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窦娥冤》看关汉卿的悲剧意识:关汉卿窦娥冤的悲剧成因
1个回答
展开全部
【摘 要】《窦娥冤》作为关汉卿的代表作,当之无愧的被列为“元杂剧四大悲剧”之一。本文通过对《窦娥冤》中主要人物的性格、命运及作者对作品的设计安排艺术处理等角度进行分析,管窥关汉卿的悲剧意识。
【关键词】《窦娥冤》;社会矛盾;性格冲突;悲剧意识
关汉卿是我国十三世纪的伟大戏剧家,作为“元曲四大家”之首,他的作品量相当丰富,有记载的杂剧名目有67种,占元人杂剧总存目五百余种的九分之一,而流传下来的杂剧有18种。其中有喜剧,也有悲剧,而在他的四部悲剧《窦娥冤》、《西蜀梦》、《蝴蝶梦》、《鲁斋郎》中,除了《西蜀梦》是作者对英雄的悲惨命运扼腕之外,其余三部都是描写的普通百姓小人物的喜怒哀愁,表述作者对善良弱小者的同情。而《窦娥冤》最具代表性和批判性,被称为“列入世界大悲剧中亦无愧色”。[1]
一、现实主义的描写方法
元朝时期,民族矛盾的加剧,官僚统治的腐朽,选举人才方式的变化,使汉民族所重视的“儒士”,逐渐沦落成“九儒十丐”。窦天章这一“读尽缥缃万卷书”的儒士,不得不把女儿送与债主蔡婆婆做媳妇,但他也知道,“这个哪里是做媳妇?分明是卖于他一般”。[2]虽然心里有所挣扎:“我也出于无奈”,但为了前程他还是选择了卖儿鬻女。当做了肃政廉访使的他看到女儿的冤魂后,又不问是非黑白就辱骂窦娥,更狠心的要让这个成为自己前程垫脚石的女儿“永世不得人身”、“在阴山永为饿鬼”。多么狠心的父亲,多么自私的人性!人伦大爱也不过如此,世态炎凉,人情淡薄如斯!
窦天章成为皇帝的代言人,能够随处审囚刷卷,体察滥官污吏,先斩后奏。但当他看到窦娥的文宗时,竟说“这是问结了的文书,不看也罢”,若是如此,还要他这个“肃政廉访使”干嘛。作为一个皇帝钦点的、从贫苦阶层熬上来的官员,他的行为从侧面诠释了什么是官场腐败,什么是社会黑暗,什么是吏治无能。而在审案的时候,竟然也需要窦娥的冤魂亲自洗刷冤屈。他不仅没有能力辨别黑白,更没有能力抽丝剥茧,得出真相。官吏无能、官场黑暗的社会背景由此展现,这无疑是造成百姓苦难的根本原因。
剧中并不能找到关汉卿对社会环境的描写,仅仅能够通过“肃政廉访使”这个官位可以让我们确定剧本的背景是元代。但他运用现实主义的笔法对社会生活进行细致入微的描写,从侧面着笔,全方位的展现社会全貌人间百态,使我们了解到社会环境的动荡混乱、百姓的苦不堪言,从广阔的视野中去探寻悲剧的社会原因,表现了他清醒的现实主义态度。
二、悲喜交织的艺术手法
胡适曾说:“中国文学最缺乏的是悲剧的观念。” [3]也有人认为,中国没有严格意义上的悲剧。这大概是中华民族大团圆的美好愿望加诸于文学作品之上所引起的误解。中国古代没有完整的悲剧理论体系,用西方的悲剧理论来指导中国的文学作品似乎是大势所趋,但在中国传统哲学和艺术观念中,是没有那种“绝望的悲”的作品的。在关汉卿的剧作中,悲喜交织的艺术手法则体现的更为明显。
赛卢医上场时“死的医不活,活的医死了”、“人道我一手好医,都叫做赛卢医”。这样的“自我介绍”不仅有作者故意用嬉笑的语气所增添的喜剧色彩,更有讽刺的笔法所展现的他草菅人命、坑蒙拐骗的下作形象,也暗示出当时社会下层人民命如草芥的悲惨命运。轻松的口气,调笑的语言,也体现在贪官梼杌身上:“我做官人胜别人,告状来的要金银;若是上司刷卷,在家推病不出门。”用漫画的笔法勾勒出其丑态:“但来告状的,就是我衣食父母。”这在让观众忍俊不禁的同时狠狠的鄙视一番他的丑恶嘴脸。在悲剧中穿插着这样的喜剧描写手法,是中国传统文学审美观所决定的,有张有弛的情节结构模式,不仅不会降低剧本的悲剧意味,反增添了浓厚的讽刺效果。
中国人相信“日中则昃,月盈则食”、“否泰,反其类也”。虽然剧作描写信念被摧毁的悲剧人物的悲惨命运,表现理想的幻灭,但在这破灭的惨痛中作者仍用另一种方式实现了人们的愿望:用鬼魂的形式实现另一种意义上的“大团圆”。这种由悲到喜的倾向在关汉卿的作品中比较常见,虽然这种转换或多或少的带有虚幻的性质,但这更表现了作者正义善良的呼唤,对邪恶污秽的憎恨。
三、性格悲剧的刻画
歌德认为:“悲剧的关键在于有冲突而得不到解决,而悲剧人物可以由于任何关系的矛盾而发生冲突,只要这种矛盾有自然基础,而且真正是悲剧性的。” [4]关汉卿对戏剧冲突的设置,是通过对剧中人物的性格描写来展开的。主人公窦娥的性格是刚烈的、有主见的,同时又是具有封建伦理道德的。面对张驴儿父子的无赖行径,窦娥的反抗引起了对方的欲念,蔡婆婆的妥协却给了其希望,悲剧命运随着戏剧冲突一步步展开。当张驴儿之父被药死,被诬陷的窦娥并未屈服于酷刑的淫威之下,但为了保护婆婆,她的孝顺善良使她冤招了罪行。此时,窦娥的悲剧命运已全面展开。亚里士多德认为悲剧是“通过引发怜悯和恐惧使这些情感得到疏泄。” [5]窦娥为了不让蔡婆婆看见自己被砍头而央求走后街,对婆婆嘱咐说“瀽不了的浆水饭,瀽半碗儿与我吃;烧不了的纸钱,与窦娥烧一陌儿”,千百年间不知多少人看到这里会掩面而啼。作者以一个普通、坚强、善良、孝顺的人的悲剧,刺激着被压迫者麻木的神经,引起最广大群众的共鸣,具有感动人心的效果。
剧中人物并不多,作者也并未对社会背景、人物性格做直观而详细的介绍,但作者对人物心理状态的精确把握,使矛盾冲突不断加深,把充满了善的震撼与恶的嚣张强烈对立的血淋淋的场面呈现在观众面前。用极恶的现实与极善的美形成强烈的冲突,产生令人震撼的悲剧美,在矛盾达到顶峰的同时,显示了强烈的批判力量,深刻的揭露昏暗社会对百姓的残酷压迫。
四、结语
关汉卿作为一个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作家,他的作品真实的反应了普通百姓细微而平凡、卑微而挣扎着的生存状态。《窦娥冤》运用细节处理侧面描写等艺术手法,全面而真实的展现了在官场腐朽、吏治黑暗的元代社会下,一个善良而坚贞的女性的悲剧命运。结尾处用浪漫主义手法先后实现窦娥三桩不符合现实逻辑的誓愿,不仅体现了窦娥坚强的意志和强烈的反抗精神,也表达了作者对善良、正义的渴望,对天子圣明,官吏清正,百姓安乐的清明社会的向往。窦娥作为普通百姓的代表,她的悲惨命运不仅仅元代社会下层人民的悲惨命运,她对天地的质疑,不仅仅是元代下层人民对天地的质疑,对上层统治者的质疑,更是作者对封建社会的黑暗统治的质疑。
注释:
[1]中国戏剧出版社.王国维戏曲论文集[C].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4.85
[2]马欣来.关汉卿集[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96.4
[3]胡适.文学进化观念与戏曲改良.胡适文存卷一[M].上海:上海书店,1989.207
[4]歌德.歌德谈话录[G].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122
[5]亚里士多德.诗学[M].商务印书馆,1996.63
【参考文献】
[1]中国戏剧出版社.王国维戏曲论文集[C].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4
[2]马欣来.关汉卿集[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96
[3]白话易经编译组.白话易经全译本[M].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9.
【关键词】《窦娥冤》;社会矛盾;性格冲突;悲剧意识
关汉卿是我国十三世纪的伟大戏剧家,作为“元曲四大家”之首,他的作品量相当丰富,有记载的杂剧名目有67种,占元人杂剧总存目五百余种的九分之一,而流传下来的杂剧有18种。其中有喜剧,也有悲剧,而在他的四部悲剧《窦娥冤》、《西蜀梦》、《蝴蝶梦》、《鲁斋郎》中,除了《西蜀梦》是作者对英雄的悲惨命运扼腕之外,其余三部都是描写的普通百姓小人物的喜怒哀愁,表述作者对善良弱小者的同情。而《窦娥冤》最具代表性和批判性,被称为“列入世界大悲剧中亦无愧色”。[1]
一、现实主义的描写方法
元朝时期,民族矛盾的加剧,官僚统治的腐朽,选举人才方式的变化,使汉民族所重视的“儒士”,逐渐沦落成“九儒十丐”。窦天章这一“读尽缥缃万卷书”的儒士,不得不把女儿送与债主蔡婆婆做媳妇,但他也知道,“这个哪里是做媳妇?分明是卖于他一般”。[2]虽然心里有所挣扎:“我也出于无奈”,但为了前程他还是选择了卖儿鬻女。当做了肃政廉访使的他看到女儿的冤魂后,又不问是非黑白就辱骂窦娥,更狠心的要让这个成为自己前程垫脚石的女儿“永世不得人身”、“在阴山永为饿鬼”。多么狠心的父亲,多么自私的人性!人伦大爱也不过如此,世态炎凉,人情淡薄如斯!
窦天章成为皇帝的代言人,能够随处审囚刷卷,体察滥官污吏,先斩后奏。但当他看到窦娥的文宗时,竟说“这是问结了的文书,不看也罢”,若是如此,还要他这个“肃政廉访使”干嘛。作为一个皇帝钦点的、从贫苦阶层熬上来的官员,他的行为从侧面诠释了什么是官场腐败,什么是社会黑暗,什么是吏治无能。而在审案的时候,竟然也需要窦娥的冤魂亲自洗刷冤屈。他不仅没有能力辨别黑白,更没有能力抽丝剥茧,得出真相。官吏无能、官场黑暗的社会背景由此展现,这无疑是造成百姓苦难的根本原因。
剧中并不能找到关汉卿对社会环境的描写,仅仅能够通过“肃政廉访使”这个官位可以让我们确定剧本的背景是元代。但他运用现实主义的笔法对社会生活进行细致入微的描写,从侧面着笔,全方位的展现社会全貌人间百态,使我们了解到社会环境的动荡混乱、百姓的苦不堪言,从广阔的视野中去探寻悲剧的社会原因,表现了他清醒的现实主义态度。
二、悲喜交织的艺术手法
胡适曾说:“中国文学最缺乏的是悲剧的观念。” [3]也有人认为,中国没有严格意义上的悲剧。这大概是中华民族大团圆的美好愿望加诸于文学作品之上所引起的误解。中国古代没有完整的悲剧理论体系,用西方的悲剧理论来指导中国的文学作品似乎是大势所趋,但在中国传统哲学和艺术观念中,是没有那种“绝望的悲”的作品的。在关汉卿的剧作中,悲喜交织的艺术手法则体现的更为明显。
赛卢医上场时“死的医不活,活的医死了”、“人道我一手好医,都叫做赛卢医”。这样的“自我介绍”不仅有作者故意用嬉笑的语气所增添的喜剧色彩,更有讽刺的笔法所展现的他草菅人命、坑蒙拐骗的下作形象,也暗示出当时社会下层人民命如草芥的悲惨命运。轻松的口气,调笑的语言,也体现在贪官梼杌身上:“我做官人胜别人,告状来的要金银;若是上司刷卷,在家推病不出门。”用漫画的笔法勾勒出其丑态:“但来告状的,就是我衣食父母。”这在让观众忍俊不禁的同时狠狠的鄙视一番他的丑恶嘴脸。在悲剧中穿插着这样的喜剧描写手法,是中国传统文学审美观所决定的,有张有弛的情节结构模式,不仅不会降低剧本的悲剧意味,反增添了浓厚的讽刺效果。
中国人相信“日中则昃,月盈则食”、“否泰,反其类也”。虽然剧作描写信念被摧毁的悲剧人物的悲惨命运,表现理想的幻灭,但在这破灭的惨痛中作者仍用另一种方式实现了人们的愿望:用鬼魂的形式实现另一种意义上的“大团圆”。这种由悲到喜的倾向在关汉卿的作品中比较常见,虽然这种转换或多或少的带有虚幻的性质,但这更表现了作者正义善良的呼唤,对邪恶污秽的憎恨。
三、性格悲剧的刻画
歌德认为:“悲剧的关键在于有冲突而得不到解决,而悲剧人物可以由于任何关系的矛盾而发生冲突,只要这种矛盾有自然基础,而且真正是悲剧性的。” [4]关汉卿对戏剧冲突的设置,是通过对剧中人物的性格描写来展开的。主人公窦娥的性格是刚烈的、有主见的,同时又是具有封建伦理道德的。面对张驴儿父子的无赖行径,窦娥的反抗引起了对方的欲念,蔡婆婆的妥协却给了其希望,悲剧命运随着戏剧冲突一步步展开。当张驴儿之父被药死,被诬陷的窦娥并未屈服于酷刑的淫威之下,但为了保护婆婆,她的孝顺善良使她冤招了罪行。此时,窦娥的悲剧命运已全面展开。亚里士多德认为悲剧是“通过引发怜悯和恐惧使这些情感得到疏泄。” [5]窦娥为了不让蔡婆婆看见自己被砍头而央求走后街,对婆婆嘱咐说“瀽不了的浆水饭,瀽半碗儿与我吃;烧不了的纸钱,与窦娥烧一陌儿”,千百年间不知多少人看到这里会掩面而啼。作者以一个普通、坚强、善良、孝顺的人的悲剧,刺激着被压迫者麻木的神经,引起最广大群众的共鸣,具有感动人心的效果。
剧中人物并不多,作者也并未对社会背景、人物性格做直观而详细的介绍,但作者对人物心理状态的精确把握,使矛盾冲突不断加深,把充满了善的震撼与恶的嚣张强烈对立的血淋淋的场面呈现在观众面前。用极恶的现实与极善的美形成强烈的冲突,产生令人震撼的悲剧美,在矛盾达到顶峰的同时,显示了强烈的批判力量,深刻的揭露昏暗社会对百姓的残酷压迫。
四、结语
关汉卿作为一个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作家,他的作品真实的反应了普通百姓细微而平凡、卑微而挣扎着的生存状态。《窦娥冤》运用细节处理侧面描写等艺术手法,全面而真实的展现了在官场腐朽、吏治黑暗的元代社会下,一个善良而坚贞的女性的悲剧命运。结尾处用浪漫主义手法先后实现窦娥三桩不符合现实逻辑的誓愿,不仅体现了窦娥坚强的意志和强烈的反抗精神,也表达了作者对善良、正义的渴望,对天子圣明,官吏清正,百姓安乐的清明社会的向往。窦娥作为普通百姓的代表,她的悲惨命运不仅仅元代社会下层人民的悲惨命运,她对天地的质疑,不仅仅是元代下层人民对天地的质疑,对上层统治者的质疑,更是作者对封建社会的黑暗统治的质疑。
注释:
[1]中国戏剧出版社.王国维戏曲论文集[C].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4.85
[2]马欣来.关汉卿集[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96.4
[3]胡适.文学进化观念与戏曲改良.胡适文存卷一[M].上海:上海书店,1989.207
[4]歌德.歌德谈话录[G].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122
[5]亚里士多德.诗学[M].商务印书馆,1996.63
【参考文献】
[1]中国戏剧出版社.王国维戏曲论文集[C].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4
[2]马欣来.关汉卿集[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96
[3]白话易经编译组.白话易经全译本[M].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9.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