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谈语文阅读中修辞格试题的答题策略】 理综答题策略
1个回答
展开全部
据统计,近六年来全国范围内的104套高考语文试卷中的文学类文本阅读,从修辞的角度命题的共有57套89道题。主要修辞格出现的情况大致如下:比喻24道题,约占27%;对比23道题,约占26%:比拟16道题,约占18%。这三种修辞格被考查的次数占所考查辞格总数的71%。纵观近六年关于辞格的高考试题,我们发现考查的形式主要是辞格的判断和作用,即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由于每一种辞格的作用或效果基本上是固定的,考生要想把问题回答正确,首先要能辨别运用了哪些修辞格,再结合具体文段,把辞格的基本作用套上去就可以了。这样,考生就能分析出试题中的某种辞格运用后所产生的表达效果。本文以几道典型的高考试题为例,分析探讨被考查的三种主要修辞格试题的答题策略。
一、比喻
比喻就是打比方,即使用本质不同又有相似点的事物描摹事物或说明道理的辞格。
例1 无形的风在文中被描绘得可见可感。试从修辞手法的角度,在第二、第五两个自然段中分别举出一例加以赏析。(2007年安徽卷第17题)
这道题要求从修辞的角度赏析无形的风,实际上是对修辞手法及其作用的考查。判断修辞手法较容易,难的是结合句子分析其作用。其实考生只需结合原文把比喻的作用套上去即可:春风拂面的感觉只可意会,难以言传。这个比喻句本体“春风”和喻体“摇头摇尾的小花狗”是性质不同的两种事物,但小花狗给人的亲切、轻柔的感觉与春风很相似。作者将春风比作小花狗,是将春风拂面的感觉具体化和形象化了,使读者感到非常亲切、自然。当然,原题还涉及比拟、排比等修辞格,这里只分析比喻。
例2 怎样理解“它在清晨的曙光中像一道明丽的雪线一样刺痛了我的眼睛”在文中的含义?(2008年重庆卷第14题)
对于此题,考生不需要回答运用了何种修辞手法,但考生在分析含意时,必须首先分析作者使用了何种修辞手法传情达意,然后才能结合某种修辞手法的作用来套用。这句话使用了比喻辞格。作者梳头时发现的一根白发被比喻成曙光中的雪线。说雪线刺痛了眼睛,其实是说因为白发的出现使自己看到了时间的流逝,从而刺痛了自己的心。作者内心对时光流逝的悲叹与痛苦通过这个生动的比喻句具体、鲜明地表达出来。
二、对比
对比,即把两种不同事物或者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较。运用对比辞格可以使客观存在的对立统一关系表达得更集中、更加鲜明突出。近年来,高考语文阅读对对比的考查也较多。下面举例分析。
例1 “渔翁”在文章中有何寓意?其作用是什么?(2010年江西卷第18题)
这道题要求分析“渔翁”的寓意在文章中的作用。一般来说,分析事物在文章中的作用,大致有引起下文、反衬、对比等作用。结合文段中渔翁的形象和最后一句:屈原早就不见了,而渔翁还在。我们可以看出作者的用意是将渔翁和屈原的形象进行对比。下面,我们套用对比的作用来分析:“渔翁”的寓意是只关注眼前物质利益的人和明哲保身的遁世者。作者将不顾权力更迭、人间兴废、反而活得逍遥自在的渔翁和愤世嫉俗的屈原放在一起进行对照。根据对比的作用,我们知道这是以坏来突显好,让屈原忧国忧民的情操显得更加高尚。忧国忧民的屈原早不见了,而明哲保身的渔翁仍在,这种鲜明的对比。除了前面的作用之外,还进一步表现了作者对无法改变的社会现实的感慨。考生只要分析出渔翁形象与屈原形象的对立,确定运用了对比的修辞手法后,再分析作者的意图,即对比手法在文章中的作用即可。
三、比拟
比拟有拟人和拟物两种基本类型。拟人,就是把物当做人来写,赋予物以人的言行或思想感情。正确运用比拟,可以使读者不仅对所表达的事物产生鲜明的印象,而且感受到作者对该事物的强烈的感情,从而引起共鸣。运用比拟表现喜爱的事物可以把它写得栩栩如生,使人倍感亲切;表现憎恶的事物,可以把它写得丑态毕露,给人以强烈的厌恶感。
例5 请赏析“风是最美的问候,把那些曾在往事中褶皱的情感抚摩得平展展的”这句话。(2005年天津卷第18题)
赏析这句话,要先判断修辞手法。此时,考生要注意一个问题:辞格的运用,有时在一句或一段话里,同时使用几种辞格,这就是多种辞格综合运用。这道题中,虽然前一个分句“风是最美的问候”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但从整句话来看,整个句子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格,因为整句话可以缩成“风……把……抚摩得平展展的”,从“抚摩”这一动作中,我们可以看出它运用的是拟人。我们套用拟人的作用来赏析:把风拟人化,作者对它赋予了人的思想感情和动作形态(具体什么感情和动作形态,这要结合上下文来分析)。作者原来的心情是浮躁的,但是经过“风”亲切地抚摩,作者抛却了原来的烦恼或忧虑,原本紧张、躁动的心已变得安静、平和。
例6 本文主要运用了哪两种表现手法描写羊群归家后的情景?请结合有关具体描写,简要分析其作用。(2006年湖北卷第19题)
这道题要求考生回答运用何种表现手法描写羊群归家后的情景并分析其作用。考生只要根据“沉睡、站、疯狂、谈、玩”即可判断出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分析其作用只要把比拟的作用套用上去即可:作者将这些动物赋予了人的动作和情感后,将可爱的家禽面对羊群归来时的反应写得栩栩如生,如亲人久别后的重逢,也使文章具有了生动活泼的情趣,洋溢着浓厚的生活气息。(当然,原题还运用了白描手法)
一、比喻
比喻就是打比方,即使用本质不同又有相似点的事物描摹事物或说明道理的辞格。
例1 无形的风在文中被描绘得可见可感。试从修辞手法的角度,在第二、第五两个自然段中分别举出一例加以赏析。(2007年安徽卷第17题)
这道题要求从修辞的角度赏析无形的风,实际上是对修辞手法及其作用的考查。判断修辞手法较容易,难的是结合句子分析其作用。其实考生只需结合原文把比喻的作用套上去即可:春风拂面的感觉只可意会,难以言传。这个比喻句本体“春风”和喻体“摇头摇尾的小花狗”是性质不同的两种事物,但小花狗给人的亲切、轻柔的感觉与春风很相似。作者将春风比作小花狗,是将春风拂面的感觉具体化和形象化了,使读者感到非常亲切、自然。当然,原题还涉及比拟、排比等修辞格,这里只分析比喻。
例2 怎样理解“它在清晨的曙光中像一道明丽的雪线一样刺痛了我的眼睛”在文中的含义?(2008年重庆卷第14题)
对于此题,考生不需要回答运用了何种修辞手法,但考生在分析含意时,必须首先分析作者使用了何种修辞手法传情达意,然后才能结合某种修辞手法的作用来套用。这句话使用了比喻辞格。作者梳头时发现的一根白发被比喻成曙光中的雪线。说雪线刺痛了眼睛,其实是说因为白发的出现使自己看到了时间的流逝,从而刺痛了自己的心。作者内心对时光流逝的悲叹与痛苦通过这个生动的比喻句具体、鲜明地表达出来。
二、对比
对比,即把两种不同事物或者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较。运用对比辞格可以使客观存在的对立统一关系表达得更集中、更加鲜明突出。近年来,高考语文阅读对对比的考查也较多。下面举例分析。
例1 “渔翁”在文章中有何寓意?其作用是什么?(2010年江西卷第18题)
这道题要求分析“渔翁”的寓意在文章中的作用。一般来说,分析事物在文章中的作用,大致有引起下文、反衬、对比等作用。结合文段中渔翁的形象和最后一句:屈原早就不见了,而渔翁还在。我们可以看出作者的用意是将渔翁和屈原的形象进行对比。下面,我们套用对比的作用来分析:“渔翁”的寓意是只关注眼前物质利益的人和明哲保身的遁世者。作者将不顾权力更迭、人间兴废、反而活得逍遥自在的渔翁和愤世嫉俗的屈原放在一起进行对照。根据对比的作用,我们知道这是以坏来突显好,让屈原忧国忧民的情操显得更加高尚。忧国忧民的屈原早不见了,而明哲保身的渔翁仍在,这种鲜明的对比。除了前面的作用之外,还进一步表现了作者对无法改变的社会现实的感慨。考生只要分析出渔翁形象与屈原形象的对立,确定运用了对比的修辞手法后,再分析作者的意图,即对比手法在文章中的作用即可。
三、比拟
比拟有拟人和拟物两种基本类型。拟人,就是把物当做人来写,赋予物以人的言行或思想感情。正确运用比拟,可以使读者不仅对所表达的事物产生鲜明的印象,而且感受到作者对该事物的强烈的感情,从而引起共鸣。运用比拟表现喜爱的事物可以把它写得栩栩如生,使人倍感亲切;表现憎恶的事物,可以把它写得丑态毕露,给人以强烈的厌恶感。
例5 请赏析“风是最美的问候,把那些曾在往事中褶皱的情感抚摩得平展展的”这句话。(2005年天津卷第18题)
赏析这句话,要先判断修辞手法。此时,考生要注意一个问题:辞格的运用,有时在一句或一段话里,同时使用几种辞格,这就是多种辞格综合运用。这道题中,虽然前一个分句“风是最美的问候”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但从整句话来看,整个句子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格,因为整句话可以缩成“风……把……抚摩得平展展的”,从“抚摩”这一动作中,我们可以看出它运用的是拟人。我们套用拟人的作用来赏析:把风拟人化,作者对它赋予了人的思想感情和动作形态(具体什么感情和动作形态,这要结合上下文来分析)。作者原来的心情是浮躁的,但是经过“风”亲切地抚摩,作者抛却了原来的烦恼或忧虑,原本紧张、躁动的心已变得安静、平和。
例6 本文主要运用了哪两种表现手法描写羊群归家后的情景?请结合有关具体描写,简要分析其作用。(2006年湖北卷第19题)
这道题要求考生回答运用何种表现手法描写羊群归家后的情景并分析其作用。考生只要根据“沉睡、站、疯狂、谈、玩”即可判断出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分析其作用只要把比拟的作用套用上去即可:作者将这些动物赋予了人的动作和情感后,将可爱的家禽面对羊群归来时的反应写得栩栩如生,如亲人久别后的重逢,也使文章具有了生动活泼的情趣,洋溢着浓厚的生活气息。(当然,原题还运用了白描手法)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