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墨习俗是什么??? 20
展开全部
元宵节踩街
即墨素有正月十五闹元宵的传统。是日,家家张灯结彩,燃放烟花爆竹;人们身着节日盛装,成群结伴涌上街头,观看民间表演的龙灯、舞狮、高跷、秧歌等歌舞形式的"踩街"活动。近几年来,这种传统的"踩街"活动,已由民间的小规模自发性分散表演,发展成了有组织大规模的隆重节庆活动。
正月十五这天,整个即墨城区到处洋溢着节日的喜庆气氛。本市居民与邻近地区赶来观光的游客10多万人,聚集在几条主要街道和市政府门前的中心会场周围,观赏场面恢弘波澜壮阔的"踩街"活动。伴随着震天动地的新春锣鼓声和悠扬悦耳的唢呐笙笛声,一辆辆装点精美华丽、五彩缤纷的彩车,载着现代企业文化形象与传统民间艺术情趣,向人们缓缓驶来。彩车上那"双龙腾飞"、"凤凰展翅"的优美造型,"飞机凌空""火箭待发"的伟岸雄姿,以及"招商引资、发展经济""振兴即墨,科教兴农"等标语口号光彩夺目,处处炫耀着改革开放以来繁荣昌盛的大好形势和预示即墨经济再次腾飞的宏伟蓝图。展示民间歌舞的秧歌队、高跷队、旱船队载歌载舞,欢腾跳跃,人们舞的是太平盛世,唱的是丰收喜悦。"猪八戒背媳妇"、"姜老背姜婆"、"老媒婆说亲",扮相诙谐滑稽,让人乐不可支,取经归来的"唐僧师徒"和笑容可掬的"济公活佛"显得风度翩翩彬彬有礼,不住地向沿途观众作揖拜年,恭贺新禧。少年儿童表演的"大头娃娃舞""童子鼓",更是活泼可爱稚趣盎然。 元宵节彩车巡游暨民间歌舞表演活动,既不失传统文化韵味,又具有现代生活气息。
田横祭海民俗文化节
“田横祭海民俗文化节”每年公历3月18日举办,历时3天。
田横民俗祭海活动有着500多年的历史。祭海(上网)节这天,周戈庄村几乎家家宾客盈门,整个村庄人来人往熙熙攘攘,充满了浓厚的节日气氛。临时搭建的硕大松门披彩挂红,显得富丽堂皇、蔚然壮观;海滩上林立的旄子旗(站缨)在春风中猎猎飘扬;修葺一新的渔船上张贴着等吉庆对联。偌大的一个东海滩人声鼎沸万头攒动。几十张“一”字排列的供桌,摆满了三牲(整猪、整鸡、整鱼)及精心制做的面寿桃糕点等祭品,尤其是那几十头刮得光亮披红戴花的整猪和制作在寿桃上的“孔雀开屏”、“荷花仙子”、“鲤鱼跃龙门”等匠心独居的手工艺品,久久吸引着人们赞叹的目光……在人山人海的包围中,身着古典劲装的锣鼓手,把欢快的锣鼓敲得震天动地,跑旱船的、踩高跷的、扭秧歌的,欢呼跳跃,热闹非凡,欢乐的气氛象涌动的春潮,一浪高过一浪。随着祭祀仪式主持者一声令下,海滩上,渔船上,成百上千挂鞭炮依次燃响,雷鸣般的鞭炮声伴随着铿锵激越的锣鼓声,响彻整个港湾,把祭海(上网)节推向了高潮。近几年来,在镇政府及文化部门的主导下,祭海活动已由当初一个渔村--周戈庄村自发形成的民间祭祀活动演变成为我国北方地区规模最大的祭海活动;在形式上已由传统的祭神,演变为有着丰富民俗文化内涵和系列民俗文化活动的盛大节日--“田横祭海民俗文化节”。
为进一步弘扬优秀的民族文化,推动海洋民俗旅游和经贸招商活动的开展,努力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田横祭海民俗文化节”现由田横镇人民政府、青岛民俗博物馆、即墨市文化局、即墨市旅游局共同策划主办。共组织了十余项大型文化活动,主要有:盛大的祭奠仪式、民俗文化大集、书画摄影作品街头展、现场书画表演、民舞巡游、武术魔术表演、灯谜有奖竞猜、太平盛世唱大戏、海景焰火晚会、斗鸡表演、香饽饽面塑大赛暨展销、民俗摄影邀请赛、琳琅满目的商品交易等。
马山文化旅游山会
马山庙会由来已久,而且会次之多在即墨当属首家。其中有农历正月十六日的大王庙会、三月二十八日的天齐庙会、九月九日的玉皇庙会,而最隆重的是六月二十八日的白云庵庙会。
农历六月二十八日,是明光宗赐号"慧觉禅师"得道之日。"慧觉禅师"是明代马山东麓山东村人,姓刘,名贞洁(字恒清),万历末年,奉明神宗之诏,入京师讲道。崇祯年间,回白云庵授徒讲道。后来人们为纪念她,自发地将六月二十八日这天作为庙会,迄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
改革开放后,为弘扬民族传统文化,顺应民意,庙会得以恢复,并将马山庙会正式定名为"青岛马山文化旅游山会",会期从农历六月二十六日到二十八日,为时3天。
如今的山会由过去迷信色彩浓厚的民间庙会,变为文化搭台旅游唱戏的文化旅游山会。山会以旅游观光为主,突出表现了马山的地质科学文化和民族宗教文化特色。宗教(道教)活动以聚仙宫、白云庵为正式活动场所,且有专职神职人员住持。
每次山会期间,都有专业和民间的文艺团体在即墨大夫雕像前的广场上,演出精彩的戏剧、曲艺、歌舞、杂技等文艺节目。
天井山庙会
天井山庙会,因其丰厚的传统民俗文化内涵和许多美丽的民间传说,吸引着众多的游客。每年的农历六月十三日(传说这天是"黑龙王"的生日),远近宾客纷至沓来。
过去的天井山庙会,迷信色彩比较浓厚。人们了感激"黑龙王"行雨灵验,造福乡里,恩泽四方的功德,每年都举行规模盛大的庙会。赶会队伍前面由乐队开路,人们手执旗罗伞扇,用八人大轿抬着"黑龙王"坐像,风、雷、云、雨使者与各种仪仗紧随其后。山上山下熙熙攘攘,龙神祠前更是香烟缭绕,善男信女摩肩接踵,随后便是隆重的祭祀仪式。
现在的庙会,除传统的民俗活动外,逐渐充实时代文化新风,本市和外地的文艺团体争相来此献艺助兴,小商贩更是闻讯蜂涌,数万游客把这座小山变成了一个传统民俗活动与现代文化娱乐相结合的大舞台。
东京山庙会
东京山,位于鳌山卫镇东隅,因山上有一巨石形似鹰嘴,故又名"鹰嘴山"。此山面临鳌山湾,西与东崂之秀鹤山毗邻,风景优美,海光山色得天独厚。每年的庙会,更为这座小山增添了一道靓丽的风景。
东京山的"狐仙庙",始建于百余年前。传说这里的"狐仙"极为灵验,有求必应。每年的正月初一、正月二十、三月初三、六月初六、九月初九是逢庙会的日子。以正月二十日的庙会为最盛。从凌晨开始,就有游客陆续上山,加之商贩及外地的游客,最多时一天可达5万之众,可谓人山人海。
即墨柳腔
即墨柳腔是一个较古老的地方剧种,始于清朝乾隆年间,从山东境内广泛流传的"本肘鼓"的基础上演变而来,源于即墨西部的沽河流域,流行于胶东地区,距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
柳腔初期的演唱形式非常简单,所用的乐器也只有一只手锣,一只手鼓和一支竹板。后来受"四弦小调"的影响,开始采用"四弦胡琴儿"伴奏。初用弦乐时,拉与唱不相协调,艺人们就配合着往上溜,因此,被戏称为"溜腔",后来艺人们觉得不雅,就借用同音字,定名为"柳腔"。从此,柳腔作为一个剧种,登上了即墨的大众舞台。柳腔剧目内容多是老百姓喜闻乐见的传统民间故事,对白运用即墨方言,曲调有欢调、悲调、垛板、慢板、数板、南锣、娃娃腔等板式。唱腔委婉细腻,优美流畅,语言风趣生动,表演朴实无华,有着强烈的地方色彩和浓郁的乡土生活气息,深受群众喜爱。特别是在"四弦胡琴儿"悠扬悦耳曲调的伴奏下,加上柳腔特有的向上翻高8度或6度的尾音"勾勾腔",听来真是余音袅袅、绕梁三匝,令几代家乡父老为其痴迷。
建国后,柳腔得到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即墨县于1956年成立了专业的"即墨柳腔剧团"。经新老艺术工作者发掘、整理和创新,使柳腔不论在演出剧目,还是唱腔板式、音乐伴奏与曲牌上,都达到了空前完美的程度,同时,也迎来了柳腔艺术事业发展的鼎盛时期。1959年,青岛市柳腔剧团应邀进京,并三进中南海怀仁堂,向中央领导和戏剧界知名人士及首都人民汇报演出了《割袍》、《赵美蓉观灯》等剧目,获得极大成功,演职人员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刘少奇、周恩来、朱德、陈毅等的亲切接见和热情鼓励,得到了郭沫若、田汉、老舍、梅兰芳等一大批文化名人的肯定和赞扬。《北京日报》、《光明日报》、《文汇报》、《中国青年报》、《戏剧报》等报刊都发表了评论文章,对柳腔给予了很高的评价,把柳腔誉为"胶东之花"。从此即墨柳腔这一地方小剧种,以她独特的艺术魅力,扬名全国。原文化部部长黄镇、朱穆之也先后莅临即墨,在观看了柳腔剧团的演出后,高度评价了即墨柳腔的艺术性和观赏性。著名诗人贺敬之在观赏即墨柳腔之后,也即兴写下了"杯接田单饮老洒,醉人乡音听柳腔"的精彩诗句。
多年来,即墨柳腔剧团有一大批优秀剧目和优秀演员获奖,其中柳腔《王三卖鱼》,被青岛电视台制作成电视戏曲片,荣获1985年中国首届戏曲电视片"鹰象奖"二等奖。由于柳腔有着很强的艺术感染力及广泛的群众基础,即墨市除有专业柳腔剧团外,不少村庄都有业余柳腔剧团。
即墨九狮图
九狮图,又称九狮舞。是即墨民间艺人于1924年创作编排的,第二年的元宵节期间首次于即墨城演出,深受群众欢迎。此后,作为一种传统的民间舞蹈节目保留至今。
九狮图的表演阵容由12人和9只狮子道具组成,其中4人手执2只"母狮",7人各执1只"子狮",另1人手执绣球,引诱狮子起舞。群狮舞动时,配以欢快激越的锣鼓声伴奏,7只"子狮"环绕2只"母狮"合着节拍,欢腾跳跃,时而翻滚扑球嬉戏,时而摇头摆尾扭动腰身,一举一动都把真狮雄健威武的凶猛习性表现得淋漓尽致,令人叹为观止。
九狮图的表演形式分"走街""圆场"两部分。"走街"为行进舞蹈,在行走过程中表演"龙摆尾"、"扭绳"、"双对狮"等动作。"圆场"是就地表演,主要有"四门斗"、"绣球戏狮"、"群狮扑球"等舞蹈动作。
即墨大鼓
即墨大鼓,是即墨盲艺人于民国初年,集流传于即墨民间的"解门大鼓"、"高门渔鼓"、"李门咣咣"三种曲艺形式之大成,通过融会贯通而创造的。其唱腔优美韵味十足,伴奏悦耳动听,语言风趣生动,所唱书目章回衔接紧凑,充满悬念,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经过几代艺人的创新与发展,使这种曲艺形式日趋丰富完善。
即墨大鼓属"东鲁派"的一个支派,采用坠琴伴奏,唱词讲究韵辙,唱腔有"慢板"、"四六"、"快板"三种。表演形式以唱为主,间以评白,其评白沿袭东鲁大鼓的特点,在运用即墨方言的基础上稍带安徽地方口音。
即墨秧歌
即墨秧歌早在明清时期就活跃于城乡民间,每逢农闲、年节和庙会,特别是正月元宵节期间,各村的秧歌队便走街串巷进行流动演出,一直延续至今。
即墨秧歌在表演风格上分为东、西两派。东部沿海一带的为东派,东派的舞蹈动作融汇了武术风格,特点是歌舞并重,场面欢快热烈,舞蹈队形巧妙多变,动作粗犷豪放、刚健有力。西部瓦戈庄、刘家庄一带的为西派,西派的特点是以唱为主的妩媚多姿、轻灵柔顺的歌舞小段,动作细腻流畅、诙谐幽默。
即墨秧歌的整体表演形式又分为"大场""小场"两种。"大场"的演出阵容通常有9-12人组成,其中有花枝招展的"拉花女"4名,手执竹板的"货郎"和扮相滑稽可笑的"媒婆",及各2名武生装束的"戳钱棍"和头戴文巾的"棒槌",这些扮相不同行头鲜明的角色,在以伞为标以响铃为号的领舞人"膏药客"的现场统一指挥下,不断变换队形,互相穿插交错跑场,跑场队形通常是传统的"剪子股""龙摆尾""豆荚角"等图案,在通过队形图案变化的过程中,使用秧歌独具的步伐,展现出各种舞蹈动作,根据节奏快慢的调节,以及各个角色引人逗乐的插科打诨,表现出欢快活泼的热闹场面。同时,在跑场的间隙,由场上灵魂人物"膏药客",即兴发挥自编自唱秧歌曲调小段,这些小段大都声情并茂,让人赏心悦目。"小场"俗称扮故事,一般由3-5人上演一些载歌载舞有故事情节的小段子。
即墨秧歌的伴奏有打击乐和管弦乐两部分。打击乐通常用于"大场"伴奏,管弦乐一般用于"小场"伴奏,主要乐器有二胡、唢呐、笙等。其主要乐曲《赶庙》、《秧歌曲牌》、《旱船调》被载入《山东民间歌曲选集》。
即墨素有正月十五闹元宵的传统。是日,家家张灯结彩,燃放烟花爆竹;人们身着节日盛装,成群结伴涌上街头,观看民间表演的龙灯、舞狮、高跷、秧歌等歌舞形式的"踩街"活动。近几年来,这种传统的"踩街"活动,已由民间的小规模自发性分散表演,发展成了有组织大规模的隆重节庆活动。
正月十五这天,整个即墨城区到处洋溢着节日的喜庆气氛。本市居民与邻近地区赶来观光的游客10多万人,聚集在几条主要街道和市政府门前的中心会场周围,观赏场面恢弘波澜壮阔的"踩街"活动。伴随着震天动地的新春锣鼓声和悠扬悦耳的唢呐笙笛声,一辆辆装点精美华丽、五彩缤纷的彩车,载着现代企业文化形象与传统民间艺术情趣,向人们缓缓驶来。彩车上那"双龙腾飞"、"凤凰展翅"的优美造型,"飞机凌空""火箭待发"的伟岸雄姿,以及"招商引资、发展经济""振兴即墨,科教兴农"等标语口号光彩夺目,处处炫耀着改革开放以来繁荣昌盛的大好形势和预示即墨经济再次腾飞的宏伟蓝图。展示民间歌舞的秧歌队、高跷队、旱船队载歌载舞,欢腾跳跃,人们舞的是太平盛世,唱的是丰收喜悦。"猪八戒背媳妇"、"姜老背姜婆"、"老媒婆说亲",扮相诙谐滑稽,让人乐不可支,取经归来的"唐僧师徒"和笑容可掬的"济公活佛"显得风度翩翩彬彬有礼,不住地向沿途观众作揖拜年,恭贺新禧。少年儿童表演的"大头娃娃舞""童子鼓",更是活泼可爱稚趣盎然。 元宵节彩车巡游暨民间歌舞表演活动,既不失传统文化韵味,又具有现代生活气息。
田横祭海民俗文化节
“田横祭海民俗文化节”每年公历3月18日举办,历时3天。
田横民俗祭海活动有着500多年的历史。祭海(上网)节这天,周戈庄村几乎家家宾客盈门,整个村庄人来人往熙熙攘攘,充满了浓厚的节日气氛。临时搭建的硕大松门披彩挂红,显得富丽堂皇、蔚然壮观;海滩上林立的旄子旗(站缨)在春风中猎猎飘扬;修葺一新的渔船上张贴着等吉庆对联。偌大的一个东海滩人声鼎沸万头攒动。几十张“一”字排列的供桌,摆满了三牲(整猪、整鸡、整鱼)及精心制做的面寿桃糕点等祭品,尤其是那几十头刮得光亮披红戴花的整猪和制作在寿桃上的“孔雀开屏”、“荷花仙子”、“鲤鱼跃龙门”等匠心独居的手工艺品,久久吸引着人们赞叹的目光……在人山人海的包围中,身着古典劲装的锣鼓手,把欢快的锣鼓敲得震天动地,跑旱船的、踩高跷的、扭秧歌的,欢呼跳跃,热闹非凡,欢乐的气氛象涌动的春潮,一浪高过一浪。随着祭祀仪式主持者一声令下,海滩上,渔船上,成百上千挂鞭炮依次燃响,雷鸣般的鞭炮声伴随着铿锵激越的锣鼓声,响彻整个港湾,把祭海(上网)节推向了高潮。近几年来,在镇政府及文化部门的主导下,祭海活动已由当初一个渔村--周戈庄村自发形成的民间祭祀活动演变成为我国北方地区规模最大的祭海活动;在形式上已由传统的祭神,演变为有着丰富民俗文化内涵和系列民俗文化活动的盛大节日--“田横祭海民俗文化节”。
为进一步弘扬优秀的民族文化,推动海洋民俗旅游和经贸招商活动的开展,努力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田横祭海民俗文化节”现由田横镇人民政府、青岛民俗博物馆、即墨市文化局、即墨市旅游局共同策划主办。共组织了十余项大型文化活动,主要有:盛大的祭奠仪式、民俗文化大集、书画摄影作品街头展、现场书画表演、民舞巡游、武术魔术表演、灯谜有奖竞猜、太平盛世唱大戏、海景焰火晚会、斗鸡表演、香饽饽面塑大赛暨展销、民俗摄影邀请赛、琳琅满目的商品交易等。
马山文化旅游山会
马山庙会由来已久,而且会次之多在即墨当属首家。其中有农历正月十六日的大王庙会、三月二十八日的天齐庙会、九月九日的玉皇庙会,而最隆重的是六月二十八日的白云庵庙会。
农历六月二十八日,是明光宗赐号"慧觉禅师"得道之日。"慧觉禅师"是明代马山东麓山东村人,姓刘,名贞洁(字恒清),万历末年,奉明神宗之诏,入京师讲道。崇祯年间,回白云庵授徒讲道。后来人们为纪念她,自发地将六月二十八日这天作为庙会,迄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
改革开放后,为弘扬民族传统文化,顺应民意,庙会得以恢复,并将马山庙会正式定名为"青岛马山文化旅游山会",会期从农历六月二十六日到二十八日,为时3天。
如今的山会由过去迷信色彩浓厚的民间庙会,变为文化搭台旅游唱戏的文化旅游山会。山会以旅游观光为主,突出表现了马山的地质科学文化和民族宗教文化特色。宗教(道教)活动以聚仙宫、白云庵为正式活动场所,且有专职神职人员住持。
每次山会期间,都有专业和民间的文艺团体在即墨大夫雕像前的广场上,演出精彩的戏剧、曲艺、歌舞、杂技等文艺节目。
天井山庙会
天井山庙会,因其丰厚的传统民俗文化内涵和许多美丽的民间传说,吸引着众多的游客。每年的农历六月十三日(传说这天是"黑龙王"的生日),远近宾客纷至沓来。
过去的天井山庙会,迷信色彩比较浓厚。人们了感激"黑龙王"行雨灵验,造福乡里,恩泽四方的功德,每年都举行规模盛大的庙会。赶会队伍前面由乐队开路,人们手执旗罗伞扇,用八人大轿抬着"黑龙王"坐像,风、雷、云、雨使者与各种仪仗紧随其后。山上山下熙熙攘攘,龙神祠前更是香烟缭绕,善男信女摩肩接踵,随后便是隆重的祭祀仪式。
现在的庙会,除传统的民俗活动外,逐渐充实时代文化新风,本市和外地的文艺团体争相来此献艺助兴,小商贩更是闻讯蜂涌,数万游客把这座小山变成了一个传统民俗活动与现代文化娱乐相结合的大舞台。
东京山庙会
东京山,位于鳌山卫镇东隅,因山上有一巨石形似鹰嘴,故又名"鹰嘴山"。此山面临鳌山湾,西与东崂之秀鹤山毗邻,风景优美,海光山色得天独厚。每年的庙会,更为这座小山增添了一道靓丽的风景。
东京山的"狐仙庙",始建于百余年前。传说这里的"狐仙"极为灵验,有求必应。每年的正月初一、正月二十、三月初三、六月初六、九月初九是逢庙会的日子。以正月二十日的庙会为最盛。从凌晨开始,就有游客陆续上山,加之商贩及外地的游客,最多时一天可达5万之众,可谓人山人海。
即墨柳腔
即墨柳腔是一个较古老的地方剧种,始于清朝乾隆年间,从山东境内广泛流传的"本肘鼓"的基础上演变而来,源于即墨西部的沽河流域,流行于胶东地区,距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
柳腔初期的演唱形式非常简单,所用的乐器也只有一只手锣,一只手鼓和一支竹板。后来受"四弦小调"的影响,开始采用"四弦胡琴儿"伴奏。初用弦乐时,拉与唱不相协调,艺人们就配合着往上溜,因此,被戏称为"溜腔",后来艺人们觉得不雅,就借用同音字,定名为"柳腔"。从此,柳腔作为一个剧种,登上了即墨的大众舞台。柳腔剧目内容多是老百姓喜闻乐见的传统民间故事,对白运用即墨方言,曲调有欢调、悲调、垛板、慢板、数板、南锣、娃娃腔等板式。唱腔委婉细腻,优美流畅,语言风趣生动,表演朴实无华,有着强烈的地方色彩和浓郁的乡土生活气息,深受群众喜爱。特别是在"四弦胡琴儿"悠扬悦耳曲调的伴奏下,加上柳腔特有的向上翻高8度或6度的尾音"勾勾腔",听来真是余音袅袅、绕梁三匝,令几代家乡父老为其痴迷。
建国后,柳腔得到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即墨县于1956年成立了专业的"即墨柳腔剧团"。经新老艺术工作者发掘、整理和创新,使柳腔不论在演出剧目,还是唱腔板式、音乐伴奏与曲牌上,都达到了空前完美的程度,同时,也迎来了柳腔艺术事业发展的鼎盛时期。1959年,青岛市柳腔剧团应邀进京,并三进中南海怀仁堂,向中央领导和戏剧界知名人士及首都人民汇报演出了《割袍》、《赵美蓉观灯》等剧目,获得极大成功,演职人员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刘少奇、周恩来、朱德、陈毅等的亲切接见和热情鼓励,得到了郭沫若、田汉、老舍、梅兰芳等一大批文化名人的肯定和赞扬。《北京日报》、《光明日报》、《文汇报》、《中国青年报》、《戏剧报》等报刊都发表了评论文章,对柳腔给予了很高的评价,把柳腔誉为"胶东之花"。从此即墨柳腔这一地方小剧种,以她独特的艺术魅力,扬名全国。原文化部部长黄镇、朱穆之也先后莅临即墨,在观看了柳腔剧团的演出后,高度评价了即墨柳腔的艺术性和观赏性。著名诗人贺敬之在观赏即墨柳腔之后,也即兴写下了"杯接田单饮老洒,醉人乡音听柳腔"的精彩诗句。
多年来,即墨柳腔剧团有一大批优秀剧目和优秀演员获奖,其中柳腔《王三卖鱼》,被青岛电视台制作成电视戏曲片,荣获1985年中国首届戏曲电视片"鹰象奖"二等奖。由于柳腔有着很强的艺术感染力及广泛的群众基础,即墨市除有专业柳腔剧团外,不少村庄都有业余柳腔剧团。
即墨九狮图
九狮图,又称九狮舞。是即墨民间艺人于1924年创作编排的,第二年的元宵节期间首次于即墨城演出,深受群众欢迎。此后,作为一种传统的民间舞蹈节目保留至今。
九狮图的表演阵容由12人和9只狮子道具组成,其中4人手执2只"母狮",7人各执1只"子狮",另1人手执绣球,引诱狮子起舞。群狮舞动时,配以欢快激越的锣鼓声伴奏,7只"子狮"环绕2只"母狮"合着节拍,欢腾跳跃,时而翻滚扑球嬉戏,时而摇头摆尾扭动腰身,一举一动都把真狮雄健威武的凶猛习性表现得淋漓尽致,令人叹为观止。
九狮图的表演形式分"走街""圆场"两部分。"走街"为行进舞蹈,在行走过程中表演"龙摆尾"、"扭绳"、"双对狮"等动作。"圆场"是就地表演,主要有"四门斗"、"绣球戏狮"、"群狮扑球"等舞蹈动作。
即墨大鼓
即墨大鼓,是即墨盲艺人于民国初年,集流传于即墨民间的"解门大鼓"、"高门渔鼓"、"李门咣咣"三种曲艺形式之大成,通过融会贯通而创造的。其唱腔优美韵味十足,伴奏悦耳动听,语言风趣生动,所唱书目章回衔接紧凑,充满悬念,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经过几代艺人的创新与发展,使这种曲艺形式日趋丰富完善。
即墨大鼓属"东鲁派"的一个支派,采用坠琴伴奏,唱词讲究韵辙,唱腔有"慢板"、"四六"、"快板"三种。表演形式以唱为主,间以评白,其评白沿袭东鲁大鼓的特点,在运用即墨方言的基础上稍带安徽地方口音。
即墨秧歌
即墨秧歌早在明清时期就活跃于城乡民间,每逢农闲、年节和庙会,特别是正月元宵节期间,各村的秧歌队便走街串巷进行流动演出,一直延续至今。
即墨秧歌在表演风格上分为东、西两派。东部沿海一带的为东派,东派的舞蹈动作融汇了武术风格,特点是歌舞并重,场面欢快热烈,舞蹈队形巧妙多变,动作粗犷豪放、刚健有力。西部瓦戈庄、刘家庄一带的为西派,西派的特点是以唱为主的妩媚多姿、轻灵柔顺的歌舞小段,动作细腻流畅、诙谐幽默。
即墨秧歌的整体表演形式又分为"大场""小场"两种。"大场"的演出阵容通常有9-12人组成,其中有花枝招展的"拉花女"4名,手执竹板的"货郎"和扮相滑稽可笑的"媒婆",及各2名武生装束的"戳钱棍"和头戴文巾的"棒槌",这些扮相不同行头鲜明的角色,在以伞为标以响铃为号的领舞人"膏药客"的现场统一指挥下,不断变换队形,互相穿插交错跑场,跑场队形通常是传统的"剪子股""龙摆尾""豆荚角"等图案,在通过队形图案变化的过程中,使用秧歌独具的步伐,展现出各种舞蹈动作,根据节奏快慢的调节,以及各个角色引人逗乐的插科打诨,表现出欢快活泼的热闹场面。同时,在跑场的间隙,由场上灵魂人物"膏药客",即兴发挥自编自唱秧歌曲调小段,这些小段大都声情并茂,让人赏心悦目。"小场"俗称扮故事,一般由3-5人上演一些载歌载舞有故事情节的小段子。
即墨秧歌的伴奏有打击乐和管弦乐两部分。打击乐通常用于"大场"伴奏,管弦乐一般用于"小场"伴奏,主要乐器有二胡、唢呐、笙等。其主要乐曲《赶庙》、《秧歌曲牌》、《旱船调》被载入《山东民间歌曲选集》。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元宵节踩街,即墨素有正月十五闹元宵的传统。
家家张灯结彩,燃放烟花爆竹;人们身着节日盛装,成群结伴涌上街头,观看民间表演的龙灯、舞狮、高跷、秧歌等歌舞形式的"踩街"活动。近几年来,这种传统的"踩街"活动,已由民间的小规模自发性分散表演,发展成了有组织大规模的隆重节庆活动。
田横祭海民俗文化节
“田横祭海民俗文化节”每年公历3月18日举办,历时3天。 田横民俗祭海活动有着500多年的历史。祭海(上网)节这天,周戈庄村几乎家家宾客盈门,整个村庄人来人往熙熙攘攘,充满了浓厚的节日气氛。临时搭建的硕大松门披彩挂红,显得富丽堂皇、蔚然壮观;海滩上林立的旄子旗(站缨)在春风中猎猎飘扬;修葺一新的渔船上张贴着等吉庆对联。偌大的一个东海滩人声鼎沸万头攒动。几十张“一”字排列的供桌,摆满了三牲(整猪、整鸡、整鱼)及精心制做的面寿桃糕点等祭品,尤其是那几十头刮得光亮披红戴花的整猪和制作在寿桃上的“孔雀开屏”、“荷花仙子”、“鲤鱼跃龙门”等匠心独居的手工艺品,久久吸引着人们赞叹的目光……在人山人海的包围中,身着古典劲装的锣鼓手,把欢快的锣鼓敲得震天动地,跑旱船的、踩高跷的、扭秧歌的,欢呼跳跃,热闹非凡,欢乐的气氛象涌动的春潮,一浪高过一浪。随着祭祀仪式主持者一声令下,海滩上,渔船上,成百上千挂鞭炮依次燃响,雷鸣般的鞭炮声伴随着铿锵激越的锣鼓声,响彻整个港湾,把祭海(上网)节推向了高潮。近几年来,在镇政府及文化部门的主导下,祭海活动已由当初一个渔村--周戈庄村自发形成的民间祭祀活动演变成为我国北方地区规模最大的祭海活动;在形式上已由传统的祭神,演变为有着丰富民俗文化内涵和系列民俗文化活动的盛大节日--“田横祭海民俗文化节”。
马山文化旅游山会
马山庙会由来已久,而且会次之多在即墨当属首家。其中有农历正月十六日的大王庙会、三月二十八日的天齐庙会、九月九日的玉皇庙会,而最隆重的是六月二十八日的白云庵庙会。 农历六月二十八日,是明光宗赐号"慧觉禅师"得道之日。"慧觉禅师"是明代马山东麓山东村人,姓刘,名贞洁(字恒清),万历末年,奉明神宗之诏,入京师讲道。崇祯年间,回白云庵授徒讲道。后来人们为纪念她,自发地将六月二十八日这天作为庙会,迄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
天井山庙会
天井山庙会,因其丰厚的传统民俗文化内涵和许多美丽的民间传说,吸引着众多的游客。每年的农历六月十三日(传说这天是"黑龙王"的生日),远近宾客纷至沓来。 过去的天井山庙会,迷信色彩比较浓厚。人们了感激"黑龙王"行雨灵验,造福乡里,恩泽四方的功德,每年都举行规模盛大的庙会。赶会队伍前面由乐队开路,人们手执旗罗伞扇,用八人大轿抬着"黑龙王"坐像,风、雷、云、雨使者与各种仪仗紧随其后。山上山下熙熙攘攘,龙神祠前更是香烟缭绕,善男信女摩肩接踵,随后便是隆重的祭祀仪式。 现在的庙会,除传统的民俗活动外,逐渐充实时代文化新风,本市和外地的文艺团体争相来此献艺助兴,小商贩更是闻讯蜂拥,数万游客把这座小山变成了一个传统民俗活动与现代文化娱乐相结合的大舞台。
东京山庙会
东京山,位于鳌山卫镇东隅,因山上有一巨石形似鹰嘴,故又名"鹰嘴山"。此山面临鳌山湾,西与东崂之秀鹤山毗邻,风景优美,海光山色得天独厚。每年的庙会,更为这座小山增添了一道靓丽的风景。 东京山的"狐仙庙",始建于百余年前。传说这里的"狐仙"极为灵验,有求必应。每年的正月初一、正月二十、三月初三、六月初六、九月初九是逢庙会的日子。以正月二十日的庙会为最盛。从凌晨开始,就有游客陆续上山,加之商贩及外地的游客,最多时一天可达5万之众,可谓人山人海。
即墨柳腔
即墨柳腔是一个较古老的地方剧种,始于清朝乾隆年间,从山东境内广泛流传的"本肘鼓"的基础上演变而来,源于即墨西部的沽河流域,流行于胶东地区,距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 多年来,即墨柳腔剧团有一大批优秀剧目和优秀演员获奖,其中柳腔《王三卖鱼》,被青岛电视台制作成电视戏曲片,荣获1985年中国首届戏曲电视片"鹰象奖"二等奖。由于柳腔有着很强的艺术感染力及广泛的群众基础,即墨市除有专业柳腔剧团外,不少村庄都有业余柳腔剧团。
即墨九狮图
九狮图,又称九狮舞。是即墨民间艺人于1924年创作编排的,第二年的元宵节期间首次于即墨城演出,深受群众欢迎。此后,作为一种传统的民间舞蹈节目保留至今。九狮图的表演阵容由12人和9只狮子道具组成,其中4人手执2只"母狮",7人各执1只"子狮",另1人手执绣球,引诱狮子起舞。群狮舞动时,配以欢快激越的锣鼓声伴奏,7只"子狮"环绕2只"母狮"合着节拍,欢腾跳跃,时而翻滚扑球嬉戏,时而摇头摆尾扭动腰身,一举一动都把真狮雄健威武的凶猛习性表现得淋漓尽致,令人叹为观止。九狮图的表演形式分"走街""圆场"两部分。"走街"为行进舞蹈,在行走过程中表演"龙摆尾"、"扭绳"、"双对狮"等动作。"圆场"是就地表演,主要有"四门斗"、"绣球戏狮"、"群狮扑球"等舞蹈动作。 即墨大鼓 即墨大鼓,是即墨盲艺人于民国初年,集流传于即墨民间的"解门大鼓"、"高门渔鼓"、"李门咣咣"三种曲艺形式之大成,通过融会贯通而创造的。其唱腔优美韵味十足,伴奏悦耳动听,语言风趣生动,所唱书目章回衔接紧凑,充满悬念,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经过几代艺人的创新与发展,使这种曲艺形式日趋丰富完善。 即墨大鼓属"东鲁派"的一个支派,采用坠琴伴奏,唱词讲究韵辙,唱腔有"慢板"、"四六"、"快板"三种。表演形式以唱为主,间以评白,其评白沿袭东鲁大鼓的特点,在运用即墨方言的基础上稍带安徽地方口音。
即墨秧歌
即墨秧歌早在明清时期就活跃于城乡民间,每逢农闲、年节和庙会,特别是正月元宵节期间,各村的秧歌队便走街串巷进行流动演出,一直延续至今。即墨秧歌的伴奏有打击乐和管弦乐两部分。打击乐通常用于"大场"伴奏,管弦乐一般用于"小场"伴奏,主要乐器有二胡、唢呐、笙等。其主要乐曲《赶庙》、《秧歌曲牌》、《旱船调》被载入《山东民间歌曲选集》。
家家张灯结彩,燃放烟花爆竹;人们身着节日盛装,成群结伴涌上街头,观看民间表演的龙灯、舞狮、高跷、秧歌等歌舞形式的"踩街"活动。近几年来,这种传统的"踩街"活动,已由民间的小规模自发性分散表演,发展成了有组织大规模的隆重节庆活动。
田横祭海民俗文化节
“田横祭海民俗文化节”每年公历3月18日举办,历时3天。 田横民俗祭海活动有着500多年的历史。祭海(上网)节这天,周戈庄村几乎家家宾客盈门,整个村庄人来人往熙熙攘攘,充满了浓厚的节日气氛。临时搭建的硕大松门披彩挂红,显得富丽堂皇、蔚然壮观;海滩上林立的旄子旗(站缨)在春风中猎猎飘扬;修葺一新的渔船上张贴着等吉庆对联。偌大的一个东海滩人声鼎沸万头攒动。几十张“一”字排列的供桌,摆满了三牲(整猪、整鸡、整鱼)及精心制做的面寿桃糕点等祭品,尤其是那几十头刮得光亮披红戴花的整猪和制作在寿桃上的“孔雀开屏”、“荷花仙子”、“鲤鱼跃龙门”等匠心独居的手工艺品,久久吸引着人们赞叹的目光……在人山人海的包围中,身着古典劲装的锣鼓手,把欢快的锣鼓敲得震天动地,跑旱船的、踩高跷的、扭秧歌的,欢呼跳跃,热闹非凡,欢乐的气氛象涌动的春潮,一浪高过一浪。随着祭祀仪式主持者一声令下,海滩上,渔船上,成百上千挂鞭炮依次燃响,雷鸣般的鞭炮声伴随着铿锵激越的锣鼓声,响彻整个港湾,把祭海(上网)节推向了高潮。近几年来,在镇政府及文化部门的主导下,祭海活动已由当初一个渔村--周戈庄村自发形成的民间祭祀活动演变成为我国北方地区规模最大的祭海活动;在形式上已由传统的祭神,演变为有着丰富民俗文化内涵和系列民俗文化活动的盛大节日--“田横祭海民俗文化节”。
马山文化旅游山会
马山庙会由来已久,而且会次之多在即墨当属首家。其中有农历正月十六日的大王庙会、三月二十八日的天齐庙会、九月九日的玉皇庙会,而最隆重的是六月二十八日的白云庵庙会。 农历六月二十八日,是明光宗赐号"慧觉禅师"得道之日。"慧觉禅师"是明代马山东麓山东村人,姓刘,名贞洁(字恒清),万历末年,奉明神宗之诏,入京师讲道。崇祯年间,回白云庵授徒讲道。后来人们为纪念她,自发地将六月二十八日这天作为庙会,迄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
天井山庙会
天井山庙会,因其丰厚的传统民俗文化内涵和许多美丽的民间传说,吸引着众多的游客。每年的农历六月十三日(传说这天是"黑龙王"的生日),远近宾客纷至沓来。 过去的天井山庙会,迷信色彩比较浓厚。人们了感激"黑龙王"行雨灵验,造福乡里,恩泽四方的功德,每年都举行规模盛大的庙会。赶会队伍前面由乐队开路,人们手执旗罗伞扇,用八人大轿抬着"黑龙王"坐像,风、雷、云、雨使者与各种仪仗紧随其后。山上山下熙熙攘攘,龙神祠前更是香烟缭绕,善男信女摩肩接踵,随后便是隆重的祭祀仪式。 现在的庙会,除传统的民俗活动外,逐渐充实时代文化新风,本市和外地的文艺团体争相来此献艺助兴,小商贩更是闻讯蜂拥,数万游客把这座小山变成了一个传统民俗活动与现代文化娱乐相结合的大舞台。
东京山庙会
东京山,位于鳌山卫镇东隅,因山上有一巨石形似鹰嘴,故又名"鹰嘴山"。此山面临鳌山湾,西与东崂之秀鹤山毗邻,风景优美,海光山色得天独厚。每年的庙会,更为这座小山增添了一道靓丽的风景。 东京山的"狐仙庙",始建于百余年前。传说这里的"狐仙"极为灵验,有求必应。每年的正月初一、正月二十、三月初三、六月初六、九月初九是逢庙会的日子。以正月二十日的庙会为最盛。从凌晨开始,就有游客陆续上山,加之商贩及外地的游客,最多时一天可达5万之众,可谓人山人海。
即墨柳腔
即墨柳腔是一个较古老的地方剧种,始于清朝乾隆年间,从山东境内广泛流传的"本肘鼓"的基础上演变而来,源于即墨西部的沽河流域,流行于胶东地区,距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 多年来,即墨柳腔剧团有一大批优秀剧目和优秀演员获奖,其中柳腔《王三卖鱼》,被青岛电视台制作成电视戏曲片,荣获1985年中国首届戏曲电视片"鹰象奖"二等奖。由于柳腔有着很强的艺术感染力及广泛的群众基础,即墨市除有专业柳腔剧团外,不少村庄都有业余柳腔剧团。
即墨九狮图
九狮图,又称九狮舞。是即墨民间艺人于1924年创作编排的,第二年的元宵节期间首次于即墨城演出,深受群众欢迎。此后,作为一种传统的民间舞蹈节目保留至今。九狮图的表演阵容由12人和9只狮子道具组成,其中4人手执2只"母狮",7人各执1只"子狮",另1人手执绣球,引诱狮子起舞。群狮舞动时,配以欢快激越的锣鼓声伴奏,7只"子狮"环绕2只"母狮"合着节拍,欢腾跳跃,时而翻滚扑球嬉戏,时而摇头摆尾扭动腰身,一举一动都把真狮雄健威武的凶猛习性表现得淋漓尽致,令人叹为观止。九狮图的表演形式分"走街""圆场"两部分。"走街"为行进舞蹈,在行走过程中表演"龙摆尾"、"扭绳"、"双对狮"等动作。"圆场"是就地表演,主要有"四门斗"、"绣球戏狮"、"群狮扑球"等舞蹈动作。 即墨大鼓 即墨大鼓,是即墨盲艺人于民国初年,集流传于即墨民间的"解门大鼓"、"高门渔鼓"、"李门咣咣"三种曲艺形式之大成,通过融会贯通而创造的。其唱腔优美韵味十足,伴奏悦耳动听,语言风趣生动,所唱书目章回衔接紧凑,充满悬念,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经过几代艺人的创新与发展,使这种曲艺形式日趋丰富完善。 即墨大鼓属"东鲁派"的一个支派,采用坠琴伴奏,唱词讲究韵辙,唱腔有"慢板"、"四六"、"快板"三种。表演形式以唱为主,间以评白,其评白沿袭东鲁大鼓的特点,在运用即墨方言的基础上稍带安徽地方口音。
即墨秧歌
即墨秧歌早在明清时期就活跃于城乡民间,每逢农闲、年节和庙会,特别是正月元宵节期间,各村的秧歌队便走街串巷进行流动演出,一直延续至今。即墨秧歌的伴奏有打击乐和管弦乐两部分。打击乐通常用于"大场"伴奏,管弦乐一般用于"小场"伴奏,主要乐器有二胡、唢呐、笙等。其主要乐曲《赶庙》、《秧歌曲牌》、《旱船调》被载入《山东民间歌曲选集》。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元宵节踩街 即墨素有正月十五闹元宵的传统。是日,家家张灯结彩,燃放烟花爆竹;人们身着节日盛装,成群结伴涌上街头,观看民间表演的龙灯、舞狮、高跷、秧歌等歌舞形式的"踩街"活动。近几年来,这种传统的"踩街"活动,已由民间的小规模自发性分散表演,发展成了有组织大规模的隆重节庆活动。
田横祭海民俗文化节 “田横祭海民俗文化节”每年公历3月18日举办,历时3天。 田横民俗祭海活动有着500多年的历史。祭海(上网)节这天,周戈庄村几乎家家宾客盈门,整个村庄人来人往熙熙攘攘,充满了浓厚的节日气氛。临时搭建的硕大松门披彩挂红,显得富丽堂皇、蔚然壮观;海滩上林立的旄子旗(站缨)在春风中猎猎飘扬;修葺一新的渔船上张贴着等吉庆对联。偌大的一个东海滩人声鼎沸万头攒动。几十张“一”字排列的供桌,摆满了三牲(整猪、整鸡、整鱼)及精心制做的面寿桃糕点等祭品,尤其是那几十头刮得光亮披红戴花的整猪和制作在寿桃上的“孔雀开屏”、“荷花仙子”、“鲤鱼跃龙门”等匠心独居的手工艺品,久久吸引着人们赞叹的目光……在人山人海的包围中,身着古典劲装的锣鼓手,把欢快的锣鼓敲得震天动地,跑旱船的、踩高跷的、扭秧歌的,欢呼跳跃,热闹非凡,欢乐的气氛象涌动的春潮,一浪高过一浪。随着祭祀仪式主持者一声令下,海滩上,渔船上,成百上千挂鞭炮依次燃响,雷鸣般的鞭炮声伴随着铿锵激越的锣鼓声,响彻整个港湾,把祭海(上网)节推向了高潮。近几年来,在镇政府及文化部门的主导下,祭海活动已由当初一个渔村--周戈庄村自发形成的民间祭祀活动演变成为我国北方地区规模最大的祭海活动;在形式上已由传统的祭神,演变为有着丰富民俗文化内涵和系列民俗文化活动的盛大节日--“田横祭海民俗文化节”。
马山文化旅游山会 马山庙会由来已久,而且会次之多在即墨当属首家。其中有农历正月十六日的大王庙会、三月二十八日的天齐庙会、九月九日的玉皇庙会,而最隆重的是六月二十八日的白云庵庙会。 农历六月二十八日,是明光宗赐号"慧觉禅师"得道之日。"慧觉禅师"是明代马山东麓山东村人,姓刘,名贞洁(字恒清),万历末年,奉明神宗之诏,入京师讲道。崇祯年间,回白云庵授徒讲道。后来人们为纪念她,自发地将六月二十八日这天作为庙会,迄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
天井山庙会 天井山庙会,因其丰厚的传统民俗文化内涵和许多美丽的民间传说,吸引着众多的游客。每年的农历六月十三日(传说这天是"黑龙王"的生日),远近宾客纷至沓来。 过去的天井山庙会,迷信色彩比较浓厚。人们了感激"黑龙王"行雨灵验,造福乡里,恩泽四方的功德,每年都举行规模盛大的庙会。赶会队伍前面由乐队开路,人们手执旗罗伞扇,用八人大轿抬着"黑龙王"坐像,风、雷、云、雨使者与各种仪仗紧随其后。山上山下熙熙攘攘,龙神祠前更是香烟缭绕,善男信女摩肩接踵,随后便是隆重的祭祀仪式。 现在的庙会,除传统的民俗活动外,逐渐充实时代文化新风,本市和外地的文艺团体争相来此献艺助兴,小商贩更是闻讯蜂拥,数万游客把这座小山变成了一个传统民俗活动与现代文化娱乐相结合的大舞台。
东京山庙会 东京山,位于鳌山卫镇东隅,因山上有一巨石形似鹰嘴,故又名"鹰嘴山"。此山面临鳌山湾,西与东崂之秀鹤山毗邻,风景优美,海光山色得天独厚。每年的庙会,更为这座小山增添了一道靓丽的风景。 东京山的"狐仙庙",始建于百余年前。传说这里的"狐仙"极为灵验,有求必应。每年的正月初一、正月二十、三月初三、六月初六、九月初九是逢庙会的日子。以正月二十日的庙会为最盛。从凌晨开始,就有游客陆续上山,加之商贩及外地的游客,最多时一天可达5万之众,可谓人山人海。
即墨柳腔 即墨柳腔是一个较古老的地方剧种,始于清朝乾隆年间,从山东境内广泛流传的"本肘鼓"的基础上演变而来,源于即墨西部的沽河流域,流行于胶东地区,距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 多年来,即墨柳腔剧团有一大批优秀剧目和优秀演员获奖,其中柳腔《王三卖鱼》,被青岛电视台制作成电视戏曲片,荣获1985年中国首届戏曲电视片"鹰象奖"二等奖。由于柳腔有着很强的艺术感染力及广泛的群众基础,即墨市除有专业柳腔剧团外,不少村庄都有业余柳腔剧团。 即墨九狮图 九狮图,又称九狮舞。是即墨民间艺人于1924年创作编排的,第二年的元宵节期间首次于即墨城演出,深受群众欢迎。此后,作为一种传统的民间舞蹈节目保留至今。 九狮图的表演阵容由12人和9只狮子道具组成,其中4人手执2只"母狮",7人各执1只"子狮",另1人手执绣球,引诱狮子起舞。群狮舞动时,配以欢快激越的锣鼓声伴奏,7只"子狮"环绕2只"母狮"合着节拍,欢腾跳跃,时而翻滚扑球嬉戏,时而摇头摆尾扭动腰身,一举一动都把真狮雄健威武的凶猛习性表现得淋漓尽致,令人叹为观止。 九狮图的表演形式分"走街""圆场"两部分。"走街"为行进舞蹈,在行走过程中表演"龙摆尾"、"扭绳"、"双对狮"等动作。"圆场"是就地表演,主要有"四门斗"、"绣球戏狮"、"群狮扑球"等舞蹈动作。 即墨大鼓 即墨大鼓,是即墨盲艺人于民国初年,集流传于即墨民间的"解门大鼓"、"高门渔鼓"、"李门咣咣"三种曲艺形式之大成,通过融会贯通而创造的。其唱腔优美韵味十足,伴奏悦耳动听,语言风趣生动,所唱书目章回衔接紧凑,充满悬念,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经过几代艺人的创新与发展,使这种曲艺形式日趋丰富完善。 即墨大鼓属"东鲁派"的一个支派,采用坠琴伴奏,唱词讲究韵辙,唱腔有"慢板"、"四六"、"快板"三种。表演形式以唱为主,间以评白,其评白沿袭东鲁大鼓的特点,在运用即墨方言的基础上稍带安徽地方口音。 即墨秧歌 即墨秧歌早在明清时期就活跃于城乡民间,每逢农闲、年节和庙会,特别是正月元宵节期间,各村的秧歌队便走街串巷进行流动演出,一直延续至今。 即墨秧歌的伴奏有打击乐和管弦乐两部分。打击乐通常用于"大场"伴奏,管弦乐一般用于"小场"伴奏,主要乐器有二胡、唢呐、笙等。其主要乐曲《赶庙》、《秧歌曲牌》、《旱船调》被载入《山东民间歌曲选集》。 即墨复姓 周朝时都由官名而来 古人以地名为姓战国有即墨成齐国人(山东) 单一渊源:源于妫姓,出自战国时期齐国大将田单守邑,属于以封邑名称为氏。 据史籍《晏子春秋·内篇问》记载:“即墨氏,据齐将田单守即墨,支孙氏焉。”在史籍《风俗通义·佚文》中引《姓解》记载:“即墨氏,汉有即墨威为咸阳令……汉有单父令即费,其先食采即墨,因以命氏。”在史籍《汉书·儒林传》也记载:“战国城阳相即墨成,齐国人。” 春秋战国时期,齐国以邑为姓氏者有崔氏、卢氏、鲍氏、来氏、即墨氏、棠氏、檀氏、晏氏、梁邱氏等二十三氏。即墨氏族人后有省文简化为单姓即氏、墨氏者。
田横祭海民俗文化节 “田横祭海民俗文化节”每年公历3月18日举办,历时3天。 田横民俗祭海活动有着500多年的历史。祭海(上网)节这天,周戈庄村几乎家家宾客盈门,整个村庄人来人往熙熙攘攘,充满了浓厚的节日气氛。临时搭建的硕大松门披彩挂红,显得富丽堂皇、蔚然壮观;海滩上林立的旄子旗(站缨)在春风中猎猎飘扬;修葺一新的渔船上张贴着等吉庆对联。偌大的一个东海滩人声鼎沸万头攒动。几十张“一”字排列的供桌,摆满了三牲(整猪、整鸡、整鱼)及精心制做的面寿桃糕点等祭品,尤其是那几十头刮得光亮披红戴花的整猪和制作在寿桃上的“孔雀开屏”、“荷花仙子”、“鲤鱼跃龙门”等匠心独居的手工艺品,久久吸引着人们赞叹的目光……在人山人海的包围中,身着古典劲装的锣鼓手,把欢快的锣鼓敲得震天动地,跑旱船的、踩高跷的、扭秧歌的,欢呼跳跃,热闹非凡,欢乐的气氛象涌动的春潮,一浪高过一浪。随着祭祀仪式主持者一声令下,海滩上,渔船上,成百上千挂鞭炮依次燃响,雷鸣般的鞭炮声伴随着铿锵激越的锣鼓声,响彻整个港湾,把祭海(上网)节推向了高潮。近几年来,在镇政府及文化部门的主导下,祭海活动已由当初一个渔村--周戈庄村自发形成的民间祭祀活动演变成为我国北方地区规模最大的祭海活动;在形式上已由传统的祭神,演变为有着丰富民俗文化内涵和系列民俗文化活动的盛大节日--“田横祭海民俗文化节”。
马山文化旅游山会 马山庙会由来已久,而且会次之多在即墨当属首家。其中有农历正月十六日的大王庙会、三月二十八日的天齐庙会、九月九日的玉皇庙会,而最隆重的是六月二十八日的白云庵庙会。 农历六月二十八日,是明光宗赐号"慧觉禅师"得道之日。"慧觉禅师"是明代马山东麓山东村人,姓刘,名贞洁(字恒清),万历末年,奉明神宗之诏,入京师讲道。崇祯年间,回白云庵授徒讲道。后来人们为纪念她,自发地将六月二十八日这天作为庙会,迄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
天井山庙会 天井山庙会,因其丰厚的传统民俗文化内涵和许多美丽的民间传说,吸引着众多的游客。每年的农历六月十三日(传说这天是"黑龙王"的生日),远近宾客纷至沓来。 过去的天井山庙会,迷信色彩比较浓厚。人们了感激"黑龙王"行雨灵验,造福乡里,恩泽四方的功德,每年都举行规模盛大的庙会。赶会队伍前面由乐队开路,人们手执旗罗伞扇,用八人大轿抬着"黑龙王"坐像,风、雷、云、雨使者与各种仪仗紧随其后。山上山下熙熙攘攘,龙神祠前更是香烟缭绕,善男信女摩肩接踵,随后便是隆重的祭祀仪式。 现在的庙会,除传统的民俗活动外,逐渐充实时代文化新风,本市和外地的文艺团体争相来此献艺助兴,小商贩更是闻讯蜂拥,数万游客把这座小山变成了一个传统民俗活动与现代文化娱乐相结合的大舞台。
东京山庙会 东京山,位于鳌山卫镇东隅,因山上有一巨石形似鹰嘴,故又名"鹰嘴山"。此山面临鳌山湾,西与东崂之秀鹤山毗邻,风景优美,海光山色得天独厚。每年的庙会,更为这座小山增添了一道靓丽的风景。 东京山的"狐仙庙",始建于百余年前。传说这里的"狐仙"极为灵验,有求必应。每年的正月初一、正月二十、三月初三、六月初六、九月初九是逢庙会的日子。以正月二十日的庙会为最盛。从凌晨开始,就有游客陆续上山,加之商贩及外地的游客,最多时一天可达5万之众,可谓人山人海。
即墨柳腔 即墨柳腔是一个较古老的地方剧种,始于清朝乾隆年间,从山东境内广泛流传的"本肘鼓"的基础上演变而来,源于即墨西部的沽河流域,流行于胶东地区,距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 多年来,即墨柳腔剧团有一大批优秀剧目和优秀演员获奖,其中柳腔《王三卖鱼》,被青岛电视台制作成电视戏曲片,荣获1985年中国首届戏曲电视片"鹰象奖"二等奖。由于柳腔有着很强的艺术感染力及广泛的群众基础,即墨市除有专业柳腔剧团外,不少村庄都有业余柳腔剧团。 即墨九狮图 九狮图,又称九狮舞。是即墨民间艺人于1924年创作编排的,第二年的元宵节期间首次于即墨城演出,深受群众欢迎。此后,作为一种传统的民间舞蹈节目保留至今。 九狮图的表演阵容由12人和9只狮子道具组成,其中4人手执2只"母狮",7人各执1只"子狮",另1人手执绣球,引诱狮子起舞。群狮舞动时,配以欢快激越的锣鼓声伴奏,7只"子狮"环绕2只"母狮"合着节拍,欢腾跳跃,时而翻滚扑球嬉戏,时而摇头摆尾扭动腰身,一举一动都把真狮雄健威武的凶猛习性表现得淋漓尽致,令人叹为观止。 九狮图的表演形式分"走街""圆场"两部分。"走街"为行进舞蹈,在行走过程中表演"龙摆尾"、"扭绳"、"双对狮"等动作。"圆场"是就地表演,主要有"四门斗"、"绣球戏狮"、"群狮扑球"等舞蹈动作。 即墨大鼓 即墨大鼓,是即墨盲艺人于民国初年,集流传于即墨民间的"解门大鼓"、"高门渔鼓"、"李门咣咣"三种曲艺形式之大成,通过融会贯通而创造的。其唱腔优美韵味十足,伴奏悦耳动听,语言风趣生动,所唱书目章回衔接紧凑,充满悬念,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经过几代艺人的创新与发展,使这种曲艺形式日趋丰富完善。 即墨大鼓属"东鲁派"的一个支派,采用坠琴伴奏,唱词讲究韵辙,唱腔有"慢板"、"四六"、"快板"三种。表演形式以唱为主,间以评白,其评白沿袭东鲁大鼓的特点,在运用即墨方言的基础上稍带安徽地方口音。 即墨秧歌 即墨秧歌早在明清时期就活跃于城乡民间,每逢农闲、年节和庙会,特别是正月元宵节期间,各村的秧歌队便走街串巷进行流动演出,一直延续至今。 即墨秧歌的伴奏有打击乐和管弦乐两部分。打击乐通常用于"大场"伴奏,管弦乐一般用于"小场"伴奏,主要乐器有二胡、唢呐、笙等。其主要乐曲《赶庙》、《秧歌曲牌》、《旱船调》被载入《山东民间歌曲选集》。 即墨复姓 周朝时都由官名而来 古人以地名为姓战国有即墨成齐国人(山东) 单一渊源:源于妫姓,出自战国时期齐国大将田单守邑,属于以封邑名称为氏。 据史籍《晏子春秋·内篇问》记载:“即墨氏,据齐将田单守即墨,支孙氏焉。”在史籍《风俗通义·佚文》中引《姓解》记载:“即墨氏,汉有即墨威为咸阳令……汉有单父令即费,其先食采即墨,因以命氏。”在史籍《汉书·儒林传》也记载:“战国城阳相即墨成,齐国人。” 春秋战国时期,齐国以邑为姓氏者有崔氏、卢氏、鲍氏、来氏、即墨氏、棠氏、檀氏、晏氏、梁邱氏等二十三氏。即墨氏族人后有省文简化为单姓即氏、墨氏者。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