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楚七国之乱是怎么回事?后事如何评价
吴楚七国之乱是怎么回事?后事如何评价?
西汉时期的七国之乱,是以汉景帝意欲削弱汉初封下的诸侯国的实力为起因的一次叛乱。七国以吴王刘濞和楚王刘戊为首,以吴楚两国的军队为主力西进逼犯长安,最后在梁国境内被周亚夫率领的汉军和梁国的军队合击打败了。其实这次的叛乱的失败,离不开吴楚联军所做出的两次重大的战略失误。
第一就是在起兵之初,因为吴王父子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而错过了一次绝佳的机会。吴军帐下的大将军田禄伯曾提建议,认为将所有大军联合成为一支庞大的军队会有两点劣势。一是庞大的军队行军缓慢,不利于战事的发展,这样会让敌军有足够的时间增援。
二是倘若兵分两路,一路西进,另一路入武关在关中会师,能加大战争胜利的把握。但是遭到反对,认为这样可能会有叛乱的危险。如果吴王采纳了意见,那么另一支军队极有可能同周亚夫与会绕后的军队相遇,战事也极有可能改写。
第二个就是吴楚联军在梁国境内遇到顽强抵抗的时候,一位姓恒的将军建议扬长避短。不在梁国浪费时间,而是率大军直取洛阳,稳定关中,即便不能拿下长安,也能定下天下大势。然而众人认为恒将军年少无知,没有经验,所以也未采纳。最后,他们在梁国僵持的时间里,周亚夫有了充足的时间绕后截断粮草,进而一举击败叛军。
吴楚七国之乱,虽然起初胜在了早先有所预谋和声势浩大的军队上,但是最后还是输在了没有长远的战略目光上。
起初,吴王阖闾死后,其弟夫差登上吴国王位,开始了独断专横的统治。楚国则有武王伐、薛公等多个反对派,他们看到吴国发生政治危机,于是想借机发动叛乱。
公元前494年,楚国武王伐率众多反对夫差的诸侯,与吴国展开激烈的战争。此后,双方在苏州的胜利关卡连续作战,最终楚国获胜,吴国一度陷入瓦解。
在吴国灭亡前夕,一位叫做伍子胥的奇才将领借机挽救了吴国,并恢复了王位。但伍子胥也因“无功受禄”而遭到武王伐的背叛,最后被秦国所杀。
这场战争的影响十分深远,标志着春秋时期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奠定了历史进程中诸侯割据,战乱不止的大趋势。然而从另一个角度看,吴楚七国之乱的结束也为中国历史上秩序重建和统一建立奠定了基础,对于中国历史进程的推动贡献不可忽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