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评怎么写?与读后感有何差别? 5
2个回答
展开全部
【读后感】
剖析读后感,我们不难发现,其内容基本上为:感——悟——析——联——结——五大块,其图示为:
①→ ②→ ③④⑤→ ⑥→ ⑦
↓ ↓ ↓ ↓ ↓
感 悟 析 联 结
所谓“感”即读/观的内容或者感点;“悟”,这里特指在对你感受最深,启迪最大的启示/感悟,即观点。“析”,分析说理,举例证明;“联”,即联系社会情况或作者自己的实际,说明不该怎么做或应该怎么做。“结”,即归纳引申。这五者之间的关系为:“感”是“悟”的基础,“析”是“悟”的根据,“联”是“析”的发挥,“结”是对全文的收束。
那么,怎样写读后感呢?我认为有以下几个方面必须把关:
第一, 落实“悟”项。选准感点。独抒新意。供料作文的内容丰富多彩,因而感点也较宽泛。所悟一定涉及面广。但是,,从总体上讲,材料总有一定的倾向,即它要求表述的有一个侧重点。因而,所悟最应该趋向这一倾向或侧重点。只是强调一点。你选择的观点/所悟一定要独抒新意 (因为只有这样,你做的读后感文才有存在的价值),而且要选择自己有话可说的话题(因为也只有这样,你才能做出一篇象样的读后感)。
第二, 写好“析”项。读后感的“析”项一定要从材料中走出来,把古今中外社会生活中与之类似的事例请来,证明自己的“悟”/观点的正确,达到以例证“悟”给读者公理性质的证明印象。不过要注意如下几点:例证要有针对性;例证的选取应有详有略(有一,二个详例为佳);例证的排列以时序,国别序为佳;在例证前要有引入语言,其后一定要有简要的分析,切忌堆砌例子,给人以开例证展览会的错觉。一般说来,此部分的常用手法,初学者选正反对比法为最易。
第三, “联”项得当。此部分一般要回扣材料,结合作者自身的实际情况(如:学生谈学习,工人讲工作。教师说教书育人等等)和社会当前的动向。作出适当的评述重点说明作者自己怎么去做或不应怎么做。
第四, 扎好袋子。读后感的结尾侧重点在于由此及彼,切勿忘了推而广之,点明观点的普遍意义。但其篇幅最好不超过全文篇幅的六分之一,做到简明扼要。
第五, 写好过渡语句。段与段之间,各分层之间少不了过渡语言。它的作用是承上启下。好的过渡语应该成为文段的纽带,似“楔子”一样地有机联系文段的各个相关独立的部分,成为全文的“关节”。
另外,选择好的“题目”也有一定的技巧。对于中学生而言,保险的做法最好选择中心观点作其题目,至于选择论题为题目的做法的也并不为过。只是不要把论题的范围撒大了,以免读者产生作者不理解话题的误解,产生负面影响,以此,作者最加上一个副标题,以明论述的范围。
以上分析说明,读后感的基本模式可以用上图表示:
题 目
感 1, 简述所感 (约定30——40字)
(一) ↓ (过渡语) (约50字)
悟 2, 提出观点 (最好是一个判断句。约20字)
(过渡语)
3, 展开联想 (适当分析展开材料,四言五语) ( 约70字)
(过渡语)
(二) 析 例证1
{ { }分析/小结
正面分析 例证2
{ }分析/小结
理论证明——结合观点分析
(过渡语)
4, 分析举例{ (约400字)
理论证明——分析
{反面分析 例证3 }分析/小结
{ } 分析/小结
例证4
(过渡语)
5,回扣材料 (一言两语)
(三) 联 { (过渡语) (约150字)
6,联系现实 (七言八语)
↓(过渡语)
(四) 结 7,总结回应 (由点及面,三言两语) (约30字)
【怎样写书评】
请记住,你的目标不只是完成书评的写作,而且要给评论本身加上一个难忘的结尾,使它成为一篇一流的报刊文章。在被评论的书已被人遗忘后多年,你都会为这篇书评而骄傲。
——爱德华·豪尔
你是否想过阅读最近出的新书,然后就观感写点什么,为此还能获得报酬,你是不是觉得这是件很有意思的事?自然,这便是书评。
摘自:编辑写作
着手准备
要想使文章得到发表,你不一定要为已出版的书撰写书评。许多家报纸,包括本地的消费者周报,都很高兴采用当地作家所写的有关本地区书籍的书评,地区性和特色杂志也发表书评。因此如果你熟悉某个特定地区或擅长某个特定主题,你就可以写信向出版社咨询。特别是当你对某书有好感,不妨说明你认为读者为什么会喜欢读这本书,以及为什么你尤其有资格来写这本书的书评。对此感兴趣的编辑会通过电话或信件的方式作出反应与你讨论。
开始做事之前,你手头必须有一本想为之作书评的书。你可以写信给出版商的宣传部,说明你想为哪一家刊物写该书的书评。如果该刊物的编辑曾给你回复,表示有兴趣读到你的书评,你应将此回复附在致出版商的信中。如果你已发表了一些书评,编辑对你的文章已有所了解。他们可能会给你寄来即将出版的书(出版前的平装版本),以答复你致宣传部经理的信。
开始时,不要为毫无报酬或报酬少而感到沮丧,就把它看作是一次练习的机会。我最初发表在本地周报上的几篇书评,每篇的报酬仅有5美元,但后来我将这几篇书评的剪报寄给《纽约时报》、《芝加哥论坛》等几家我目前工作的报社。现在我大约一个月写两篇书评,每篇报酬100美元至200美元。我还可免费获得精装版图书,书评写完后便归我所有。
一旦你已为几本书写过书评,再向编辑写咨询信时应附上已发表的书评复制照片,不要担心咨询信发得太多。如果几个星期后你仍未得到编辑的回音,不妨紧跟着再发几封信,信中应说明你喜欢什么类型的书。
我的专长是当代小说和有关第三世界的书。其他书评作者可能擅长妇女问题、美国历史、自然、运动、船舶或科学。如果你的兴趣面太狭窄,得到回复的可能性就会减小,因此,最好在信中表现出你很愿意为大范围的书籍作书评。
每年8月和1月,出版家周刊都会列出将在下个季度出版的书籍,说明出版商和日期。你可到图书馆仔细浏览这些目录,寻找适合自己口味的题目。写信给编辑时,列出你有兴趣作书评的书籍名单。
学写书评
怎样学写书评?首先,边阅读,边就情节和内容做笔记,记下日后可能阐发的评论。你会惊奇地发现,阅读时手边有一只铅笔,会使理解更为深人。
阅读报刊杂志上的书评也会使你受益良多。许多国家和地区出版物都辟有书评专栏或专页,一般在接近封底处。
不妨花些时间到图书馆浏览最新几期的《书籍分类目录》和《当代文艺评论与批评》,这里发表有大多数著名作家早期作品的书评摘要,由此可获得有价值的参考文献。在此你还可读到那些你没有时间去看的书的简略的情节摘要,这为你写书评提供了很好的背景知识。
你很快会发现,一篇好的书评应包括以下方面:
1.一个生动的开场白:用一两个简短的段落揭示作者的姓名、书名,以及有关作者的简要信息,如过去的作品、曾获得的荣誉。
2.如果是小说,对情节做简要勾勒,如果作品不是小说,写明写作目的和主题。
3.书评作者对此书优缺点的评论。
4.用一个总结性的语句式段落使读者对此书有一个总体印象。
开篇
写好开篇段落对书评来说非常有挑战性,其目的是抓住读者的注意力,使他们产生读这篇文章的热切愿望。
开篇之前,先做一下笔记,问自己一些问题:
·贯穿此书的主题是什么?
·与同类书相比,这本书的特色是什么?
·这本书对我产生了什么影响?通过回答上述问题,你可能就知道该如何人手了。
一般来说,作者姓名和书名应该在第一段中出现,但有时你可能会从书中最重要的观点说起,犹如书评专门评论该书的主题。
下面是我为一篇有关大学生活的讽刺小说所写的书评的开场白,它发表在《纽约时报》上:“一段时间以来,大学校园处于喧嚣混乱之中。不,不是学生调皮捣蛋,而是教授们在学院的走廊里留下斑斑血迹,他们都以自以为正确的政治观点(poiticalcctness)向对方进行猛烈攻击。”
之后,又隔了几句话,我才写出作者的名字依赛玛利·瑞德和书名《日本的崛起》。在第一段中,我称它为一部“趣味横生,耸人听闻的小说”。一般说来,文章开头用简短的语言表明作者对本书的总体印象是个不错的办法,一两个形容词就够了,过后你可在此基础上扩展。
为非小说书籍作书评时,最好先对此书主题的背景作简短介绍,尤其是当一些读者对主题不太熟悉时。例如,我发表在《圣·佛朗西斯科编年史》的一篇书评就是这样开头的:“最近来自南非的新闻既令人兴奋,又让人惊恐。这个国家即将获得自由,但它的人民却搞起了内部骚乱。”
下一句才指出书的名称、作者及与他相关的信。
摘要
人们是为了判断是否想读这本书才去看书评的,因此你应让他们对书的内容有所了解。小说的评论可对主要人物作些介绍,但只需简要点出部分情节即可。没有比评论者泄露了小说结局更让作者和准读者更恼火的事了!通常我简介小说的前三分之一或前半部分情节,忽略副情节。在冲突即将解决时,某个人物要做出决定时,或一个主要的活动场景即将开始时,戛然而止。
非小说的书评则应提供所有重要信息的概览,其中包括重大的日期,人物地点,观点及作者如何得出结论的阐述。
适当地引用书中原文可使读者产生真实的感受。要寻找那些机智、动人或有力的话语,并对它们产生的背景作一番描述。除非编辑准许你篇幅拉长,一般情况下,一定要将引言限制在一两句之内。不要忘记在每句引文后面注上页码出处,这样编辑可以核实。
有的作者不介意为缺乏价值的书做书评,甚至表现出很喜欢的样子。我不是这样,如果在一本书的前20或30页未发现任何让我喜欢的东西,我会将它寄回,这样别的评论者可获得机会。既然有那么多的好书值得注意,为什么要将时间浪费在那些我认为没有价值的书上呢?我写过各种各样的评论,尽管这些书也有缺点,但我会诚实地告诉读者,在这本书里我发现了什么值得一读的东西。
为了形成对一本书的观点,你可问自己这样一些问题:
·这位著者想做什么?
·他或她获得了多大的成功?
·在某些方面,此书是否打动了我?
·关于这本书,我喜欢的是什么?
·我不喜欢的是什么?
将你的评价分为两大类会很有帮助:
·内容:作者所表述的。
·文体:他或她是怎样表述的。
在考虑一本小说的内容时,不妨问自己:
·人物有趣或有说服力吗?
·情节是否能始终吸引我的注意力?
就文体来说,要对作者的语言作出评论:
·是简洁的,呆板的还是诗意的?
·非特指的,正规的,有感染力的?
·陈辞滥调还是富有创意。
尽量使用新颖的形容词,我的原则是:在我的评论中决不允许出现任何陈腐的形容词。
评论非小说文章时,虽然你也得提到文字是否清晰,是否具有可读性,但内容比文体更重要。需考虑的有:
·作者对材料的驾驭是否充分彻底,是否经过深思熟虑?
·作者的中心观点是什么?为什么?
·结论可否被作者提供的材料充分证实?
你可以对作者的结论存有异议,但必须尽量客观,不要说,若我写会如何如何。
简要的总结
使用有力度的词语,尽量简短地总结你对此书的观点。如果可能,与篇首的评论遥相呼应。
在我给依赛玛利·瑞德的书《日本的崛起》所作的书评结尾,我采用不同的表达方式,还加了一个转折,呼应了开篇的观点:“……这篇聪明、骇人的小说,正是我们抵制拘泥形式的学术风气的一把利器。
剖析读后感,我们不难发现,其内容基本上为:感——悟——析——联——结——五大块,其图示为:
①→ ②→ ③④⑤→ ⑥→ ⑦
↓ ↓ ↓ ↓ ↓
感 悟 析 联 结
所谓“感”即读/观的内容或者感点;“悟”,这里特指在对你感受最深,启迪最大的启示/感悟,即观点。“析”,分析说理,举例证明;“联”,即联系社会情况或作者自己的实际,说明不该怎么做或应该怎么做。“结”,即归纳引申。这五者之间的关系为:“感”是“悟”的基础,“析”是“悟”的根据,“联”是“析”的发挥,“结”是对全文的收束。
那么,怎样写读后感呢?我认为有以下几个方面必须把关:
第一, 落实“悟”项。选准感点。独抒新意。供料作文的内容丰富多彩,因而感点也较宽泛。所悟一定涉及面广。但是,,从总体上讲,材料总有一定的倾向,即它要求表述的有一个侧重点。因而,所悟最应该趋向这一倾向或侧重点。只是强调一点。你选择的观点/所悟一定要独抒新意 (因为只有这样,你做的读后感文才有存在的价值),而且要选择自己有话可说的话题(因为也只有这样,你才能做出一篇象样的读后感)。
第二, 写好“析”项。读后感的“析”项一定要从材料中走出来,把古今中外社会生活中与之类似的事例请来,证明自己的“悟”/观点的正确,达到以例证“悟”给读者公理性质的证明印象。不过要注意如下几点:例证要有针对性;例证的选取应有详有略(有一,二个详例为佳);例证的排列以时序,国别序为佳;在例证前要有引入语言,其后一定要有简要的分析,切忌堆砌例子,给人以开例证展览会的错觉。一般说来,此部分的常用手法,初学者选正反对比法为最易。
第三, “联”项得当。此部分一般要回扣材料,结合作者自身的实际情况(如:学生谈学习,工人讲工作。教师说教书育人等等)和社会当前的动向。作出适当的评述重点说明作者自己怎么去做或不应怎么做。
第四, 扎好袋子。读后感的结尾侧重点在于由此及彼,切勿忘了推而广之,点明观点的普遍意义。但其篇幅最好不超过全文篇幅的六分之一,做到简明扼要。
第五, 写好过渡语句。段与段之间,各分层之间少不了过渡语言。它的作用是承上启下。好的过渡语应该成为文段的纽带,似“楔子”一样地有机联系文段的各个相关独立的部分,成为全文的“关节”。
另外,选择好的“题目”也有一定的技巧。对于中学生而言,保险的做法最好选择中心观点作其题目,至于选择论题为题目的做法的也并不为过。只是不要把论题的范围撒大了,以免读者产生作者不理解话题的误解,产生负面影响,以此,作者最加上一个副标题,以明论述的范围。
以上分析说明,读后感的基本模式可以用上图表示:
题 目
感 1, 简述所感 (约定30——40字)
(一) ↓ (过渡语) (约50字)
悟 2, 提出观点 (最好是一个判断句。约20字)
(过渡语)
3, 展开联想 (适当分析展开材料,四言五语) ( 约70字)
(过渡语)
(二) 析 例证1
{ { }分析/小结
正面分析 例证2
{ }分析/小结
理论证明——结合观点分析
(过渡语)
4, 分析举例{ (约400字)
理论证明——分析
{反面分析 例证3 }分析/小结
{ } 分析/小结
例证4
(过渡语)
5,回扣材料 (一言两语)
(三) 联 { (过渡语) (约150字)
6,联系现实 (七言八语)
↓(过渡语)
(四) 结 7,总结回应 (由点及面,三言两语) (约30字)
【怎样写书评】
请记住,你的目标不只是完成书评的写作,而且要给评论本身加上一个难忘的结尾,使它成为一篇一流的报刊文章。在被评论的书已被人遗忘后多年,你都会为这篇书评而骄傲。
——爱德华·豪尔
你是否想过阅读最近出的新书,然后就观感写点什么,为此还能获得报酬,你是不是觉得这是件很有意思的事?自然,这便是书评。
摘自:编辑写作
着手准备
要想使文章得到发表,你不一定要为已出版的书撰写书评。许多家报纸,包括本地的消费者周报,都很高兴采用当地作家所写的有关本地区书籍的书评,地区性和特色杂志也发表书评。因此如果你熟悉某个特定地区或擅长某个特定主题,你就可以写信向出版社咨询。特别是当你对某书有好感,不妨说明你认为读者为什么会喜欢读这本书,以及为什么你尤其有资格来写这本书的书评。对此感兴趣的编辑会通过电话或信件的方式作出反应与你讨论。
开始做事之前,你手头必须有一本想为之作书评的书。你可以写信给出版商的宣传部,说明你想为哪一家刊物写该书的书评。如果该刊物的编辑曾给你回复,表示有兴趣读到你的书评,你应将此回复附在致出版商的信中。如果你已发表了一些书评,编辑对你的文章已有所了解。他们可能会给你寄来即将出版的书(出版前的平装版本),以答复你致宣传部经理的信。
开始时,不要为毫无报酬或报酬少而感到沮丧,就把它看作是一次练习的机会。我最初发表在本地周报上的几篇书评,每篇的报酬仅有5美元,但后来我将这几篇书评的剪报寄给《纽约时报》、《芝加哥论坛》等几家我目前工作的报社。现在我大约一个月写两篇书评,每篇报酬100美元至200美元。我还可免费获得精装版图书,书评写完后便归我所有。
一旦你已为几本书写过书评,再向编辑写咨询信时应附上已发表的书评复制照片,不要担心咨询信发得太多。如果几个星期后你仍未得到编辑的回音,不妨紧跟着再发几封信,信中应说明你喜欢什么类型的书。
我的专长是当代小说和有关第三世界的书。其他书评作者可能擅长妇女问题、美国历史、自然、运动、船舶或科学。如果你的兴趣面太狭窄,得到回复的可能性就会减小,因此,最好在信中表现出你很愿意为大范围的书籍作书评。
每年8月和1月,出版家周刊都会列出将在下个季度出版的书籍,说明出版商和日期。你可到图书馆仔细浏览这些目录,寻找适合自己口味的题目。写信给编辑时,列出你有兴趣作书评的书籍名单。
学写书评
怎样学写书评?首先,边阅读,边就情节和内容做笔记,记下日后可能阐发的评论。你会惊奇地发现,阅读时手边有一只铅笔,会使理解更为深人。
阅读报刊杂志上的书评也会使你受益良多。许多国家和地区出版物都辟有书评专栏或专页,一般在接近封底处。
不妨花些时间到图书馆浏览最新几期的《书籍分类目录》和《当代文艺评论与批评》,这里发表有大多数著名作家早期作品的书评摘要,由此可获得有价值的参考文献。在此你还可读到那些你没有时间去看的书的简略的情节摘要,这为你写书评提供了很好的背景知识。
你很快会发现,一篇好的书评应包括以下方面:
1.一个生动的开场白:用一两个简短的段落揭示作者的姓名、书名,以及有关作者的简要信息,如过去的作品、曾获得的荣誉。
2.如果是小说,对情节做简要勾勒,如果作品不是小说,写明写作目的和主题。
3.书评作者对此书优缺点的评论。
4.用一个总结性的语句式段落使读者对此书有一个总体印象。
开篇
写好开篇段落对书评来说非常有挑战性,其目的是抓住读者的注意力,使他们产生读这篇文章的热切愿望。
开篇之前,先做一下笔记,问自己一些问题:
·贯穿此书的主题是什么?
·与同类书相比,这本书的特色是什么?
·这本书对我产生了什么影响?通过回答上述问题,你可能就知道该如何人手了。
一般来说,作者姓名和书名应该在第一段中出现,但有时你可能会从书中最重要的观点说起,犹如书评专门评论该书的主题。
下面是我为一篇有关大学生活的讽刺小说所写的书评的开场白,它发表在《纽约时报》上:“一段时间以来,大学校园处于喧嚣混乱之中。不,不是学生调皮捣蛋,而是教授们在学院的走廊里留下斑斑血迹,他们都以自以为正确的政治观点(poiticalcctness)向对方进行猛烈攻击。”
之后,又隔了几句话,我才写出作者的名字依赛玛利·瑞德和书名《日本的崛起》。在第一段中,我称它为一部“趣味横生,耸人听闻的小说”。一般说来,文章开头用简短的语言表明作者对本书的总体印象是个不错的办法,一两个形容词就够了,过后你可在此基础上扩展。
为非小说书籍作书评时,最好先对此书主题的背景作简短介绍,尤其是当一些读者对主题不太熟悉时。例如,我发表在《圣·佛朗西斯科编年史》的一篇书评就是这样开头的:“最近来自南非的新闻既令人兴奋,又让人惊恐。这个国家即将获得自由,但它的人民却搞起了内部骚乱。”
下一句才指出书的名称、作者及与他相关的信。
摘要
人们是为了判断是否想读这本书才去看书评的,因此你应让他们对书的内容有所了解。小说的评论可对主要人物作些介绍,但只需简要点出部分情节即可。没有比评论者泄露了小说结局更让作者和准读者更恼火的事了!通常我简介小说的前三分之一或前半部分情节,忽略副情节。在冲突即将解决时,某个人物要做出决定时,或一个主要的活动场景即将开始时,戛然而止。
非小说的书评则应提供所有重要信息的概览,其中包括重大的日期,人物地点,观点及作者如何得出结论的阐述。
适当地引用书中原文可使读者产生真实的感受。要寻找那些机智、动人或有力的话语,并对它们产生的背景作一番描述。除非编辑准许你篇幅拉长,一般情况下,一定要将引言限制在一两句之内。不要忘记在每句引文后面注上页码出处,这样编辑可以核实。
有的作者不介意为缺乏价值的书做书评,甚至表现出很喜欢的样子。我不是这样,如果在一本书的前20或30页未发现任何让我喜欢的东西,我会将它寄回,这样别的评论者可获得机会。既然有那么多的好书值得注意,为什么要将时间浪费在那些我认为没有价值的书上呢?我写过各种各样的评论,尽管这些书也有缺点,但我会诚实地告诉读者,在这本书里我发现了什么值得一读的东西。
为了形成对一本书的观点,你可问自己这样一些问题:
·这位著者想做什么?
·他或她获得了多大的成功?
·在某些方面,此书是否打动了我?
·关于这本书,我喜欢的是什么?
·我不喜欢的是什么?
将你的评价分为两大类会很有帮助:
·内容:作者所表述的。
·文体:他或她是怎样表述的。
在考虑一本小说的内容时,不妨问自己:
·人物有趣或有说服力吗?
·情节是否能始终吸引我的注意力?
就文体来说,要对作者的语言作出评论:
·是简洁的,呆板的还是诗意的?
·非特指的,正规的,有感染力的?
·陈辞滥调还是富有创意。
尽量使用新颖的形容词,我的原则是:在我的评论中决不允许出现任何陈腐的形容词。
评论非小说文章时,虽然你也得提到文字是否清晰,是否具有可读性,但内容比文体更重要。需考虑的有:
·作者对材料的驾驭是否充分彻底,是否经过深思熟虑?
·作者的中心观点是什么?为什么?
·结论可否被作者提供的材料充分证实?
你可以对作者的结论存有异议,但必须尽量客观,不要说,若我写会如何如何。
简要的总结
使用有力度的词语,尽量简短地总结你对此书的观点。如果可能,与篇首的评论遥相呼应。
在我给依赛玛利·瑞德的书《日本的崛起》所作的书评结尾,我采用不同的表达方式,还加了一个转折,呼应了开篇的观点:“……这篇聪明、骇人的小说,正是我们抵制拘泥形式的学术风气的一把利器。
参考资料: 语文教育网 编辑写作
展开全部
书评评什么?凡与作品、作家有关的都可以评。一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发表意见:可以对作品的思想意义、艺术特色、社会价值进行分析评价;可以对作家的创作经验、人品学识进行总结评述;可以对读者的阅读进行指导;可以对作品的本身的得失从各个角度进行议论;可以结合作品的评论,探讨各种美学问题等等。 评什么确定之后,接下来就是怎样评。初学写书评的人最好写简评,所以我主要介绍简评的写法。写简评一般可以有这样三个步骤:介绍——评价——推荐。
先说“介绍”。“介绍”是指对所评的书的内容作言简意赅的概括叙述,让读者对该书的内容有一个大概的了解。如书评《难忘<南京情调>》是这样介绍的:“《南京情调》收入64篇文章,20世纪上半叶社会各界名流笔底的南京昔日景观,风土人情,大多风流倜傥见性情;80帧照片,让50年前的古都旧影清晰再现,金陵旧时影像,幅幅沧海桑田显趣味。”
再说“评价”。“评价”可以是总括全书作鸟瞰式的评述,如书评《展现“另一个”爱因斯坦》是这样评价《爱因斯坦晚年文集》的:“每篇文章都体现了作者的睿知和科学预见性。全书蕴涵着科学家与知识分子的良知,浸透着他对整个20世纪全人类的极大的人文关怀。”也可以聚焦于作品的细部作画龙点睛式的点评。如金圣叹评《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一节中鲁达打店小二一段描写:“一路鲁达文中,皆用‘只一掌’、‘只一拳’、 ‘只一脚’,写鲁达阔绰,打人亦打得阔绰。” 三言二语就点出了《水浒》对鲁达的动作描写是充分个性化的。 “评价”是书评中最重要、最关键的部分,也是最见功力的部分,从这里可以见出一个人的思想水平、艺术素养、鉴赏能力、语言功夫等等。评价作品要注意以下几点:①要注意评价的科学性。要以科学的文学理论为指导,实事求是地进行评论,不要以个人的直觉和偏见任意地拔高或贬低。②要注意见解的独创性。要反复阅读、分析、研究、揣摩、品味,深入了解准确把握评论对象,挖掘出作品的思想意义和艺术特色,从而提出自己新颖、深刻、精辟的见解;而不是浮光掠影地泛泛而读,分析不得要领,只是发表一些陈旧、肤浅、庸俗的见解。《世说新语》中有这样一篇小说:“阮光禄在剡,曾有好车,借者无不皆给。有人葬母,意欲借而不敢言。阮后闻之,叹曰:‘吾有车而使人不敢借,何以车为?’遂焚之。”宗白华先生是这样评析的:“这是何等严肃的责己精神!然而不是出于畏人言,畏于礼法的责备,而是由于对自己人格美的重视和伟大同情心的流露。”宗先生的评析见解独到,深刻精辟,所谓“析义理于精微之蕴,辨字句于毫发之间。”
(《古文观止·序》)③要注意语言的生动性。评论语言与议论文的语言有相同的地方,如要求语言表达准确、严密;又有不同的地方,需要讲求适当的文采,增强表达的形象性与生动性。
再说“推荐”。这是书评的结尾,有好书与读者共享的意思。如《难忘<南京情调>》是这样写的:“南京文化渊源流长,底蕴深厚,值得特别关注。钟情于南京文化的人,即便不到南京,也能从《南京情调》中体味一番南京情调。”
俗话说文无定法,写书评当然也无一定的格式,可以因人而异,因书而异。比如偏于谈感受的书评就可以直接从述感开头:“何建明的长篇报告文学《中国高考报告》是一部具有强烈震撼力的作品。不读则罢,越读越使人感到,高考的分量实在太重太重,它重得使许多中国人的腰背都压弯,连中华民族的脊梁也被压得出现了严重的畸型。高考啊!何时才能走出怪圈?”(《走出高考的怪圈》)想要带点文学色彩又要给读者一点悬念的也可以抒情开头:“若你走进普鲁斯特的世界,我想你不会不惊叹于那美妙的符号所产生的神奇魅力,不会不沉醉于玛德莱娜小点心的绵长回味,不会不震悸于人类内心的隐秘世界的强烈曝光。作为《追忆似水年华》的译者之一,我也不可能不更真切地感受到普鲁斯特开启的感觉世界对我的灵魂与感官的诱惑、冲击、洗涤、丰富、与净化。”(《全新而永恒的感觉世界》)当然书评的结尾也不一定都要推荐式的。可以表达某种愿望,如“愿借苇岸的亲切诚实的语言,生动盎然的诗意和宁静柔韧的美感铺就的小径,引领我们走向诗意栖居之地。”(《读<太阳升起以后>》)表达愿望之中有推荐作品的诚意。也可以批评某种现象或做法,如“他们认为如果儿童画能与范例完全相同,那么这种训练就是成功的。然而他们不明白,儿童有他们自己的世界,儿童有他们自己的艺术,他们与成人不一样!种种人为的限制对儿童艺术潜能都可能是一种扼杀。”(《生动有趣的图画书》)批评的目的仍然是为了推荐
广义的书评包括读后感。读后感偏重写自己的主观感受。读后感要注意三点:第一,写读后感必须有一个明确的中心论点(或中心思想),不能杂乱无章,文意散漫。第二,这个中心论点(或中心思想)必须是从所读的材料中提炼、概括出来的,与所读的材料有着必然的、内在的联系。第三,写读后感必须是写自己的所读、所思、所感、所悟。可以写一点,也可以写几点,不求面面俱到,但一定要写自己独特的认识和理解。从文体上看,读后感或立论,或驳论,或阐述议论,都与议论文相似,通常把它归入议论文的范畴,作为议论文的一种。写读后感要避免以下几种情况:①“感”少“述”多。名为读后感,却很少有“感想”、“感慨”、“感悟”,大量的甚至通篇都是复述、引述所读的内容。②“感”得不新。文中虽有所感,却只是老调重弹,或人云亦云,写不出自己真切的独特的感受来。③“感”得不深。虽也能写出一点自己的感受来,但犹如蜻蜓点水,泛泛而谈,浅尝辄止。④“感”得走调。虽然写了很多的感想,但不知“感”从何来,与所读材料无丝毫关联;或者虽也是“感”从“读”来,但曲解原作的意思,“感”得走了样。
先说“介绍”。“介绍”是指对所评的书的内容作言简意赅的概括叙述,让读者对该书的内容有一个大概的了解。如书评《难忘<南京情调>》是这样介绍的:“《南京情调》收入64篇文章,20世纪上半叶社会各界名流笔底的南京昔日景观,风土人情,大多风流倜傥见性情;80帧照片,让50年前的古都旧影清晰再现,金陵旧时影像,幅幅沧海桑田显趣味。”
再说“评价”。“评价”可以是总括全书作鸟瞰式的评述,如书评《展现“另一个”爱因斯坦》是这样评价《爱因斯坦晚年文集》的:“每篇文章都体现了作者的睿知和科学预见性。全书蕴涵着科学家与知识分子的良知,浸透着他对整个20世纪全人类的极大的人文关怀。”也可以聚焦于作品的细部作画龙点睛式的点评。如金圣叹评《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一节中鲁达打店小二一段描写:“一路鲁达文中,皆用‘只一掌’、‘只一拳’、 ‘只一脚’,写鲁达阔绰,打人亦打得阔绰。” 三言二语就点出了《水浒》对鲁达的动作描写是充分个性化的。 “评价”是书评中最重要、最关键的部分,也是最见功力的部分,从这里可以见出一个人的思想水平、艺术素养、鉴赏能力、语言功夫等等。评价作品要注意以下几点:①要注意评价的科学性。要以科学的文学理论为指导,实事求是地进行评论,不要以个人的直觉和偏见任意地拔高或贬低。②要注意见解的独创性。要反复阅读、分析、研究、揣摩、品味,深入了解准确把握评论对象,挖掘出作品的思想意义和艺术特色,从而提出自己新颖、深刻、精辟的见解;而不是浮光掠影地泛泛而读,分析不得要领,只是发表一些陈旧、肤浅、庸俗的见解。《世说新语》中有这样一篇小说:“阮光禄在剡,曾有好车,借者无不皆给。有人葬母,意欲借而不敢言。阮后闻之,叹曰:‘吾有车而使人不敢借,何以车为?’遂焚之。”宗白华先生是这样评析的:“这是何等严肃的责己精神!然而不是出于畏人言,畏于礼法的责备,而是由于对自己人格美的重视和伟大同情心的流露。”宗先生的评析见解独到,深刻精辟,所谓“析义理于精微之蕴,辨字句于毫发之间。”
(《古文观止·序》)③要注意语言的生动性。评论语言与议论文的语言有相同的地方,如要求语言表达准确、严密;又有不同的地方,需要讲求适当的文采,增强表达的形象性与生动性。
再说“推荐”。这是书评的结尾,有好书与读者共享的意思。如《难忘<南京情调>》是这样写的:“南京文化渊源流长,底蕴深厚,值得特别关注。钟情于南京文化的人,即便不到南京,也能从《南京情调》中体味一番南京情调。”
俗话说文无定法,写书评当然也无一定的格式,可以因人而异,因书而异。比如偏于谈感受的书评就可以直接从述感开头:“何建明的长篇报告文学《中国高考报告》是一部具有强烈震撼力的作品。不读则罢,越读越使人感到,高考的分量实在太重太重,它重得使许多中国人的腰背都压弯,连中华民族的脊梁也被压得出现了严重的畸型。高考啊!何时才能走出怪圈?”(《走出高考的怪圈》)想要带点文学色彩又要给读者一点悬念的也可以抒情开头:“若你走进普鲁斯特的世界,我想你不会不惊叹于那美妙的符号所产生的神奇魅力,不会不沉醉于玛德莱娜小点心的绵长回味,不会不震悸于人类内心的隐秘世界的强烈曝光。作为《追忆似水年华》的译者之一,我也不可能不更真切地感受到普鲁斯特开启的感觉世界对我的灵魂与感官的诱惑、冲击、洗涤、丰富、与净化。”(《全新而永恒的感觉世界》)当然书评的结尾也不一定都要推荐式的。可以表达某种愿望,如“愿借苇岸的亲切诚实的语言,生动盎然的诗意和宁静柔韧的美感铺就的小径,引领我们走向诗意栖居之地。”(《读<太阳升起以后>》)表达愿望之中有推荐作品的诚意。也可以批评某种现象或做法,如“他们认为如果儿童画能与范例完全相同,那么这种训练就是成功的。然而他们不明白,儿童有他们自己的世界,儿童有他们自己的艺术,他们与成人不一样!种种人为的限制对儿童艺术潜能都可能是一种扼杀。”(《生动有趣的图画书》)批评的目的仍然是为了推荐
广义的书评包括读后感。读后感偏重写自己的主观感受。读后感要注意三点:第一,写读后感必须有一个明确的中心论点(或中心思想),不能杂乱无章,文意散漫。第二,这个中心论点(或中心思想)必须是从所读的材料中提炼、概括出来的,与所读的材料有着必然的、内在的联系。第三,写读后感必须是写自己的所读、所思、所感、所悟。可以写一点,也可以写几点,不求面面俱到,但一定要写自己独特的认识和理解。从文体上看,读后感或立论,或驳论,或阐述议论,都与议论文相似,通常把它归入议论文的范畴,作为议论文的一种。写读后感要避免以下几种情况:①“感”少“述”多。名为读后感,却很少有“感想”、“感慨”、“感悟”,大量的甚至通篇都是复述、引述所读的内容。②“感”得不新。文中虽有所感,却只是老调重弹,或人云亦云,写不出自己真切的独特的感受来。③“感”得不深。虽也能写出一点自己的感受来,但犹如蜻蜓点水,泛泛而谈,浅尝辄止。④“感”得走调。虽然写了很多的感想,但不知“感”从何来,与所读材料无丝毫关联;或者虽也是“感”从“读”来,但曲解原作的意思,“感”得走了样。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