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镜镜头越长,放大倍数越(),物镜镜头越长,放大倍数越()
目镜镜头越长,放大倍数越小,物镜镜头越长,放大倍数越大。
一、目镜
目镜是显微镜的主要组成部分,它的主要作用是将由物镜放大所得的实像再次放大,从而在明视距离处形成一个清晰的虚像;因此它的质量将最后影响到物像的质量。
观测用的目镜依其焦距来区分其放大倍率,目镜的焦距愈长,数字愈多其放大倍率愈小,视野也就愈大。目镜也是望远镜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般而言40毫米以上,称之为低倍目镜,适合观测星云、星团、彗星等微光、暗淡天体。
25毫米—12毫米,称之为中倍目镜,适合观测月面、行星、双星及明亮星云内部。
12毫米—4毫米称之为高倍目镜,适合观测月面细部坑洞、行星表面、双星等。
二、物镜
物镜是显微镜最重要的光学部件,利用光线使被检物体第一次成像,因而直接关系和影响成像的质量和各项光学技术参数,是衡量一台显微镜质量的首要标准。
物镜的放大倍数,是指物镜在线长度上放大实物倍数的能力指标。物镜上刻度出该物镜的焦距f,焦距越短,放大倍数越高。
扩展资料
光学显微镜的发展史
1590年前后,詹森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台水平很低的显微镜;
后来,罗伯特·胡克制作了具有两个透镜的复合显微镜,发表了其观察成果《显微制图》;
1665年,列文虎克发明了他的第一台显微镜,几年后,制成了可以放大300倍的显微镜,而且一生致力于改进显微镜和进行微生物研究;
19世纪,高质量消色差浸液物镜出现,1827年阿米奇第一个采用浸液物镜制造显微镜,大大提高了显微镜观察微细结构的能力;
随着显微技术的不断创新,1850年出现了偏光显微术,1893年出现了干涉显微术,1953年荷兰物理学家泽尔尼克(FritsFrederikZernike,1888—1966)创造了相称显微术,并为此获得1953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在18世纪,光学显微镜的放大倍率可达1000倍,人们能够通过显微镜用眼睛看清微生物的形态、大小和一些内部结构,科学家们能够用它来研究细胞、细菌和人体的生理。后来倍率又提高了,达到1600倍。
2023-06-13 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