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道战|地道战老电影
1个回答
展开全部
军事导演执导战争教学片 时隔40年,原八一电影制片厂军事片副主任、电影《地道战》的导演及编剧之一的任旭东同志谈起关于电影《地道战》的拍摄往事。
虽然无情的时光已逝,但说起当年拍摄这部影片的情形,任旭东依然历久弥新,一切仿佛是在昨天。任旭东的左手缺了食指,身上还有一块弹片,属二级残废军人,这都是战争留给他的纪念。不说不知道,任旭东原是一名极富传奇色彩的革命军人,曾真刀真枪地打过仗,还负过三次伤,曾获得过三级独立自由勋章和三级解放勋章。作为1939年参军的老八路,他参加过解放战争中的挺进大别山和淮海战役等重要战役,九死一生,他调到八一电影制片厂前,已官居营长等要职。由于任旭东的传奇经历,因此他拍军事题材的影片,拍起来得心应手。任旭东在八一电影制片厂导演过《奇袭武陵桥》、《越海捕俘》、《走访地下城》、《冬季野营训练》等军事教育片,其中《边防警卫》还获得文化部优秀影片―等奖(华表奖前身)。当年他们厂里的老导演在看了《地道战》后说:“这个人有战斗生活。”果然,这部影片上映后很受欢迎,拷贝增订数在新中国同类故事片中发行量第一。
地道战是华北平原上的中国人民抗日斗争史上的伟大创举,蕴含着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在地道战的峥嵘岁月里,形成了“三通”(高房通、地道通、院落通)、“三堵”(堵街口、堵门口、堵窗口)、“三交叉”(明枪眼和暗枪眼交叉、高房和地堡交叉、地堡和墙壁火力交叉)和“五防”(防水、防火、防烟、防钻、防破)等战术精髓,造就了一批时代英雄,也孕育了无数感人的英雄故事,对教育全国人民牢记历史起着重要作用。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部1963年下令八一厂拍摄的民兵传统军事教育片,《地雷战》也是同类影片,要求既有故事情节,又兼有演示战术技术的军事教学内容。地道战是坚持平原游击战的一种经典战术,在建国初期特定的斗争形式下,是很有向人民推广介绍的必要的。电影由八一电影制片厂和工程兵司令部双方组成电影创作组进行拍摄。《地道战》就是这样一部“军事教学片”,任务是面向广大民兵,但八一厂领导要求:要按故事片来编,要有观赏性。
影片《地道战》的主题思想、人物、情节、丰富的军事教学内容,来自于冀中平原地道战斗争的高度概括、集中体现。创作组在研究编写剧本大纲时,选定了高平村地道战战例作为剧本基础,当时决定要写一个村庄、一个战例、一个民兵。影片中有关地道的产生发展过程,地道口的设施以及战术技术的巧妙应用,则取材于解放军副总参谋长杨成武的《关于冀中平原地道战总结》一文,副总参谋长杨成武把这份材料送给摄制组,无疑是雪中送炭,极大地丰富了影片的教学内容,编导任旭东率摄制组主创成员深入生活,先后赴冀中平原地道战发源地采访了10多个县区几十个村庄。1963年9月,正定县高平村党支部书记孙文喜同志热情接待了创作组,老民兵讲述了高平地道战从无到有的发展过程,依托地道屏障抗击日寇、五次取得辉煌的胜利,粉碎数次围剿高平的战斗经历,老民兵还给大家唱了在战斗中自编自唱村民歌:“太阳呀出来照呀么照四方,毛泽东思想闪呀么闪金光……”影片《地道战》中的插曲《毛主席话儿记心上》,就是任旭东根据高平村老民兵演唱的民歌、民谣加工修改,在1965年执笔编剧和执导该影片时创作而成的。当时,任旭东还建议作曲傅庚辰,歌曲一定要有地方特色,让人一听就是河北冀中平原的事儿,所以,主题歌前奏采用了河北梆子的曲调。
影片《地道战》中的村庄起名高家庄,这一村名构思就源于高平村,民兵队长取名高传宝,也是以高平村民兵队长刘傻子的英雄形象为原型的。影片中高家庄的一场村落地道战战斗场面就是取材于1945年5月4日的一场实际战例:高平民兵队长刘傻子利用地道歼灭敌人,地道战进行了一天,刘傻子也在战斗中光荣牺牲了。
任旭东他们写剧本时,将丰富多彩的战争史实、形象鲜明的英雄人物和军事教育的内容巧妙地融合为一体,生动地描述了由隐蔽地道到战斗地道再到联防地道这一特殊战场中的发展过程,展现了抗日军民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和人民游击战争恢宏瑰丽的场景。取材于真实生活的细节构思,为影片增添了艺术感染力。
拍摄没用大明星
提到军事教学片,很多人都有这样的想法:军事教学片不属于艺术片的范畴,演员不需要什么表演。当时任旭东导演和主创人员都是这样想的,所以根本没敢请大牌明星。除了王孝忠、张勇手、刘江、谢万和四个人是八一厂的演员,其余的角色全部借用工程兵文工团的演员,包括主要演员朱龙广、刘秀杰等。当时,影片中主人公民兵队长高传宝的演员未定,但导演也没敢找大明星,因为片子太小,象王心刚就没找,后来找了朱龙广,朱龙广因《地道战》一举成名,后来又演过电影《青松岭》等,在电视剧《西游记》中扮演了如来佛。
片中高老忠的扮演者王炳或是剧组副摄影的同班同学,当时只有 20多岁,化装后任旭东觉得还不错,就用了,没想到他把高老钟演得相当精彩。另外,两个反派王孝忠扮演的山田和刘江扮演的汤丙会都活灵活现。
拍戏当然少不了要体验生活,当年他们接到任务后,就带着演员到农村,与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全组人员分散住在老乡家里。让人想不到的是,老乡听说是拍地道战,让演员住在他们最好的房子里,当地领导为配合拍摄还具体作了动员部署。白天,他们要帮老乡拔麦子;晚上,每人提着一盏小油灯去采访当年的老民兵。不出几天的功夫,演员身上穿的新衣就变成了旧的,老乡们都认不出谁是谁了大家就都进入角色了。
《地道战》总投资40万,拍摄期为半年,地道内景全部是八一厂摄影棚拍摄的。冉庄是一个打过地道战的典型村庄,有自己的英雄战绩,但不是电影原型,创作组当时没有到冉庄采访过,因为当时不知道冉庄打过地道战,他们是在选择外景拍摄地时,才发现冉庄仍保留一段地道,地道口没有了,已用砖砌上,不适合采用,所以拍摄了十字大街的戏。
影片里唯一一个长镜头,把地道一直推向敌人的据点炮楼底下,那个长镜头,还有太阳出来的镜头,包括片头衬底的地道内长镜头都是在河北焦庄户拍的,冉庄只是外景地之一,临近的还有唐庄、李庄,共三四个村庄。
五大坏蛋之首刘江
“高,实在是高!”这句经典台词,让人们记住了刘江的名字。这位八一厂的老艺术家后来还在《闪闪的红星》中扮演反派胡汉三,一句“我胡汉三又回来了!”与“高,实在是高!”流传甚广。不久前,记者采访了刘江。已经80岁高龄的刘江现在还很健康。老人见到了家乡人,格外亲切。他说:“我就是哈尔滨人,整个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东北的14年,我都在哈尔滨生活,当时在邮局做邮递员。”
当年,刘江接到《地道战》剧本时,欣然接受了“汤司令”。我很愿意演这个角色,看了剧本我就喜欢上了,其实如果不想演,根本不可能塑造好角色。刘江等人拿到剧本后,反复讨论,再到现场排戏,大概排了4天,大家都觉得差不多了,才开机器实拍,“当时胶片很贵,一尺一块钱,不把戏琢磨好了,觉得对不起大家,对不起剧组。”
影片《地道战》中,每个人物都有自己的特点,像汤司令的牙非常突出、山田队长眼镜的镜片很厚,象瓶子底,这些人物形象都是大家集思广益设计出来的。据刘江讲,汤司令的假牙就是他自己想出来的,开始还怕导演不同意,自己先偷偷去试妆。刘江告诉记者,每天都戴着假牙去演戏,很不舒服,为了这儿,他适应了好几天。 说来,影片中的反派人物只能是配角,不可能浓墨重彩地加以刻画,但任旭东偏偏反其道行之。他把影片开拍的第一场戏就安排给了刘江。那场戏表现的是,刘江饰演的汤司令和山田队长在高家庄前集合队伍,准备进村扫荡。任旭东表示,刘江表现得尤为出色,把汤司令领会山田意图的过程――由明白到不明白,演得合情合理,丝丝入扣,那叫一个绝。任旭东说,两位饰演反面角色的演员演的认真投入对全组起到了带头作用,极大地鼓舞了全体演职人员,看过样片后,大家纷纷表示要演好这部戏。
以前拍戏从不给反派大特写,可任旭东接连给刘江等人好几个特写镜头,尤其是汤司令与山田队长趴在马肚子下那场戏。任旭东说,拍这场戏时麻烦可是大了,原因都出在那匹马上。原来实拍的,马一看见镜头过来了,就害怕地走开了,片子只能作废重来。等抚摸、安慰好了这匹马,再拍时,马又走开了,这样一来二去,这段戏拍了好几回。刘江想起这事,至今心有余悸。当时,他和扮演山田的王孝忠趴在马的屁股底下,脑袋挨着马的生殖器,好几次马差点把他俩踢坏,因为导演的用意是日本鬼子和汉奸就象驴马滥子一样,结果,拍戏遭老罪了。
山田队长眼镜的镜片是两副眼镜片合成的,戴得演员王孝忠直迷糊,拍戏时啥也看不清楚,出尽了洋相。文革时王孝忠挨整被流放到哈尔滨车辆厂当工人,70年代后期调往珠影,在《一个美国飞行员》中又再次演了日本鬼子。
刘江印象最深的是,拍汤司令被击毙的那场戏,因为他“死”了不止一回。当时导演的要求是死得要有特点:腰要挺起来,直直地倒下去,而不是靠着后面的墙倒。刘江回忆说,拍摄现场是在煤窑上面,离地面有一人多高,只有半米宽,刘江本来想往后倒,可一看地方太窄,弄不好会有危险,就改向前。这下,导演来了灵感,让刘江在倒下去时,把手枪扔掉,还要正好落在下面刚刚走出煤窑的山田的头盔上,以达到出其不意的效果。于是,重新按导演的意图拍,结果山田出来早了;再来一遍,矫枉过正,山田又出来晚了,反反复复,刘江演的“汤司令”一共死了四回才通过。
“老三战”的由来
1966年,影片上映后,江青指示,拿掉演职员表,片头加上“军教片”字样。所有演职员包括编导没有拿一分钱稿费,还为国家节约了大量的拍摄经费。但是,影片删掉了拍好的两场戏,一是日本鬼子的大屠杀,画面太残酷了。另一场是真假武工队,真武工队化装成日本鬼子识破了假武工队,这是为了增加戏剧性的悬念,但被厂长否定了,变成现在这个样子。
《地道战》上映后,极大的鼓舞了中国人民,陈毅审查影片后说“美帝国主义总说要来,总说要打仗,什么时候才打?到时候也让他们尝尝地道战!”很多报刊发表的影评文章说:“只要帝国主义胆敢把战争强加到中国人民头上,必将陷入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之中!”一部电影如此鼓舞中国人民的战争信心,惟有《地道战》。
在文化大革命期间,这部电影曾被作为“人民战争”教学片。从 1966年至1970年,全国只放三部电影《地道战》、《南征北战》、《地雷战》。作为文革时少数允许放映的故事片之一,由于《地道战》和《南征北战》、《地雷战》一起上映,70年代的中国观众对这三部电影有亲切的感情,以至于后来把这三部电影统称为“老三战”,与“八出戏”一起成为一个特定时代的专用名词。
当年,《地道站》外景在河北冉庄、北京郊区焦庄户等多处拍摄,如今冉庄、焦庄户都建立了地道战纪念馆,冉庄还修了和电影中一样的小桥和石磨碾子,当时电影中的高老忠敲响警钟的老槐树死了,据说这是当年挖地道时伤了树根,后人就用水泥砌了个杆子,挂上后铸的大钟。导演任旭东还讲了一段趣闻,几年前回访时发现,来这里参观主要有三项内容:一是看地道战电影,二是看展览和地道战遗址,二是听当年老民兵讲述战斗经历。有趣的是,解说员指着一个碾子介绍,这就是电影中小姑娘用鞋底打伪军说“让你当汉奸”的地方。任旭东说,当时冉庄并没有碾子工事,拍电影的“高家庄”的碾子是美工师用纸浆糊的模型,碾盘是用砖砌的,假的,下边没有地道,只挖了一个坑,供拍摄用。
然而,任旭东导演记忆中的“地道战”,还是电影《地道战》里的“高家庄”:古老的街巷里,老槐树、大钟、扎白头巾的英勇村民,以及处处可见的枪眼工事……
记忆深处
《地道战》经典台词:
山田想通过偷袭高家庄来解西平据点之围,在炮楼里向伪军司令汤炳惠介绍了自己的想法之后。伪军汤司令竖起了大拇指,夸道:“高,高!”随即汤司令又沉思了一下,有所醒悟但明显是拍马屁的样子,走到山田身后补上了一句:“实在是高!”
虽然无情的时光已逝,但说起当年拍摄这部影片的情形,任旭东依然历久弥新,一切仿佛是在昨天。任旭东的左手缺了食指,身上还有一块弹片,属二级残废军人,这都是战争留给他的纪念。不说不知道,任旭东原是一名极富传奇色彩的革命军人,曾真刀真枪地打过仗,还负过三次伤,曾获得过三级独立自由勋章和三级解放勋章。作为1939年参军的老八路,他参加过解放战争中的挺进大别山和淮海战役等重要战役,九死一生,他调到八一电影制片厂前,已官居营长等要职。由于任旭东的传奇经历,因此他拍军事题材的影片,拍起来得心应手。任旭东在八一电影制片厂导演过《奇袭武陵桥》、《越海捕俘》、《走访地下城》、《冬季野营训练》等军事教育片,其中《边防警卫》还获得文化部优秀影片―等奖(华表奖前身)。当年他们厂里的老导演在看了《地道战》后说:“这个人有战斗生活。”果然,这部影片上映后很受欢迎,拷贝增订数在新中国同类故事片中发行量第一。
地道战是华北平原上的中国人民抗日斗争史上的伟大创举,蕴含着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在地道战的峥嵘岁月里,形成了“三通”(高房通、地道通、院落通)、“三堵”(堵街口、堵门口、堵窗口)、“三交叉”(明枪眼和暗枪眼交叉、高房和地堡交叉、地堡和墙壁火力交叉)和“五防”(防水、防火、防烟、防钻、防破)等战术精髓,造就了一批时代英雄,也孕育了无数感人的英雄故事,对教育全国人民牢记历史起着重要作用。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部1963年下令八一厂拍摄的民兵传统军事教育片,《地雷战》也是同类影片,要求既有故事情节,又兼有演示战术技术的军事教学内容。地道战是坚持平原游击战的一种经典战术,在建国初期特定的斗争形式下,是很有向人民推广介绍的必要的。电影由八一电影制片厂和工程兵司令部双方组成电影创作组进行拍摄。《地道战》就是这样一部“军事教学片”,任务是面向广大民兵,但八一厂领导要求:要按故事片来编,要有观赏性。
影片《地道战》的主题思想、人物、情节、丰富的军事教学内容,来自于冀中平原地道战斗争的高度概括、集中体现。创作组在研究编写剧本大纲时,选定了高平村地道战战例作为剧本基础,当时决定要写一个村庄、一个战例、一个民兵。影片中有关地道的产生发展过程,地道口的设施以及战术技术的巧妙应用,则取材于解放军副总参谋长杨成武的《关于冀中平原地道战总结》一文,副总参谋长杨成武把这份材料送给摄制组,无疑是雪中送炭,极大地丰富了影片的教学内容,编导任旭东率摄制组主创成员深入生活,先后赴冀中平原地道战发源地采访了10多个县区几十个村庄。1963年9月,正定县高平村党支部书记孙文喜同志热情接待了创作组,老民兵讲述了高平地道战从无到有的发展过程,依托地道屏障抗击日寇、五次取得辉煌的胜利,粉碎数次围剿高平的战斗经历,老民兵还给大家唱了在战斗中自编自唱村民歌:“太阳呀出来照呀么照四方,毛泽东思想闪呀么闪金光……”影片《地道战》中的插曲《毛主席话儿记心上》,就是任旭东根据高平村老民兵演唱的民歌、民谣加工修改,在1965年执笔编剧和执导该影片时创作而成的。当时,任旭东还建议作曲傅庚辰,歌曲一定要有地方特色,让人一听就是河北冀中平原的事儿,所以,主题歌前奏采用了河北梆子的曲调。
影片《地道战》中的村庄起名高家庄,这一村名构思就源于高平村,民兵队长取名高传宝,也是以高平村民兵队长刘傻子的英雄形象为原型的。影片中高家庄的一场村落地道战战斗场面就是取材于1945年5月4日的一场实际战例:高平民兵队长刘傻子利用地道歼灭敌人,地道战进行了一天,刘傻子也在战斗中光荣牺牲了。
任旭东他们写剧本时,将丰富多彩的战争史实、形象鲜明的英雄人物和军事教育的内容巧妙地融合为一体,生动地描述了由隐蔽地道到战斗地道再到联防地道这一特殊战场中的发展过程,展现了抗日军民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和人民游击战争恢宏瑰丽的场景。取材于真实生活的细节构思,为影片增添了艺术感染力。
拍摄没用大明星
提到军事教学片,很多人都有这样的想法:军事教学片不属于艺术片的范畴,演员不需要什么表演。当时任旭东导演和主创人员都是这样想的,所以根本没敢请大牌明星。除了王孝忠、张勇手、刘江、谢万和四个人是八一厂的演员,其余的角色全部借用工程兵文工团的演员,包括主要演员朱龙广、刘秀杰等。当时,影片中主人公民兵队长高传宝的演员未定,但导演也没敢找大明星,因为片子太小,象王心刚就没找,后来找了朱龙广,朱龙广因《地道战》一举成名,后来又演过电影《青松岭》等,在电视剧《西游记》中扮演了如来佛。
片中高老忠的扮演者王炳或是剧组副摄影的同班同学,当时只有 20多岁,化装后任旭东觉得还不错,就用了,没想到他把高老钟演得相当精彩。另外,两个反派王孝忠扮演的山田和刘江扮演的汤丙会都活灵活现。
拍戏当然少不了要体验生活,当年他们接到任务后,就带着演员到农村,与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全组人员分散住在老乡家里。让人想不到的是,老乡听说是拍地道战,让演员住在他们最好的房子里,当地领导为配合拍摄还具体作了动员部署。白天,他们要帮老乡拔麦子;晚上,每人提着一盏小油灯去采访当年的老民兵。不出几天的功夫,演员身上穿的新衣就变成了旧的,老乡们都认不出谁是谁了大家就都进入角色了。
《地道战》总投资40万,拍摄期为半年,地道内景全部是八一厂摄影棚拍摄的。冉庄是一个打过地道战的典型村庄,有自己的英雄战绩,但不是电影原型,创作组当时没有到冉庄采访过,因为当时不知道冉庄打过地道战,他们是在选择外景拍摄地时,才发现冉庄仍保留一段地道,地道口没有了,已用砖砌上,不适合采用,所以拍摄了十字大街的戏。
影片里唯一一个长镜头,把地道一直推向敌人的据点炮楼底下,那个长镜头,还有太阳出来的镜头,包括片头衬底的地道内长镜头都是在河北焦庄户拍的,冉庄只是外景地之一,临近的还有唐庄、李庄,共三四个村庄。
五大坏蛋之首刘江
“高,实在是高!”这句经典台词,让人们记住了刘江的名字。这位八一厂的老艺术家后来还在《闪闪的红星》中扮演反派胡汉三,一句“我胡汉三又回来了!”与“高,实在是高!”流传甚广。不久前,记者采访了刘江。已经80岁高龄的刘江现在还很健康。老人见到了家乡人,格外亲切。他说:“我就是哈尔滨人,整个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东北的14年,我都在哈尔滨生活,当时在邮局做邮递员。”
当年,刘江接到《地道战》剧本时,欣然接受了“汤司令”。我很愿意演这个角色,看了剧本我就喜欢上了,其实如果不想演,根本不可能塑造好角色。刘江等人拿到剧本后,反复讨论,再到现场排戏,大概排了4天,大家都觉得差不多了,才开机器实拍,“当时胶片很贵,一尺一块钱,不把戏琢磨好了,觉得对不起大家,对不起剧组。”
影片《地道战》中,每个人物都有自己的特点,像汤司令的牙非常突出、山田队长眼镜的镜片很厚,象瓶子底,这些人物形象都是大家集思广益设计出来的。据刘江讲,汤司令的假牙就是他自己想出来的,开始还怕导演不同意,自己先偷偷去试妆。刘江告诉记者,每天都戴着假牙去演戏,很不舒服,为了这儿,他适应了好几天。 说来,影片中的反派人物只能是配角,不可能浓墨重彩地加以刻画,但任旭东偏偏反其道行之。他把影片开拍的第一场戏就安排给了刘江。那场戏表现的是,刘江饰演的汤司令和山田队长在高家庄前集合队伍,准备进村扫荡。任旭东表示,刘江表现得尤为出色,把汤司令领会山田意图的过程――由明白到不明白,演得合情合理,丝丝入扣,那叫一个绝。任旭东说,两位饰演反面角色的演员演的认真投入对全组起到了带头作用,极大地鼓舞了全体演职人员,看过样片后,大家纷纷表示要演好这部戏。
以前拍戏从不给反派大特写,可任旭东接连给刘江等人好几个特写镜头,尤其是汤司令与山田队长趴在马肚子下那场戏。任旭东说,拍这场戏时麻烦可是大了,原因都出在那匹马上。原来实拍的,马一看见镜头过来了,就害怕地走开了,片子只能作废重来。等抚摸、安慰好了这匹马,再拍时,马又走开了,这样一来二去,这段戏拍了好几回。刘江想起这事,至今心有余悸。当时,他和扮演山田的王孝忠趴在马的屁股底下,脑袋挨着马的生殖器,好几次马差点把他俩踢坏,因为导演的用意是日本鬼子和汉奸就象驴马滥子一样,结果,拍戏遭老罪了。
山田队长眼镜的镜片是两副眼镜片合成的,戴得演员王孝忠直迷糊,拍戏时啥也看不清楚,出尽了洋相。文革时王孝忠挨整被流放到哈尔滨车辆厂当工人,70年代后期调往珠影,在《一个美国飞行员》中又再次演了日本鬼子。
刘江印象最深的是,拍汤司令被击毙的那场戏,因为他“死”了不止一回。当时导演的要求是死得要有特点:腰要挺起来,直直地倒下去,而不是靠着后面的墙倒。刘江回忆说,拍摄现场是在煤窑上面,离地面有一人多高,只有半米宽,刘江本来想往后倒,可一看地方太窄,弄不好会有危险,就改向前。这下,导演来了灵感,让刘江在倒下去时,把手枪扔掉,还要正好落在下面刚刚走出煤窑的山田的头盔上,以达到出其不意的效果。于是,重新按导演的意图拍,结果山田出来早了;再来一遍,矫枉过正,山田又出来晚了,反反复复,刘江演的“汤司令”一共死了四回才通过。
“老三战”的由来
1966年,影片上映后,江青指示,拿掉演职员表,片头加上“军教片”字样。所有演职员包括编导没有拿一分钱稿费,还为国家节约了大量的拍摄经费。但是,影片删掉了拍好的两场戏,一是日本鬼子的大屠杀,画面太残酷了。另一场是真假武工队,真武工队化装成日本鬼子识破了假武工队,这是为了增加戏剧性的悬念,但被厂长否定了,变成现在这个样子。
《地道战》上映后,极大的鼓舞了中国人民,陈毅审查影片后说“美帝国主义总说要来,总说要打仗,什么时候才打?到时候也让他们尝尝地道战!”很多报刊发表的影评文章说:“只要帝国主义胆敢把战争强加到中国人民头上,必将陷入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之中!”一部电影如此鼓舞中国人民的战争信心,惟有《地道战》。
在文化大革命期间,这部电影曾被作为“人民战争”教学片。从 1966年至1970年,全国只放三部电影《地道战》、《南征北战》、《地雷战》。作为文革时少数允许放映的故事片之一,由于《地道战》和《南征北战》、《地雷战》一起上映,70年代的中国观众对这三部电影有亲切的感情,以至于后来把这三部电影统称为“老三战”,与“八出戏”一起成为一个特定时代的专用名词。
当年,《地道站》外景在河北冉庄、北京郊区焦庄户等多处拍摄,如今冉庄、焦庄户都建立了地道战纪念馆,冉庄还修了和电影中一样的小桥和石磨碾子,当时电影中的高老忠敲响警钟的老槐树死了,据说这是当年挖地道时伤了树根,后人就用水泥砌了个杆子,挂上后铸的大钟。导演任旭东还讲了一段趣闻,几年前回访时发现,来这里参观主要有三项内容:一是看地道战电影,二是看展览和地道战遗址,二是听当年老民兵讲述战斗经历。有趣的是,解说员指着一个碾子介绍,这就是电影中小姑娘用鞋底打伪军说“让你当汉奸”的地方。任旭东说,当时冉庄并没有碾子工事,拍电影的“高家庄”的碾子是美工师用纸浆糊的模型,碾盘是用砖砌的,假的,下边没有地道,只挖了一个坑,供拍摄用。
然而,任旭东导演记忆中的“地道战”,还是电影《地道战》里的“高家庄”:古老的街巷里,老槐树、大钟、扎白头巾的英勇村民,以及处处可见的枪眼工事……
记忆深处
《地道战》经典台词:
山田想通过偷袭高家庄来解西平据点之围,在炮楼里向伪军司令汤炳惠介绍了自己的想法之后。伪军汤司令竖起了大拇指,夸道:“高,高!”随即汤司令又沉思了一下,有所醒悟但明显是拍马屁的样子,走到山田身后补上了一句:“实在是高!”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