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读书笔记

要求:1、不需要写好词,要写一些好句。2、散文最好是朱自清的,如果不是要写上作者的名字。3、散文读书笔记要写四篇。4、每一篇的字数要达到500字。... 要求:
1、不需要写好词,要写一些好句。
2、散文最好是朱自清的,如果不是要写上作者的名字。
3、散文读书笔记要写四篇。
4、每一篇的字数要达到500字。
展开
xsw19990224
2011-09-11 · TA获得超过266个赞
知道答主
回答量:19
采纳率:100%
帮助的人:13.2万
展开全部
《荷塘月色》
《荷塘月色》写于1927年7月,是一篇写景抒情的散文。作品通过对月下荷塘的描写,抒写作者在政治形势剧变之后,在严酷现实的重压下的苦闷、彷徨和寂寞的心境,表现了作者对黑暗现实的不满面情绪以及对未来美好自由生活的朦胧追求。

《荷塘月色》起句简洁,为排遣心中的郁闷,于是踏着月光向清静的荷塘走去。“心不宁静”是全文的情感线索,它给荷塘、月色染上了不同一般的色彩,也给以后的抒情写景创造了特定的条件。在淡淡的月光下,独处于荷塘世界,感到是个“自由的人”。于是徜徉于荷塘,沉醉于月色,一幅美不胜收的荷塘月色画便呈现在读者面前。作者先鸟瞰月下曲曲折折的荷塘全景,给人以总的印象,然后有层次地从上到下写来,田田的荷叶,美如舞女的裙;荷花零星点缀,姿态万千,如星星熠熠,似明珠乳白;微风送清香,叶动花颤,流水脉脉含情。在这幅画里,作家不满足于对客观景象作静止的摹写,而动静结合,形象地传达出荷塘富有生机的风姿。接着作家着力写月光之美。光是难以捉摸的,作家却借助于景物,创造出一种勾人心魂令人陶醉的意境。那流水一般的月光,倾泻在花和叶上,如“薄薄的青雾”又像“笼着轻纱的梦”既有实写,也有虚写,虚中见实,贴切地表现了朦胧月色下荷花飘忽的姿态。为强化月光效果,作者着力摹写月的投影,如有“参差斑驳”丛生灌木的“黑影”,也有“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而这些“影”又像是“画在荷叶上”,这里光影交错,岸边的树、塘中的荷连结,着意写月色,但处处不忘荷塘,满塘光与影的和谐的旋律,细腻地展现了荷塘月色的令人惊异之美,使人神醉。最后写荷塘四面,着墨较浓的是柳树,写下月下的情景,面对树梢的远山,树缝里的灯光,以及蝉声蛙鼓则是随意点染,只为增加生气,静中有声,浓淡相间地反衬了荷塘的幽静。作者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是片刻的,回到现实立刻又感到重压,心里越发不平静了。文章最后写了作者遥想古代江南采莲胜景,虽不在现实之中,然而借助联想,使荷塘画面扩展,更显清新雅致,同时也表达作者对美好、自由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荷塘月色》的艺术成就是多方面的,首先文章追求的是一种诗情画意之美。作者调动一切艺术手法,着意创造一个诗意盎然、情景交融的境界。作品中满贮诗意的是风采绮丽的荷塘月色。作者层次有序地时而以荷塘为主景,月色为背景,动静结合,运用鲜明的比喻,通感手法,由远及近,从里及外地描绘了月光下荷塘的无边风光。作者时而又以月色为主景,荷塘为背景,别出心裁地虚实为用,浓淡相宜地勾勒了整个荷塘的月夜风采。作者努力挖掘蕴含在大自然中的诗意,让声、光、色、味都透出神韵,共同点染荷塘月色绰约的风情。这样的以景衬情,情景交融的写法,不仅使作品富有诗情画意,也使作品具有情趣美。

精于构思、巧于布局,是《荷塘月色》又一显著特色。作品开头写心情颇不宁静,这是作品抒情线索的缘起,文章以“我”去观赏荷塘为脉络,以人物的行止为线索,全文的写景抒情过程,都是随着作者的脚步和视线的移动逐步深化的。行文中以荷塘、月色为中心,又适当点染周围背景。布局上层次清晰分明,详略得当,疏密相间,自然舒展。

朱自清散文的语言典雅清丽、新颖自然。《荷塘月色》保持了这一持色。朱自清很注重语言的锤炼,且以轻笔淡彩的口语来绘神状态,表情达意。《荷塘月色》中动词与叠字叠词的运用,不仅准确而传神地渲染和强化了诗情画意,而且节奏明朗,韵律协调。富有音乐美。

《匆匆》

现代著名作家朱自清的《匆匆》,细腻地刻画了时间流逝的踪迹,表达了作者对虚度时光感到无奈和惋惜之情。
这篇文章讲的是时间一去不复返,不要虚度光阴。从中我体会到时间就是金钱,联想到了自己已度过了四千六百多个日日夜夜,而这四千六百多个日日夜夜我却干了些什么呢?只有徘徊罢了,只有匆匆罢了。在四千多日的匆匆里,除徘徊外又剩些什么呢?
我记得有这么一句话:“时间最不偏私,给任何人一天都是二十四小时;时间也最偏私,给任何人一天都不是二十四小时。”你是否觉得这句话自相矛盾呢?不,不矛盾,我们都知道一天有二十四小时,这是时间的公平之处,那为什么时间又是偏私的呢?因为这些人随意浪费时间,任凭时间飞快地流逝,一天一事无成,他抛弃了时间,时间也抛弃了他。因此,他的二十四小时是短暂的。而有些人合理安排时间,珍惜时间,不虚度时光,利用时间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并且达到事半功倍的效率,他们用二十四小时做了平常人需要二十五小时,二十六小时,甚至更多的时间才能完成的事情,他们的二十四小时是漫长的,充实的。
朋友,每当你打电脑的时候,日子从键盘上过去,看电视的时候,日子从屏幕里闪去。朋友,人生虽短暂,但细细地算一算,一生中我们有多少时间是用在工作、学习上呢?无论往后生命历程中遇到怎样挫折、怎样的委屈,不要动摇,不必辩解,走你自己的路吧!因为任何动摇包括辩解,都会耗费时间,耗费生命,不要耽搁自己的行程。
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而我们的日子一去不复返。我不禁想起了一句话“浪费别人的时间等于谋财害命,浪费自己的时间等于慢性自杀呀!”同学们,珍惜时间吧!时间就是金钱!就是生命!
 一、《文字有了心性才叫好——项丽敏散文读后感》
    
   在邮局,刚拿到装有《金色湖滩》的盒子,就给她发了短信,说书已收到,谢谢。不一会儿她回复说书是一种问候,收到就好。打开瓦楞纸盒子,看见了《金色湖滩》。说良心话,我不喜欢这本书。不是不喜欢她的文字,而是觉得这本书出得有遗憾——她不应该让这种遗憾发生在她的第一本书里。于是我又在散文天下用评论功能跟她说要是这本书配上你的摄影,那将是美妙绝伦的。她说以后有机会再出一本配有摄影的。
    起始注意她,不是因为她的散文,而是她的摄影。那些清丽的画面,着实勾魂摄魄。再读那摄影下面的文字,真正地觉得了相得益彰这个成语的好处来。我个人一直觉得摄影在重现自然方面要比文字更准确也更直接一些。但是摄影有时摄入的人和自然的相遇是瞬息万变的,还没来得及玩味,那影像就消失了。我们意犹未尽,就再写一些文字,来回忆这消逝的美——诗也好,山水散文也罢——图画配诗文,就像一对恋人徜徉于山水泉林间,默默地美。她开始写的那些散文,大多像散文诗,都是太平湖风物,是她自己与太平湖相遇的感受,有些受美国作家梭罗的影响。美则美矣,但是我觉得有痕迹。就像学了大师的笔法,去野外找大师那样的景致去写生,虽然有她自己的生发和思想,但是还是能够嗅到那夹生的味道。她的变化是从《疯女》开始的。她不再只关注太平湖的风物了,她看见了在其间的人,而她看见的人多多少少都有些异样(或许这就是她从小养成的心、眼光造成的),这从后来的《荒废的后园》也能够看出来。
    《疯女》和《荒废的后园》两篇散文不同于她太平湖山水花草系列的最大好处在于她有了更多的人生关照。“这个疯女,现在还在太平湖的码头上,在票房周围转悠着。对一个景区来说,她的存在确实是有些碍眼。也许过不了几天,她就会被一辆车装走。她对自己的去处是无所谓的,但我希望,那个去处不要离她的家太远,不要让她再也找不到回家的路。”(《疯女》)这是《疯女》的结尾,虽然只是淡淡的一笔,却显现出力拔山兮的力量,这力量来自作者心中的悲悯之情。外在如此平静,像对这个社会的无声控诉。《荒废的后园》本来是一篇好小说的材料,却让她写成了一篇凄婉的散文,从中我仍然读出了那扭曲的爱和人生的无奈。也就是从这两篇文字开始,我觉得她的文字里心性多起来,而慢慢减少的是那些对外在景物的描写。
    最好的文字都是倾诉,哪怕你没有一个倾诉的对象——在感情达到极致时,即使虚拟一个也在所不辞——打开闸门,任洪水奔流。对于书写的人来讲,谁又能管住自己,不让这沉重的闸门开启呢?不能,显然不能:“事实上,我们心里都有一只活着的魔,它总是在我们独自或虚弱时现出形状,让我们不得安生。……\\心里有一只魔,这并不是可怕的事,这说明我们的心不是空荡的,有愿望,或者说对生活还有活生生的爱。我们所要做的就是认清这只魔的来龙去脉——弄清自己拥有的是什么,需要的又是什么。”(《三月书简:不能抛掷的梦想》)她说是魔,实际上她在说欲罢不能的那种心性,而这种心性往往在自己的身体里沉淀了很久,不知在什么时候找到了出口,它凶猛、任性、不管不顾地跑出来。而这时对于一个书写者来讲,只能任由自己的手指在键盘上,或者任由笔尖在一张空白的纸上驰骋。
    《甘棠,甘棠》在她的散文创作中,我觉得是个重大转变,就像从一个花满溪的所在一下子冲进了群峰叠嶂之中。要说这两种景致有什么根本的区别,我觉得最主要的在于心性的不同。一个妖娆、小巧,精致至极,而另一个却显得阔大、粗厉,不斤斤计较。从《甘棠,甘棠》开始,她的风格也从偏向抒情向叙述性语言转变,从表达向呈现转变。好像她突然打通了人与自然之间的界限,语言随之显现出温柔敦厚的安详来。“每天的晌午,耄耄总是坐在剥落了石灰露出黄土芯子的院墙下,和邻居的老太太叨着山上那些先人的旧事,从山上吹过来的风和阳光轻轻附在耄耄的肩上、吻着她多褶的额头,立刻,耄耄的额头有了亮光,先人的形象在耄耄的记忆里一个个起身,气息和容颜通过耄耄细碎的讲述复活过来。”(《甘棠,甘棠》)甘棠的历史附着在老人身上,她就是甘棠的历史,在她断断续续的叙述中,我们仿佛看见了甘棠的善和甘棠的美。虽然在这些美和善后面是甘棠人经历的苦难的生离死别。她每当说道伤心处“总要停下,捏住衣拐抹一下眼角。”(《甘棠,甘棠》),就是这“捏住衣拐抹一下眼角”的看似不经意的一笔,却让一个历经沧桑的老人活灵活现地站立在我们面前。一切都是作者亲历,又仿佛都是虚构和心里暗藏着的她对那一山一水一草一木的热爱。她将耄耄老人当成了甘棠的一个见证,在她笔下耄耄的身影无处不在,也就是说她的所写是现实和历史的交相辉映。该篇文字具有了丝绸揉搓声音里的腐败气息,是南方雨季里的那种霉味儿,同时还让我们感觉到暗藏在丝绸下面的身体从丰盈变成皱纹堆砌的历史感。这些好像全部是耄耄老人牵着作者的手看到的,而我们又通过她的手指看到了烙印下耄耄老人足迹、气味、声音的甘棠街道和小巷。当她描写的如梦般的甘棠慢慢退化成一个象征时,她感到疑惑,同时感到了我们在面对时光时的无奈。也正是这种疑惑和无奈,才使得那附着了时光和祖先体温、幻象的场景、物件,一下子显得那么弥足珍贵。
    爱是一切存在的全部意义——我们是他们的延续,是另一个他们。
      
    从《疯女》、《荒废的后园》到《甘棠,甘棠》,我们发现项丽敏的散文中人物开始变多,言说的故事也变得越来越复杂。从这个角度来看,她开始让自己的心更紧密地贴近社会和人生,而她的文字虚构的成分也越来越大(虚构是心灵的真实),有了小说的质地。《阁楼上的小丫》就是这样一篇文字,她写得随心所欲,真实和虚构的交相辉映让她有了更加自由的发挥空间。她用外在的动作和对话揭开文字里人物的内心,她在贴着她的人物、家庭、温馨、矛盾写。你很难用小说的眼光看待她的文字,她没有照着小说路数写,而是照着自己的心性写。项丽敏的文字有那种清雅顽皮的特质,她的生活或许是悠闲的,总是透露出不紧不慢的劲儿。也许她将她的观察和她的内心压着,不想让它们轻易地被发现,因此她的语言总是行云流水般地淌,不是奔腾,不是泥沙俱下。家庭冲突是有的,有时表现的还很激烈:“那个初夏的中午,父亲和母亲又比赛似的把家里的锅碗给砸了,茶具也砸了,那面印有一枝梅的穿衣镜不幸被茶杯击中,惨叫一声,裂成蛛网。”(《阁楼上的小丫》)
    而这面带有梅花的镜子是小丫最喜欢的:
    “爸,这镜子上面的梅花像活的一样,真好看。”
    “梅花好看,也没有我家小丫好看啊。”父亲看着女儿喜欢的样子,很满足。
    ……  
    镜子碎了,镜子碎了,镜子碎了……小丫缩在阁楼的窗边,脸上挂着泪花。
    “叽叽,别哭。”忽然,小丫听到墙角的瓦楞里有轻细的语声。 “叽叽,别哭。”又一声。(《阁楼上的小丫》)。
    正在小丫感到委屈的时候,几只刚刚孵化的小麻雀却成了安慰的伙伴。而小丫也迅速地从失去带梅花的镜子的伤心里摆脱出来,她天生的母性在此展现得淋漓尽致:“别乱动,小乖乖,等着你的爸妈回来吧,以后我会天天来看你,保护你不受伤害。”小丫亲了一下它的小嘴,轻轻的把它放回了草窝。”(《阁楼上的小丫》)
    后来,她精心呵护着麻雀。她为它们提心吊胆、并且叮嘱大黄猫甭打麻雀的主意。最后,大黄猫还是将三只麻雀吃了。小丫陷入了真正的孤单——这是小丫经历的第一次死亡。接下来是老鼠的泛滥、黄鼠精一再跑进小丫的梦里诱惑她,再下来就是药死老鼠后那种熏人的恶臭味、奶奶的的鬼话……这些都带着阴森气息,彷佛这个家庭已经到了崩溃的边缘。但是没有崩溃,因为有爱——即使钥匙丢了,也会打开那密封的橱柜,将死亡的恶臭清理干净。
    在她为该文写后记里,她坦承自己有恋父情节,她说“父亲就代表着爱和宽容,是我整个的世界”。然而父母之间的漠然——“父亲和母亲,之间却没有爱”——在她身心上打下了深深的烙印,否则她在写这篇文字时,不会显得那么压抑。她在逃避,她觉得自己是无辜的、有时甚至是孤独的。她在麻雀身上看见了弱者的无奈,对其给予了深深的怜爱,就不难理解了。一个作家小时的坎坷经历对其未来的发展是极其重要的,尤其是对心灵的影响,它将伴随作家的一生。这种隐藏在潜意识里的噬血的牙齿,会在作家的一生中发挥着致命的作用,甚至成为他(她)命运的统帅。一个有着无忧无虑童年的人很难写出优秀的作品——他(她)没在他(她)的潜意识里贮存应该有的痴迷、忧郁、恐惧、死亡、创伤、孤单等这些经验——即使写作,他(她)的文字也是苍白的,或者滑稽得轻飘飘的。
      
    “上天在造就一个优异于常人的艺术家时,往往会先毁灭这个人的世俗幸福,让他(她)陷入绝境,长久地悲哀和孤独。”(《朱莉姑娘》)我觉得在朱莉身上有她自己的影子,或者说她们的心性是相通的:“她告诉他们,她曾经在马蒂尼克岛的大森林里孤身遨游,与鲜花、蝴蝶、小鸟为伴,她说她住在街道上不会快活。”(《朱莉姑娘》),而作者是一个以独居为家园的人,她说:“有时候我很怀疑,我是不是存在于世。我经常是一个人,来来去去都是一个人,我是我的周围,我是我的全部。我一个人慢慢走,走,走,我的眼睛看不到路过的人,我不愿意看人,我看不到想看的人。”(《湖滩手记:存在》);她是自己的环境。她自足于一个人慢慢地享受孤独酿就的琼浆。即使这种琼浆是苦涩的,色彩是暗淡的。这是她的私有财产,她不允许别人近前一步。她怕这种美在一个瞬间被破坏。她觉得那是天大的遗憾,她就藏着这个遗憾当珍贵的果实,在寂静的湖滩,慢慢咀嚼:“在这个浮满泡沫的嘈杂的时代,能够深潜,在不被打搅的水底看书,或许,确是一味清凉的幸福。”(《湖滩手记:一种幸福》)我们可以看到她有时是在说服自己,是在和自己的心谈心。沉潜着,一直沉潜到水底,去享受只有自己才能够享受到的清凉的幸福:也许是一种无法言说的默默的期待,也许是一种快慰的书写,而更像是一种为了爱的等待。
    “在我书写朱莉的时候,我是和朱莉在一起的。”(《朱莉姑娘》)一切写作都会打上作者自己的影子,有时就是自叙传(有时是亲历,有时只是作者内心虚构的真实)。那些身心的投入实际上是自己再重新经历一回。因此一个优秀的作家一直在寻找着适合自己的题材和生活方式,这些是一般读者不能够理解的。有时我们喜欢上一个作家时,会同情他(她)的不幸,甚至由于爱而埋怨作家的不近人情。但是,你不知道作家正在经历着的那种甜蜜的痛楚是多么的弥足珍贵,他(她)只能独享,而你看到的是它的外在。
    我需要给自己重新找一个合适的篮子,然后每天持续地往里面添加我的东西……写《朱莉姑娘》时则是一种感情的必须表达,我是把朱莉当做自己了,觉得可以借朱莉姑娘说出自己的状态——生存上的和心理上的。(《给自己一个合适的篮子》)这是作者在写完摄影手记后,陷入迷茫时的一段独白。她在寻找一个篮子,这个篮子是适合自己的那种写作和生活。当时这一组文字发表在“散文天下”时,我感到了她试图超越自己原有写作的努力,作为一个普通读者我感到一种期待就要实现。当时我跟帖说:“福克纳倾其一生才写了他那片邮票大小的地方,却写出了《大黑傻子》、《纪念艾米丽的一朵玫瑰花》、《熊》、《公道》、《押沙龙,押沙龙》、《喧哗与骚动》。你却找到了一个篮子,想想看,能够装多少邮票啊!”而她是谦逊的、谦卑的,又是目光远大、充满了憧憬的,她说:“我坐在我空白的邮票上,我希望我一笔一笔描画的邮票,有一天能载起我,把我寄往一个美好的远方”。正是这种期待把自己寄往远方的信念,促使她一再写下优美又略带淡淡忧伤的文字。她的文笔在叙写爱的决绝上有些像张爱玲,而在描摹市井人物方面又有些萧红的影子。当然更多的是她自己,娴静的就像花朵上的露珠。
    在她给《朗读者》写得读书札记里,我们不难看出她的心性变得越来越成熟:“我在意诚实,哪怕它残忍、冷酷。一本不诚实的小说,写得怎样美,都是无力的。”(《读爱,在花开的春野》)一个人只有在敢于直面血淋淋的现实的时候,才算有了健全的心性,否则她还是一个孩子。一个具有健全心性的人必须具有穿透力,揭开事物的外表直抵事物的本质。只有具有了这种穿透力,你所书写的文字才能有可触摸性的温度、可嗅到的气味、可感触的灵魂。否则,你只是在给你叙写的事物穿上了一件华丽的外衣,花里胡哨的没有意义。
    “写作就是我说话的方式。我用这种方式和自己交谈,我是自己的倾诉者,也是自己倾诉的忠实记录者。只要能听到自己的声音,我就能获得宁静。有时候我不写作,沉默着,而这沉默也是一种交谈,更静寂的交谈,在独处中。” ;“我的写作,说到底就是为了内心的需要,写什么不重要” (《和语言恋爱的人》)。由此看来,她的写作是自言自语的,是向着孤独中的那个虚构的倾听者的喃喃自语,有时这个倾听者甚至就是自己。这才是自觉地写作,是将内心呈现。
    在她写出的一系列优美文字中,还有许多文字我没有提到,比如她的诗,比如她引以为豪的太平湖系列,但是,我愿意在最后向你推荐她的《时光小镇》,她把她对小镇的爱淋漓尽致表达出来了。这让我想起了本雅明的《单向街》。从内容和精神方面看,虽然他们没有多少相似之处,但是有一点是相同的,他们都在用自己的眼睛记录一个心中真实的幻想。
    作为项丽敏散文的一个普通读者,我确实为她的语言和风致所折服。在她前面有一座黄山需要她攀登,我想她会写得如黄山一样秀美奇诡。
    说服力,一切都需要说服力。她想用自己的“说服力”来证明她自己。在如此喧嚣的当代文坛(尤其是网上文坛),她难得地保持着那份清醒,就足以让人期待她写出更加优秀的篇章。既然她有朝圣者的灵魂,那么只要时间给她足够的耐心,而她又让自己的心性更趋阔大和包容,那么她就会成就自己的文学。
山本一江
推荐于2017-11-24 · TA获得超过7.3万个赞
知道大有可为答主
回答量:2369
采纳率:76%
帮助的人:650万
展开全部
《垂钓》是作家余秋雨写的一篇充满了深刻人生哲理的美文,世上的任何事物都是对立统一,相伴共存的。 文章篇幅虽然短小,但喻义深广。
在海参崴游玩,作者见到了一胖一瘦两个垂钓老人:胖老人的钓绳上有六个小小的钓钩,每次举起钓钩,每一个钩上都有一条小鱼,他忙忙碌碌地,举起又放下,我们看时,水桶里早已有半桶小鱼。不一会儿,便满载而归;而瘦老人的钓钩硕大无比,他一心只想钓大鱼。他认为胖老人“根本是在糟蹋钓鱼者的取舍标准和堂皇形象”。胖老人在胜利凯旋之时,他仍然端坐在那里。“两个都在嘲讽对方,两个谁也不服谁。”作者认为,“一个是喜剧美,一个是悲剧美。他们天天在互相批判,但加在一起才是完整的人类”。作者借助对这两位垂钓者的描写,意在阐发:万事万物都是对立统一的。两位垂钓者,实际上代表了两种人生追求:一个是物质的,知足常乐;另一个是精神的,永不满足。
《垂钓》中描述的生活现象是简单的,但余秋雨的叙述却引发了许多的人生思考,其一:胖老人与瘦老人是物质与精神的对峙;其二:胖老人与瘦老人是喜剧人生和悲剧人生的互相批判;其三:胖老人与瘦老人是人类社会多样性的写照;其四:人生的对手与朋友是相互依存的; 胖老人活泼、随和、容易满足,追求物质,大小鱼都要。瘦老人执著、倔强、追求精神,只钓大鱼,不等待大海琐碎的施舍。胖老人生活滋润、快乐,可以代表生活中世俗的人生态度。瘦老人孤独、悲壮,然而却崇高,可以代表生活中崇高的人生态度。胖老人与瘦老人因钓鱼观念不同而互相对立,他们天天互相嘲讽,但他们的价值都得由对手来证明,丧失了一方则另一方不会存在。
这篇散文叙事真实、说理真情到位 . 是一片优美散文。文章中,作者表现的多方位的思维方式,体现了余秋雨的博学和睿智,及深厚的文字功底. 因此,推荐大家读读余秋雨的作品。
从容的文化风度
——余秋雨散文读后感
最近读了余秋雨的散文,感觉读书的过程其实是一场心路的旅行。
“只有书籍,能把遥远的时间和广阔的空间带来给你;只有书籍,能把高贵生命早已飘散的信号传递给你;只有书籍,能把一切美好与智慧对比着丑陋与愚蠢呈现给你。”
这是余秋雨的原话,读了它,唤起了人们对书籍的珍视。从未见过这样的文章,一点儿也没有做作;从未进入过这样的天地,一点儿也没有被吞食。在这样的天地中行走,巨人也变成侏儒;在这样的天地中行走,侏儒也变成巨人。
《风雨天一阁》是我最喜爱的一篇散文。余秋雨对它的处理正可谓“如羚羊挂角,无迹可寻”。这里面最令我感动的,是钱绣芸那一段。——
“现代社会学家也许会责问钱姑娘你是嫁给书还是嫁给人,但在我看来,她在婚姻很不自由的时代既不看重钱也不看重势,只想借婚配来多看一点书,总还是令人感动的。”
《历史的暗角》给我们剖析了历史上诸多的小人!恶奴型小人、乞丐型小人、流氓型小人、文痞型小人,被余秋雨描述得淋漓尽致。小人的特征也被他刻画的形象至极——小人见不得美好;小人见不得权势;小人不怕麻烦;小人办事效率高;小人不会放过被伤害者;小人需要博取同情;小人最终控制不了局势!小人的最终大都以悲剧而告终!
《遥远的绝响》让我认识了魏晋时代的文化,认识了行为怪异的阮籍,文采横溢却有自由洒脱的嵇康!而他们的悲惨结局,不能不说是中国文化的遗憾!
文化,可以成为一种点缀,但文化有最终指向。正是这种真善美的指向,维护了人类。
这是余秋雨散文的精髓。
安静下来,以一派宁静和从容的文化风度前进,这,就是余秋雨。
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百度网友f0132c6
2011-09-12
知道答主
回答量:16
采纳率:0%
帮助的人:2.7万
展开全部
体会朱自清荷塘月色你的淡淡哀伤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弃战遗3132
2012-07-31 · TA获得超过7.7万个赞
知道大有可为答主
回答量:3.8万
采纳率:0%
帮助的人:5065万
展开全部
z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收起 1条折叠回答
收起 更多回答(2)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