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的形成

 我来答
匿名用户
2011-09-15
展开全部
国人较为的墨守成规,历史悠久,被一代又一代的人传承下来,导致了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这些影响,有好也有坏。

中国传统文化有其积极的一面,但也不可避免地存在着糟粕。特别是对个体个性的扼杀,影响深远。

从宗族文化方面来说,既有道德传家、耕读人家等的优良文化,也有着宗族家法等与现今道德与法律相悖的糟粕。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在中国古代,家庭的放大就是宗族,宗族的放大就是国家。这种文化背景下,家庭成员片面地依赖并服从家长,而广大臣民也是片面地依赖并服从国君。它强调的是个体服从整体,并不是服从自我,而是服从他人。服从是以奉献或者说自我牺牲为前提的。这种宗族文化环境中,个体只有服从意识,不具自我主张。一旦出现反叛行为,那将是大逆不道,将成为众矢之的。因此,不论宗族的行为是否符合一个社会的潮流,这个宗族中的所有的个体都得服从。在这样的传统文化中,整体意志代表了个体意志,个体的意志根本不能体现,整体也就实质性地扼杀了个体的个性。

从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代表——儒家文化来说,也同样存在着精华与糟粕,也同样存在着对个性的扼杀。这种糟粕依然在影响着中国社会。这其中有可以作为现时代精神传承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刚健有为精神,“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的优秀品质,“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的历史使命感,“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独立人格,“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的忧患意识,“民为贵,君为轻”的民本执政思想等等,其实这些都已转化为我们这个时代的精神。还有一些儒家思想也一直在积极地影响着我们思想。如传统的“孝”文化,“修己安人”、“正心修身”等命题。今天我们剔除其封建内核,仍不乏其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但传统的儒家文化中也不乏糟粕。诸如“三从四德”的女性观,“天不变道也不变”的自然观,“别尊卑,明贵贱”的封建等级观等。就拿我们今天提倡的“礼仪”来说,在儒家文化中,“礼治”思想就是贵贱、尊卑、长幼各有其特殊的行为规范,只有贵贱、尊卑、长幼、亲疏各有其礼,才能达到儒家心目中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兄兄、弟弟、夫夫、妇妇的理想社会。其实质就是为了巩固国家政权,维护统治者的地位,建立起人类的等级观念。

虽然我们把一些传统文化定性为糟粕,但他却在中国传统社会里仍然发挥着作用,中国家庭虽然正在走向民主式家庭,中国社会正在走向民主化社会,但家长制仍严重影响着我们的民主进程。在家庭,有一家之长;在单位,家长制作风仍然盛行;甚至在政府,主要领导说了算,主要领导权威不容侵犯。尊者言尊,卑者言卑的现象依然成为中国现实社会的普遍现象。

特别是我们的孩子,从幼儿园到大学,甚至工作后,都是在父母、老师、领导的“要听话”声中长大,“听话”成为中国式好孩子的标准。不可否认,这同样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在孩子教育上的现实表现。上古至今,我们的孩子在价值观、人生观形成期,都是在家庭、学校中度过的。我们一代一代地传承着“要听话”的古训,我们的孩子又有多少不被强化为“听话”的孩子?在这样的环境中长大的孩子,我们还能期望他有多大的创造力,还会有多少个性的因素?!

中国传统文化的消极因素有着历史缘源的。

早在西周以前,中国人的人身得到了空前的自由,人们可以随意的迁徙,可以干自己喜欢干的事情。因此,孔子之类的有思想的中国人,就可以到处去游说,传播自己的思想,因而,在那样的时代,就形成了诸子百家。

当然,文化发展与政治社会环境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西周、春秋战国这样的文化背景是建立在当时的诸侯分封这样的政治基础之上的。因为诸侯争霸,各国都极力网罗人才,发展国力,所以各国国君对变法革新十分的支持,这样的竞争,在促进经济发展,增强国力的同时,客观上也推进了文化和各种思想的大发展。

同样也是在这样的浪潮中,秦国通过商鞅变法,促进了国力的强盛,统一了中国。但商鞅的变法,却是以钳制国民的人身自由、言论自由为代价的。在增强国力的同时,也压制了人们的思想。特别是言论治罪的法律形成,对中国传统文化发展起到了“急刹车”的作用。人们有想法不敢说,有思想不能表露,人人缄口,人人自危。于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走完了一个高潮后,进入了低谷。

在这样的政治背景下,国人不敢直言当今。那么就有一些有思想的国人会借古喻今,批评秦国的政治制度。以李斯为代表的统治阶层,为了阻止人们的言论,极力主张秦王焚毁书典,钳制言论。随即在中华民族历史上就发生了灾难性的“焚书坑儒”事件。有大量的文化人因言论被治罪,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大量的精华被付之一炬。这不仅阻止了文化的发展,更是造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严重倒退。

虽然秦国只存在了14年的,但这样的妄言罪等言论治罪先例被后来的历朝历代统治阶层所沿袭,甚至臣民连看一眼皇帝都被视为不敬,都将受到治罪。更别说有曹刿论战等平民指责国君的事件发生了。直至今日,虽然我们在努力消除这些残存的影响,社会也取得了很大的进步,虽然这种妄言罪、藐视罪等不能成为公开的法律条文,但却一直在流行,并发挥着作用,成为了我们现实社会的潜规则,成为杀人不见血的匕首,其作用往往不亚于正式的法律条文,还确确实实在某些地方、某些方面决定着我们一些人的命运。

分析其消极的一面,如孔子的保守、老庄的消极;过于注重其政治上的积极影响,如孔子“仁”的思想在先秦时期的进步意义主要是:满足新兴地主阶级的政治需要;抑制统治者的暴政;成为各国变法的理论依据;奠定“非攻”主张的思想基础。姑且不说分析的错与对,这些就培养学生认识能力言,也是值得商榷的。
律绮玉097
推荐于2020-05-16
知道答主
回答量:24
采纳率:0%
帮助的人:14.8万
展开全部
中国传统文化的形成演变及其发展规律
中国文化起于何时?目前史学家尚无定论。《周易·系辞下传》说:“古者包牺氏之王 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无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作结绳而为罔罟,以佃以渔。……包牺氏没,神农氏作,斫木为耜,揉木为耒,耒耨之利,以教天下,……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神农氏没,黄帝尧舜氏作,通其变,使民不倦,……垂衣裳而天下治。”这是《周易大传》作者的远古文化起源论。司马迁作《史记》,“自黄帝始”。汉代以后,关于“三皇五帝”的传说很多。“五四”运动以后,20年代至30年代,国内出现了疑古思潮,对于传说的三皇五帝一概持否定态度,认为伏羲、神农、黄帝、尧、舜都是神话人物,实际并无其人,甚至也否认了大禹治水的历史真实性。由于甲骨文的发现,商代的历史总算肯定下来了。夏代仍在怀疑之列。但是近几十年的才古发现,证明中国确有很长的历史,中华民族的历史不是缩短了,而是伸长了。夏代的真实性已逐渐肯定下来。我认为伏羲、神农、黄帝虽然是传说人物,也未必全无事实根据。伏羲指畜牧时代的代表人物,神农指农耕时代的代表人物,黄帝指发明了宫室衣裳的时代的代表人物。尧舜禹是春秋战国时期的儒、墨、道、法诸家学者共同承认的,未必出于人们的臆造。近来中国古代神话的研究者认为尧舜本是神话人物,后来转化而为历史人物,是神的人化。我则认为,从先秦诸子的记述来看,尧舜禹本来是历中人物,后来《山海经》等把舜禹转化为神,无宁是人的神化。汉代纬书也曾经将孔子神化,幸而《论语》、《左传》、《史记》都保存了关于孔子的记载,孔子还是被还原为人。我认为,在殷周以前,中华民族(当时称为华夏族)已有长久的历史,这是应该充分肯定的。
商代宗教和艺术已相当发展,保存至今的商代青铜器的精美,至今犹今人赞叹。商代的甲骨文表明当时文字已很繁富。《尚书·周书·多士》记述周公说:“惟殷先人,有册有典。”这表明商代已有典籍,但都失传了。孔子说:“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文献不足故也,足则吾能征之矣。”(1)孔子已叹夏商之 礼“文献不足”,今日更难考其详情了。甲骨文提供了商代史迹的一些证据,但仍然是不完备的。
《尚书》的《洪范》篇,传本列在《周书》,《左传》记述春秋时期士大夫的对话,其中引用《洪范》中的文句,却称为《商书》。20年代有人怀疑《洪范》是战国的作品,但《左传》中记述春秋时卿大夫已引用《洪范》的文句,足证在春秋时《洪范》已是公认的典籍,不是后人依托。(郭沫若先生认为《洪范》是孔子之孙子思所作,更是主观 臆断。)《洪范》是中国上古时代第一篇有系统的理论文章。《洪范》提出五行、五事 之说:“一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二五事,一曰貌,二曰言,三曰视,四曰听,五曰思。”五行是关于自然事物的类别;五事是关于人的认识的初步分析。

《周易》古经可能是西周初年的作品。《周易·系辞下传》说:“《易》之兴也,其当殷之末世、周之盛德邪?当文王与纣之事邪?”从《周易》引述了一些周初的故事而没有引述其后的故事来推测,《周易》应是西周初年编成的。(有人认为《周易》出于战国 ,也是无据之说。)《周易》提出了六十四卦的完整体系,含有对立统一的辩证观点。Z Z 孔子赞美周代文化:“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2)从《尚书·周书》的记载来看,周公旦确是文化史上一个重要人物,他提出“敬德保民”的思想,对于以后儒家有深远的影响。要之,殷周时代是中国传统文化形成的时期。

西周末年,伯阳父提出“天地之气”的观念,史伯提出“和实生物,同则不继”的命题 (近人或谓仁阳父与史伯是一个人,但尚无确据),表明西周末年哲学思想已达到一定的水平。

孔子是中国文经史上一个承前启后的文化巨人。孔子生于纪元前551年,到现在已二千 五百多年。孔子以前的中国历史也已有二千五百多年了。韩非说:“殷周七百余岁,虞夏二千余岁。”(3)表明春秋战国以前,华夏族已经有二千多年的发展过程。孔子的伟 大贡献是兴办民间教育,把“学在官府”的文化传授给一般平民,从而促进了文化学术的发展。孔子总结了夏商周三代的文化成就而提出了自己的一贯之道,这一贯之道即是 “仁”,仁的主要含义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即自己要求立达,也协助别人立达,即肯定自己,也承认别人。孔子以此为道德的最高原则。孔子总结了自古以来的生活经验,提出了最高的道德原则,而对自古以来的原始宗教不感兴趣。他宣称: “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4)他不谈死的问题,不谈鬼神。这种“务 民义远鬼神”的思想态度,对于尔后中国文化的发展发生了深远的影响。

与孔子同时而年辈稍长的是老子。他写出了中国第一部哲学著作《老子》。《老子》提出了中国第一个本体论学说。以往人们都认为天地是最根本的,《老子》认为天地不是最根本的,还有比天地更根本的,即是“道”。“道”是天地万物的最高本原。所谓道就是自然世界的普遍规律。《吕氏春秋·当染》有“孔子学于老聃”的记载,《礼记· 曾子问》叙述了孔子问礼于老聃的故事。但《老子》书有批评礼的文句,因此后来有人提出了《老子》的作者是否老聃的疑问(这个疑问是北魏崔浩首先提出的)。30年代以来,许多史学家将《老子》一书列为战国时期的著作。但是,《论语》中记述了孔子对于 “以德报怨”的批评,而“以德报怨”之说见于《老子》书中。从《老子》全文看,有少数文句确定是出于战国(如“绝仁弃义”之类),大多文句亦无必然出于战国的明证。因此,近年多数史学家仍然肯定孔老同时的旧说。孔子与老子是春秋末期两个思想家,双峰并峙,开辟了中国哲学思想的洪流。孔子是中国伦理学说的最大宗师,老子是中国自然哲学的最大宗师。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wangle256
2011-09-02 · TA获得超过1.3万个赞
知道大有可为答主
回答量:8387
采纳率:5%
帮助的人:3817万
展开全部
都源于《易》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百度网友5c47266
2011-09-05 · TA获得超过275个赞
知道答主
回答量:152
采纳率:0%
帮助的人:43.3万
展开全部
都源于“官”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佳我爱0e
高粉答主

2020-04-17 · 每个回答都超有意思的
知道答主
回答量:9.7万
采纳率:6%
帮助的人:4646万
展开全部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收起 更多回答(3)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