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上有许多民族英雄,请写出他们的姓名和主要事迹。

 我来答
殿様爱
推荐于2019-10-21 · TA获得超过7005个赞
知道答主
回答量:5
采纳率:0%
帮助的人:588
展开全部

1.邓世昌

1894年9月17日,日本舰队突然袭击中国舰队,一场海战打响了,这就是黄海大战。战中,担任指挥的旗舰被击伤,大旗被击落,邓世昌立即下令在自己的舰上升起旗帜,吸引住敌舰。

他指挥的致远号在战斗中最英勇,前后火炮一齐开火,连连击中日舰。日舰包围过来,致远号受了重伤,开始倾斜,炮弹也打光了。

邓世昌感到最后时刻到了,对部下说:“我们就是死,也要死出中国海军的威风,报国的时刻到了!”他下令开足马力向日舰吉野号冲过去,要和它同归于尽,这大无畏的气概把日本人吓呆了。

这时,一发炮弹不幸击中“致远”舰的鱼雷发射管,使管内鱼雷发生爆炸导致“致远”舰沉没。

200多名官兵大部分牺牲。邓世昌坠身入海,随从抛给他救生圈,他执意不接,爱犬“太阳”飞速游来,衔住他的衣服,使他无法下沉。

可他见部下都没有生还,狠了狠心,将爱犬按入水中,一起沉入碧波,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享年45岁。

2.霍去病

河东平阳(今山西临汾)人。汉武帝姐姐平阳公主的奴婢之私生子。他勤奋好学,小小年纪就精通骑马、射箭、击刺等各种武艺。

公元前123年,未满十八岁的霍去病随舅舅卫青出征匈奴,带领八百骑兵,长途奔袭,斩敌二千余人。武帝大喜过望,封他为勇冠三军的“冠军侯”。

公元前121年,霍去病于春、夏两次率兵出击占据河西地区的匈奴部,歼4万余人。

同年秋,奉命迎接率众降汉的匈奴浑邪王,在部分降众变乱的紧急关头,19岁的霍去病只带着数名亲兵冲进匈奴营中,犹如天神下凡一般,仅用一个表情一个手势就将帐外四万兵卒、八千乱兵制服。

霍去病由此名震朝野,成了当时少男少女心目中的顶极偶像。

公元前119年夏,率5万骑深入大漠2千余里,进击匈奴。霍去病击败左贤王部,歼7万余人,在封狼居胥——祭天地之后,继续追击匈奴,一直打到今俄罗斯贝尔加湖,方才回兵。

汉武帝奖给他豪宅,他却说:“匈奴未灭,何以家为。”公元前117年,一代天骄霍去病因病去世,年仅24岁。

3.戚继光

岑港之战中,他和俞大猷联合军队击沉了倭寇大船;

台州之战中,他率军将倭寇全歼于仙居;

福建之战中,他大破横屿倭寇,清缴倭寇据点六十多处;

兴化之战中他围攻平海卫,一举歼灭倭寇两千余人。走南闯北的戚继光没有一刻闲息的时间,南平倭寇后,他又被派去北御蒙古。

他引兵击退侵略青山口的北蛮子,也曾击退董狐狸于桃林,更是活捉了董长秃,从此董狐狸不敢再举兵侵犯蓟门。

4.郑成功

郑成功(1624年8月27日-1662年6月23日),名森,表字明俨、大木,幼名福松,为东宁王朝的开国君王。

郑成功原为中国南明政权的大将军,因蒙南明绍宗赐明朝国姓朱,赐名成功,世称“国姓爷”、“郑赐姓”、“郑国姓”、“朱成功”,又因蒙南明昭宗封延平王,称“郑延平”。尊称“延平郡王”、“开台尊王”、“开台圣王”等。

1645年清军攻入江南,不久芝龙降清、田川氏在乱军中自尽;郑成功乃率领父亲旧部在中国东南沿海抗清,成为南明后期主要军事力量之一,一度由海路突袭、包围清江宁府(原明朝南京),但终遭清军击退,只能凭借海战优势固守海岛厦门、金门。

1661年率军横渡台湾海峡,翌年击败荷兰东印度公司在台湾大员(今台湾台南市境内)的驻军,开启郑氏在台湾的统治,并大力发展生产,但不久即病死。

5.林则徐

虎门销烟(1839年6月)指中国清朝政府委任钦差大臣林则徐在广东虎门集中销毁鸦片的历史事件。

此事后来成为第一次鸦片战争的导火线,《南京条约》也是那次战争时清政府签订的。

1839年6月3日(清宣宗道光十九年岁次己亥四月廿二),林则徐下令在虎门海滩当众销毁鸦片,至6月25日结束,共历时23天,销毁鸦片19187箱和2119袋,总重量2376254斤。

虎门销烟成为打击毒品的历史事件。虎门销烟开始的6月3日,民国时被定为不放假的禁烟节,而销烟结束翌日即6月26日也正好是国际禁毒日。

    百度网友35ca5ca
    推荐于2019-10-10 · TA获得超过5.7万个赞
    知道答主
    回答量:24
    采纳率:0%
    帮助的人:4128
    展开全部

    1、清朝的左宗棠,收复了被侵占的新疆。 

    左宗棠曾就读于长沙城南书院,二十岁乡试中举,虽此后在会试中屡试不第,但留意农事,遍读群书,钻研舆地、兵法。后由幕友而起,参与平定太平天国运动,兴办洋务运动,镇压捻军,平定陕甘同治回乱,收复新疆,推动新疆建省。

    历任闽浙总督、陕甘总督、两江总督,官至东阁大学士、军机大臣,封二等恪靖侯。中法战争时,自请赴福建督师,光绪十一年(1885年)在福州病逝,享年七十三岁。追赠太傅,谥号“文襄”,并入祀昭忠祠、贤良祠

    2、清朝的邓世昌,在中日甲午海战中壮烈牺牲。 

    邓世昌是中国最早的一批海军军官中的一个,是清朝北洋舰队中“致远”号的舰长。他有强烈的爱国心,常对士兵们说::“人谁无死?但愿我们死得其所,死得值!”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时为致远号巡洋舰管带(即舰长)。

    1894年9月17日在黄海海战中壮烈牺牲,谥壮节公,追封太子少保衔。光绪帝挽联如此写道:此日漫挥天下泪,有公足壮海军威。

    3、中华民国的孙中山,在列强侵略祖国时推翻了封建统治,建立了民主制度。

    孙中山生于广东省香山县(今中山市)翠亨村的农民家庭。青少年时代受到广东人民斗争传统的影响,向往太平天国反清事业,自诩“洪秀全第二”。1905年(光绪三十一年)成立中国同盟会。1911年10月10日(宣统三年)新军中的革命党人暗中联络,决定当天晚上起义。

    辛亥革命后被推举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任期1912年1月1日——1912年4月1日)。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在北京逝世,1929年6月1日,根据其生前遗愿,葬于南京紫金山中山陵。1940年,国民政府通令全国,尊称其为“中华民国国父”。

    4、清朝的关天培,在大沽炮台争夺战中身中数刀,壮烈牺牲。

    历任把总、千总、守备、参将、副将、提督等要职。在任广东大清水师提督其间,全力支持民族英雄林则徐虎门销烟。

    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二月初六,英军对虎门要塞发动总攻,关天培亲自指挥,尽管守军人数低于对方数倍,面对英军猛攻,仍死守阵地,顽强抵抗。最终因援军未至,被枪弹击中,壮烈殉国。朝廷追谥为忠节,加封振威将军。

    5、清朝皇帝光绪,在列强面前永不退缩。

    支持戊戌变法,并积极向八国联军宣战,可惜他没有实权。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佳爷说历史
    高粉答主

    推荐于2019-08-14 · 关注我不会让你失望
    知道小有建树答主
    回答量:1155
    采纳率:100%
    帮助的人:25.5万
    展开全部

    1、卫青

    西汉时期名将,汉武帝第二任皇后卫子夫的弟弟,汉武帝在位时官至大司马大将军,封长平侯。卫青的首次出征是奇袭龙城,揭开汉匈战争反败为胜的序幕,曾七战七捷,收复河朔、河套地区,击破单于,为北部疆域的开拓做出重大贡献。

    2、岳飞

    绍兴十年(1140年)夏,金人撕毁和约南侵,岳飞奋起抗战,岳家军神勇无比,令金兵闻风丧胆。其大破金兵于蔡州、陈州、颍州,郑州、西京、嵩州、许州、孟州、卫州、怀州、郾城、颍昌府等地,并在郾城大捷、颍昌府大决战中粉碎了“拐子马”、“铁浮图”不可战胜的神话,朱仙镇大捷更是威振敌胆、金兀术叹呼“撼山易、撼岳家军难!”

    3、文天祥

    宋理宗宝佑时进士。官至丞相,封信国公。临安危急时,他在家乡招集义军,坚决抵抗元兵的入侵。后不幸被俘,在拘囚中,大义凛然,终以不屈被害。他晚年的诗词,反映了他坚贞的民族气节和顽强的战斗精神。风格慷慨激昂,苍凉悲壮,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4、于谦

    明朝名臣、民族英雄,杭州府钱塘县(今浙江省杭州市上城区)人。土木之变后,英宗兵败被俘,他力排南迁之议,坚请固守,升任兵部尚书。明代宗即位,整饬兵备,部署要害,亲自督战,率师二十二万,列阵北京九门外,抵御瓦剌大军。瓦剌太师也先挟英宗逼和,他以“社稷为重,君为轻”,不许。也先无隙可乘,被迫释放英宗。

    和议后,于谦仍积极备战,挑选京军精锐分十团营操练,又遣兵出关屯守,边境得以安宁。当时朝务繁杂,于谦独运征调,合乎机宜。其号令明审,令行政达。他忧国忘身,口不言功,平素俭约,居所仅能遮蔽风雨。但因个性刚直,招致众人忌恨。

    5、戚继光

    明朝抗倭名将,军事家,民族英雄。字元敬,号南塘,晚号孟诸,祖籍安徽定远,生于山东济宁。出身将门。以岳家军为榜样进行编练,终成闻名天下的戚家军。戚继光针对南方的地形和倭寇作战特点,创造了长短兵器配合,因敌因地变换队形、攻防兼宜的“鸳鸯阵”,使用飞刀、飞枪、飞箭的火箭等,屡次打败倭寇。

    6、宗泽

    中国北宋末、南宋初抗金名臣。刚直豪爽,沉毅知兵。进士出身,历任县、州文官,颇有政绩。宗泽在任东京留守期间,曾20多次上书高宗赵构,力主还都东京,并制定了收复中原的方略,均未被采纳。他因壮志难酬,忧愤成疾,七月,临终前仍三呼“过河!”。

    有《宗忠简公集》传世。宗泽东京保卫战是两宋之际以宗泽等抗战派将领为首的宋朝军民抗击金军侵略、保卫首都开封的重要战争。宗泽虽未能实现驱逐金兵,收复失地,恢复宋王朝大一统的宏愿,但他坐镇抗金前哨的开封,阻止并粉碎了金兵的大举进犯,保卫了南宋王朝的半壁江山。

    扩展资料:

    1、岳飞是历史上有名的孝子。飞把母亲姚氏接到军营中后,侍奉唯恐不周,每晚处理好军务,便到母亲处问安。当母亲生病时,岳飞亲尝汤药,跪送榻前,连走路都微声屏气而行,生恐吵扰了母亲的休息。凡遇率军出征,必先嘱咐妻子李娃,好好侍奉母亲。

    2、文天祥被押解到柴市口刑场的那天。监斩官问他:“丞相还有甚么话要说?回奏还能免死。”文天祥喝道:“死就死,还有甚么可说的!”他又问监斩官:“哪边是南方?”有人给他指了方向,文天祥向南方跪拜,说:“我的事情完结了,心中无愧了!”

    3、戚家军因为戚继光从而得名,是明朝的一支很有名气的军队,戚家军赖以成名的,是严明的军纪,职业化的训练水平,东亚最先进的装备,百战百胜的战绩和高达十余万级的斩级记录。被誉为“16至17世纪东亚最强军队” 。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_民族英雄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娜快之轻沙溪1W
    2011-09-08
    知道答主
    回答量:1
    采纳率:0%
    帮助的人:1652
    展开全部
    编辑本段精忠报国——岳飞
      [1]岳飞,字鹏举,北宋崇宁二年二月十五日(公元一一0三年三月二十四日)生于相州汤阴县永和乡(今河南省汤阴县程岗村)。绍兴十年(1140年)夏,金人撕毁和约南侵,岳飞奋起抗战,岳家军神勇无比,令金兵闻风丧胆。其大破金兵于蔡州、陈州、颍州,郑州、西京、蒿州、许州、孟州、卫州、怀州、郾城、颍昌府等地,并在郾城大捷、颍昌府大决战中粉碎了“拐子马”、“铁浮图”不可战胜的神话,朱仙镇大捷更是威振敌胆、金兀术叹呼“撼山易、撼岳家军难!” 正当岳飞所向披靡,抗金取得节节胜利之际,宋高宗于绍兴十年七月十七日连下十二道金牌, 强令岳飞班师。 绍兴十一年(1141年)四月二十四日, 秦桧为剪除和谈障碍,指使万俟莴上章诬篾一贯主战的岳飞“谋反”,收买王俊作假证,十月将岳飞父子和部将张宪关进杭州大理寺。绍兴十一年十二月二十九日(1142年1月28日),赵构秦桧以“莫须有”的谋反罪名,将岳飞父子和张宪诬害,岳飞宁死不屈,临刑前挥笔写下 “天日昭昭,天日昭昭”八个大字。   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编辑本段英勇献身,义无反顾——宋末三杰
      张世杰(?——1279年),宋朝大将,民族英雄。父亲因犯金国法律而逃到宋地。德祐二年(1276年),临安沦陷时,5岁的小皇帝宋恭帝被俘,他与陆秀夫带着宋朝二王(益王赵昰、卫王赵昺)出逃。后来刚满7岁赵昰即位为皇帝,是为宋端宗,定年号“景炎”。端宗即位后对张世杰甚是重用。张世杰并没有辜负端宗皇帝的希望,多次指挥宋军抵御元朝军队的猛攻,景炎三年(1278年)10岁的端宗溺水而死,他的弟弟卫王赵昺登基做皇帝,改元“祥兴”。赵昺下诏让张世杰做太傅(皇帝的老师)。张世杰奉命死守帝都厓山,另外还下令百姓大兴土木,为太后、皇帝修建行宫,还利用打仗空余的机会教赵昺识字。赵昺也很听话,张世杰说什么他就做什么。祥兴二年(1279年),元军大举进攻赵昺小朝廷,张世杰率军抵抗,大败。眼看国家就要灭亡,他准备接回赵昺组织突围。不想丞相陆秀夫早已背负8岁的幼帝昺跳海而死。张世杰知道后哭曰:“吾先立一君,不想身亡;复立一君,此君亦亡,这可如何是好!”不久,他就因浪大被淹死了。   文天祥(1236—1283),汉族,吉州庐陵(今江西吉安)人,原名云孙,字履善,又字宋瑞,自号文山,民族英雄。著《文山全集》,名篇有《正气歌》《过零丁洋》。宋理宗宝佑时进士。官至丞相,封信国公。临安危急时,他在家乡招集义军,坚决抵抗元兵的入侵。后不幸被俘,在拘囚中,大义凛然,终以不屈被害。他晚年的诗词,反映了他坚贞的民族气节和顽强的战斗精神。风格慷慨激昂,苍凉悲壮,具有强烈的感染力。有《文山先生全集》、《文山乐府》。   陆秀夫(1236—1279)南宋抗元名臣,民族英雄。汉族,字君实,楚州盐城长建里(今属江苏建湖)人。宝佑进士。初为李庭芝幕僚,后官礼部侍郎等职。临安失守后至福州,与张世杰等立赵昰为帝。昰死,又拥赵昺,奉帝居厓山(今广东新会南),任左相,继续组织抗元。祥兴二年(1279年)为元军所败,负帝投海而亡。有《陆忠烈公遗集》。 李庭芝任淮东制置使,又辟任他做参议官。宋恭帝德祐元年(1275),元兵沿江东下,扬州形势紧张,僚属大多逃散,陆秀夫等数人坚守本职,毫不动摇。李庭芝把他推荐给朝廷,乃调往临安。德祐二年,任礼部侍郎。太皇太后率宋恭帝投降后,他和将领苏刘义等退至温州。不久,与陈宜中、张世杰等在福州立益王为帝,重建宋廷,任端明殿学士、签书枢密院事。元兵入福建,宋君臣乘海船南走广东。次年,广州降元,宋廷迁至井澳(今广东中山县南大横琴岛下),陈宜中逃往占城(今越南中南部)。景炎三年(1278)初,赵昰死,群臣多欲散去,陆秀夫勉励群臣,再立八岁的卫王赵昺为帝,改元祥兴,迁居崖山(今广东新会南海中)。陆秀夫任左丞相,与张世杰同执朝政。祥兴二年(1279年,元至元十六年),元张弘范攻崖山,宋军大败。陆秀夫对赵昺说:“德祐皇帝辱已甚,陛下不可再辱。”毅然负帝跳海牺牲。有《陆忠烈集》传世。
    编辑本段八十日带发效忠——抗清三公
      抗清三公 :指明末率领江阴十万百姓抵抗清军的三位主要领导人:阎应元、陈明遇、冯厚敦。   阎应元(?-1645)崇祯末年任江阴典史,明末北直通州人,字丽亨,民族英雄。   陈明遇(?—1645)崇祯末年任江阴典史,明末浙江上虞人,民族英雄。   冯厚敦(?—1645)崇祯末年任江阴训导,民族英雄。 江阴抗清三公
    1645年夏江阴人民为抵制清朝剃发令,在抗清三公等人领导下进行了前后长达81天之久的斗争,故被称为“江阴八十一日”。 以江阴抗清三公为代表的江阴士民抗击清军的英雄事迹,在中华反侵略史上留下了光彩夺目的一页。在此战役中,清军折损三个王爷,大将十八名;参加攻城的还有后来晋封为亲王的博洛(伪端重亲王)和尼堪(伪敬谨亲王)、伪恭顺王孔有德;清兵二十四万大军携二百多门大炮围城,一共损失的士兵有七万五千余人。江阴方面,守城八十一日,城内死九万七千余人,城外死伤七万五千余人,全城无一人投降。   城破时,阎应元坐在东城敌楼,要了一枝笔,在门上写道:   “八十日带发效忠,表太祖十七朝人物;十万人同心死义,留大明三百里江山。”   值得一提的是,战役中有一江阴无名女子,在殉国前题诗:   “雪嘴白骨满疆场,万死孤忠未肯降;寄语行人休掩鼻,活人不及死人香。”   明末乙酉抗清后,江阴获“义城”之名。江阴人民立“忠邦峰”,怀念保邦死难者。战后,为了安抚江阴百姓,满清统治者采取了怀柔政策,乾隆在乙酉守城战131年后,对抗清三公——阎应元、陈明遇、冯厚敦,分别赐谥“忠烈”、“烈愍”、“节愍”。 [2]
    编辑本段不卑不亢,流传万世——史可法
      史可法(1601年~1645年)明末政治家,军事家。字宪之,又字道邻,汉族,祥符人(今河南开封祖籍顺天府大兴县(今北京),东汉溧阳侯史崇第四十九世裔孙,其师为左光斗。明南京兵部尚书东阁大学士,因抗清被俘,不屈而死,是我国著名的民族英雄。南明朝廷谥之忠靖。清高宗追谥忠正。顺治二年(1645年)5月10日,清豫亲王多铎兵围扬州,史可法传檄诸镇发兵援救,刘泽清北遁淮安,仅刘肇基等少数兵至,防守见绌。此时多尔衮劝降,史可法致《复多尔衮书》拒绝投降。《复多尔衮书》:“今逆贼未服天诛,谍知卷上西秦,方图报复。此不独本朝不共戴天之恨,抑亦贵国除恶未尽之忧。伏乞坚同仇之谊,全始终之德;合师进讨,问罪秦中;共枭逆贼之头,以泄敷天之愤。则贵国义闻,炤耀千秋,本朝图报,惟力是视。”不卑不亢,流传万世。
    编辑本段抗金英雄——宗泽
      宗泽(1060~1128) 中国北宋末、南宋初抗金名臣。刚直豪爽,沉毅知兵。进士出身,历任县、州文官,颇有政绩。宗泽在任东京留守期间,曾20多次上书高宗赵构,力主还都东京,并制定了收复中原的方略,均未被采纳。他因壮志难酬,忧愤成疾,七月,临终前仍三呼“过河!”。有《宗忠简公集》传世。宗泽东京保卫战是两宋之际以宗泽等抗战派将领为首的宋朝军民抗击金军侵略、保卫首都开封的重要战争。   宗泽虽未能实现驱逐金兵,收复失地,恢复宋王朝大一统的宏愿,但他坐镇抗金前哨的开封,阻止并粉碎了金兵的大举进犯,保卫了南宋王朝的半壁江山。在抗金卫国的斗争中,宗泽高举抗金大旗,依靠广大军民,坚决抵抗金兵,反对妥协投降,不仅战绩辉煌,功勋卓著,还高瞻远瞩地提出了联合被奴各民族共同抗金,国内各民族及其政权间和平相处的主张,充分反映了各族人民的共同心愿,完全符合中华民族发展的必然趋势,不愧为我国历史上的民族英雄。
    编辑本段要留清白在人间——于谦
      
    于谦(1398年5月13日─1457年2月16日),字廷益,号节庵,汉族,明代名臣,民族英雄。官至少保,世称于少保。祖籍考城(今民权县),故里在今民权县程庄乡于庄村。于谦的曾祖于九思在元朝时离家到杭州做官,遂把家迁至钱塘太平里,故史载于谦为浙江钱塘人。于谦与岳飞、张煌言并称“西湖三杰”。另有新编历史剧越剧剧目以此为名。
    编辑本段万里勤王——秦良玉
      
    秦良玉(1574~1648年) ,字贞素。明朝末期战功卓著的民族英雄、女将军、军事家、抗清名将。四川忠州(今属重庆忠县)人。曾率军参加过平播、援辽、平奢、勤王、抗清、讨逆(张献忠)诸役,战功彪炳。累功至明朝的光禄大夫、忠贞侯、少保、太子太保、太子太傅、四川招讨使、中军都督府左都督、镇东将军、四川总兵、提督、一品诰命夫人。   《明史》·秦良玉本传记载到:“良玉为人饶胆智,善骑射,兼通词翰,仪度娴雅。而驭下严峻,每行军发令,戎伍肃然。所部号白杆兵,为远近所惮。”   秦良玉一生戎马40余年,足迹遍及长城内外、大江南北、云贵高原、四川盆地。秦良玉是中国历史上唯一单独载入正史·将相列传(非列女传)的巾帼英雄。唯一凭战功封侯的女将军。为数不多的文武双全女子。郭沫若曾撰文赞誉秦良玉:“像她这样不怕死不爱钱的一位女将,在历史上毕竟是很少的”。北京宣武门四川营胡同就是她北上勤王屯兵遗址(门上刻“蜀女界伟人秦少保驻兵遗址”十二大字)。
    编辑本段精忠报国——岳飞
      [1]岳飞,字鹏举,北宋崇宁二年二月十五日(公元一一0三年三月二十四日)生于相州汤阴县永和乡(今河南省汤阴县程岗村)。绍兴十年(1140年)夏,金人撕毁和约南侵,岳飞奋起抗战,岳家军神勇无比,令金兵闻风丧胆。其大破金兵于蔡州、陈州、颍州,郑州、西京、蒿州、许州、孟州、卫州、怀州、郾城、颍昌府等地,并在郾城大捷、颍昌府大决战中粉碎了“拐子马”、“铁浮图”不可战胜的神话,朱仙镇大捷更是威振敌胆、金兀术叹呼“撼山易、撼岳家军难!” 正当岳飞所向披靡,抗金取得节节胜利之际,宋高宗于绍兴十年七月十七日连下十二道金牌, 强令岳飞班师。 绍兴十一年(1141年)四月二十四日, 秦桧为剪除和谈障碍,指使万俟莴上章诬篾一贯主战的岳飞“谋反”,收买王俊作假证,十月将岳飞父子和部将张宪关进杭州大理寺。绍兴十一年十二月二十九日(1142年1月28日),赵构秦桧以“莫须有”的谋反罪名,将岳飞父子和张宪诬害,岳飞宁死不屈,临刑前挥笔写下 “天日昭昭,天日昭昭”八个大字。   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编辑本段英勇献身,义无反顾——宋末三杰
      张世杰(?——1279年),宋朝大将,民族英雄。父亲因犯金国法律而逃到宋地。德祐二年(1276年),临安沦陷时,5岁的小皇帝宋恭帝被俘,他与陆秀夫带着宋朝二王(益王赵昰、卫王赵昺)出逃。后来刚满7岁赵昰即位为皇帝,是为宋端宗,定年号“景炎”。端宗即位后对张世杰甚是重用。张世杰并没有辜负端宗皇帝的希望,多次指挥宋军抵御元朝军队的猛攻,景炎三年(1278年)10岁的端宗溺水而死,他的弟弟卫王赵昺登基做皇帝,改元“祥兴”。赵昺下诏让张世杰做太傅(皇帝的老师)。张世杰奉命死守帝都厓山,另外还下令百姓大兴土木,为太后、皇帝修建行宫,还利用打仗空余的机会教赵昺识字。赵昺也很听话,张世杰说什么他就做什么。祥兴二年(1279年),元军大举进攻赵昺小朝廷,张世杰率军抵抗,大败。眼看国家就要灭亡,他准备接回赵昺组织突围。不想丞相陆秀夫早已背负8岁的幼帝昺跳海而死。张世杰知道后哭曰:“吾先立一君,不想身亡;复立一君,此君亦亡,这可如何是好!”不久,他就因浪大被淹死了。   文天祥(1236—1283),汉族,吉州庐陵(今江西吉安)人,原名云孙,字履善,又字宋瑞,自号文山,民族英雄。著《文山全集》,名篇有《正气歌》《过零丁洋》。宋理宗宝佑时进士。官至丞相,封信国公。临安危急时,他在家乡招集义军,坚决抵抗元兵的入侵。后不幸被俘,在拘囚中,大义凛然,终以不屈被害。他晚年的诗词,反映了他坚贞的民族气节和顽强的战斗精神。风格慷慨激昂,苍凉悲壮,具有强烈的感染力。有《文山先生全集》、《文山乐府》。   陆秀夫(1236—1279)南宋抗元名臣,民族英雄。汉族,字君实,楚州盐城长建里(今属江苏建湖)人。宝佑进士。初为李庭芝幕僚,后官礼部侍郎等职。临安失守后至福州,与张世杰等立赵昰为帝。昰死,又拥赵昺,奉帝居厓山(今广东新会南),任左相,继续组织抗元。祥兴二年(1279年)为元军所败,负帝投海而亡。有《陆忠烈公遗集》。 李庭芝任淮东制置使,又辟任他做参议官。宋恭帝德祐元年(1275),元兵沿江东下,扬州形势紧张,僚属大多逃散,陆秀夫等数人坚守本职,毫不动摇。李庭芝把他推荐给朝廷,乃调往临安。德祐二年,任礼部侍郎。太皇太后率宋恭帝投降后,他和将领苏刘义等退至温州。不久,与陈宜中、张世杰等在福州立益王为帝,重建宋廷,任端明殿学士、签书枢密院事。元兵入福建,宋君臣乘海船南走广东。次年,广州降元,宋廷迁至井澳(今广东中山县南大横琴岛下),陈宜中逃往占城(今越南中南部)。景炎三年(1278)初,赵昰死,群臣多欲散去,陆秀夫勉励群臣,再立八岁的卫王赵昺为帝,改元祥兴,迁居崖山(今广东新会南海中)。陆秀夫任左丞相,与张世杰同执朝政。祥兴二年(1279年,元至元十六年),元张弘范攻崖山,宋军大败。陆秀夫对赵昺说:“德祐皇帝辱已甚,陛下不可再辱。”毅然负帝跳海牺牲。有《陆忠烈集》传世。
    编辑本段八十日带发效忠——抗清三公
      抗清三公 :指明末率领江阴十万百姓抵抗清军的三位主要领导人:阎应元、陈明遇、冯厚敦。   阎应元(?-1645)崇祯末年任江阴典史,明末北直通州人,字丽亨,民族英雄。   陈明遇(?—1645)崇祯末年任江阴典史,明末浙江上虞人,民族英雄。   冯厚敦(?—1645)崇祯末年任江阴训导,民族英雄。 江阴抗清三公
    1645年夏江阴人民为抵制清朝剃发令,在抗清三公等人领导下进行了前后长达81天之久的斗争,故被称为“江阴八十一日”。 以江阴抗清三公为代表的江阴士民抗击清军的英雄事迹,在中华反侵略史上留下了光彩夺目的一页。在此战役中,清军折损三个王爷,大将十八名;参加攻城的还有后来晋封为亲王的博洛(伪端重亲王)和尼堪(伪敬谨亲王)、伪恭顺王孔有德;清兵二十四万大军携二百多门大炮围城,一共损失的士兵有七万五千余人。江阴方面,守城八十一日,城内死九万七千余人,城外死伤七万五千余人,全城无一人投降。   城破时,阎应元坐在东城敌楼,要了一枝笔,在门上写道:   “八十日带发效忠,表太祖十七朝人物;十万人同心死义,留大明三百里江山。”   值得一提的是,战役中有一江阴无名女子,在殉国前题诗:   “雪嘴白骨满疆场,万死孤忠未肯降;寄语行人休掩鼻,活人不及死人香。”   明末乙酉抗清后,江阴获“义城”之名。江阴人民立“忠邦峰”,怀念保邦死难者。战后,为了安抚江阴百姓,满清统治者采取了怀柔政策,乾隆在乙酉守城战131年后,对抗清三公——阎应元、陈明遇、冯厚敦,分别赐谥“忠烈”、“烈愍”、“节愍”。 [2]
    编辑本段不卑不亢,流传万世——史可法
      史可法(1601年~1645年)明末政治家,军事家。字宪之,又字道邻,汉族,祥符人(今河南开封祖籍顺天府大兴县(今北京),东汉溧阳侯史崇第四十九世裔孙,其师为左光斗。明南京兵部尚书东阁大学士,因抗清被俘,不屈而死,是我国著名的民族英雄。南明朝廷谥之忠靖。清高宗追谥忠正。顺治二年(1645年)5月10日,清豫亲王多铎兵围扬州,史可法传檄诸镇发兵援救,刘泽清北遁淮安,仅刘肇基等少数兵至,防守见绌。此时多尔衮劝降,史可法致《复多尔衮书》拒绝投降。《复多尔衮书》:“今逆贼未服天诛,谍知卷上西秦,方图报复。此不独本朝不共戴天之恨,抑亦贵国除恶未尽之忧。伏乞坚同仇之谊,全始终之德;合师进讨,问罪秦中;共枭逆贼之头,以泄敷天之愤。则贵国义闻,炤耀千秋,本朝图报,惟力是视。”不卑不亢,流传万世。
    编辑本段抗金英雄——宗泽
      宗泽(1060~1128) 中国北宋末、南宋初抗金名臣。刚直豪爽,沉毅知兵。进士出身,历任县、州文官,颇有政绩。宗泽在任东京留守期间,曾20多次上书高宗赵构,力主还都东京,并制定了收复中原的方略,均未被采纳。他因壮志难酬,忧愤成疾,七月,临终前仍三呼“过河!”。有《宗忠简公集》传世。宗泽东京保卫战是两宋之际以宗泽等抗战派将领为首的宋朝军民抗击金军侵略、保卫首都开封的重要战争。   宗泽虽未能实现驱逐金兵,收复失地,恢复宋王朝大一统的宏愿,但他坐镇抗金前哨的开封,阻止并粉碎了金兵的大举进犯,保卫了南宋王朝的半壁江山。在抗金卫国的斗争中,宗泽高举抗金大旗,依靠广大军民,坚决抵抗金兵,反对妥协投降,不仅战绩辉煌,功勋卓著,还高瞻远瞩地提出了联合被奴各民族共同抗金,国内各民族及其政权间和平相处的主张,充分反映了各族人民的共同心愿,完全符合中华民族发展的必然趋势,不愧为我国历史上的民族英雄。
    编辑本段要留清白在人间——于谦
      
    于谦(1398年5月13日─1457年2月16日),字廷益,号节庵,汉族,明代名臣,民族英雄。官至少保,世称于少保。祖籍考城(今民权县),故里在今民权县程庄乡于庄村。于谦的曾祖于九思在元朝时离家到杭州做官,遂把家迁至钱塘太平里,故史载于谦为浙江钱塘人。于谦与岳飞、张煌言并称“西湖三杰”。另有新编历史剧越剧剧目以此为名。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jkl10101
    2011-09-19 · TA获得超过1255个赞
    知道答主
    回答量:67
    采纳率:0%
    帮助的人:38.1万
    展开全部
    1103年,岳飞生于相州汤阴(今河南汤阴)一个农家,出生之时有大鸟飞鸣掠过屋顶,故取名飞、字鹏举。少时家贫,日间耕田割草,晚上以柴照明念书习字,尤喜读兵书。岳飞体魄强健、寡言淳厚、刚直义气且勇力过人,十几岁已能拉300斤硬弓、960斤腰弩,能左右开弓射箭,枪法“一县无敌”。

    岳飞20岁入伍,投奔真定(今河北正定)安抚使,但不久因父丧回乡,两年后,再投河东路平定军。1126年,金军攻汴京,朝廷风雨飘摇,钦宗弟赵构以“天下兵马大元帅”名义招募义勇民兵,岳飞投其帐下,因率百骑斩杀金军几千有功,被升为秉义郎。

    不久,赵构改派岳飞至老将宗泽麾下,赴澶州援救汴京,自己却视望不前,待金军1127年4月攻入汴京将徽、钦二宗及后妃、大臣等三千人和无数财宝掳走北归后遂于南京应天府(今河南商丘)即位,是为宋高宗。高宗任命宗泽为开封知府兼东京留守,听信宠臣黄潜善等劝说,反“战”而主和。岳飞上书怒斥议和力主回击,反被以“越职”罪免去职务。

    三个月后,岳飞投奔河北路招抚使张所,颇受赏识,曾在王彦统辖下抗金,渡河收复新乡。因与王彦不和,转战汴京,再次投奔宗泽,在黄河以南连续战胜金军。次年,曾24次上书高宗请求还都的老将宗泽忧愤成疾,临终三呼“渡河!”而亡,岳飞随接替东京留守的杜充南下,退往建康(今江苏南京市)。1129年冬,金军由兀术(即宗弼,金太祖阿骨打第4子)统率大举南侵,渡江攻入建康。高宗辗转逃往海上,仅率臣八九人,乘楼船飘泊于温州、台州一带。

    岳飞奉命收复建康,先率部在城南牛头山埋伏,深夜派百名黑衣战士混入敌营,使金军于梦中,互相残杀,又伺机捕捉敌人哨兵,获知敌北撤路线,火速赶往静安镇,横刀跃马冲入敌军,往来翻飞击毙敌军无数,乘胜进驻建康后,升任通(今江苏南通)、泰(今江苏泰州)镇抚使。岳飞由此崭露头角。

    1130年,金扶植汉奸刘豫割据河南、淮北建立伪齐政权,使其牵制南宋以缓和宋对金的直接威胁。放回降臣原宋御史中丞秦桧,让他劝诱高宗称臣行南北分治。同时由兀术率主力征服川、陕,以断南宋兵粮之援。

    南宋相应在江淮之间有防,派岳飞防守江州(今江西九江)至江陵(今湖北江陵)一线,岳飞先平定叛军、游寇及农民起义,收编精兵,以后三次主动出击大获全胜。

    第一次在1134年,岳飞率军从江州出征,收复伪齐占领的襄阳等六州之地。在随州(今湖北随县)岳飞的16岁长子岳云,手握各重80斤的铁锤力夺头功。在襄阳,岳飞慧眼识破敌人以骑兵布防江岸,以步兵摆阵阔野的破绽,令部将以手持长枪的步兵攻敌骑兵,使其阵脚大乱,互相争挤夺路,落入江中。又以骑兵将敌步兵杀得丢盔卸甲,击溃伪齐主力。仅三个月即顺利收复六州,保住了长江中游,打通了通往川陕之路,扭转了南宋的被动局面,增强了军民抗敌的勇气和信心。32岁的岳飞被破例提升为清远节度使,又进封武昌郡开国侯,享受刘光世、韩世忠、张俊同等的宋朝最高殊荣。

    由于高宗严令不得越界追敌扩大事态,岳飞只得率军回鄂州(今湖北武昌)驻防,期盼着“何日请缨提劲旅,一鞭直渡清河洛。”年底,金、齐联军进逼庐州(今安徽合肥),高宗“御札”岳飞东下解围。牛皋等13骑先遣,略展“岳”字旗,已使敌军心动摇,待援军赶到又追杀敌军30余里,以至百里外的兀术大营也闻风北逃。

    1135年夏,岳飞率军镇压洞庭湖地区杨么起义,被朝廷封为开国公。岳家军由于收编起义军人数猛增。次年,岳家军第二次北上出击,收复洛阳西南险要之地,夺取烧毁伪齐粮秣,逼近黄河。因朝廷不供军粮,功败垂成。虽升职太尉,壮志难酬,填《满江红 》抒怀:

    “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
    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
    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靖康耻,犹未雪;
    臣子恨,何时灭?
    驾长车,踏破贺兰山阙。
    壮士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 1137年,金下令取消节节败退的伪齐,以归还河南、陕西为条件诱使南宋议和称臣纳贡。1139年元旦,秦桧代高宗向金使跪拜称臣、接受金朝皇帝诏书,达成和议。岳飞坚决反对,上表称“和好不可恃”,并四次奏辞因和议而赏封给他的官衔,遭秦桧忌恨。

    果然,金军于1140年5月撕毁和约,四路伐宋。高宗大惊失色,不得不下令各军分别抵抗。岳飞第三次出击,令所部一支分路进攻河南,一支重返河北,自己率主力从正面向汴京推进。40多天,先后收复陈州(今河南淮阳)等重镇,从三面形成对汴京的包围圈。7月初,岳飞以少数轻骑驻守郾城,每天派小股人马向金军挑战。兀术由小路进军至城北20里处与岳家军相遇。

    岳飞命岳云先闯敌阵,苦战几十回合,获胜。兀术遂以有“常胜军”之称的“铁塔兵”、“拐子马”袭来。“铁塔兵”是金兀术侍卫亲军,由三千余头戴双层铁盔、身披重甲的骑兵组成,每推进一段,后面便置障碍,只能前进不能后退。正面冲锋时,犹如一道铁墙。左右两翼配备轻骑兵一万五千,常在战斗最激烈时突然出击,称“拐子马”。待敌军临近,岳飞指挥经过专门训练的步兵手持“麻扎刀”和大斧专砍马腿,使敌马翻人仰不得前进。从午后直战至天黑,金军大败。

    接着,在郾城附近连战连捷。在颖昌(今河南许昌)再杀退兀术的十万步兵和三万骑兵。金军全线崩溃,副帅毙命,兀术败逃。岳飞上书高宗:此乃“陛下中兴之机,金贼必亡之日”。并亲率岳家军追抵朱仙镇,距汴京仅45里,与义军配合将兀术围困在汴京,派猛将率500精骑与十万金军对阵。

    兀术哀叹:“自我起兵北方以来,没有象今天这样失败过。”岳飞决心乘胜渡河收复河北,激励部将:“直捣黄龙府,与诸君痛饮耳!”然而,高宗慑于岳飞震主之威,听信秦桧奏言,“令岳飞暂且班师”,下令各路大军一律撤回原驻地。岳飞锐意北伐,上奏道:“豪杰向风,士卒用命,时不再来,机难轻失。”高宗借口“孤军不可久留”,一天催发12道金牌(即一尺长朱漆金字木牌),日行四五百里。岳飞涕泪交流,痛心疾首,大放悲声:“十年之功,废于一旦!”被迫撤军。

    此后,兀术提出“必杀飞,始可和”的条件。高宗于1141年一举剥夺韩世忠、张俊、岳飞的兵权,解散其军队。诏岳飞赴临安(今浙江杭州)任枢密使。不久秦桧又唆使右谏议大夫万俟以居功颓惰弹劾岳飞,使罢官出朝。再诬陷岳飞与岳云及部将张宪谋反,将岳飞逮捕入狱,由高宗亲自审理此案。审讯中御史中丞何铸被岳飞背上由老母亲手刺上的“精忠报国”四个大字深深感动,转而为岳飞鸣冤,朝廷改由万俟接任审理。同年底,宋金议和,规定;宋金以东起淮水,西至大散关(今陕西宝鸡西南)为界;南宋每年向金纳贡银绢各25万匹两;南宋称臣,且“世世子孙谨守臣节”。

    1142年1月,岳飞被以“莫须有”(即或许有)罪赐死,岳飞手书:“天日昭昭,天日昭昭?”后,将毒酒一饮而尽,时年39岁。

    岳飞死后,全家被抄,五子中除岳霖被人收养,余皆或充军岭南,或逃往湖广。甚至下属也被株连罢免或处死。直至高宗退位,孝宗为鼓士气,平民愤。才追复岳飞官职,将其遗骸依礼迁葬于西湖栖霞岭下。宁宗时,追封岳飞为“鄂王”;立岳庙。

    岳飞一生俭朴,不置田产,不积私财,不为后代钻营利禄。用兵,一反出征前先授大将阵图,由皇帝遥控的成制,岳飞认为按图布阵是用兵的常法,但用好的关键则是将领审时度势以变制。岳飞治军严谨,纪律严明。人称:“冻死不拆屋,饿死不掳掠”。“撼山易,撼岳家军难”。打仗时他身先士卒,与土兵共甘苦,从不居功自傲,赢得了历代人民崇敬和同情。关于岳飞的传说不仅很多,而且流传的形式也多种多样。在一些地方人们将油条称为“油炸烩(音同桧)儿”。人们在杭州岳飞墓前铸造了秦桧夫妇等四个铁人,造象为双手反剪面,向岳坟跪着,墓阙上悬联:“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收起 更多回答(26)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