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亚的历史由来
1、“三亚”因三亚河(古名临川水)有三亚东西二河至此会合三亚市国际旅游形象标志三亚市国际旅游形象标志,成“丫”字形,故取名“三亚”。
2、根据考古材料,最迟在1万年前,海南岛就开始了人类的活动。秦始皇时期设置的南方三郡,崖州就是其中之一的象郡。西汉元封元年(前110年),序列于中国版图。隋大业六年(610),朝廷析海南岛的西南部地区,在临振县的基础上,设立临振郡。
3、唐武德五年(622)改临振郡为振州,下增设临川县;贞观二年(628)析出延德县的一部分增设吉阳县。明洪武元年(1368)改吉阳军为崖州;正统四年(1439)废宁远县名,其政区直接并入崖州。
4、1950年4月,崖县解放,成立县人民政府。1954年10月,中共崖县县委、县政府及直属机关从崖城搬到三亚。1961年5月,改三亚镇。1962年11月,三亚镇和三亚公社合并。1987年9月26日,国务院批准三亚市升格为地级市。12月30日,三亚地级市正式成立,挂牌办公。
扩展资料:
人口组成
三亚市陆地总面积1919.58平方千米,海域总面积6000平方千米。东西长91.6千米,南北宽51公里,下辖四个区。2018年,全市年末户籍人口614647人,聚居了汉族、黎族、苗族等20多个民族。
所获荣誉
三亚是具有热带海滨风景特色的国际旅游城市 ,又被称为“东方夏威夷”。 2016年6月14日,中国科学院对外发布《中国宜居城市研究报告》,三亚宜居指数在全国40个城市中位居第三。 2016年9月,三亚入选“中国地级市民生发展100强。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三亚

2024-05-28 广告
2.三亚,黎语读da a,发音为a的黎语只有指人名或乌鸦,直译是“乌鸦田或a的田地”。这片地方称为田不足为奇,这里过去就有一大片盐田和稻田,连这里的黎族村庄也叫下洋田,这是不争的事实。还有另一种说法就可能和三亚“市鸟”鹭鸶有姻缘了,三亚每年都有大量的白鹭来过冬,现在已经有很多的人类生活在这里,却还有那么多白鹭飞过来觅食过冬,可以想象,过去这里人烟稀少,那这里岂不是会聚成千上万只鹭鸶、野鸭等禽类动物?场面会有多壮观!因为这里过去曾经是一片滩涂湿地,有大片的红树林。鹭鸶分很多种,有白鹭、夜鹭、灰鹭、苍鹭,还有全身黑色型的小白鹭,个头,颜色和乌鸦相近。以前生活在这里的黎族人民不可能都知道这些鸟类的学名,也分不清,所以习惯上也会把类似的鸟类统称。现在还有一些黎族老人把白鹭称做白鸭,而“鹭”“鸭”和“亚”本地话发音接近。所以,“三亚”也有可能是指“鹭鸶的田地”“鹭鸶的天堂”。果真如此的话,三亚又多了一个“鹭城”之称!
总之,三亚的许多地名与当地的少数民族语言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我们不应该忽略这样的事实
3.三亚周边分布着一些黎族村寨:临春、下洋田、鹿回头、欧家园、红郊、东岸等。黎族没有本民族文字,当地黎语所称的一些地名经常会在前边加“luo”或 “da、na” ,黎语分五个支系,各自的发音有所区别,音译成汉语(海南方言)便会出现不同的“版本”。比如译成:落(落笔洞),鹿(鹿回头),六(六盘、六道),罗(罗蓬、罗郁、海罗、安罗)等;当地的黎族人民把田地称为“da 或na”,音译成海南话就是“三、那、扎或什”,在海南岛的民族地区,我们不难发现有很多以“三、那、扎、什”字为冠的地名或此类发音的黎族地区,大多用在村名,比如:崖城镇有三公里、三更、三陵、三美、三毛;天涯镇有那会、那练、那抗、那受、扎盆;凤凰镇有三用、三单、三孟、三吉、三翁、三半、三清白、三盆、三母洞、扎南;田独镇有三公、三朗、三龙、甘什;海棠湾镇有三灶、什簇;其他市县的如:保亭有三道、三弓、什道、什胜、什奋、什邱、什玲、什那、打丘(打球),什群(打准),什月(打月),什龙(打龙)、大本;五指山有通什、格什;琼中有什晏、什乃、什插、什运````。
4.三亚只是个地名,曾用于村、河、港、市命名,其来历又与几十公里外的宁远河、藤桥河、大毛水、龙江水扯上什么关系?况且历史上三亚并非管辖这些地区。当时的州治所在地在如今的崖城,所管辖的地域比现在大的多。早在秦朝就序列于中国版图,属当时南方三郡中的象郡,此后其建置先后演变为:珠崖郡、临振县、临振郡、振州、崖州(宋)、珠崖军、吉阳军、崖州(明)等。清光绪三十一年,升崖州为直隶州,领万安、陵水、昌化、感恩四县。民国元年废直隶州,设崖县。1954年,崖县县治从崖城迁至三亚。1958年与保亭、陵水及万宁牛漏地区合并为崖县(大县),1959、1961年先后分开,崖县保留现辖区域。1984年5月,撤销崖县,以崖县行政区设立三亚市(县级)。1987年9月,三亚市升格为地级市。
“东西两河流入大海处形状呈‘丫’字形”,那又为何称为“三丫”?翻开三亚地图一看更觉得奇怪,何来“丫”字型?而实际上,本地方言“丫”和“亚”的发音完全不同,所谓的同音指的是"海南普通话",并非当地方言。这种说法很勉强,经不起推敲,显然站不住脚。古人无法从空中俯瞰,更不会知道这么一大片的地方和“丫”字有什么关系?

三亚是中国最南部的滨海旅游城市。其因三亚河(古名临川水)有三亚东西二河至此会合,成“丫”字形(普遍这么说,在此不作探究),故取名“三亚”。
三亚历史悠久,秦始皇时期设置的南方三郡,崖州就是其中之一的象郡。汉代在现在的三亚市崖城镇设立了珠崖郡治,隋设临振郡,唐代改为振州。宋代成为我国最南端的地级规模的州郡。其建置演变先后为:临振县、临振郡、振州、崖州(宋)、珠崖军、吉阳军、崖州(明)等。因其远离帝京、孤悬海外,自古以来三亚一直被称为“天涯海角”。三亚古称崖州,也称鹿城,源远流长,文化多姿多彩。天涯海角、大小洞天、崖州古城、落笔洞三亚古人类遗址等都蕴涵着丰厚的历史文化。唐代宰相韩瑗、名僧鉴真,宋代名相赵鼎、大臣胡铨和纺织家黄道婆等先后来过崖州,对本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和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1987年9月26日,国务院批准三亚市升格为地级市,三亚城市建设和旅游业有了更快的发展。
三亚是我国唯一的热带滨海旅游城市,境内汇集了阳光、海水、沙滩、气候、森林、动物、温泉、岩洞、田园、风情十大风景资源。三亚旅游资源得天独厚,是海南省风景名胜最多而又最密集的地方,在约两百公里的海岸线上,密布亚龙湾、大东海、鹿回头公园、天涯海角、海山奇观、南山文化旅游区等闻名中外的旅游景点。她不仅具备现代国际旅游五大要素——阳光、海水、沙滩、绿色植被、洁净空气,而且还拥有河流、港口、温泉、岩洞、田园、热带动植物、民族风情等各具特色的旅游资源,在国内外堪称一绝。
亚龙湾古称琊琅湾后称牙龙湾,过去是一处不为人知的荒僻海滩。据清朝光绪26年编纂的《崖州志》记载, “琊琅湾,在榆林港东五十里”,据说“琊琅湾”出自本地黎语,这与这里海湾的沙子有关,琊或琅意为白玉、洁白,形容沙子洁白如玉。因为这里的海湾呈月牙形,后来又被人们称为“牙龙湾”。“亚龙”、“牙龙”都和“琊琅”谐音,但字面含意却大不相同,1992年三亚亚龙湾开发股份有限公司成立,并经国务院批准在此建立亚龙湾国家旅游度假区时,开始统一使用“亚龙湾”的地名,寓意着这块沉睡千年的美丽海湾,将象巨龙一样腾飞而起,光照亚洲。
http://baike.baidu.com/view/5812.htm#4
http://baike.baidu.com/view/79838.htm#2
2013-07-21
近些年来,随着三亚知名度日益提高,前来三亚的游客越来越多。其中不乏对三亚地名由来感兴趣者。笔者日前走访三亚有关人士,并查阅有关方面记载,打听到了当地群众广为认可的说法。
三亚早在西汉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就序列于中国版图。其建置演变先后为:临振县、临振郡、振州、崖州(宋)、珠崖军、吉阳军、崖州(明)等。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升崖州为直隶州,领万安、陵水、昌化、感恩四县。民国元年(1912年)废直隶州,设崖县。1958年,崖县县治从崖城迁至三亚。1984年5月,撤销崖县,以崖县行政区设立三亚市(县级)。1987年11月,三亚市升格为地级市。
三亚陆地总面积1919平方公里,是一个黎、苗、回、汉多民族聚集的地区。三亚市的地貌有山有海有河,北面环山,南面临海。
三亚地名的由来与三亚河的名称紧密相联。三亚市境内有中小河流12条,集雨面积最大的宁远河、藤桥河;其次为三亚河、大茅水、龙江水等。
三亚河,由六罗水、水蛟溪、半岭水三条河组成,以六罗水为主流,发源于三亚市和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交界的中间岭右侧高山南麓,自北向南流,经三亚市区注入三亚港入海,流程28.8公里,流域面积337.02平方公里。
它之所以被称之为三亚河是因为它在靠近入海口处时分成东河、西河,其流入大海处形状呈“丫”字形。此处是个天然良港,后来一些渔民从此上岸,成为城市的起源地。定居这里的人形象地把该河称之为三丫。本地方言“丫”与“亚”同音,后来逐渐被人称之为三亚河。(三亚历史悠久,在明代《正德琼台志》已有“三亚村”、“三亚里”的记载。“三亚”因三亚河(古名临川水)有三亚东西二河至此会合, 成“丫”字形, 故取名“ 三亚)
三亚东邻陵水县,西接乐东县,北毗保亭县,南临南海。陆地总面积1919平方公里,海域总面积6000平方公里,是一个黎、苗、回、汉多民族聚居的地区。
三亚曾是隋朝谯国冼太夫人的“汤沐邑”;唐朝大和尚鉴真漂流登岸和传道讲经之地。
中原衣冠人物之南来,客观上在当地起了敷扬教化的作用,留下了诸多的人文胜迹。
延及宋、元、明时期,三亚的经济已有初步发展,棉纺业居全国领先地位,古代女纺织家黄道婆早年在本地向黎族妇女学习纺织技术。这一时期还涌现了“琼州三星”之一的岭海巨儒钟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