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个回答
展开全部
原文摘录:易中天品三国(15)慧眼所见
诸葛亮是一个少年天才,也是一个帅哥,身高一米八四而且容貌甚伟,不仅仅是个子高,当时人都觉得他很特别。他的身世我们知道的不多,只知道他是一个孤儿,从小跟着叔父诸葛玄生长成人,诸葛玄来到荆州以后诸葛亮也来到了荆州,住在隆中。诸葛亮到了隆中以后过的是一个耕读生活,所谓耕读生活就是一边种地、一边读书,后来诸葛亮在自己的《出师表》里面是这样描述的: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那么这句话,苟全性命、不求闻达恐怕是有点套话的意思,那你不求闻达你最后出山干什么呢?“躬耕于南阳”,这个事情看起来是真的,但是这个事情它也有两种可能,一种是靠种地来谋生,但是根据诸葛亮的家世来看倒不至于是一个普通农民,因此还有另一种可能就是参加农业生产在当时也是一种雅兴,是一种雅事,后来我们看嵇康,嵇康是打铁的,你说他就是个铁匠吗?他不是,用现在的话说是玩儿酷。当然诸葛亮到底是谋生还是雅兴现在我们弄不清楚了,但是我可以肯定一条,不管是出于哪一个原因,诸葛亮种地的时候一定是分认真,因为诸葛亮这个人有一个很大的优点是我非常敬佩他的,就是做事情一丝不苟,这个是很值得我们学习的。而且他当了丞相以后事必躬亲,所有的事情他都是亲历亲为,我怀疑这是他在隆中种地的时候就养成的习惯。但是另一方面,诸葛亮读书却很马虎,《三国志》的说法是“观其大略”,就是说诸葛亮的朋友们读书都非常认真,字字推敲,诸葛亮拿来一看,一目十行,观其大略,相当于后来陶渊明说的“好读书,不求甚解”。这其实是会读书,观其大略就是能够掌握精髓,不求甚解就是善于抓住要害,这叫做会读书,而且在我看来,一个人只要不是做学问的,读书就应该像诸葛亮和陶渊明说的那样观其大略、不求甚解,不要去咬文嚼字,不要去抠那些很小很细的小问题,这正如一个要得天下的人不会计较一城一池的得失,诸葛亮就是这样一个大气的人。
除了耕田和读书以外,诸葛亮还有两个爱好,一个是抱膝长啸,一个是好为梁父吟。“长啸”是什么呢?长啸我估计是种导引之术,就是一口气从丹田提上来,从喉管里发出去;那么“梁父吟”呢?梁父吟原来是一种葬歌,葬礼上唱的歌,是比较悲凉的。那么我们可以想象一下诸葛亮在隆中的时候,一个身长八尺、二十多岁的年轻人在山林之间,坐在一块石头上,两个手抱住自己的膝盖,望着那山林,一声长啸,那是一种什么样的境界啊。我觉得在诸葛亮的啸和他的歌里面,体现了他博大的对人生、对社会的悲悯情怀,慷慨悲凉,它体现了诸葛亮对世事人生的深度关切。这就是典型的国士了,而且是无双国士,国士的特点是什么?我在讲《汉代风云人物》的时候讲过:以天下为己任,诸葛亮就是一个以天下为己任的人,一个有理想、有抱负、有志向的人。
诸葛亮是一个无双国士。在隐居隆中时,他读书交友、静观天下之变,经过十年的艰苦磨砺,诸葛亮已经成为一名志向远大、学识渊博、见解独到的青年才俊。在诸葛亮的抱膝长啸里,易中天先生读出了诸葛亮悲天悯人的情怀,满腹经纶的诸葛亮不会安心待在隆中,他一定要寻找自己的用武之地。但是,仅仅凭借一腔热血就能成就大事吗?自比管仲、乐毅的诸葛亮是否有成就事业的能力和条件呢?
诸葛亮也有能力,他后来平治天下就是他能力的表现。那么他有条件没有呢?有。
第一,诸葛亮有一个好背景。诸葛亮祖上是做官的,他的祖父官还做得很大,他的父亲和叔叔也都担任过地方官,所以他是官宦人家,官宦子弟,对于官场上的事情他是知道一些的,官场里的关系他也是有一些的。
第二个,诸葛亮有一个关系网。诸葛亮的岳母是襄阳地区最大的豪族蔡讽的女儿,蔡讽两个女儿、一个儿子,这两个女儿一个嫁给了诸葛亮的岳父,一个嫁给了荆州牧刘表,他这个儿子叫蔡瑁,也是权重一时的人。也就是说荆州地区最高行政长官是诸葛亮妻子的姨父,荆州地区重要的官员是诸葛亮妻子的舅舅,所以这个关系网是很了不得的。而这件事情又有一段佳话,诸葛亮的岳父叫黄承彦,这个人非常欣赏诸葛亮,有一天他就去找诸葛亮跟他说,孩子啊,我有一个女儿长得很丑,但是非常有才华,你愿意娶她吗?诸葛亮说愿意啊,黄承彦马上回家就把他女儿装到车上送诸葛亮家里去了。
第三个条件,就是诸葛亮有一个小圈子,这个圈子我们不妨称之为荆襄士人集团。就是荆州襄阳地区当时聚集了很多的名士,老一辈的有司马徽、庞德公,年轻的有诸葛亮、徐庶、石韬、孟建,都是一时之选,都是人才,这些人经常在一起交流切磋,而且都很看好诸葛亮,甚至送了他一个雅号,就叫做卧龙先生,而且当他们觉得时机成熟的时候,他们会隆重地推出诸葛亮。我们知道刘备认识诸葛亮,就是荆襄士人集团介绍给刘备的,徐庶、司马徽、庞德公等等这些人都做了宣传推介工作,所以诸葛亮从政的条件非常之好。
郭嘉:
摘自:易中天品三国(14)天生奇才
郭嘉这个谋士很特别,郭嘉特别在什么地方呢?特别在他是一个军事天才,郭嘉的特点是神机妙算、当机立断、出奇制胜、随机应变、料事如神、敢出险招。这个我们可以举郭嘉参与的最后一次战争为例,郭嘉参与的最后一次战争就是征乌丸。
乌丸又叫做乌桓,是中国北方的少数民族,他们的大本营柳城就是现在咱们东北辽宁省的锦州市,这一些少数民族在这个历史时期是站在袁绍一边的。官渡之战袁绍打败了,后来袁绍又病死了,他的这个权力、他的军队就交给了他三个儿子,长子袁谭、中子袁熙、小儿子袁尚,而袁绍是指定袁尚做接班人。那么曹操就去打这三个人,后来袁谭被曹操杀了,袁尚和袁熙就逃到了乌丸,准备和乌丸的力量结合起来对抗曹操。那么曹操要统一中国北方,必须消灭他们,要消灭袁熙和袁尚就必须打乌丸。但是这个仗很难打,我们可以看一下地图:曹操把汉献帝接到了哪里呢?许都,就是现在河南的许昌。他自己把自己的大本营设在哪里呢?设在邺城,也就是现在河北的临漳。那么乌丸在哪呢?在辽宁省的锦州,所以这个路途非常遥远。当时很多人反对曹操打乌丸,事后曹操还特别奖励了这些反对他打乌丸的人,因为这一仗打得太险了,曹操说你们的意见是长久之计,我的取胜是侥幸的,这个故事我们以前也讲过了。那么这些人反对打乌丸的理由是什么呢?两条,第一条,他们说袁尚和袁熙是亡虏,是两个打败了仗的家伙,乌丸是夷狄,是少数民族,贪而无亲,就是这两伙人他是搞不到一起去的,他们不可能联合起来,不用打。第二个顾虑,就是我们如果劳师远征、虚国远征,我们南方的那个刘表会来打我们,因为刘备这个枭雄现在跑到刘表那儿去了,刘备肯定怂恿刘表来打我们,这也是后顾之忧啊。
有没有道理?有道理,是吧,但是郭嘉主张打。郭嘉主张打有三个理由,第一,他说乌丸是远,但是正因为乌丸远,所以他们绝对想不到我们会去打他,这叫做“恃远无备”,他是没有准备的,如果我突然袭击一下可以打他个措手不及,这叫做“可以打”。第二个理由呢,就是袁绍对乌丸是有恩的,袁绍的儿子跑到乌丸去以后他们肯定会结合起来,他们一旦结合起来,不但是统一中国北方的目标不能实现,就是我们现在已经占有的冀州和青州说不定都不是我们的了,这叫做“应该打”。第三点,刘表这个人来偷袭我们要不要担心?郭嘉说不用担心,为什么呢?郭嘉说刘表“坐谈客耳”,什么意思呢?说刘表这个家伙他是个夸夸其谈的家伙,坐在这儿聊天可以,打仗他不行;是的,刘备是到了他那个地方,刘备也确实是个英雄,但是刘表是不会信任刘备的,因为刘表很清楚刘备的能力在自己之上,他绝不肯也不敢信任刘备;而且刘表现在此刻是根本不知道拿刘备怎么办,信任他吧,委以重任吧,派以重兵吧,怕刘备将来夺自己的地位,不信任他吧,刘备怎么肯给他出力呢。所以郭嘉跟曹操说,明公放心,刘表肯定不会来袭击我们。
这个就叫做料事如神啊!果然曹操的军队出发以后,刘备就建议刘表说我们现在趁虚而入,赶快打到许昌把皇上接到我们荆州来,就是襄阳,我们就挟天子以令诸侯了。刘表说,啊,等等吧,看看吧,想想吧,他不动弹刘备是没有军队的,刘表不派兵刘备就没有办法。等到曹操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把乌丸干掉了以后,班师回朝的时候,刘表才来找刘备说哎呀,兄弟,这个事好像是,你看这个我错过一次机会了。唉,刘备拿这个不争气的宗室——都是他们刘家人嘛——没有办法,只好说,啊,也没有什么关系啦,现在我们反正是一个战争年代,机会多得很,这个,只要下回咱不错过了就行了啊。其实刘表哪里还有机会啊?建安十二年曹操平定了乌丸,十三年就来打刘表,曹操是建安十三年七月出兵打刘表的,八月份刘表就死了,他哪里有机会?没有机会。这就是郭嘉的料事如神。
诸葛亮是一个少年天才,也是一个帅哥,身高一米八四而且容貌甚伟,不仅仅是个子高,当时人都觉得他很特别。他的身世我们知道的不多,只知道他是一个孤儿,从小跟着叔父诸葛玄生长成人,诸葛玄来到荆州以后诸葛亮也来到了荆州,住在隆中。诸葛亮到了隆中以后过的是一个耕读生活,所谓耕读生活就是一边种地、一边读书,后来诸葛亮在自己的《出师表》里面是这样描述的: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那么这句话,苟全性命、不求闻达恐怕是有点套话的意思,那你不求闻达你最后出山干什么呢?“躬耕于南阳”,这个事情看起来是真的,但是这个事情它也有两种可能,一种是靠种地来谋生,但是根据诸葛亮的家世来看倒不至于是一个普通农民,因此还有另一种可能就是参加农业生产在当时也是一种雅兴,是一种雅事,后来我们看嵇康,嵇康是打铁的,你说他就是个铁匠吗?他不是,用现在的话说是玩儿酷。当然诸葛亮到底是谋生还是雅兴现在我们弄不清楚了,但是我可以肯定一条,不管是出于哪一个原因,诸葛亮种地的时候一定是分认真,因为诸葛亮这个人有一个很大的优点是我非常敬佩他的,就是做事情一丝不苟,这个是很值得我们学习的。而且他当了丞相以后事必躬亲,所有的事情他都是亲历亲为,我怀疑这是他在隆中种地的时候就养成的习惯。但是另一方面,诸葛亮读书却很马虎,《三国志》的说法是“观其大略”,就是说诸葛亮的朋友们读书都非常认真,字字推敲,诸葛亮拿来一看,一目十行,观其大略,相当于后来陶渊明说的“好读书,不求甚解”。这其实是会读书,观其大略就是能够掌握精髓,不求甚解就是善于抓住要害,这叫做会读书,而且在我看来,一个人只要不是做学问的,读书就应该像诸葛亮和陶渊明说的那样观其大略、不求甚解,不要去咬文嚼字,不要去抠那些很小很细的小问题,这正如一个要得天下的人不会计较一城一池的得失,诸葛亮就是这样一个大气的人。
除了耕田和读书以外,诸葛亮还有两个爱好,一个是抱膝长啸,一个是好为梁父吟。“长啸”是什么呢?长啸我估计是种导引之术,就是一口气从丹田提上来,从喉管里发出去;那么“梁父吟”呢?梁父吟原来是一种葬歌,葬礼上唱的歌,是比较悲凉的。那么我们可以想象一下诸葛亮在隆中的时候,一个身长八尺、二十多岁的年轻人在山林之间,坐在一块石头上,两个手抱住自己的膝盖,望着那山林,一声长啸,那是一种什么样的境界啊。我觉得在诸葛亮的啸和他的歌里面,体现了他博大的对人生、对社会的悲悯情怀,慷慨悲凉,它体现了诸葛亮对世事人生的深度关切。这就是典型的国士了,而且是无双国士,国士的特点是什么?我在讲《汉代风云人物》的时候讲过:以天下为己任,诸葛亮就是一个以天下为己任的人,一个有理想、有抱负、有志向的人。
诸葛亮是一个无双国士。在隐居隆中时,他读书交友、静观天下之变,经过十年的艰苦磨砺,诸葛亮已经成为一名志向远大、学识渊博、见解独到的青年才俊。在诸葛亮的抱膝长啸里,易中天先生读出了诸葛亮悲天悯人的情怀,满腹经纶的诸葛亮不会安心待在隆中,他一定要寻找自己的用武之地。但是,仅仅凭借一腔热血就能成就大事吗?自比管仲、乐毅的诸葛亮是否有成就事业的能力和条件呢?
诸葛亮也有能力,他后来平治天下就是他能力的表现。那么他有条件没有呢?有。
第一,诸葛亮有一个好背景。诸葛亮祖上是做官的,他的祖父官还做得很大,他的父亲和叔叔也都担任过地方官,所以他是官宦人家,官宦子弟,对于官场上的事情他是知道一些的,官场里的关系他也是有一些的。
第二个,诸葛亮有一个关系网。诸葛亮的岳母是襄阳地区最大的豪族蔡讽的女儿,蔡讽两个女儿、一个儿子,这两个女儿一个嫁给了诸葛亮的岳父,一个嫁给了荆州牧刘表,他这个儿子叫蔡瑁,也是权重一时的人。也就是说荆州地区最高行政长官是诸葛亮妻子的姨父,荆州地区重要的官员是诸葛亮妻子的舅舅,所以这个关系网是很了不得的。而这件事情又有一段佳话,诸葛亮的岳父叫黄承彦,这个人非常欣赏诸葛亮,有一天他就去找诸葛亮跟他说,孩子啊,我有一个女儿长得很丑,但是非常有才华,你愿意娶她吗?诸葛亮说愿意啊,黄承彦马上回家就把他女儿装到车上送诸葛亮家里去了。
第三个条件,就是诸葛亮有一个小圈子,这个圈子我们不妨称之为荆襄士人集团。就是荆州襄阳地区当时聚集了很多的名士,老一辈的有司马徽、庞德公,年轻的有诸葛亮、徐庶、石韬、孟建,都是一时之选,都是人才,这些人经常在一起交流切磋,而且都很看好诸葛亮,甚至送了他一个雅号,就叫做卧龙先生,而且当他们觉得时机成熟的时候,他们会隆重地推出诸葛亮。我们知道刘备认识诸葛亮,就是荆襄士人集团介绍给刘备的,徐庶、司马徽、庞德公等等这些人都做了宣传推介工作,所以诸葛亮从政的条件非常之好。
郭嘉:
摘自:易中天品三国(14)天生奇才
郭嘉这个谋士很特别,郭嘉特别在什么地方呢?特别在他是一个军事天才,郭嘉的特点是神机妙算、当机立断、出奇制胜、随机应变、料事如神、敢出险招。这个我们可以举郭嘉参与的最后一次战争为例,郭嘉参与的最后一次战争就是征乌丸。
乌丸又叫做乌桓,是中国北方的少数民族,他们的大本营柳城就是现在咱们东北辽宁省的锦州市,这一些少数民族在这个历史时期是站在袁绍一边的。官渡之战袁绍打败了,后来袁绍又病死了,他的这个权力、他的军队就交给了他三个儿子,长子袁谭、中子袁熙、小儿子袁尚,而袁绍是指定袁尚做接班人。那么曹操就去打这三个人,后来袁谭被曹操杀了,袁尚和袁熙就逃到了乌丸,准备和乌丸的力量结合起来对抗曹操。那么曹操要统一中国北方,必须消灭他们,要消灭袁熙和袁尚就必须打乌丸。但是这个仗很难打,我们可以看一下地图:曹操把汉献帝接到了哪里呢?许都,就是现在河南的许昌。他自己把自己的大本营设在哪里呢?设在邺城,也就是现在河北的临漳。那么乌丸在哪呢?在辽宁省的锦州,所以这个路途非常遥远。当时很多人反对曹操打乌丸,事后曹操还特别奖励了这些反对他打乌丸的人,因为这一仗打得太险了,曹操说你们的意见是长久之计,我的取胜是侥幸的,这个故事我们以前也讲过了。那么这些人反对打乌丸的理由是什么呢?两条,第一条,他们说袁尚和袁熙是亡虏,是两个打败了仗的家伙,乌丸是夷狄,是少数民族,贪而无亲,就是这两伙人他是搞不到一起去的,他们不可能联合起来,不用打。第二个顾虑,就是我们如果劳师远征、虚国远征,我们南方的那个刘表会来打我们,因为刘备这个枭雄现在跑到刘表那儿去了,刘备肯定怂恿刘表来打我们,这也是后顾之忧啊。
有没有道理?有道理,是吧,但是郭嘉主张打。郭嘉主张打有三个理由,第一,他说乌丸是远,但是正因为乌丸远,所以他们绝对想不到我们会去打他,这叫做“恃远无备”,他是没有准备的,如果我突然袭击一下可以打他个措手不及,这叫做“可以打”。第二个理由呢,就是袁绍对乌丸是有恩的,袁绍的儿子跑到乌丸去以后他们肯定会结合起来,他们一旦结合起来,不但是统一中国北方的目标不能实现,就是我们现在已经占有的冀州和青州说不定都不是我们的了,这叫做“应该打”。第三点,刘表这个人来偷袭我们要不要担心?郭嘉说不用担心,为什么呢?郭嘉说刘表“坐谈客耳”,什么意思呢?说刘表这个家伙他是个夸夸其谈的家伙,坐在这儿聊天可以,打仗他不行;是的,刘备是到了他那个地方,刘备也确实是个英雄,但是刘表是不会信任刘备的,因为刘表很清楚刘备的能力在自己之上,他绝不肯也不敢信任刘备;而且刘表现在此刻是根本不知道拿刘备怎么办,信任他吧,委以重任吧,派以重兵吧,怕刘备将来夺自己的地位,不信任他吧,刘备怎么肯给他出力呢。所以郭嘉跟曹操说,明公放心,刘表肯定不会来袭击我们。
这个就叫做料事如神啊!果然曹操的军队出发以后,刘备就建议刘表说我们现在趁虚而入,赶快打到许昌把皇上接到我们荆州来,就是襄阳,我们就挟天子以令诸侯了。刘表说,啊,等等吧,看看吧,想想吧,他不动弹刘备是没有军队的,刘表不派兵刘备就没有办法。等到曹操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把乌丸干掉了以后,班师回朝的时候,刘表才来找刘备说哎呀,兄弟,这个事好像是,你看这个我错过一次机会了。唉,刘备拿这个不争气的宗室——都是他们刘家人嘛——没有办法,只好说,啊,也没有什么关系啦,现在我们反正是一个战争年代,机会多得很,这个,只要下回咱不错过了就行了啊。其实刘表哪里还有机会啊?建安十二年曹操平定了乌丸,十三年就来打刘表,曹操是建安十三年七月出兵打刘表的,八月份刘表就死了,他哪里有机会?没有机会。这就是郭嘉的料事如神。
参考资料: 易中天品三国
展开全部
《三国志》:诸葛亮之为相国也,抚百姓,示仪轨,约官职,从权制,开诚心,布公道;尽忠益时者虽雠必赏,犯法怠慢者虽亲必罚,服罪输情者虽重必释,游辞巧饰者虽轻必戮;善无微而不赏,恶无纤而不贬;庶事精练,物理其本,循名责实,虚伪不齿;终于邦域之内,咸畏而爱之,刑政虽峻而无怨者,以其用心平而劝戒明也。可谓识治之良才,管、萧之亚匹矣。 《三国志》:及备殂没,嗣子幼弱,事无巨细,亮皆专之。于是外连东吴,内平南越,立法施度,整理戎旅,工械技巧,物究其极,科教严明,赏罚必信,无恶不惩,无善不显,至于吏不容奸,人怀自厉,道不拾遗,强不侵弱,风化肃然也。 《三国志》:黎庶追思,以为口实。至今梁、益之民,咨述亮者,言犹在耳,虽甘棠之咏召公,郑人之歌子产,无以远譬也。孟轲有云:“以逸道使民,虽劳不怨;以生道杀人,虽死不忿。”信矣!论者或怪亮文彩不艳,而过于丁宁周至。臣愚以为咎繇大贤也,周公圣人也,考之尚书,咎繇之谟略而雅,周公之诰烦而悉。何则?咎繇与舜、禹共谈,周公与群下矢誓故也。亮所与言,尽众人凡士,故其文指不得及远也。然其声教遗言,皆经事综物,公诚之心,形于文墨,足以知其人之意理,而有补于当世。 诸葛亮在汉中休士劝农期间,充分利用了汉中优厚的经济条件,因地制宜地采取了一系列发展生产的得力措施,使北伐军资基本上就地得到了解决,诸葛亮死后,蜀军撤退,魏军还在蜀营中“获其图书、粮谷甚众”。这正说明了诸葛亮休士劝农,实行军屯耕战的效果是显著的。当地人民生活好了,就可以招来更多的人口,使地广人稀的汉中重新得到发展,逐步到达人多、粮多的良性循环,使百姓“安其居,乐其业”。只有富国强兵,才能维护统治阶级的长治久安。 经诸葛亮“踵迹增筑”的“山河堰”等水利工程至今还是汉中地区灌溉面积最大的水利工程。据李仪祉先生考察而知,“山河堰尚灌褒城田八千余亩,灌南郑县田三万零六百余亩,灌酒县七千余亩,共四万六千余亩。”汉中市的六大名池,至今仍被利用。据考古调查统计,全区至今尚保留有汉以来的古堰七十多处,一些堰渠经历代使用维修,一直延用至今。同时各地在继承和学习古代开发利用水利资源经验的基础上,又不断增修了大批塘、库、陂池等水利设施。仅勉县就增修了能蓄十万立方水的水库三十七个;塘与陂池达三百多个;冬水田至今仍有五万多亩。 上述实事说明,汉中盆地古代农田水利设施至今所产生的实际效用和不断改进利用,与诸葛亮当年在汉中休上劝农时,开拓农田、兴修水利、发展生产的丰功伟绩是分不开的。
郭嘉
郭嘉(170-207),字奉孝,颍川阳翟(今河南禹州)人。东汉末年曹操帐下谋士,官至军师祭酒,洧阳亭侯。后于曹操征伐乌丸时病逝,年仅三十八岁。谥曰贞侯他先在实力较强的袁绍军中出谋划策,后来发现袁绍难成大业,遂转投曹操,为曹操统一中国北方立下了功勋,史书上称他“才策谋略,世之奇士”。而曹操称赞他见识过人,是自己的“奇佐”。
三国争雄,英雄辈出。对于各路英雄来说,拥有高明的谋士至关重要。众所周知,诸葛亮一出山,刘备就时来运转,从寄人篱下的狼狈状态开始走向成功,最终建立了一方基业。与之相反,曹操集团却因为一个人的早逝而开始走下坡路,并最终导致曹操统一中国的理想没能实现。毛泽东曾对此人大为赞赏,称赞他“才识超群,足智多谋,出谋划策,功绩卓著。”他,就是曹操早期军事智囊团的核心人物—郭嘉。郭嘉是曹操最喜爱也是最得力的谋士之一。曹操曾多次讲过,自己百年之后要把自己的儿子托付给郭嘉。只可惜郭嘉英年早逝,否则,他在历史的天空中所留下的光环绝对可与诸葛亮相媲美。
郭嘉
郭嘉(170-207),字奉孝,颍川阳翟(今河南禹州)人。东汉末年曹操帐下谋士,官至军师祭酒,洧阳亭侯。后于曹操征伐乌丸时病逝,年仅三十八岁。谥曰贞侯他先在实力较强的袁绍军中出谋划策,后来发现袁绍难成大业,遂转投曹操,为曹操统一中国北方立下了功勋,史书上称他“才策谋略,世之奇士”。而曹操称赞他见识过人,是自己的“奇佐”。
三国争雄,英雄辈出。对于各路英雄来说,拥有高明的谋士至关重要。众所周知,诸葛亮一出山,刘备就时来运转,从寄人篱下的狼狈状态开始走向成功,最终建立了一方基业。与之相反,曹操集团却因为一个人的早逝而开始走下坡路,并最终导致曹操统一中国的理想没能实现。毛泽东曾对此人大为赞赏,称赞他“才识超群,足智多谋,出谋划策,功绩卓著。”他,就是曹操早期军事智囊团的核心人物—郭嘉。郭嘉是曹操最喜爱也是最得力的谋士之一。曹操曾多次讲过,自己百年之后要把自己的儿子托付给郭嘉。只可惜郭嘉英年早逝,否则,他在历史的天空中所留下的光环绝对可与诸葛亮相媲美。
参考资料: 百度知道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真正的诸葛亮不是神机妙算,而是一个善于治国和治军的人,他的确是管仲乐毅,但不是姜尚、张良那般的人物!最初时火烧新野也是刘备的计谋,刘备是很会打仗的也很懂奇正的用兵之道~所以曹操才说;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此言绝非谬赞~~当年魏延欲从子午谷奇袭长安,虽险棋一招但大有可行之处,可惜诸葛亮用兵过于谨慎,弃之不用,让人惋惜~~但是他治军却没的说,军纪严明,选贤任能,提拔青年才俊,颇有可赞之处。而且他善于部营扎阵,连赵云看了也赞叹不已~其实不是诸葛不聪明不会打仗,而是他多年鞠躬尽瘁才攒齐了蜀国之力,是千辛万苦得来不易的,所以他不得不谨慎小心,这也算一种无可奈何吧~~关于治国就不用多说了,他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千古留名的蜀相~~尽人皆知
郭嘉,我了解的不多,才疏学浅啊~~但他初仕袁绍,后随曹操,智谋超群,可以说是曹操第一谋士,可惜英年早逝,不然他的名字说不定可以和诸葛亮媲美,记得曹操赤壁兵败曾感慨若有郭嘉不至于此,他跟他的智慧犹如一颗流星,让无数后人嗟叹
以上只是个人观点,打字不易,希望帮到你。
郭嘉,我了解的不多,才疏学浅啊~~但他初仕袁绍,后随曹操,智谋超群,可以说是曹操第一谋士,可惜英年早逝,不然他的名字说不定可以和诸葛亮媲美,记得曹操赤壁兵败曾感慨若有郭嘉不至于此,他跟他的智慧犹如一颗流星,让无数后人嗟叹
以上只是个人观点,打字不易,希望帮到你。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诸葛亮是刘备最得力的军师
孙中山说,诸葛亮很有才能,所以在西蜀能够成立很好的政府,并且能够六出祁山去北伐,和吴魏鼎足而三。
贾诩说,诸葛亮善治国。
刘晔说,诸葛亮明于治而为相。
刘备说,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陈寿说。于治戎为长,奇谋为短,理民之干,优于将略
刘伯温说,军在于治。诸葛亮连年征战而兵无厌言,乃至于此。
毛泽东:诸葛亮的理政和品德我是推崇的
以上评价未曾赞美诸葛亮的军事才能,而多有推崇其理政的能力,与治军的本事
故,判断,诸葛亮擅长治理百姓和管理军队,而战场上的奇谋妙计则不是他的专长
至于诸葛亮为什么会用兵如神呢?
那是因为东晋政权特意推崇诸葛亮的军事才能
郭嘉是曹操最喜爱也是最得力的谋士,
郭嘉为人藐视礼法,放荡不堪,但距离曹操却最为近,曹操每次出征,郭嘉都是随从参谋军机,行军与曹操并肩同行,议事时也是和曹操同席而坐。
每逢军国大事议论纷纷时,郭嘉的计策总是正确的,并且他的策略从无失算,真正达到了算无遗策。
历史上对于郭嘉的评价并不多,且多评价其作风
毛泽东说郭嘉,才识超群,足智多谋,出谋划策,功绩卓著。
曹操:使孤成大业者,必此人也。唯奉孝为能知孤意。哀哉奉孝!惜哉奉孝!痛哉奉孝!
虽然对于其能力的评价不多,但是也可看出
郭嘉与诸葛亮虽专长不同,但都是不世英杰
郭嘉擅长战场上的奇谋妙计,至于治军管理内政则完全无法与诸葛相比
所以如果说诸葛亮的才能为治国,郭嘉的才能就是平天下,而修身就看曹植的了
孙中山说,诸葛亮很有才能,所以在西蜀能够成立很好的政府,并且能够六出祁山去北伐,和吴魏鼎足而三。
贾诩说,诸葛亮善治国。
刘晔说,诸葛亮明于治而为相。
刘备说,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陈寿说。于治戎为长,奇谋为短,理民之干,优于将略
刘伯温说,军在于治。诸葛亮连年征战而兵无厌言,乃至于此。
毛泽东:诸葛亮的理政和品德我是推崇的
以上评价未曾赞美诸葛亮的军事才能,而多有推崇其理政的能力,与治军的本事
故,判断,诸葛亮擅长治理百姓和管理军队,而战场上的奇谋妙计则不是他的专长
至于诸葛亮为什么会用兵如神呢?
那是因为东晋政权特意推崇诸葛亮的军事才能
郭嘉是曹操最喜爱也是最得力的谋士,
郭嘉为人藐视礼法,放荡不堪,但距离曹操却最为近,曹操每次出征,郭嘉都是随从参谋军机,行军与曹操并肩同行,议事时也是和曹操同席而坐。
每逢军国大事议论纷纷时,郭嘉的计策总是正确的,并且他的策略从无失算,真正达到了算无遗策。
历史上对于郭嘉的评价并不多,且多评价其作风
毛泽东说郭嘉,才识超群,足智多谋,出谋划策,功绩卓著。
曹操:使孤成大业者,必此人也。唯奉孝为能知孤意。哀哉奉孝!惜哉奉孝!痛哉奉孝!
虽然对于其能力的评价不多,但是也可看出
郭嘉与诸葛亮虽专长不同,但都是不世英杰
郭嘉擅长战场上的奇谋妙计,至于治军管理内政则完全无法与诸葛相比
所以如果说诸葛亮的才能为治国,郭嘉的才能就是平天下,而修身就看曹植的了
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