速求一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方面的假期实践报告!!!!
1个回答
展开全部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实践服务活动
社会实践是学校教育向课堂外的一种延伸,是作为一位知识青年的至关重要的人生历程。进入新世纪以来,党和国家号召进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了一系列的可喜成绩。然儿事物的发展都具有两面性,我们要对其进行全面的认识就对其进行全面的实践调查。因此进行社会实践调查对我们当代大学生来说是十分重要的。新农村建设对我家乡的变化起了很大的作用。国家出台的“三农”政策让人民的生活变的更加舒适,作为一名大学生,我们要做的就是根据社会的需要努力学习文化知识,为祖国的繁荣昌盛,为人民的生活水平的提高,尽自己应尽的力量。
我是一名在农村长大的大学生,虽说我学的专业可能对新农村建设的作用不是很大,但我却不能不去关心新农村建设,因为那是抚育我长大的地方。当国人在沐浴着社会新风尚的阳光,那么建设怎么样的新农村、怎么样建设好新农村是我们大家必须思考的问题。十分高兴,我能够在寒假进行相关的实践调查。然儿经过我的一番调查之后却发现了一些问题,我不禁产生了这样一个问题;这样一种已有的村庄发展模式是否正确?是否真是中国
新农村未来建设的整体框架?中国的新农村建设是否有走形式主义的危险?
我的有关新农村与我家乡的变化调查主要体现在下面的方面:
目前,农民增收困难伴随着一系列负面影响,尤其是医疗保障方面显得更加突出,一些地方又出现了农民看病难,看不起病,甚至因病而陷入绝境的现象。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是新农村建设的主要改革方案之一,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金的筹集标准为每人每年55元,主要由农民个人自愿缴纳、地方财政补助、中央财政转移支付三部分组成。
建国后,中国政府十分重视农村卫生工作,农村逐步建立了三级(县医院、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所、室)卫生服务网络,基本解决了农村“缺医少药”的问题。另外,从50年代中期开始,部分农村开展了合作医疗。合作医疗指由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民个人共同筹资,为农村居民提供疾病治疗和预防的一种社区型医疗保障制度。合作医疗和三级卫生服务网络相互配合,在农村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条件下,基本上解决了农民看不上病,看不起病的问题。中国人口的预期寿命由建国前的35岁迅速上升到1996年的71岁,①这一巨大成就的取得,为占总人口80%的农村居民提供健康保障的农村合作医疗和农村卫生服务网络功不可没。
然而,从80年代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以来,农村医疗保障发生了严重的衰退。随着集体经济的削弱,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发生了大幅度的滑坡,到1996年,全国农村参加合作医疗的人口由1976年的90%锐减到5%左右。②绝大部分农民失去了医疗保障,退回到家庭保障。基层卫生服务机构——村级卫生所、室或不复存在,或者转化为私人诊所。
合作医疗的衰退和农村基层卫生服务机构的消亡或市场化,导致农民医疗费用的急速攀升,大大越出了农民的承受能力。从1990年至1999年,农民人均纯收入由686.31增至2210.34,增长了3.2倍;而同期每人次均门诊费用和住院费用分别增长了6.2倍、5.1倍,③医疗费用的增长大大超过农民收入的增长。在农村最贫困的农户(占4%)中,有一半属于因病致贫或因病返贫。
政府投入不足。1998年政府投入的卫生费用为587.2元,其中用于农村的92.5亿元。仅占政府投入的15.9%。④政府投入不足不仅导致农村基层医疗服务机构的市场化和服务提供不足,由此增加了农民的医疗费用负担,而且也限制了公共预防保健机构的能力。因为投入不足,使卫生防疫站、保健站等机构把主要精力用于门诊,住院等有偿服务的开展,预防保健服务有所削弱。一些传染病(如肝炎)没有得到有效控制;一些地方病(血吸虫病,碘缺乏等)又死灰复燃。
新世纪,政府应该通过加大投入,合理规划,提供帮助等多方面措施,切切实实把医疗卫生的重点重新放回到农村。(1)真正增加政府对农村的卫生投入,加强农村卫生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医疗医务人员的培训,提高卫生服务质量。(2)加强农村公共预防保健工作。公共预防保健具有投入低、效益高的优点。必须改变目前基层政府忽视预防保健的现状,要明确公共预防保健是政府的职能,政府应该加强这方面的财力、人力投入。尤其是在一些传染病,慢性非传染病、地方病等方面,预防保健尤其重要。(3)继续发展和完善合作医疗 (4)、积极探索其他形式的农村医疗保障形式。
还有就是新农村建设的乡村公路硬化情况。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中央、国务院根据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特点,为解决“三农”问题而做出的重大决策。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通过综合建设,最终目标是把农村建设成为经济繁荣、设施完善、环境优美、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一重大决策为“十一五”时期的农村公路建设提供了新的历史机遇。
农村公路是公路网的基础,是农村地区最主要甚至是一些地区惟一的运输方式,是关系到农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关系到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设施。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总体规划的有机组成部分,农村公路建设规划是很重要的。农村公路发展了,可以改善农村运输条件和投资环境,促进农村“生产发展”;可以增加农民收入,扩大农民就业,促进农民“生活宽裕”;可以加快农村信息传播和对外交流,改变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激发农民自力更生、奋发图强的进取精神,促进“乡风文明”;可以加快农村城镇化进程,改善村容村貌,促进“村容整洁”。当我还在读高一的时候,听家人说会修水泥路,那时候可让我高兴坏了!终于可以摆脱泥巴路了,天晴时漫天尘土,下雨时泥泞不堪,而且经常是坑坑洼洼的,真不爽啊! 当我踏在新铺的水泥路上时,我的心情是多么激动啊!虽然铺的不是很好看,但路面还是蛮平整的!有条水泥路就是好啊!进进出出方便多了,我也不时可以飙下车了!修路的钱有一部分需要农民出钱,但却没有一户没交的,这足以说明农民对修公路的渴望!我们不是天天说在嘴上吗?要致富先修路吗!农村公路建设繁荣了农村经济、促进了产业结构调整,是根本上减轻农民负担、维护农民根本利益的大好事。
农村教育也是一个很大的问题。科学技术是先进的生产力,有了先进的生产力农民就更容易致富。但是,至少在我们村,我好象没看见过什么发展农业生产的相关书籍,也没有看见过村里请过哪位技术人员来我们村指导农业生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怎么能没有教育呢?没有书籍就会缺少知识,农民的素质的提高就会受到阻碍,有了现代化的新农村怎么能没有具有素质较高的现代化村民呢?在农村也没有什么文化活动,最多是舞一下龙。但我隐约记得上一次舞龙还是六、七年前的事。舞龙是一件好活动,在这一个星期里,全村人的积极性都调动了。年轻的由几个中年的师傅带着,到了晚上整个村都沉静在春节的喜庆中。爆竹声几乎就没断过,都在忙着接龙。我们的这条龙有十五节,前面两个打灯笼的和一个打锣的,接下来有四个人轮流举龙头,后面还有两个打锣的,四个打鼓的,反正总共有三十二个成员。在这个星期里,舞龙的大概内容是穿屋、贺寿、贺新房子等节目。
新农村的建设还存在这样一个严重的问题。那就是青少年太少,他们都跑到外面去打工,所以村里平时是以老年人和留守儿童为主。这也是为什么隔这么多年才舞一次龙的原因。在外面打工的一般都是不等过完春节就要出去工作,所以找不到这么多人来舞龙。由于缺少青壮年,所以有不少土地被荒废了,不少田都只种一季晚稻,大大降低了土地的利用率。当然,我的意思也不是说年轻人就得在家种田,在外面然够找到好的谋生之路自然是好事,毕竟在外面的机会多点。但钱是世上的,生不带来死不带走,多留一点时间和家人呆在一起还是比较好的,因为有一个美好的家庭也是判定是否是合格新农村的一个方面。所以,在外的人儿记得多给家里打个电话,有机会就回家看看。同时如何使这些主力军回乡是政府所要努力的方向,毕竟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落在年轻人的肩上。
通过调查,给了我不少启发:社会实践调查对我们当代知识青年必须掌握的本领,任何事情在没有经过调查之后请不要轻易下定论。这就好比那些从未到过中国却天天在大谈特谈中国的军事、政治、经济等问题的外国专家们。,仅凭看到的几篇文章或听到的新闻。不搞社会实践调查,就不能更好的了解我们周围的世界,就不能发现我们平常看不到的问题,就不能解决问题,就不能找到正确的方向。我相信我们的祖国一定会建设的更加美好!!!!!
解读“十二五”规划建议中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在人们的期盼中,《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公布了。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十二五”规划建议,对继续抓住和用好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促进长期平稳较快发展有重要意义。推进农业现代化、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成为我国“十二五”时期经济建设的重要任务。
“十二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十二五”时期,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既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也面对诸多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挑战。我们要科学把握发展规律,更加奋发有为地推进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与前两次规划相比,“十二五”规划建议中关于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的重要性没发生改变,但所要努力的内容发生了一些变化。
一个坚持。“十二五”规划建议提出“必须坚持把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在“十一五”规划中提出强调“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这反映了我国是农村人口大国的基本国情。我国是在一个农村人口大国中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在工业化和城镇化发展的同时,必须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没有农民全面小康就没有我国全面小康,没有农业和农村现代化就没有我国现代化。
三个推进。首先,“十二五”规划建议提出了“加快发展现代农业”。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抗风险能力、市场竞争力。与“十一五”规划相比,“十二五”规划建议不仅提出了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还提出了提高农业抗风险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我国这几年自然灾害频发,农产品价格剧烈波动,影响了农民收入水平提高。农业具有自然和市场双重风险,所以必须提高农业抗自然和市场风险能力。
其次,“十二五”规划建议提出了“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农民增收难,主要在外出就业难、务农效益低,必须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十二五”规划建议提出“鼓励农民优化种养结构、提高效益,完善农产品市场体系和价格形成机制”,而在“十一五”规划中提出“充分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扩大养殖、园艺等劳动密集型产品和绿色食品的生产,努力开拓农产品市场。”从开拓农产品市场到完善农产品市场体系和价格形成机制,体现了农产品市场化的方向,体现了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作用。
第三,“十二五”规划建议提出了“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与“十一五”相比,“十一五”规划仅是提出了新农村建设的任务和目标,而“十二五”规划建议提出“按照推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的要求,搞好社会主义新农村规划,加快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这体现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规划先行,而且指出了要按照推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要求进行,既在城乡统一规划中进行社会主义新农村规划。
两个亮点。在完善农村发展体制机制部分中,有两个亮点。第一,关于农村土地改革。“十二五”规划建议提出了“现有农村土地承包关系保持稳定并长久不变,在依法自愿有偿和加强服务基础上完善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并且指出“完善城乡平等的要素交换关系,促进土地增值收益和农村存款主要用于农业农村。”土地是农村最主要的生产要素。在市场经济中,生产要素必须是流动的。农村土地必须流动起来,而且城市和农村要建立平等的要素交换关系,这些标示着农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十二五”规划建议中还指出“按照节约用地、保障农民权益的要求推进征地制度改革,积极稳妥推进农村土地整治,完善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流转和宅基地管理机制。”在征地、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流转中更加重视农民的利益。
第二,关于农村金融改革。“十二五”规划建议中提出“农村信用社改革,鼓励有条件的地区以县为单位建立社区银行,发展农村小型金融组织和小额信贷,健全农业保险制度,改善农村金融服务。”凡是资产规模较小、主要为经营区域内中小企业和居民家庭服务的地方性小型商业银行都可称为社区银行。2007年在我国开始村镇银行的试点。“十二五”规划建议中提出以县为单位建立社区银行。这说明我国要逐步建立和完善农村金融体系,更好地为农户和中小企业提供金融服务。
除一个坚持,三个推进,两个亮点外,“十二五”规划建议还提出了“必须逐步完善符合国情、比较完整、覆盖城乡、可持续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提高政府保障能力,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要建立多层级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破解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重要对策。
2010年我国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外汇和财政收入位居世界前例。我国更有能力实现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带动农村。“十二五”规划建议指出“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方针”。同时,农业和农村也发生了变化。农民收入不断增加,农村经济持续发展,但是,尽管国家实施了一系列强农惠农政策,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还在不断拉大,2009年城市居民可支配收入与农民纯收入比值达到3.33:1。在外部环境和自身条件发生变化的前提下,农业和农村必须借助农村体制机制完善实现新的发展,这对于我国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社会实践是学校教育向课堂外的一种延伸,是作为一位知识青年的至关重要的人生历程。进入新世纪以来,党和国家号召进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了一系列的可喜成绩。然儿事物的发展都具有两面性,我们要对其进行全面的认识就对其进行全面的实践调查。因此进行社会实践调查对我们当代大学生来说是十分重要的。新农村建设对我家乡的变化起了很大的作用。国家出台的“三农”政策让人民的生活变的更加舒适,作为一名大学生,我们要做的就是根据社会的需要努力学习文化知识,为祖国的繁荣昌盛,为人民的生活水平的提高,尽自己应尽的力量。
我是一名在农村长大的大学生,虽说我学的专业可能对新农村建设的作用不是很大,但我却不能不去关心新农村建设,因为那是抚育我长大的地方。当国人在沐浴着社会新风尚的阳光,那么建设怎么样的新农村、怎么样建设好新农村是我们大家必须思考的问题。十分高兴,我能够在寒假进行相关的实践调查。然儿经过我的一番调查之后却发现了一些问题,我不禁产生了这样一个问题;这样一种已有的村庄发展模式是否正确?是否真是中国
新农村未来建设的整体框架?中国的新农村建设是否有走形式主义的危险?
我的有关新农村与我家乡的变化调查主要体现在下面的方面:
目前,农民增收困难伴随着一系列负面影响,尤其是医疗保障方面显得更加突出,一些地方又出现了农民看病难,看不起病,甚至因病而陷入绝境的现象。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是新农村建设的主要改革方案之一,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金的筹集标准为每人每年55元,主要由农民个人自愿缴纳、地方财政补助、中央财政转移支付三部分组成。
建国后,中国政府十分重视农村卫生工作,农村逐步建立了三级(县医院、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所、室)卫生服务网络,基本解决了农村“缺医少药”的问题。另外,从50年代中期开始,部分农村开展了合作医疗。合作医疗指由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民个人共同筹资,为农村居民提供疾病治疗和预防的一种社区型医疗保障制度。合作医疗和三级卫生服务网络相互配合,在农村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条件下,基本上解决了农民看不上病,看不起病的问题。中国人口的预期寿命由建国前的35岁迅速上升到1996年的71岁,①这一巨大成就的取得,为占总人口80%的农村居民提供健康保障的农村合作医疗和农村卫生服务网络功不可没。
然而,从80年代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以来,农村医疗保障发生了严重的衰退。随着集体经济的削弱,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发生了大幅度的滑坡,到1996年,全国农村参加合作医疗的人口由1976年的90%锐减到5%左右。②绝大部分农民失去了医疗保障,退回到家庭保障。基层卫生服务机构——村级卫生所、室或不复存在,或者转化为私人诊所。
合作医疗的衰退和农村基层卫生服务机构的消亡或市场化,导致农民医疗费用的急速攀升,大大越出了农民的承受能力。从1990年至1999年,农民人均纯收入由686.31增至2210.34,增长了3.2倍;而同期每人次均门诊费用和住院费用分别增长了6.2倍、5.1倍,③医疗费用的增长大大超过农民收入的增长。在农村最贫困的农户(占4%)中,有一半属于因病致贫或因病返贫。
政府投入不足。1998年政府投入的卫生费用为587.2元,其中用于农村的92.5亿元。仅占政府投入的15.9%。④政府投入不足不仅导致农村基层医疗服务机构的市场化和服务提供不足,由此增加了农民的医疗费用负担,而且也限制了公共预防保健机构的能力。因为投入不足,使卫生防疫站、保健站等机构把主要精力用于门诊,住院等有偿服务的开展,预防保健服务有所削弱。一些传染病(如肝炎)没有得到有效控制;一些地方病(血吸虫病,碘缺乏等)又死灰复燃。
新世纪,政府应该通过加大投入,合理规划,提供帮助等多方面措施,切切实实把医疗卫生的重点重新放回到农村。(1)真正增加政府对农村的卫生投入,加强农村卫生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医疗医务人员的培训,提高卫生服务质量。(2)加强农村公共预防保健工作。公共预防保健具有投入低、效益高的优点。必须改变目前基层政府忽视预防保健的现状,要明确公共预防保健是政府的职能,政府应该加强这方面的财力、人力投入。尤其是在一些传染病,慢性非传染病、地方病等方面,预防保健尤其重要。(3)继续发展和完善合作医疗 (4)、积极探索其他形式的农村医疗保障形式。
还有就是新农村建设的乡村公路硬化情况。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中央、国务院根据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特点,为解决“三农”问题而做出的重大决策。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通过综合建设,最终目标是把农村建设成为经济繁荣、设施完善、环境优美、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一重大决策为“十一五”时期的农村公路建设提供了新的历史机遇。
农村公路是公路网的基础,是农村地区最主要甚至是一些地区惟一的运输方式,是关系到农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关系到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设施。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总体规划的有机组成部分,农村公路建设规划是很重要的。农村公路发展了,可以改善农村运输条件和投资环境,促进农村“生产发展”;可以增加农民收入,扩大农民就业,促进农民“生活宽裕”;可以加快农村信息传播和对外交流,改变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激发农民自力更生、奋发图强的进取精神,促进“乡风文明”;可以加快农村城镇化进程,改善村容村貌,促进“村容整洁”。当我还在读高一的时候,听家人说会修水泥路,那时候可让我高兴坏了!终于可以摆脱泥巴路了,天晴时漫天尘土,下雨时泥泞不堪,而且经常是坑坑洼洼的,真不爽啊! 当我踏在新铺的水泥路上时,我的心情是多么激动啊!虽然铺的不是很好看,但路面还是蛮平整的!有条水泥路就是好啊!进进出出方便多了,我也不时可以飙下车了!修路的钱有一部分需要农民出钱,但却没有一户没交的,这足以说明农民对修公路的渴望!我们不是天天说在嘴上吗?要致富先修路吗!农村公路建设繁荣了农村经济、促进了产业结构调整,是根本上减轻农民负担、维护农民根本利益的大好事。
农村教育也是一个很大的问题。科学技术是先进的生产力,有了先进的生产力农民就更容易致富。但是,至少在我们村,我好象没看见过什么发展农业生产的相关书籍,也没有看见过村里请过哪位技术人员来我们村指导农业生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怎么能没有教育呢?没有书籍就会缺少知识,农民的素质的提高就会受到阻碍,有了现代化的新农村怎么能没有具有素质较高的现代化村民呢?在农村也没有什么文化活动,最多是舞一下龙。但我隐约记得上一次舞龙还是六、七年前的事。舞龙是一件好活动,在这一个星期里,全村人的积极性都调动了。年轻的由几个中年的师傅带着,到了晚上整个村都沉静在春节的喜庆中。爆竹声几乎就没断过,都在忙着接龙。我们的这条龙有十五节,前面两个打灯笼的和一个打锣的,接下来有四个人轮流举龙头,后面还有两个打锣的,四个打鼓的,反正总共有三十二个成员。在这个星期里,舞龙的大概内容是穿屋、贺寿、贺新房子等节目。
新农村的建设还存在这样一个严重的问题。那就是青少年太少,他们都跑到外面去打工,所以村里平时是以老年人和留守儿童为主。这也是为什么隔这么多年才舞一次龙的原因。在外面打工的一般都是不等过完春节就要出去工作,所以找不到这么多人来舞龙。由于缺少青壮年,所以有不少土地被荒废了,不少田都只种一季晚稻,大大降低了土地的利用率。当然,我的意思也不是说年轻人就得在家种田,在外面然够找到好的谋生之路自然是好事,毕竟在外面的机会多点。但钱是世上的,生不带来死不带走,多留一点时间和家人呆在一起还是比较好的,因为有一个美好的家庭也是判定是否是合格新农村的一个方面。所以,在外的人儿记得多给家里打个电话,有机会就回家看看。同时如何使这些主力军回乡是政府所要努力的方向,毕竟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落在年轻人的肩上。
通过调查,给了我不少启发:社会实践调查对我们当代知识青年必须掌握的本领,任何事情在没有经过调查之后请不要轻易下定论。这就好比那些从未到过中国却天天在大谈特谈中国的军事、政治、经济等问题的外国专家们。,仅凭看到的几篇文章或听到的新闻。不搞社会实践调查,就不能更好的了解我们周围的世界,就不能发现我们平常看不到的问题,就不能解决问题,就不能找到正确的方向。我相信我们的祖国一定会建设的更加美好!!!!!
解读“十二五”规划建议中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在人们的期盼中,《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公布了。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十二五”规划建议,对继续抓住和用好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促进长期平稳较快发展有重要意义。推进农业现代化、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成为我国“十二五”时期经济建设的重要任务。
“十二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十二五”时期,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既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也面对诸多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挑战。我们要科学把握发展规律,更加奋发有为地推进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与前两次规划相比,“十二五”规划建议中关于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的重要性没发生改变,但所要努力的内容发生了一些变化。
一个坚持。“十二五”规划建议提出“必须坚持把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在“十一五”规划中提出强调“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这反映了我国是农村人口大国的基本国情。我国是在一个农村人口大国中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在工业化和城镇化发展的同时,必须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没有农民全面小康就没有我国全面小康,没有农业和农村现代化就没有我国现代化。
三个推进。首先,“十二五”规划建议提出了“加快发展现代农业”。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抗风险能力、市场竞争力。与“十一五”规划相比,“十二五”规划建议不仅提出了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还提出了提高农业抗风险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我国这几年自然灾害频发,农产品价格剧烈波动,影响了农民收入水平提高。农业具有自然和市场双重风险,所以必须提高农业抗自然和市场风险能力。
其次,“十二五”规划建议提出了“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农民增收难,主要在外出就业难、务农效益低,必须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十二五”规划建议提出“鼓励农民优化种养结构、提高效益,完善农产品市场体系和价格形成机制”,而在“十一五”规划中提出“充分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扩大养殖、园艺等劳动密集型产品和绿色食品的生产,努力开拓农产品市场。”从开拓农产品市场到完善农产品市场体系和价格形成机制,体现了农产品市场化的方向,体现了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作用。
第三,“十二五”规划建议提出了“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与“十一五”相比,“十一五”规划仅是提出了新农村建设的任务和目标,而“十二五”规划建议提出“按照推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的要求,搞好社会主义新农村规划,加快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这体现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规划先行,而且指出了要按照推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要求进行,既在城乡统一规划中进行社会主义新农村规划。
两个亮点。在完善农村发展体制机制部分中,有两个亮点。第一,关于农村土地改革。“十二五”规划建议提出了“现有农村土地承包关系保持稳定并长久不变,在依法自愿有偿和加强服务基础上完善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并且指出“完善城乡平等的要素交换关系,促进土地增值收益和农村存款主要用于农业农村。”土地是农村最主要的生产要素。在市场经济中,生产要素必须是流动的。农村土地必须流动起来,而且城市和农村要建立平等的要素交换关系,这些标示着农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十二五”规划建议中还指出“按照节约用地、保障农民权益的要求推进征地制度改革,积极稳妥推进农村土地整治,完善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流转和宅基地管理机制。”在征地、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流转中更加重视农民的利益。
第二,关于农村金融改革。“十二五”规划建议中提出“农村信用社改革,鼓励有条件的地区以县为单位建立社区银行,发展农村小型金融组织和小额信贷,健全农业保险制度,改善农村金融服务。”凡是资产规模较小、主要为经营区域内中小企业和居民家庭服务的地方性小型商业银行都可称为社区银行。2007年在我国开始村镇银行的试点。“十二五”规划建议中提出以县为单位建立社区银行。这说明我国要逐步建立和完善农村金融体系,更好地为农户和中小企业提供金融服务。
除一个坚持,三个推进,两个亮点外,“十二五”规划建议还提出了“必须逐步完善符合国情、比较完整、覆盖城乡、可持续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提高政府保障能力,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要建立多层级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破解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重要对策。
2010年我国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外汇和财政收入位居世界前例。我国更有能力实现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带动农村。“十二五”规划建议指出“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方针”。同时,农业和农村也发生了变化。农民收入不断增加,农村经济持续发展,但是,尽管国家实施了一系列强农惠农政策,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还在不断拉大,2009年城市居民可支配收入与农民纯收入比值达到3.33:1。在外部环境和自身条件发生变化的前提下,农业和农村必须借助农村体制机制完善实现新的发展,这对于我国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您可能需要的服务
百度律临官方认证律师咨询
平均3分钟响应
|
问题解决率99%
|
24小时在线
立即免费咨询律师
11068人正在获得一对一解答
厦门蝴蝶飞舞1分钟前提交了问题
深圳蓝天飞翔3分钟前提交了问题
呼和浩特草原之歌3分钟前提交了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