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个回答
展开全部
怎样学好语文
提起这一话题,人们一定会说:“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一把钥匙开一把锁”。的确如此。再说这也不是一篇两篇文章就能阐述得清楚的。语文何其大!语文无处不在!无人不需!它同人的思维、情感、交际密不可分。学好语文的人,他应是一个思维敏捷、情感丰富、人格健全、审美情趣高尚的人。这里我主要是针对面临高考的学生,谈谈如何学好应试语文,怎样过好高考这一关。
任何事情的成功都离不开主、客观因素的相互作用,要学好语文当然就必须有好的老师和自身的主观努力相结合才行,但是,起决定作用的还是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因此我认为学好语文要以培养自己的语文能力为目标,从下面四个字上下工夫,这就是“爱”“博”“明”“练”。
首先谈谈“爱”。古人说得好:“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爱语文是你要尽力做到的。如果你对语文不感兴趣,那么,请你好好把握学习的三个有利时机,即入学之初、接触新形式时、放假前夕的复习。另外,用感染熏陶、迂回开拓、赏心悦目法、自编文选法、跳高摘果法也能激发学习语文的兴趣。还有强烈的自信心和远大的目标也是激发兴趣的关键因素。这是“爱”的第一层含义。第二,“爱”还指爱学校、爱老师、爱集体、爱同学。求学中的你,好比水中鱼,爱心则是水和空气,爱能陶冶你的情趣,激发你的灵感,它是一副灵丹妙药,你可以想见“爱”在学习中的重要性了。
其次,就是“博”。博览群书是学好语文的基础,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文史哲物化生、街头巷议、奇闻逸事都可广泛涉猎。这里尤其要强调的是:阅读适当的文艺理论对一个高中生语文学习的重要性,它能增强你对文章的理解能力,提高把握课文,特别文学课文内容的准确性和创见性。文学理论不仅可以使你从总体上了解文学的内在本质、基本特点和产生发展过程,而且可以帮助你入乎其内。从某种意义上说,文学理论学习是一种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培养,它通过对一定的文学原理的阐发,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艺术观、审美观、世界观和人生观,而且,它通过理论思维的训练和艺术思维规律的提示,使你提高观察生活、鉴赏艺术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另外,学好语文,最重要的一点还要写作,写作文更离不开必要的文学基础知识和基础理论,写作中非常重要的精细的观察力、敏锐的感受力、卓越的记忆力、丰富的想象力和熟练的表达能力的锻炼和培养,更离不开文学理论的指导。因此建议有能力、想优秀的学生尽力而为,使自己成为佼佼者。
“博”还指学习方法上要博采众家之长,为己所用;要培养多种学习能力。这里重点说说语感培养和记忆能力培养。学习语文要注意语感的培养,语感是学习者对语言这一对象的直觉的、整体的感受,是由语言文字而引起的复杂的心理活动和认识活动的过程,是把握语言文字的一种能力,叶圣陶先生早就这样说过:“文字语言的训练,我以为最紧要的是训练语感,就是对课文的敏锐的感觉。”这对学好语文有很好的作用,语感不好的同学可以在平时的阅读中有意识地训练,常用的方法有“删留比较法”“换词比照法”“明确指代法”和“语序易位法”“语境体味法”。也就是说,在学习中主动运用以上方法多问几个“如果这样行吗?那样更好?为什么?”如果能坚持,一定会使自己的语言感知能力、思维的严密清晰性得到明显提高。学习还要注重背诵环节,德国物理学家艾宾洛斯说“反复是保持的函数”,背诵就是这种达到保持的手段,这种保持就是记忆的持久,而背诵名篇佳句又可以培养语感,提高说话和写作能力。对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有独到而奇妙的作用,在考试的阅读理解部分将起到关键作用。因此,应与予足够的重视。
“博”还指求学对象、途径的多。孔子云“三人行,则必有我师焉”,校内向老师、向同学、向书本学;校外向他校的老师同学学、到网上学、到图书馆学等等。只要有这个意识,你的学习将主动得多、收获也就大得多。
“博”还指学习中的多读(反复读)、多思、多议、多写。“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学而不思则惘”“石本无火,相激而发灵光”这些名言都很好地说明了多读(反复读)、多思、多议的好处。而多写是一种对思想进行磨砺的很好方式。用怎样的词语表达,才显得贴切得体;怎样才能切中肯綮;怎样才能大气磅礴以理服人、以情动人;怎样才能详略合宜,使人耐读爱读、回味无穷。在实践中不断领悟,久而久之提高语文水平也就不在话下了。尤其是如今分量越来越重的作文,更需要平时的工夫。
第三,“明”这里所指的是每个学生应该明确自己所要掌握的高考能力要求和知识要点,明确考试的形式和试卷结构,明确相应的对策,平时注意积累,做个学习的有心人。
高考语文从心理学的角度对语文能力的发展作纵向解剖,把语文的能力要求划分为五个层级,即识记、理解、分析综合、应用、鉴赏评析。五个能力层级均有难易不同的考查。语文知识要求包括五大方面:(1)语言知识及其运用(2)文学常识及文学鉴赏(3)文言文阅读(4)现代文阅读(5)写作。每项知识的具体内容要求更应认真了解。至于试卷形式和结构在练习中就可了解,不必太费心思。了解了这些就好比航船有了目标和航线,那么,如果再有一个好船长就不愁到达不了目的地了。
最后,当然是“练”了。刀不磨不快,玉不琢不成器,无论是谁,光在纸上谈兵是不行的,从基础到写作,知识和能力要求变化不大,但题是万变的,考点也是万变的。要适应千变万化的考题就得多见题型,多练习,这也是学好语文的关键一步,当然,练习不是盲目的,而是理智而有目的的。练习应该练重点、练弱点、练典型、练规律、练方法技巧、练思维能力、练观察能力、练心理素质、练速度等等。
这里重点说说练自己的创新思维能力。它指学习过程中要有创造性质疑的精神和品格,并学会适当的方法,创造性质疑的方法有“摄取信息——发现问题——独立思考——创造性质疑”在这样一个过程中可以多问:问主旨、问内容、问情节、问人物、问线索、问含义、问比较、问意义、问与现实的联系性等等,从而培养自己对问题钻研的品质和意志力。就一个问题能挖井似的层层挖掘就会发现源源不断的甘泉。培养自己敏锐的洞察力,敏于发现、善于发现、勤于发现;培养自己对问题的论证推断力,如果能这样,你将为自己的学习打开一片新天地,乐在其中,而不仅仅是为了考试,何乐而不为?
提起这一话题,人们一定会说:“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一把钥匙开一把锁”。的确如此。再说这也不是一篇两篇文章就能阐述得清楚的。语文何其大!语文无处不在!无人不需!它同人的思维、情感、交际密不可分。学好语文的人,他应是一个思维敏捷、情感丰富、人格健全、审美情趣高尚的人。这里我主要是针对面临高考的学生,谈谈如何学好应试语文,怎样过好高考这一关。
任何事情的成功都离不开主、客观因素的相互作用,要学好语文当然就必须有好的老师和自身的主观努力相结合才行,但是,起决定作用的还是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因此我认为学好语文要以培养自己的语文能力为目标,从下面四个字上下工夫,这就是“爱”“博”“明”“练”。
首先谈谈“爱”。古人说得好:“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爱语文是你要尽力做到的。如果你对语文不感兴趣,那么,请你好好把握学习的三个有利时机,即入学之初、接触新形式时、放假前夕的复习。另外,用感染熏陶、迂回开拓、赏心悦目法、自编文选法、跳高摘果法也能激发学习语文的兴趣。还有强烈的自信心和远大的目标也是激发兴趣的关键因素。这是“爱”的第一层含义。第二,“爱”还指爱学校、爱老师、爱集体、爱同学。求学中的你,好比水中鱼,爱心则是水和空气,爱能陶冶你的情趣,激发你的灵感,它是一副灵丹妙药,你可以想见“爱”在学习中的重要性了。
其次,就是“博”。博览群书是学好语文的基础,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文史哲物化生、街头巷议、奇闻逸事都可广泛涉猎。这里尤其要强调的是:阅读适当的文艺理论对一个高中生语文学习的重要性,它能增强你对文章的理解能力,提高把握课文,特别文学课文内容的准确性和创见性。文学理论不仅可以使你从总体上了解文学的内在本质、基本特点和产生发展过程,而且可以帮助你入乎其内。从某种意义上说,文学理论学习是一种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培养,它通过对一定的文学原理的阐发,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艺术观、审美观、世界观和人生观,而且,它通过理论思维的训练和艺术思维规律的提示,使你提高观察生活、鉴赏艺术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另外,学好语文,最重要的一点还要写作,写作文更离不开必要的文学基础知识和基础理论,写作中非常重要的精细的观察力、敏锐的感受力、卓越的记忆力、丰富的想象力和熟练的表达能力的锻炼和培养,更离不开文学理论的指导。因此建议有能力、想优秀的学生尽力而为,使自己成为佼佼者。
“博”还指学习方法上要博采众家之长,为己所用;要培养多种学习能力。这里重点说说语感培养和记忆能力培养。学习语文要注意语感的培养,语感是学习者对语言这一对象的直觉的、整体的感受,是由语言文字而引起的复杂的心理活动和认识活动的过程,是把握语言文字的一种能力,叶圣陶先生早就这样说过:“文字语言的训练,我以为最紧要的是训练语感,就是对课文的敏锐的感觉。”这对学好语文有很好的作用,语感不好的同学可以在平时的阅读中有意识地训练,常用的方法有“删留比较法”“换词比照法”“明确指代法”和“语序易位法”“语境体味法”。也就是说,在学习中主动运用以上方法多问几个“如果这样行吗?那样更好?为什么?”如果能坚持,一定会使自己的语言感知能力、思维的严密清晰性得到明显提高。学习还要注重背诵环节,德国物理学家艾宾洛斯说“反复是保持的函数”,背诵就是这种达到保持的手段,这种保持就是记忆的持久,而背诵名篇佳句又可以培养语感,提高说话和写作能力。对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有独到而奇妙的作用,在考试的阅读理解部分将起到关键作用。因此,应与予足够的重视。
“博”还指求学对象、途径的多。孔子云“三人行,则必有我师焉”,校内向老师、向同学、向书本学;校外向他校的老师同学学、到网上学、到图书馆学等等。只要有这个意识,你的学习将主动得多、收获也就大得多。
“博”还指学习中的多读(反复读)、多思、多议、多写。“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学而不思则惘”“石本无火,相激而发灵光”这些名言都很好地说明了多读(反复读)、多思、多议的好处。而多写是一种对思想进行磨砺的很好方式。用怎样的词语表达,才显得贴切得体;怎样才能切中肯綮;怎样才能大气磅礴以理服人、以情动人;怎样才能详略合宜,使人耐读爱读、回味无穷。在实践中不断领悟,久而久之提高语文水平也就不在话下了。尤其是如今分量越来越重的作文,更需要平时的工夫。
第三,“明”这里所指的是每个学生应该明确自己所要掌握的高考能力要求和知识要点,明确考试的形式和试卷结构,明确相应的对策,平时注意积累,做个学习的有心人。
高考语文从心理学的角度对语文能力的发展作纵向解剖,把语文的能力要求划分为五个层级,即识记、理解、分析综合、应用、鉴赏评析。五个能力层级均有难易不同的考查。语文知识要求包括五大方面:(1)语言知识及其运用(2)文学常识及文学鉴赏(3)文言文阅读(4)现代文阅读(5)写作。每项知识的具体内容要求更应认真了解。至于试卷形式和结构在练习中就可了解,不必太费心思。了解了这些就好比航船有了目标和航线,那么,如果再有一个好船长就不愁到达不了目的地了。
最后,当然是“练”了。刀不磨不快,玉不琢不成器,无论是谁,光在纸上谈兵是不行的,从基础到写作,知识和能力要求变化不大,但题是万变的,考点也是万变的。要适应千变万化的考题就得多见题型,多练习,这也是学好语文的关键一步,当然,练习不是盲目的,而是理智而有目的的。练习应该练重点、练弱点、练典型、练规律、练方法技巧、练思维能力、练观察能力、练心理素质、练速度等等。
这里重点说说练自己的创新思维能力。它指学习过程中要有创造性质疑的精神和品格,并学会适当的方法,创造性质疑的方法有“摄取信息——发现问题——独立思考——创造性质疑”在这样一个过程中可以多问:问主旨、问内容、问情节、问人物、问线索、问含义、问比较、问意义、问与现实的联系性等等,从而培养自己对问题钻研的品质和意志力。就一个问题能挖井似的层层挖掘就会发现源源不断的甘泉。培养自己敏锐的洞察力,敏于发现、善于发现、勤于发现;培养自己对问题的论证推断力,如果能这样,你将为自己的学习打开一片新天地,乐在其中,而不仅仅是为了考试,何乐而不为?
展开全部
最近,网上有关于中国文科生出路问题的讨论。竟有仁人志士呼吁撤消大学中文系。这话说得是过分了一点,但对于中国的语文教学,确实是令人汗颜的。
一个大学本科生,起草一个三四十字的会议通知,竟会冒十八层冷热汗,衬衣内裤湿上好几遍。这绝对不是笑话,但这也不能全怪学生们不努力。说到底,我们全是十足的应试教育爱害者。你说,一个中国人,连母语都学不好,还谈什么精通外国语?扯淡扯淡就是打这里来的。
那么,让我们回顾一下我们共同的凄惨经历吧。
其一,使劲往错里教。我们都上过小学,也上过中学,在我们学习语文时,特别是在平时课堂训练的时候,老师是不会轻易教给你正确答案的。他们往往要给你出一道选择题,比如:你的父亲又称什么?A爷爷B舅舅C爸爸D以上答案全部不对。好了,本来就拎不太清的小学生糊涂了,赶紧回家问他妈:妈妈,妈妈,父亲又称什么呀?老妈白了一眼喝道:当然是老爸了。孩子忙说,没有这个答案,只可以选择爷爷、舅舅、爸爸或者全不选。你看看,把我们祖国的花朵给忽悠的,竟连父亲也称老爸都不知道了,你说能好好说话吗?
其二,使劲往沟里带。应该讲,在一个历史时期,一个作家通过文章抒情写意是有其内在含义的。但我们的语文老师为了表示自己有渊博的知识,不把不谙世事的学生带到沟里去是不会罢休的。他们往往会在课堂上故作深沉地说:同学们,你们知道鲁迅先生在写这段文章背后所含的深刻意义吗?那是如何如何如何……弄得学生们敢怒不敢言,也没看出有什么含义呀,难道是我们水平不够吗?那就往深里想,非要琢磨出来深层次不可。所以,中国的学生们长大成人以后,大多落下了怕不深沉的毛病。哪怕是在厕所的墙上看到一个治牛皮癣的一个小广告,也要琢磨琢磨其到底是何种意图。
其三,使劲往乱里搞。本来,人生出来后,在父母的熏陶下,学说话并不是一件难事。但就是小时候并不是难事的事,到上学后反而被搞复杂了。能说话那不叫会语文,要想懂语文必须得会分析语法。什么是主语,什么是谓语,什么是宾语,要是你连这个没弄清爽,说得再溜也只能得零分。最搞笑的还要数我儿子的一道家庭作业。题目是概括下一段话的段落大意。这一段话只有一句,就是:春天来了,小朋友们出游到了郊外做游戏,玩得别提多开心啦!儿子不解,问我这位高手。我正准备大显身手,但一看到题目后,弄得我盯住这道题半个小时连气都不敢喘。直到香烟抽没了一包,才憋足劲生挤出五个字:玩得很开心。儿子不干了,说:这几个字里面都有,老师说段落大意必须是概括讲的,不能挑里面的词语。我扔掉了卷子,一头往卫生间的脸盆扎了下去,直叫唤:别拉我,谁也别拉我。
其四,使劲往高里拔。语文到底是教学生说话写文章的,还是教学生做人道理的,我看老师们并没有搞清楚。想当初,我们学习了朱自清的散文《背影》,人人都会被他细腻优美的文笔所倾倒。但老师们并没有就他的优美文字作太多的点评,而是不厌其烦地让我们总结段落大意和中心思想,重点不是让我们读其美,而是要让我们感其情。这样的例子很多很多。其实,语言就是语言,它最基本的功能是工具,完全没必要赋予太多的道德教化任务,让人顾此失彼。
其五,使劲往烦里整。我上小学时候的情景已经渐渐淡忘了,却又被儿子的经历唤了回来。开学第一个周末,儿子说老师让抄第一课生词。第二个周末,儿子又说,老师让抄一至三课的生词。……第N个周末,儿子说,老师让抄第一到第N课的生词。所以,要想知道儿子课程的进度,检查一个家庭作业就全明白了。人们常说,学以致用。学了新词,不教他们如何组句如何运用,却让他们一遍抄生词。看来,现在真是素质教育了,学语文和练书法紧密结合,确实是个创新。但问题是,抄上N遍,就是练成书法家,估计也不知道这个词到底用在哪儿最合适。老师们就是用这种方法,先把学生搞累搞烦,再跟他们讲学习语文的极端重要性。等听明白了学语文的重要性,可兴趣却早被生生扼杀了。
你想想,这样的语文教育,要是能教出能说会写的高材生来,真是奇了怪了。
不过,我们到现在能码几个字,还是要真心感谢我们的恩师的。如此教育方法,也不是他们的错。在高考指挥棒下,他们也是要生存的,只是不得已而为之罢了。
一个大学本科生,起草一个三四十字的会议通知,竟会冒十八层冷热汗,衬衣内裤湿上好几遍。这绝对不是笑话,但这也不能全怪学生们不努力。说到底,我们全是十足的应试教育爱害者。你说,一个中国人,连母语都学不好,还谈什么精通外国语?扯淡扯淡就是打这里来的。
那么,让我们回顾一下我们共同的凄惨经历吧。
其一,使劲往错里教。我们都上过小学,也上过中学,在我们学习语文时,特别是在平时课堂训练的时候,老师是不会轻易教给你正确答案的。他们往往要给你出一道选择题,比如:你的父亲又称什么?A爷爷B舅舅C爸爸D以上答案全部不对。好了,本来就拎不太清的小学生糊涂了,赶紧回家问他妈:妈妈,妈妈,父亲又称什么呀?老妈白了一眼喝道:当然是老爸了。孩子忙说,没有这个答案,只可以选择爷爷、舅舅、爸爸或者全不选。你看看,把我们祖国的花朵给忽悠的,竟连父亲也称老爸都不知道了,你说能好好说话吗?
其二,使劲往沟里带。应该讲,在一个历史时期,一个作家通过文章抒情写意是有其内在含义的。但我们的语文老师为了表示自己有渊博的知识,不把不谙世事的学生带到沟里去是不会罢休的。他们往往会在课堂上故作深沉地说:同学们,你们知道鲁迅先生在写这段文章背后所含的深刻意义吗?那是如何如何如何……弄得学生们敢怒不敢言,也没看出有什么含义呀,难道是我们水平不够吗?那就往深里想,非要琢磨出来深层次不可。所以,中国的学生们长大成人以后,大多落下了怕不深沉的毛病。哪怕是在厕所的墙上看到一个治牛皮癣的一个小广告,也要琢磨琢磨其到底是何种意图。
其三,使劲往乱里搞。本来,人生出来后,在父母的熏陶下,学说话并不是一件难事。但就是小时候并不是难事的事,到上学后反而被搞复杂了。能说话那不叫会语文,要想懂语文必须得会分析语法。什么是主语,什么是谓语,什么是宾语,要是你连这个没弄清爽,说得再溜也只能得零分。最搞笑的还要数我儿子的一道家庭作业。题目是概括下一段话的段落大意。这一段话只有一句,就是:春天来了,小朋友们出游到了郊外做游戏,玩得别提多开心啦!儿子不解,问我这位高手。我正准备大显身手,但一看到题目后,弄得我盯住这道题半个小时连气都不敢喘。直到香烟抽没了一包,才憋足劲生挤出五个字:玩得很开心。儿子不干了,说:这几个字里面都有,老师说段落大意必须是概括讲的,不能挑里面的词语。我扔掉了卷子,一头往卫生间的脸盆扎了下去,直叫唤:别拉我,谁也别拉我。
其四,使劲往高里拔。语文到底是教学生说话写文章的,还是教学生做人道理的,我看老师们并没有搞清楚。想当初,我们学习了朱自清的散文《背影》,人人都会被他细腻优美的文笔所倾倒。但老师们并没有就他的优美文字作太多的点评,而是不厌其烦地让我们总结段落大意和中心思想,重点不是让我们读其美,而是要让我们感其情。这样的例子很多很多。其实,语言就是语言,它最基本的功能是工具,完全没必要赋予太多的道德教化任务,让人顾此失彼。
其五,使劲往烦里整。我上小学时候的情景已经渐渐淡忘了,却又被儿子的经历唤了回来。开学第一个周末,儿子说老师让抄第一课生词。第二个周末,儿子又说,老师让抄一至三课的生词。……第N个周末,儿子说,老师让抄第一到第N课的生词。所以,要想知道儿子课程的进度,检查一个家庭作业就全明白了。人们常说,学以致用。学了新词,不教他们如何组句如何运用,却让他们一遍抄生词。看来,现在真是素质教育了,学语文和练书法紧密结合,确实是个创新。但问题是,抄上N遍,就是练成书法家,估计也不知道这个词到底用在哪儿最合适。老师们就是用这种方法,先把学生搞累搞烦,再跟他们讲学习语文的极端重要性。等听明白了学语文的重要性,可兴趣却早被生生扼杀了。
你想想,这样的语文教育,要是能教出能说会写的高材生来,真是奇了怪了。
不过,我们到现在能码几个字,还是要真心感谢我们的恩师的。如此教育方法,也不是他们的错。在高考指挥棒下,他们也是要生存的,只是不得已而为之罢了。
本回答被提问者和网友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