济分异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三大地带与省际之间,而未来对
中国区域经济分异的研究将主要集中在地级行政区之间。
未来对中国区域经济分异的研究集中于地级行政区
之间的原因如下。
4.1 以地级行政区为地域单元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个 国 家 真正参与到国际竞争中去,实际上靠的是大城市和大城市群,因为只有城市才有产业的集聚,
只有城市才有国际竞争需要的产业基础设施和人才资源。
中国在大力推进工业化、城市化、信息化的进程
中,优先实施“中心城市突破”的带动战略,将成为中国经济社会必然的发展模式。
城市的带动能力主要表
现为城市对区域发展的带动能力,城市人口、经济等规模的增长能力,城市财富的集聚能力,城市的人口与
资本的集聚能力等方面[353。
而中国的大城市全是地级以上行政区的中心城市,这类城市在中国的区域发展
中占有特殊的位置。
因此,以地级行政区为研究单元,以中心城市为研究中心,研究地域分异规律,具有重
要的现实意义。
4.2 地级行政区适合于成为研究的地域单元
行政 区 的 经济功能为中国特色。
以省为地域单元,由于省域面积太大,而省会城市辐射能力由中心向边
界递减,形成了许多经济发展死角,使得现代化的曙光很难照射到远离政治和经济中心、交通不便的省域边
界地区。
以县为地域单元,由于县域面积较小,县城及县级市的经济规模较小,带动县域经济发展的能力有
限。
而地区级行政单位,地域面积适中,中心城市大多为大中城市,中心城市的规模足够大,能够成为集聚
与扩散经济要素能力较强的增长极,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能力较大,适合于成为研究的地域单元。
4.3 以地级行政区为地域单元进行研究能更恰当地揭示中国区域经济分异
据鲁 风 、 徐建华[363的研究,中国区域经济差异,省内差异即地级行政区之间的差异对于全国总体差异
的贡献率很高,超过50%;地带间差异较低,不超过30%;省际差异最低,在11%一13%,其中,东部的
省际差异贡献率最高,高于7.4%,中部次之,西部最低。
因此,地级行政区之间的经济差异是中国区域经
济分异的主要贡献者。
所以,以地级市为地域单元能更恰当地揭示中国区域经济分异。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