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节散文片段,不要散文诗!首先说明不要散文诗、不要古诗!散文片段哦!!最好是名家写的。
拜托了,麻烦各位了,这个问题是插鸡毛的,越快越好。悬赏分只能这样了,拜托各位高手帮我解答,谢谢!...
拜托了,麻烦各位了,这个问题是插鸡毛的,越快越好。悬赏分只能这样了,拜托各位高手帮我解答,谢谢!
展开
4个回答
展开全部
中秋的月亮
周 作 人
敦礼臣著《燕京岁时记》云:“京师之日八月节者,即中秋也。每届中秋,府第朱门皆以月饼果品相馈赠,至十五月圆时,陈瓜果于庭以供月,并祝以毛豆鸡冠花。是时也,皓魄当空,彩云初散,传杯洗盏,儿女喧哗,真所谓佳节也。惟供月时,男子多不叩拜,故京师谚日,男不拜月,女不祭灶。”此记作于四十年前,至今风俗似无甚变更,虽民生调敝,百物较二年前超过五倍,但中秋吃月饼恐怕还不肯放弃,至于赏月则未必有此兴趣了罢。本来举杯邀月这只是文人的雅兴,秋高气爽,月色分外光明,更觉得有意思,特别定这日为佳节,若在民间不见得有多大兴味,大抵就是算帐要紧,月饼尚在其次。我回想乡间一般对于月亮的意见,觉得这与文人学者的颇不相同。普通称月日月亮婆婆,中秋供素月饼水果及老南瓜,又凉水一碗,妇孺拜毕,以指蘸水涂目,祝曰眼目清凉。相信月中有裟婆树,中秋夜有一枝落下人间,此亦似即所谓月华,但不幸如落在人身上,必成奇疾,或头大如斗,必须断开,乃能取出宝物也。月亮在天文中本是一种怪物,忽圆忽缺,诸多变异,潮水受它的呼唤,古人又相信其与女人生活有关。更奇的是与精神病者也有微妙的关系,拉丁文便称此病日月光病,仿佛与日射病可以对比似的。这说法现代医家当然是不承认了,但是我还有点相信,不是说其间隔发作的类似,实在觉得月亮有其可怕的一面,患怔忡的人贝,了会生影响,正是可能的事罢。好多年前夜间从东城口家来,路上望见在昏黑的天上,挂着一钩深黄的残月,看去很是凄惨,我想我们现代都市人尚且如此感觉,古时原始生活的人当更如何?住在岩窟之下,遇见这种情景,听着豺狼曝叫,夜鸟飞鸣,大约没有什么好的心情,--不,即使并无这些禽兽骚扰,单是那月亮的威吓也就够了,它简直是一个妖怪,别的种种异物喜欢在月夜出现,这也只是风云之会,不过跑龙套罢了。等到月亮渐渐的圆了起来,它的形相也渐和善了,望前后的三天光景几乎是一位富翁的脸,难怪能够得到许多人的喜悦,可是总是有一股冷气,无论如何还是去不掉的。只恐“琼楼玉字,高处不胜寒,”东坡这句词很能写出明月的精神来,向来传说的忠爱之意究竟是否寄托在内,现在不关重要,可以姑且不谈。总之我于赏月无甚趣味,赏雪赏雨也是一样,因为对于自然还是畏过于爱,自己不敢相信已能克服了自然,所以有些文明人的享乐是于我颇少缘分的。中秋的意义,在我个人看来,吃月饼之重要殆过于看月亮,而还帐又过于吃月饼,然则我诚犹未免为乡人也
老舍笔下的中秋:(节选自《四世同堂》)
中秋前后是北平最美丽的时候。天气正好不冷不热,昼夜的长短也划分得平匀。没有冬季从蒙古吹来的黄风,也没有伏天里挟着冰雹的暴雨。天是那么高,那么蓝,那么亮,好像是含着笑告诉北平的人们:在这些天里,大自然是不会给你们什么威胁与损害的。西山北山的蓝色都加深了一些,每天傍晚还披上各色的霞帔。
在太平年月,街上的高摊与地摊,和果店里,都陈列出只有北平人才能一一叫出名字来的水果。各种各样的葡萄,各种各样的梨,各种各样的苹果,已经叫人够看够闻够吃的了,偏偏又加上那些又好看好闻好吃的北平特有的葫芦形的大枣,清香甜脆的小白梨,像花红那样大的白海棠,还有只供闻香儿的海棠木瓜,与通体有金星的香槟子,再配上为拜月用的,贴着金纸条的枕形西瓜,与黄的红的鸡冠花,可就使人顾不得只去享口福,而是已经辨不清哪一种香味更好闻,哪一种颜色更好看,微微的有些醉意了!
那些水果,无论是在店里或摊子上,又都摆列的那么好看,果皮上的白霜一点也没蹭掉,而都被摆成放着香气的立体的图案画,使人感到那些果贩都是些艺术家,他们会使美的东西更美一些。况且,他们还会唱呢!他们精心的把摊子摆好,而后用清脆的嗓音唱出有腔调的“果赞”:“唉——一毛钱儿来耶,你就挑一堆我的小白梨儿,皮儿又嫩,水儿又甜,没有一个虫眼儿,我的小嫩白梨儿耶!”歌声在香气中颤动,给苹果葡萄的静丽配上音乐,使人们的脚步放慢,听着看着嗅着北平之秋的美丽。
同时,良乡的肥大的栗子,裹着细沙与糖蜜在路旁唰啦唰啦的炒着,连锅下的柴烟也是香的。“大酒缸”门外,雪白的葱白正拌炒着肥嫩的羊肉;一碗酒,四两肉,有两三毛钱就可以混个醉饱。高粱红的河蟹,用席篓装着,沿街叫卖,而会享受的人们会到正阳楼去用小小的木锤,轻轻敲裂那毛茸茸的蟹脚。
同时,在街上的“香艳的”果摊中间,还有多少个兔儿爷摊子,一层层的摆起粉面彩身,身后插着旗伞的兔儿爷——有大有小,都一样的漂亮工细,有的骑着老虎,有的坐着莲花,有的肩着剃头挑儿,有的背着鲜红的小木柜;这雕塑的小品给千千万万的儿童心中种下美的种子。
同时,以花为粮的丰台开始一挑一挑的往城里运送叶齐苞大的秋菊,而公园中的花匠,与爱美的艺菊家也准备给他们费了半年多的苦心与劳力所养成的奇葩异种开“菊展”。北平的菊种之多,式样之奇,足以甲天下。
同时,像春花一般骄傲与俊美的青年学生,从清华园,从出产莲花白酒的海甸,从东南西北城,到北海去划船;荷花久已残败,可是荷叶还给小船上的男女身上染上一些清香。
同时,那文化过熟的北平人,从一入八月就准备给亲友们送节礼了。街上的铺店用各式的酒瓶,各种馅子的月饼,把自己打扮得像鲜艳的新娘子;就是那不卖礼品的铺户也要凑个热闹,挂起秋节大减价的绸条,迎接北平之秋。
北平之秋就是人间的天堂,也许比天堂更繁荣一点呢!
-------------------------------------------------------------------
邓云乡笔下的中秋:(摘自《增补燕京乡土记》)
北京旧时过八月十五中秋节,有一样外地没有,且是最招孩子们喜爱的怪东西:“兔儿爷”。这又像是玩具,又像是“神灵”的怪东西,凡在北京度过童年的人是永远不会忘记的。
江宁夏仁虎老先生《旧京秋词》道:
“银枪金甲巧装排,扑朔迷离总费猜,泥塑纸糊儿戏物,西风抬举上高台。”
诗后自注道:“中秋儿童玩具曰兔儿爷,其雌者曰兔儿奶奶,识者所嗤,然愚民或高供以祈福焉。”
这是一种什么玩艺儿呢?简单地说,是一种泥人玩具,说得更具体一些,就是一种用模子脱出来的、人身兔面的泥俑玩具。脸上红白相间,也十分漂亮。说是“兔脸”,也不完全是兔子的样儿,而是人脸,只是嘴是“兔唇”,画成一个红色的三叉形。另外上面有两根大耳朵,做成一个银枪金甲红袍的坐像。兔儿爷有大有小,最大的三尺多高,小的也有四五寸高。有一种嘴唇做成活络的,空心中有线可拉,拿在手中玩,一拉中间的线,嘴唇就乱动,十分好玩,叫做“刮打嘴兔儿爷”。这个名称,不要说在外地,恐怕在北京,也很少有人知道了吧。做得最讲究的兔儿爷,面部贴泥金,背后插彩绸护旗背,像戏台上的武将一样,颇为威风。
我常常想,历史上有许多不知名的创造家,都很值得人佩服,是谁别具慧心,创造出这么好玩的兔儿爷呢?它的来源似难详考,但在明代就有了。明人纪坤《花王阁剩稿》记云:“京师中秋节,多以泥抟兔形,衣冠踞坐如人状,儿女祀而拜之。”纪坤是阅微草堂的先人,这条记载,朱彝尊编《日下旧闻考》并未采入。整补所引还是《帝京景物略》的记载,只有“月光纸”,上面“缋满月像,趺坐莲花者,月光偏照菩萨也。华下月轮桂殿,有兔杵而人立捣药臼中。纸小者,三尺,大者丈,工致者金碧缤纷”。我想最早创造做泥人兔儿爷的,大概就是照这“月光纸”上的像塑的。这自然会大受孩子大人的欢迎,因而越造越精,越流传越久,就演变成为历史风俗。《燕京岁时记》也详细记载了当时兔儿爷摊子云:
“每届中秋,市人之巧者用黄土抟成蟾兔之像以出售,谓之兔儿爷。有衣冠而张盖者,有甲胄而带纛旗者,有骑虎者,有默坐者,大者三尺,小者尺余,其余匠艺工人无美不备,盖亦谑而虐矣。”
最后一句,是针对当时陋俗“相公”说的,现知者寡矣。
在几十年前的北京街头,大约六十多岁以上的老北京都还能记得。一过七月十五,兔儿爷摊子就摆出来了。前门五牌楼、后门鼓楼前、西单、东四等处,到处都是兔儿爷摊子,大大小小,高高低低,摆得极为热闹。摊前簇拥着孩子们。但是孩子们看着高兴,大人们却不见得高兴。端午、中秋、除夕三大节,中秋好过,而还账却是艰难的啊!因为当年平时生活日用,都是赊账,要到节下集中还账。中秋是大节,一夏天的账都是要还的。《道光都门纪略》杂咏道:
“莫提旧债万愁删,忘却时光心自闲;瞥眼忽惊佳节近,满街挣摆兔儿山。”
人们看到满街摆出兔儿爷摊子,不免都发愁如何还账了。这首诗是很生动地写出了当年北京中秋节近的街头风光的。
清人都门竹枝词中说到兔儿爷的也很多,比较早的,为乾隆乙卯,即六十年(公元一七九五年)杨米人所写。诗云:
“团员果共枕头瓜,香蜡庭前敬月华。月饼高堆尖宝塔,家家都供兔儿爷。”
诗中说得十分明确,其时去《红楼梦》时代不远,而《红楼梦》中却未写到供兔儿爷的趣事,不免有些遗憾了。
创造这个怪玩具的是谁,我虽然不知道,但我总感到它是严格具有浪漫主义色彩的艺术杰作。真是的,那金盔金甲,骑着老虎、大长耳朵、白面红唇、背后插着纛旗雄踞街头的兔儿爷,配上盛开的鸡冠花,多么招人喜爱呢!孩子们有时却唱道:
“我看你嘴又豁,眼又斜,好像八月十五的大兔儿爷……”
兔儿爷好玩,但人像兔儿爷则可厌了。前引夏仁虎先生的《旧京秋词》,写于抗战那年秋天。所谓“儿戏物”、“上高台”,诗人微旨,是对当时汉奸上台的辛辣讽刺。
周 作 人
敦礼臣著《燕京岁时记》云:“京师之日八月节者,即中秋也。每届中秋,府第朱门皆以月饼果品相馈赠,至十五月圆时,陈瓜果于庭以供月,并祝以毛豆鸡冠花。是时也,皓魄当空,彩云初散,传杯洗盏,儿女喧哗,真所谓佳节也。惟供月时,男子多不叩拜,故京师谚日,男不拜月,女不祭灶。”此记作于四十年前,至今风俗似无甚变更,虽民生调敝,百物较二年前超过五倍,但中秋吃月饼恐怕还不肯放弃,至于赏月则未必有此兴趣了罢。本来举杯邀月这只是文人的雅兴,秋高气爽,月色分外光明,更觉得有意思,特别定这日为佳节,若在民间不见得有多大兴味,大抵就是算帐要紧,月饼尚在其次。我回想乡间一般对于月亮的意见,觉得这与文人学者的颇不相同。普通称月日月亮婆婆,中秋供素月饼水果及老南瓜,又凉水一碗,妇孺拜毕,以指蘸水涂目,祝曰眼目清凉。相信月中有裟婆树,中秋夜有一枝落下人间,此亦似即所谓月华,但不幸如落在人身上,必成奇疾,或头大如斗,必须断开,乃能取出宝物也。月亮在天文中本是一种怪物,忽圆忽缺,诸多变异,潮水受它的呼唤,古人又相信其与女人生活有关。更奇的是与精神病者也有微妙的关系,拉丁文便称此病日月光病,仿佛与日射病可以对比似的。这说法现代医家当然是不承认了,但是我还有点相信,不是说其间隔发作的类似,实在觉得月亮有其可怕的一面,患怔忡的人贝,了会生影响,正是可能的事罢。好多年前夜间从东城口家来,路上望见在昏黑的天上,挂着一钩深黄的残月,看去很是凄惨,我想我们现代都市人尚且如此感觉,古时原始生活的人当更如何?住在岩窟之下,遇见这种情景,听着豺狼曝叫,夜鸟飞鸣,大约没有什么好的心情,--不,即使并无这些禽兽骚扰,单是那月亮的威吓也就够了,它简直是一个妖怪,别的种种异物喜欢在月夜出现,这也只是风云之会,不过跑龙套罢了。等到月亮渐渐的圆了起来,它的形相也渐和善了,望前后的三天光景几乎是一位富翁的脸,难怪能够得到许多人的喜悦,可是总是有一股冷气,无论如何还是去不掉的。只恐“琼楼玉字,高处不胜寒,”东坡这句词很能写出明月的精神来,向来传说的忠爱之意究竟是否寄托在内,现在不关重要,可以姑且不谈。总之我于赏月无甚趣味,赏雪赏雨也是一样,因为对于自然还是畏过于爱,自己不敢相信已能克服了自然,所以有些文明人的享乐是于我颇少缘分的。中秋的意义,在我个人看来,吃月饼之重要殆过于看月亮,而还帐又过于吃月饼,然则我诚犹未免为乡人也
老舍笔下的中秋:(节选自《四世同堂》)
中秋前后是北平最美丽的时候。天气正好不冷不热,昼夜的长短也划分得平匀。没有冬季从蒙古吹来的黄风,也没有伏天里挟着冰雹的暴雨。天是那么高,那么蓝,那么亮,好像是含着笑告诉北平的人们:在这些天里,大自然是不会给你们什么威胁与损害的。西山北山的蓝色都加深了一些,每天傍晚还披上各色的霞帔。
在太平年月,街上的高摊与地摊,和果店里,都陈列出只有北平人才能一一叫出名字来的水果。各种各样的葡萄,各种各样的梨,各种各样的苹果,已经叫人够看够闻够吃的了,偏偏又加上那些又好看好闻好吃的北平特有的葫芦形的大枣,清香甜脆的小白梨,像花红那样大的白海棠,还有只供闻香儿的海棠木瓜,与通体有金星的香槟子,再配上为拜月用的,贴着金纸条的枕形西瓜,与黄的红的鸡冠花,可就使人顾不得只去享口福,而是已经辨不清哪一种香味更好闻,哪一种颜色更好看,微微的有些醉意了!
那些水果,无论是在店里或摊子上,又都摆列的那么好看,果皮上的白霜一点也没蹭掉,而都被摆成放着香气的立体的图案画,使人感到那些果贩都是些艺术家,他们会使美的东西更美一些。况且,他们还会唱呢!他们精心的把摊子摆好,而后用清脆的嗓音唱出有腔调的“果赞”:“唉——一毛钱儿来耶,你就挑一堆我的小白梨儿,皮儿又嫩,水儿又甜,没有一个虫眼儿,我的小嫩白梨儿耶!”歌声在香气中颤动,给苹果葡萄的静丽配上音乐,使人们的脚步放慢,听着看着嗅着北平之秋的美丽。
同时,良乡的肥大的栗子,裹着细沙与糖蜜在路旁唰啦唰啦的炒着,连锅下的柴烟也是香的。“大酒缸”门外,雪白的葱白正拌炒着肥嫩的羊肉;一碗酒,四两肉,有两三毛钱就可以混个醉饱。高粱红的河蟹,用席篓装着,沿街叫卖,而会享受的人们会到正阳楼去用小小的木锤,轻轻敲裂那毛茸茸的蟹脚。
同时,在街上的“香艳的”果摊中间,还有多少个兔儿爷摊子,一层层的摆起粉面彩身,身后插着旗伞的兔儿爷——有大有小,都一样的漂亮工细,有的骑着老虎,有的坐着莲花,有的肩着剃头挑儿,有的背着鲜红的小木柜;这雕塑的小品给千千万万的儿童心中种下美的种子。
同时,以花为粮的丰台开始一挑一挑的往城里运送叶齐苞大的秋菊,而公园中的花匠,与爱美的艺菊家也准备给他们费了半年多的苦心与劳力所养成的奇葩异种开“菊展”。北平的菊种之多,式样之奇,足以甲天下。
同时,像春花一般骄傲与俊美的青年学生,从清华园,从出产莲花白酒的海甸,从东南西北城,到北海去划船;荷花久已残败,可是荷叶还给小船上的男女身上染上一些清香。
同时,那文化过熟的北平人,从一入八月就准备给亲友们送节礼了。街上的铺店用各式的酒瓶,各种馅子的月饼,把自己打扮得像鲜艳的新娘子;就是那不卖礼品的铺户也要凑个热闹,挂起秋节大减价的绸条,迎接北平之秋。
北平之秋就是人间的天堂,也许比天堂更繁荣一点呢!
-------------------------------------------------------------------
邓云乡笔下的中秋:(摘自《增补燕京乡土记》)
北京旧时过八月十五中秋节,有一样外地没有,且是最招孩子们喜爱的怪东西:“兔儿爷”。这又像是玩具,又像是“神灵”的怪东西,凡在北京度过童年的人是永远不会忘记的。
江宁夏仁虎老先生《旧京秋词》道:
“银枪金甲巧装排,扑朔迷离总费猜,泥塑纸糊儿戏物,西风抬举上高台。”
诗后自注道:“中秋儿童玩具曰兔儿爷,其雌者曰兔儿奶奶,识者所嗤,然愚民或高供以祈福焉。”
这是一种什么玩艺儿呢?简单地说,是一种泥人玩具,说得更具体一些,就是一种用模子脱出来的、人身兔面的泥俑玩具。脸上红白相间,也十分漂亮。说是“兔脸”,也不完全是兔子的样儿,而是人脸,只是嘴是“兔唇”,画成一个红色的三叉形。另外上面有两根大耳朵,做成一个银枪金甲红袍的坐像。兔儿爷有大有小,最大的三尺多高,小的也有四五寸高。有一种嘴唇做成活络的,空心中有线可拉,拿在手中玩,一拉中间的线,嘴唇就乱动,十分好玩,叫做“刮打嘴兔儿爷”。这个名称,不要说在外地,恐怕在北京,也很少有人知道了吧。做得最讲究的兔儿爷,面部贴泥金,背后插彩绸护旗背,像戏台上的武将一样,颇为威风。
我常常想,历史上有许多不知名的创造家,都很值得人佩服,是谁别具慧心,创造出这么好玩的兔儿爷呢?它的来源似难详考,但在明代就有了。明人纪坤《花王阁剩稿》记云:“京师中秋节,多以泥抟兔形,衣冠踞坐如人状,儿女祀而拜之。”纪坤是阅微草堂的先人,这条记载,朱彝尊编《日下旧闻考》并未采入。整补所引还是《帝京景物略》的记载,只有“月光纸”,上面“缋满月像,趺坐莲花者,月光偏照菩萨也。华下月轮桂殿,有兔杵而人立捣药臼中。纸小者,三尺,大者丈,工致者金碧缤纷”。我想最早创造做泥人兔儿爷的,大概就是照这“月光纸”上的像塑的。这自然会大受孩子大人的欢迎,因而越造越精,越流传越久,就演变成为历史风俗。《燕京岁时记》也详细记载了当时兔儿爷摊子云:
“每届中秋,市人之巧者用黄土抟成蟾兔之像以出售,谓之兔儿爷。有衣冠而张盖者,有甲胄而带纛旗者,有骑虎者,有默坐者,大者三尺,小者尺余,其余匠艺工人无美不备,盖亦谑而虐矣。”
最后一句,是针对当时陋俗“相公”说的,现知者寡矣。
在几十年前的北京街头,大约六十多岁以上的老北京都还能记得。一过七月十五,兔儿爷摊子就摆出来了。前门五牌楼、后门鼓楼前、西单、东四等处,到处都是兔儿爷摊子,大大小小,高高低低,摆得极为热闹。摊前簇拥着孩子们。但是孩子们看着高兴,大人们却不见得高兴。端午、中秋、除夕三大节,中秋好过,而还账却是艰难的啊!因为当年平时生活日用,都是赊账,要到节下集中还账。中秋是大节,一夏天的账都是要还的。《道光都门纪略》杂咏道:
“莫提旧债万愁删,忘却时光心自闲;瞥眼忽惊佳节近,满街挣摆兔儿山。”
人们看到满街摆出兔儿爷摊子,不免都发愁如何还账了。这首诗是很生动地写出了当年北京中秋节近的街头风光的。
清人都门竹枝词中说到兔儿爷的也很多,比较早的,为乾隆乙卯,即六十年(公元一七九五年)杨米人所写。诗云:
“团员果共枕头瓜,香蜡庭前敬月华。月饼高堆尖宝塔,家家都供兔儿爷。”
诗中说得十分明确,其时去《红楼梦》时代不远,而《红楼梦》中却未写到供兔儿爷的趣事,不免有些遗憾了。
创造这个怪玩具的是谁,我虽然不知道,但我总感到它是严格具有浪漫主义色彩的艺术杰作。真是的,那金盔金甲,骑着老虎、大长耳朵、白面红唇、背后插着纛旗雄踞街头的兔儿爷,配上盛开的鸡冠花,多么招人喜爱呢!孩子们有时却唱道:
“我看你嘴又豁,眼又斜,好像八月十五的大兔儿爷……”
兔儿爷好玩,但人像兔儿爷则可厌了。前引夏仁虎先生的《旧京秋词》,写于抗战那年秋天。所谓“儿戏物”、“上高台”,诗人微旨,是对当时汉奸上台的辛辣讽刺。
展开全部
盼望已久的中秋佳节终于到了,人们兴高采烈,以各种节目形式来欢度这个传统节日。这天刚好是我叔叔的生日,大家一起在酒店里聚餐,庆祝生日,共度佳节。
来到酒店门口,哗!那里人山人海,连泊车的位子都没有了,人们把酒店都围了个水泄不通。幸好我们预先订好了四张桌,看到整个饭店人头攒动,热闹非凡的欢乐景象,我心里特别高兴,尽情地品赏着各种各样的海鲜和名菜。
吃完晚饭,我们就到海滨泳场看花灯。这时,一轮明月高高挂在天上,又大又圆,把整个大地都照得亮堂堂的。今年的天气特别好,九点十五分,我们来到目的地时,沙滩上已经灯火辉煌,游人如织了。我们沿着沙滩一边观赏一边向前走。走进大门,“奇灯异彩耀水湾,依山伴水放珠海”的巨副对联则提醒游人千万不要忘记了在此赏月的大好时光。进入泳场,只见偌大的泳场里到处都是火树银花,奇灯异彩。游人的欢歌笑语此起彼伏。沙滩上三五成群的珠海人摆开锅碗瓢盆,搞起烧烤;有的在沙滩上铺开塑料纸,放上月饼、饮料等等,围在一起,对月举杯;有的人还手拉手跳起舞;热闹无比。
今天晚上的花灯令我大饱眼福,真是流涟忘返。当我们怀着愉快的心情走在回家的路上时,圆圆的月亮也悄悄地跟在我们的后面。
中秋月夜
吃了晚饭,丁零零,电话铃响了,原来是爸爸要带我去看烟火。我听了真是兴奋不已。在等待爸爸的间隙,奶奶和我一起到阳台上去看月亮,因为今天多云,无数颗繁星全都躲在云层里,一轮圆月像光华四射的水晶球挂在天空,照亮了漆黑的世界。树啊,河流啊,房子啊,全裹在一层银色的、薄薄的轻纱中,皎洁的月光如倾泄的清流,注满大地。
爸爸的摩托车声从窗外传来,他大声地喊道:“俪俪,快点下来,再多穿点衣服,外面很冷的。”我马上穿了一件衣服,迅速地下了楼,车“嘟”地一声离开了家。一路上,凉风阵阵,开始觉得蛮舒服,渐渐的,感觉有点冷,让我尝到秋风的滋味,幸好衣服穿得多。快到行政中心时,前面的汽车、自行车都堵住了,我们的车只能停停开开,开开停停,慢得像龟爬。我心里真着急,眼看着前边快要到目的地了,可路上就是人多开不快,可能是全嘉兴的人都想办法跑出来了,想看看这难得一见的美妙烟花。好不容易,在交警叔叔的指挥下,我们停了车,找了一个地方坐了下来。天上的圆月跟随着我,今晚是团圆的日子,月色是多么迷人。突然,天上“啪”地一声,礼花像流星一样出现了。红的,蓝的,紫的……五彩缤纷,万紫千红。“哇!”真好看啊!人山人海中叫好声一片连一片,使人忘记了白天的疲劳和夜晚的寒冷。今晚烟花连续绽放了近30分钟,一会儿如天女散花,一会儿又有繁花似锦的“菊花”布满夜空,一会儿晶莹透亮的“星星”向你扑来,一会儿又见“五彩蘑菇云”向上升腾……
烟花晚会结束了,人们陆续回家,我紧紧地抱住爸爸的身子,迎着中秋的凉风,回家了。天上的明月还是那么圆,那么亮……
来到酒店门口,哗!那里人山人海,连泊车的位子都没有了,人们把酒店都围了个水泄不通。幸好我们预先订好了四张桌,看到整个饭店人头攒动,热闹非凡的欢乐景象,我心里特别高兴,尽情地品赏着各种各样的海鲜和名菜。
吃完晚饭,我们就到海滨泳场看花灯。这时,一轮明月高高挂在天上,又大又圆,把整个大地都照得亮堂堂的。今年的天气特别好,九点十五分,我们来到目的地时,沙滩上已经灯火辉煌,游人如织了。我们沿着沙滩一边观赏一边向前走。走进大门,“奇灯异彩耀水湾,依山伴水放珠海”的巨副对联则提醒游人千万不要忘记了在此赏月的大好时光。进入泳场,只见偌大的泳场里到处都是火树银花,奇灯异彩。游人的欢歌笑语此起彼伏。沙滩上三五成群的珠海人摆开锅碗瓢盆,搞起烧烤;有的在沙滩上铺开塑料纸,放上月饼、饮料等等,围在一起,对月举杯;有的人还手拉手跳起舞;热闹无比。
今天晚上的花灯令我大饱眼福,真是流涟忘返。当我们怀着愉快的心情走在回家的路上时,圆圆的月亮也悄悄地跟在我们的后面。
中秋月夜
吃了晚饭,丁零零,电话铃响了,原来是爸爸要带我去看烟火。我听了真是兴奋不已。在等待爸爸的间隙,奶奶和我一起到阳台上去看月亮,因为今天多云,无数颗繁星全都躲在云层里,一轮圆月像光华四射的水晶球挂在天空,照亮了漆黑的世界。树啊,河流啊,房子啊,全裹在一层银色的、薄薄的轻纱中,皎洁的月光如倾泄的清流,注满大地。
爸爸的摩托车声从窗外传来,他大声地喊道:“俪俪,快点下来,再多穿点衣服,外面很冷的。”我马上穿了一件衣服,迅速地下了楼,车“嘟”地一声离开了家。一路上,凉风阵阵,开始觉得蛮舒服,渐渐的,感觉有点冷,让我尝到秋风的滋味,幸好衣服穿得多。快到行政中心时,前面的汽车、自行车都堵住了,我们的车只能停停开开,开开停停,慢得像龟爬。我心里真着急,眼看着前边快要到目的地了,可路上就是人多开不快,可能是全嘉兴的人都想办法跑出来了,想看看这难得一见的美妙烟花。好不容易,在交警叔叔的指挥下,我们停了车,找了一个地方坐了下来。天上的圆月跟随着我,今晚是团圆的日子,月色是多么迷人。突然,天上“啪”地一声,礼花像流星一样出现了。红的,蓝的,紫的……五彩缤纷,万紫千红。“哇!”真好看啊!人山人海中叫好声一片连一片,使人忘记了白天的疲劳和夜晚的寒冷。今晚烟花连续绽放了近30分钟,一会儿如天女散花,一会儿又有繁花似锦的“菊花”布满夜空,一会儿晶莹透亮的“星星”向你扑来,一会儿又见“五彩蘑菇云”向上升腾……
烟花晚会结束了,人们陆续回家,我紧紧地抱住爸爸的身子,迎着中秋的凉风,回家了。天上的明月还是那么圆,那么亮……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中秋的月亮
周 作 人
敦礼臣著《燕京岁时记》云:“京师之日八月节者,即中秋也。每届中秋,府第朱门皆以月饼果品相馈赠,至十五月圆时,陈瓜果于庭以供月,并祝以毛豆鸡冠花。是时也,皓魄当空,彩云初散,传杯洗盏,儿女喧哗,真所谓佳节也。惟供月时,男子多不叩拜,故京师谚日,男不拜月,女不祭灶。”此记作于四十年前,至今风俗似无甚变更,虽民生调敝,百物较二年前超过五倍,但中秋吃月饼恐怕还不肯放弃,至于赏月则未必有此兴趣了罢。本来举杯邀月这只是文人的雅兴,秋高气爽,月色分外光明,更觉得有意思,特别定这日为佳节,若在民间不见得有多大兴味,大抵就是算帐要紧,月饼尚在其次。我回想乡间一般对于月亮的意见,觉得这与文人学者的颇不相同。普通称月日月亮婆婆,中秋供素月饼水果及老南瓜,又凉水一碗,妇孺拜毕,以指蘸水涂目,祝曰眼目清凉。相信月中有裟婆树,中秋夜有一枝落下人间,此亦似即所谓月华,但不幸如落在人身上,必成奇疾,或头大如斗,必须断开,乃能取出宝物也。月亮在天文中本是一种怪物,忽圆忽缺,诸多变异,潮水受它的呼唤,古人又相信其与女人生活有关。更奇的是与精神病者也有微妙的关系,拉丁文便称此病日月光病,仿佛与日射病可以对比似的。这说法现代医家当然是不承认了,但是我还有点相信,不是说其间隔发作的类似,实在觉得月亮有其可怕的一面,患怔忡的人贝,了会生影响,正是可能的事罢。好多年前夜间从东城口家来,路上望见在昏黑的天上,挂着一钩深黄的残月,看去很是凄惨,我想我们现代都市人尚且如此感觉,古时原始生活的人当更如何?住在岩窟之下,遇见这种情景,听着豺狼曝叫,夜鸟飞鸣,大约没有什么好的心情,--不,即使并无这些禽兽骚扰,单是那月亮的威吓也就够了,它简直是一个妖怪,别的种种异物喜欢在月夜出现,这也只是风云之会,不过跑龙套罢了。等到月亮渐渐的圆了起来,它的形相也渐和善了,望前后的三天光景几乎是一位富翁的脸,难怪能够得到许多人的喜悦,可是总是有一股冷气,无论如何还是去不掉的。只恐“琼楼玉字,高处不胜寒,”东坡这句词很能写出明月的精神来,向来传说的忠爱之意究竟是否寄托在内,现在不关重要,可以姑且不谈。总之我于赏月无甚趣味,赏雪赏雨也是一样,因为对于自然还是畏过于爱,自己不敢相信已能克服了自然,所以有些文明人的享乐是于我颇少缘分的。中秋的意义,在我个人看来,吃月饼之重要殆过于看月亮,而还帐又过于吃月饼,然则我诚犹未免为乡人也。
周 作 人
敦礼臣著《燕京岁时记》云:“京师之日八月节者,即中秋也。每届中秋,府第朱门皆以月饼果品相馈赠,至十五月圆时,陈瓜果于庭以供月,并祝以毛豆鸡冠花。是时也,皓魄当空,彩云初散,传杯洗盏,儿女喧哗,真所谓佳节也。惟供月时,男子多不叩拜,故京师谚日,男不拜月,女不祭灶。”此记作于四十年前,至今风俗似无甚变更,虽民生调敝,百物较二年前超过五倍,但中秋吃月饼恐怕还不肯放弃,至于赏月则未必有此兴趣了罢。本来举杯邀月这只是文人的雅兴,秋高气爽,月色分外光明,更觉得有意思,特别定这日为佳节,若在民间不见得有多大兴味,大抵就是算帐要紧,月饼尚在其次。我回想乡间一般对于月亮的意见,觉得这与文人学者的颇不相同。普通称月日月亮婆婆,中秋供素月饼水果及老南瓜,又凉水一碗,妇孺拜毕,以指蘸水涂目,祝曰眼目清凉。相信月中有裟婆树,中秋夜有一枝落下人间,此亦似即所谓月华,但不幸如落在人身上,必成奇疾,或头大如斗,必须断开,乃能取出宝物也。月亮在天文中本是一种怪物,忽圆忽缺,诸多变异,潮水受它的呼唤,古人又相信其与女人生活有关。更奇的是与精神病者也有微妙的关系,拉丁文便称此病日月光病,仿佛与日射病可以对比似的。这说法现代医家当然是不承认了,但是我还有点相信,不是说其间隔发作的类似,实在觉得月亮有其可怕的一面,患怔忡的人贝,了会生影响,正是可能的事罢。好多年前夜间从东城口家来,路上望见在昏黑的天上,挂着一钩深黄的残月,看去很是凄惨,我想我们现代都市人尚且如此感觉,古时原始生活的人当更如何?住在岩窟之下,遇见这种情景,听着豺狼曝叫,夜鸟飞鸣,大约没有什么好的心情,--不,即使并无这些禽兽骚扰,单是那月亮的威吓也就够了,它简直是一个妖怪,别的种种异物喜欢在月夜出现,这也只是风云之会,不过跑龙套罢了。等到月亮渐渐的圆了起来,它的形相也渐和善了,望前后的三天光景几乎是一位富翁的脸,难怪能够得到许多人的喜悦,可是总是有一股冷气,无论如何还是去不掉的。只恐“琼楼玉字,高处不胜寒,”东坡这句词很能写出明月的精神来,向来传说的忠爱之意究竟是否寄托在内,现在不关重要,可以姑且不谈。总之我于赏月无甚趣味,赏雪赏雨也是一样,因为对于自然还是畏过于爱,自己不敢相信已能克服了自然,所以有些文明人的享乐是于我颇少缘分的。中秋的意义,在我个人看来,吃月饼之重要殆过于看月亮,而还帐又过于吃月饼,然则我诚犹未免为乡人也。
参考资料: 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29337729.html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中秋情思
(太原日报07年9月24日12版 吴国荣)
古往今来,中秋之月不仅承载着一份寄托,一份祈盼,更是一种极具诗情画意的文化符号,在她身上倾注了华夏民族无尽的情愫。有人说,在中国传统节日中,中秋节是最具温情和诗意的。是的,特别是对于流离江湖、漂泊四方的游子,随着年龄和阅历的渐渐增长,每逢中秋来临,情感的溪流便会在不知不觉中汇集成一条澎湃的江河,仿佛钱塘江的潮汐一般,伴随着茫茫云海中一轮初升的明月,在心底涌起层层波澜,勾起一段又一段如烟往事的回忆和一阵又一阵情意浓浓的遐思。
曾被梁实秋先生誉为 “右手写诗,左手写文,成就之高,一时无两”的台湾学者余光中,以一首《乡愁》把“家国情结”演绎得酣畅淋漓,令人叹为观止。读罢《乡愁》,我们仿佛看到隔海相望的月下孤影,携一缕乡愁,一袭细雨,望月而叹,涕泪横流。吟咏唐歌,这分明就是李白的 “对影成三人”,杜甫的 “凭栏泪泗流”。而国民党元老于右任的临终诗句,更是一首泣血的悲歌,含泪的呼唤,把 “断肠人在天涯”的游子之痛推向了极致。足见,一湾天然的海峡,一道人为的鸿沟,锁不住一颗颗深情思念的心、祈盼团圆的心。
回望华夏文明史,我们不难看出,一个有着顽强而固执的求同意识的族群,最终会生发出一股势不可挡的历史趋合力,使分治的政权和破碎的河山得到全面的整合与修复。尽管这个过程有时会显得比较漫长,但就像人们对中秋之夜的无数次期待一样,携着圆满和温情的那一轮明月必将会如期而至。
在儒家文化影响所及的范围,月到中秋分外明,每逢佳节倍思亲,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几乎成为一代又一代引领风骚的文人墨客们不约而同的咏叹。中秋之夜,皓月当空,皎洁的月光带给人们缠绵的情怀和无尽的畅想,也留下了许多韵味无穷的千古绝唱。从“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的婉约,到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的豪放,从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的感叹,到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的抒怀,再到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祈盼,中秋月下,不知让人们平添了多少思国、想家、望乡、念友的离愁别绪;也不知让多少人为理想、为抱负,凭栏把盏,设问苍天。
皓首穷经的孔圣人,终其一生追求“仁者”的境界,而亚圣孟子一句 “仁者爱人”,更把圣贤的情怀诠释的入情入理、润物无声。古今人心的普遍事实,始终贴切地蕴含于人们的言行举止中,也在文字中留存着他们的真挚。每当我们回头再看传统诗文载现的这份普遍的人际关系,与其说是虔诚的伦理说教,不如说是生命之花的蓬勃开放,以一己推向无限,以一颗热忱的心拥抱平凡的世界,恰似一轮澄天皓月,把清纯与柔情毫不吝啬地洒向一代又一代陌生的尘世人间。
于是,人们开始慢慢地解读民俗节日中,中秋之月所蕴含的悠远而丰富的传统文化信息,其过程宛若在细细地品味一壶陈年佳酿,其初衷似乎更多地体现了温暖的人文关怀以及对和谐生活的憧憬。古往今来,无论宫廷巍峨、江湖悠清,爬高涉远人的情感之舟也需有一个避风的港湾来停泊,何况终年奔波的人们,则更希望有一个小小的情感驿站可供歇息,借此以梳理一下纷扰零乱的思绪,宣泄一下蓄积已久的心理压力和情感祈求。当然,合家团聚是最直接和最欣慰的愿望,因为那不仅是一种情感滋润,更是一种精神抚慰。中秋夜、中秋月,在满足了人们渴望团圆的心理之后,无疑也成为寂寞失路之人普遍诉求的偶像。
假如中秋之月是生命的本质,那么我们的身躯更像是水,而我们的情感则是月印万川,我们取一影的水月,去完善自己的情感历程,去满足自己的精神需求。在个人的因缘际遇里,本此共通之性,可以反映以不同之情思举止,自成一片独立的风景。当我们通过自身的感受,去体会其他生命,去设想它们的情境,我们的情感才不致因封闭而自恋,因宣泄而放浪。通过沉思与体验,涌现真挚的悲悯情怀和一份庄严的生命质感,参照有情世界的人与物,超越时空的阻隔,便一路滋生着涓涓情谊、拳拳爱心,从而,秉持忠恕,义致中和,这大抵便是人间情爱的敦厚与温馨之处吧。
(太原日报07年9月24日12版 吴国荣)
古往今来,中秋之月不仅承载着一份寄托,一份祈盼,更是一种极具诗情画意的文化符号,在她身上倾注了华夏民族无尽的情愫。有人说,在中国传统节日中,中秋节是最具温情和诗意的。是的,特别是对于流离江湖、漂泊四方的游子,随着年龄和阅历的渐渐增长,每逢中秋来临,情感的溪流便会在不知不觉中汇集成一条澎湃的江河,仿佛钱塘江的潮汐一般,伴随着茫茫云海中一轮初升的明月,在心底涌起层层波澜,勾起一段又一段如烟往事的回忆和一阵又一阵情意浓浓的遐思。
曾被梁实秋先生誉为 “右手写诗,左手写文,成就之高,一时无两”的台湾学者余光中,以一首《乡愁》把“家国情结”演绎得酣畅淋漓,令人叹为观止。读罢《乡愁》,我们仿佛看到隔海相望的月下孤影,携一缕乡愁,一袭细雨,望月而叹,涕泪横流。吟咏唐歌,这分明就是李白的 “对影成三人”,杜甫的 “凭栏泪泗流”。而国民党元老于右任的临终诗句,更是一首泣血的悲歌,含泪的呼唤,把 “断肠人在天涯”的游子之痛推向了极致。足见,一湾天然的海峡,一道人为的鸿沟,锁不住一颗颗深情思念的心、祈盼团圆的心。
回望华夏文明史,我们不难看出,一个有着顽强而固执的求同意识的族群,最终会生发出一股势不可挡的历史趋合力,使分治的政权和破碎的河山得到全面的整合与修复。尽管这个过程有时会显得比较漫长,但就像人们对中秋之夜的无数次期待一样,携着圆满和温情的那一轮明月必将会如期而至。
在儒家文化影响所及的范围,月到中秋分外明,每逢佳节倍思亲,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几乎成为一代又一代引领风骚的文人墨客们不约而同的咏叹。中秋之夜,皓月当空,皎洁的月光带给人们缠绵的情怀和无尽的畅想,也留下了许多韵味无穷的千古绝唱。从“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的婉约,到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的豪放,从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的感叹,到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的抒怀,再到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祈盼,中秋月下,不知让人们平添了多少思国、想家、望乡、念友的离愁别绪;也不知让多少人为理想、为抱负,凭栏把盏,设问苍天。
皓首穷经的孔圣人,终其一生追求“仁者”的境界,而亚圣孟子一句 “仁者爱人”,更把圣贤的情怀诠释的入情入理、润物无声。古今人心的普遍事实,始终贴切地蕴含于人们的言行举止中,也在文字中留存着他们的真挚。每当我们回头再看传统诗文载现的这份普遍的人际关系,与其说是虔诚的伦理说教,不如说是生命之花的蓬勃开放,以一己推向无限,以一颗热忱的心拥抱平凡的世界,恰似一轮澄天皓月,把清纯与柔情毫不吝啬地洒向一代又一代陌生的尘世人间。
于是,人们开始慢慢地解读民俗节日中,中秋之月所蕴含的悠远而丰富的传统文化信息,其过程宛若在细细地品味一壶陈年佳酿,其初衷似乎更多地体现了温暖的人文关怀以及对和谐生活的憧憬。古往今来,无论宫廷巍峨、江湖悠清,爬高涉远人的情感之舟也需有一个避风的港湾来停泊,何况终年奔波的人们,则更希望有一个小小的情感驿站可供歇息,借此以梳理一下纷扰零乱的思绪,宣泄一下蓄积已久的心理压力和情感祈求。当然,合家团聚是最直接和最欣慰的愿望,因为那不仅是一种情感滋润,更是一种精神抚慰。中秋夜、中秋月,在满足了人们渴望团圆的心理之后,无疑也成为寂寞失路之人普遍诉求的偶像。
假如中秋之月是生命的本质,那么我们的身躯更像是水,而我们的情感则是月印万川,我们取一影的水月,去完善自己的情感历程,去满足自己的精神需求。在个人的因缘际遇里,本此共通之性,可以反映以不同之情思举止,自成一片独立的风景。当我们通过自身的感受,去体会其他生命,去设想它们的情境,我们的情感才不致因封闭而自恋,因宣泄而放浪。通过沉思与体验,涌现真挚的悲悯情怀和一份庄严的生命质感,参照有情世界的人与物,超越时空的阻隔,便一路滋生着涓涓情谊、拳拳爱心,从而,秉持忠恕,义致中和,这大抵便是人间情爱的敦厚与温馨之处吧。
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广告 您可能关注的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