测定界址点知识(一)
1个回答
展开全部
测定界址点是地籍细部测量的核心工作。测定界址点的位置有两种方法,即解析法和勘丈法。解析法测定界址点位置是利用地籍控制点起算数据(坐标、方位角)及实际观测数据(角度、距离),按公式计算界址点的坐标。勘丈法是利用量取界址点之间、界址点与其邻近地物点的关系距离在图上确定界址点位置,界址点的坐标可以在图上图解获得。当所有界址点都采用解析法测定界址点时,叫做解析法地籍测量;只有部分界址点(通常是街坊外围的界址点以及大单位宗地的部分界址点)采用解析法测定界址点,其余界址点位采用勘丈法确定时,叫做部分解析法地籍测量;当所有界址点都采用勘丈法测定时,叫做图解勘丈法地籍测量。
一、解析法测定界址点
解析法测定界址点位置按使用的数学公式,可分为极坐标法、截距法(或插点法)、距离交会法(即测边交会法)、直角坐标法、前方交会法等几种方法。
(一)极坐标法
如图3-1所示,将经纬仪安置在已知点A上,后视另一已知点B,读取后视方向值,然后观测至各界址点的方向,从而可算得各方向与后视方向的夹角β,用测距仪测量测站点至各界址点的距离D。采用极坐标法测量时,界址点坐标可按下式计算:
X i = X A + D × cos ( α 0 + β i )
Y i = Y A + D × sin ( α 0 + β i ) (3-7)
式中: X i 、 Y i —— 待测界址点坐标;
X A 、 Y A —— 测站点已知坐标;
D —— 测站点到待测界址点距离;
α 0 —— 已知方位角;
β i —— 观测角。
(二)截距法(或插点法)
如图 3 – 2 所示,A、B、P1三点在一条直线上,A、B
两点的坐标已知,实地利用测距仪或钢尺丈量A点到P1点的距离。按下式计算P1点坐标:
X 1 = X A + D 1( X B - X A ) /D ( 3-8 )
Y 1 = Y A + D 1( Y B - Y A ) /D
式中: X 1 、 Y 1 ——待测界址点坐标;
X A 、 Y A 、 X B 、 Y B ——已知点坐标;
D 1 —— A 点到 P 1 点的距离;
D —— A 点到 B 点的距离。
一、解析法测定界址点
解析法测定界址点位置按使用的数学公式,可分为极坐标法、截距法(或插点法)、距离交会法(即测边交会法)、直角坐标法、前方交会法等几种方法。
(一)极坐标法
如图3-1所示,将经纬仪安置在已知点A上,后视另一已知点B,读取后视方向值,然后观测至各界址点的方向,从而可算得各方向与后视方向的夹角β,用测距仪测量测站点至各界址点的距离D。采用极坐标法测量时,界址点坐标可按下式计算:
X i = X A + D × cos ( α 0 + β i )
Y i = Y A + D × sin ( α 0 + β i ) (3-7)
式中: X i 、 Y i —— 待测界址点坐标;
X A 、 Y A —— 测站点已知坐标;
D —— 测站点到待测界址点距离;
α 0 —— 已知方位角;
β i —— 观测角。
(二)截距法(或插点法)
如图 3 – 2 所示,A、B、P1三点在一条直线上,A、B
两点的坐标已知,实地利用测距仪或钢尺丈量A点到P1点的距离。按下式计算P1点坐标:
X 1 = X A + D 1( X B - X A ) /D ( 3-8 )
Y 1 = Y A + D 1( Y B - Y A ) /D
式中: X 1 、 Y 1 ——待测界址点坐标;
X A 、 Y A 、 X B 、 Y B ——已知点坐标;
D 1 —— A 点到 P 1 点的距离;
D —— A 点到 B 点的距离。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黄小姐
2023-05-24 广告
2023-05-24 广告
ATAGO爱拓成立于1940年,总部位于日本东京,拥有逾80年光学测量仪器的研究开发与生产制造经验,是专业的折光仪生产企业,其主要产品为折光仪及基于折光法原理测量多种物质浓度的衍生浓度计。020-38106065。...
点击进入详情页
本回答由黄小姐提供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