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环境现状如何?
就业环境现状:失业率居高不下、新增就业压力大、就业弹性系数随经济的增长而下降、产业结构升级使劳动力供求结构不相适应、过度劳动引起挤出效应。
(一)失业率居高不下。
中国人民大学学者曾湘泉运用计量模型估算出1992-2004年随时间变动的自然失业率曲线,实证结果显示,自1992年以来,中国具有不断升高的自然失业率,并在2002年达到最大值;其后,自然失业率一直在4.8%-5.6%的范围内波动。
而且目前国家公布的失业率只统计了城镇失业情况,并没有包括现在农村的1.5亿富余劳动力。如果把1.5亿农村富余劳动力算入,我国失业率就要高达20%。
(二)新增就业压力大。
自70年代以来,每年约有2000万人进入劳动年龄,使得我国增长的就业资源远远不够新增就业人口所需安置的岗位。而且农村改革使大批剩余劳动力需要寻求新的就业领域和就业机会,其中有相当比例向城市转移,也带来了巨大的就业压力。据统计,目前全国约有农村剩余劳动力1.5亿,每年都有大批农民工涌入城市,这对就业形势本已严峻的城镇来说更构成威胁。
(三)就业弹性系数随经济的增长而下降。
就业弹性是指经济增长对扩大就业的拉动效应。按常规,高增长应当带动高就业。近几年,在扩张性财政政策的推动下,实现了经济高增长,但没有带动高就业,而是出现高增长与高失业并存。有研究表明在城镇经济中国有经济部门就业弹性下降,与乡村经济中乡镇企业能力下降是导致我国整体就业需求减少的一个重要原因。
无论哪个国家中小企业都是提供就业岗位的最主要渠道,国家发改委的统计数据表明,我国中小企业提供了75%以上的就业岗位。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中国中小企业的发展一直受到多重税收的压制,导致它们没有能力去吸纳更多的劳动力。一国的税费越重,特别是对能增加就业领域的税费征收越重,失业率就越高。
(四)产业结构升级使劳动力供求结构不相适应。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对外开放的深入,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和越来越激烈的国际竞争的外部压力促使产品和技术更新的速度不断加快,导致一方面传统产业和传统产品的需求逐步达到饱和,对新增劳动力需求下降。
而另一方面,新的国际化经济急迫需要更懂得新技术新沟通方式的人员,旧的人员构成已经不符和企业发展并且旧的企业不能积极改制和精减人员也不符和竞争市场,从而出现结构性失业与劳动力短缺并存的现象。
(五)过度劳动引起挤出效应。
王艾青将过度劳动界定为“人力资源在较长时期的过度使用”,即就业者在较长时期处于一种超出社会平均劳动时间和强度的就业状态。
中国许多行业存在过度劳动现象,典型的如服装加工业、建筑业、采掘业、技术含量较低的制造业加工生产线等,农民工大量进入这些工作领域,溢出人员对在岗人员造成巨大的降低工资报酬的压力,而低报酬的长期持续,迫使该类人员不得不进行长期加班,从事超负荷的劳动。从业人员的过度劳动造成了很多就业机会被挤占,从而造成一些具有就业能力的人员的失业。
2023年将会是一个有着众多就业机会的年份。在全球化、数字化的背景下,未来五年,中国将在就业市场方面迎来一次革命。政府将推行一系列就业政策,以减轻当前的就业压力。
首先,近年来中国在“新经济”领域发展迅速,未来五年还将会有大量的创新企业涌现。政府将会在技术创新方面投入大量的资金,扶持新兴产业,这将会带动大量就业机会。同时,政府也将加强对零工经济的监管,确保劳动者的权益不受损失。
其次,随着老龄化的进一步发展,护理服务领域将会成为一个新增长点。政府将会在生育、护理等方面出台一系列的政策,推动护理服务业的发展。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推进,建筑业和基建业的发展也将会带动大量的就业机会。
第三,教育行业也是一个潜力巨大的就业市场。随着国民教育水平的不断提升,教育行业将会得到进一步开发和发展。政府将会加强对师资建设的投入,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进入教育行业。
总之,未来五年,政府将会在各个领域加大对就业市场的投入和政策扶持力度,为劳动人民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同时,作为普通劳动者,我们也应该不断提升自身素质,不断适应并拥抱未来的就业变革。
首先,全球经济增长放缓,这使得就业市场的增长缓慢。尤其是在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下,很多企业受到了冲击,导致企业裁员、招聘冻结等问题。
其次,随着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人工智能、自动化和机器人等新技术正在深刻地改变企业和劳动力市场面貌。这意味着很多传统的工作岗位可能会消失或被替代,而随之产生的新类型工作需要人们具备更高的专业能力和素养。
但是,随着新技术革命和“新基建”政策的推进,也将带来更多新的就业机会。例如,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新兴产业将成为人才需求的重点。另外,绿色低碳、数字化服务、智慧城市等领域也将面临新的发展机遇和就业空间。
总之,就业环境现状并不完全乐观,但也不失为一个挑战与机遇并存的时代。因此,应该根据自己的专业和兴趣,积极拓展就业方向和岗位选择,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和竞争力,以应对未来就业市场的变化。
2023-05-16 · 江西省汽车新能源、智能网联技能培训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