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述题 为什么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着力建设和谐文化?
展开全部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局出发提出的一项重大任务,是贯彻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内容。如何适应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着力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是我们面临的一个新课题。
一、建设和谐文化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性工程
任何社会的存在和发展都包含的文化的内容,一个社会的文化及其传统,在很大程度上反映着这个社会的精神面貌,也决定着这个社会实际走向。特定的文化为特定的社会塑造了特定的文化环境,造就了社会成员特定的精神风貌、思想状态和价值取向,并可以积淀为人们行为的内在约束力和推动力。所以,一个社会的精神面貌,往往也是这个社会和谐程度的反映和写照,其思想文化为人们所接受和认知的程度,往往也体现着这个社会所蕴含的活力和发展的潜力。一个国家、一个社会,如果没有相应的文化,就等于没有灵魂,就会失去凝聚力和生命力。
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过程中,文化因素将深深地渗入其间,它为和谐社会的发展提供思想保证、精神支撑。从一定意义上说,和谐社会本身就是一个文化社会。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要有自己丰富的文化内涵。没有和谐的文化,就没有和谐社会的根基,没有和谐社会的发展方向。和谐文化是和谐社会的重要特征,有没有和谐的文化,是衡量一个社会是否和谐的重要尺度。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既包含着和谐文化建设的内容,同时更需要和谐文化的引导和支撑。和谐社会越发展,和谐文化的地位和作用就越突出、越明显。
和谐文化是以和谐为思想内涵、以文化为表现方式的一种文化,它融思想观念、理想信仰、社会风尚、行为规范、价值取向为一体,包含着对和谐社会的总体认识和评价,是社会发展和文化建设的有机结合。和谐文化的形成,是一定的社会主体对历史的、现实的和未来的社会生活的自觉认识和反映,代表了一定社会主体利益,同时也体现了一定社会主体对社会发展的认识水平。从表现形式上看,和谐文化既有思想观念方面的内容,又有制度规范方面的内容。从思想观念上来说,和谐文化体现了人们对和谐社会的认知、感受,对社会和谐目标的追求;从制度规范上来说,和谐文化体现了人们在和谐思想的引导下建立的一系列调整利益关系、化解社会矛盾制度和机制。和谐文化是和谐社会人们无限依附的精神家园,也是和谐社会具有凝聚力、向心力和感召力的道义源泉。对个体而言,和谐文化起着潜移默化教育作用,可以引导和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准则;对全社会而言,和谐文化具有明确的价值导向作用,可以形成人们高度认同的共同价值观念。一个社会的和谐,在本质上体现为一种和谐的文化精神。因此,和谐文化以教育人、引导人、鼓舞人、塑造人作为始终不渝的追求,以引导、培育人们的和谐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为最高境界。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着力建设和谐文化。我们所要建设的和谐文化,是以社会主义制度为基础,以先进文化为指导,面向时代,立足于现实,与中华民族和谐传统相承接、与和谐社会要求相吻合的思想文化体系。这种和谐文化具有先进性、时代性、现实性、民族性和继承性的特征,反映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基本内容,也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先进文化的发展本身要求有和谐文化的建设的发展,建设和谐文化,实际上就是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谐社会的构建与和谐文化的建设应该是同步的,相辅相成的。建设和谐文化,是以文化的角度促和谐;构建和谐社会,是从实践的角度促和谐。建设和谐文化,是推进社会和谐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条件,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性工程。建设和谐文化的核心问题,是培育人的和谐文化精神。通过建设和谐文化,营造和谐的社会氛围,为和谐社会培育必需的社会环境,用和谐文化培育人、塑造人,丰富人们的精神内涵,提升人们的精神境界,引导人们树立和谐的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使和谐的理念成为全社会的重要价值取向,使和谐文化与和谐社会的构建能够相互交融、相互促进、共同发展,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有效途径。
二、建设和谐文化对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作用
建设和谐文化对于构建和谐社会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它所起促进作用,是多方面的。
建设和谐文化,有利于巩固团结奋斗的共同理想。和谐社会是有理想的社会。这种理想越能充分代表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越能为绝大多数人所认同和接受,就会越能成为执政党领导和团结人民群众共同奋斗的基础。尽管我国幅员辽阔,地区差别大,民族众多,经济形式和分配关系存在着多样化,社会各阶级、阶层和群体之间也存在着各种不同的利益和矛盾,但社会主义的本质决定了人们在不同利益和需要的背后有着共同的利益追求,因而能够形成共同的理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是现阶段我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这一共同理想,既包含着全体人民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也体现着团结、合作的精神,是引导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是实现全体人民在政治上、道义上和精神上团结一致的重要保证。建设和谐文化,坚持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牢固树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可以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打牢思想基础,在全社会形成心齐、气顺、劲足的良好氛围。共同理想越能够深入人心,就越会坚定人们走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和信心。
建设和谐文化,有利于促进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和谐文化内含着协调发展的理念,它所倡导的发展包括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等诸多因素,是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全面进步。从一定意义上说,树立科学发展观,也是和谐文化的内在要求。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首先要有生产的发展,物质财富的增长,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这是毫无疑问的。社会主义不能建立在贫困的基础上,在贫困的基础上也无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过程中许多矛盾和问题的解决,都要以经济发展为前提,以物质文明的进步为依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当代中国,经济建设依然是中心,集中力量加快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物质文明建设的任务尤为突出,尤为重要。但是,经济发展与社会的进步不是相互独立的,而是紧密相联、相辅相成的。经济发展不能欠社会发展的帐,不能以损失社会的进步为代价,否则就会引发各种社会问题。单纯的生产力发展和经济增长不可能自动带来社会的全面进步,不可能解决社会发展过程中的所有问题。一个社会,要单纯、片面地追求经济增长和物质生活的提高,不仅会付出环境污染、生态失衡的代价,还要引发了分配不公、两极分化、社会腐败现象蔓延、思想道德堕落等社会问题,造成经济增长和社会文明衰退的反差。建设和谐文化,才能有助于培育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思想意识、思维方式,使人们在关注经济建设的同时,更加重视社会的全面发展,实现社会的全面进步,从而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建设和谐文化,有利于化解矛盾、凝聚人心。和谐文化强调的是求同存异、团结友爱、和睦相处,具有具弘扬正气、凝聚人心,沟通感情、增进融合等功能,能够起到化解矛盾、整和社会关系的作用。和谐社会不是没有利益冲突的社会,也不是没有矛盾的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通过对各种利益关系、社会矛盾的调整和处理来实现社会的和谐与融洽。调整利益关系,化解社会矛盾,需要有相应的社会机制,也需要相应的社会文化。社会越是向多样化发展,各种矛盾复杂多变,就越需要发挥文化的调节和整合作用。这种文化调节和整合的过程,本身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随着改革开发深入发展,我国的社会结构和社会生活已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各种利益关系和社会矛盾出现纷繁复杂的局面,人们的思想观念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建设和谐文化,引导人们用正确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去观察社会,培养人们用宽容理解的态度看待和处理各种问题,有助于避免思想认识上的片面性和极端化,形成尊重劳动、关爱弱者、维护公平、相互关爱、团结互助的社会风尚。
建设和谐文化,有利于树立以人为本的社会理念。从本质上说,和谐社会就是以人为本的社会,和谐文化也是以人为本的文化。构建和谐社会,从根本上说,是维护和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要求,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需要,同时要保护每一个社会成员的合法权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谐文化体现在社会管理领域,就是要树立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的理念,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断激发社会活力;就是要着眼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在充分重视人的价值和个性差异的基础上,为人的生存和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条件和环境;就是要努力保障每一个社会成员参与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领域活动的权利,使一切有利于社会进步的创造愿望得到尊重,一切有利于社会进步的创造活动得到支持,一切有利于社会进步的创造才能得到发挥,一切有利于社会进步的创造成果得到肯定,从而实现每个社会成员都能各尽所能,各得其所。建设和谐文化,可以促进社会成员的观念更新,不断增强自主、自立和自强意识,也有助于社会管理者自觉破除官本位意识,尊重群众的主体地位和主动精神,真心诚意地为群众着想,为群众服务。
建设和谐文化,有利于提高人的素质和精神境界。人是社会生活的主体,更是社会和谐的主体。离开了人的素质和精神境界的提高,社会和谐就无从谈起。提高人的素质和精神境界,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提高人的素质和精神境界,必须要有文化建设来促进、来保证。建设和谐文化,使和谐文化所倡导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能够深入地触及和切入社会生活各个领域,是用新的思想和方法来提高人的素质和精神境界,引导人们树立高尚的社会责任感。这样思想内容和方式方法,可以促使人们把单纯的物质利益追求和谋利动机提升为一种社会责任感和整体价值观,使人们在社会经济生活中产生更高尚的利益动机,培养守法诚信、团结协作的优良品质;可以促使人们把单纯利已的竞争意识转化为一种互利互惠的合作精神,克服那种把竞争看成是你死我活的抗争意识,反对见利忘义、损人利己的行为;可以促使人们把步入小康社会后贪图安逸享受的思想,升华为一种追求人生意义和生活价值的超越精神,产生奋发向上、不断进取的精神状态。
三、和谐文化要在继承和借鉴的基础上建设和发展
建设和谐文化,离不开对中国文化传统精华的继承和发扬,也离不开对世界优秀文明成果的吸收和借鉴,同时也要与社会发展的现实要求相适应。
建设和谐文化,必须要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谐思想观念。中西文化的一个重要差异,就是中国文化历来偏重和谐统一,而西方文化则偏重差别和独立。重和谐,讲求同存异,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思想精华,长期受到人们的崇尚,成为人们生活和行动的准则,深深影响着中华民族的思维方式、心理结构、价值选择、伦理道德和行为特征,在历史上起到了推动社会发展的进步作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谐思想,内容是十分丰富的。在人际关系方面,强调“以和为贵”,提倡宽和处世,协调团结。孔子提出的“以宽厚处世、协和人我”的理想人格,就是为了要创造和谐的人际环境。孟子说的“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则集中表达了对人与人和谐关系的追求。在人与自然的关系方面,强调“天人合一”,主张人类应当认识自然,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达到“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的境界。老子所说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就是强调人要以尊重自然规律为最高准则。在民族与民族、国家与国家的关系上,强调“协和万邦”,主张不同的民族和国家应和睦共处、亲密友好。中国传统和谐思想在强调“以和为贵”的同时,还强调“和而不同”。和谐求以共生共长,不同求以相辅相成。在和谐中实现共同的发展,在不同中相互吸收对方的长处。这种底蕴十分厚重深远的和谐思想,为建设和谐文化提供了可供借鉴的思想资源。承接和弘扬中国传统和谐思想的合理内涵,充分发掘其理念蕴含的当代价值,对于建设和谐文化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建设和谐文化,还要注意吸收借鉴世界优秀文明成果。在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不同国家和不同民族独特性文化的存在,使世界文化具有了丰富多彩的内容。每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化都有其长处,这是它们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不同国家和民族的文化千姿百态,其合理内核往往是相同的,总能为人类所传承。无论是东方国家还是西方国家,在文化发展上,都有自己的独到之处,都有追求和谐的内容,都对人类进步作出了贡献,应该彼此尊重、相互学习和吸收。建设和谐文化,离不开与世界文化的交流与对话。以宽广的眼界和博大的胸怀,积极借鉴世界各国的文明成果,博采众长,使其熔铸于和谐文化建设之中,这是建设和谐文化的一个重要途径。就西方文化来说,其意识形态上的主导思想同我们要建设的和谐文化是有本质区别的,但其哲学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中所体现的一些思想观点,有许多包含着对宇宙、对社会、对人生的真理性认识,也有许多合理的因素、独到的见解、积极的精神、有用的思想材料和可借鉴的经验,在不同程度上反映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某些共同要求,是人类的共同精神财富。西方文化对个人独立自主精神的强调、对科学理性的推崇、对民主法治的追求、对人的价值重视等等内容,也是我们建设和谐文化值得吸收借鉴的。当然,对于西方文化中的极端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无政府主义思想观念,是要坚决抵制的。面对西方文化,妄自菲薄,唯我独尊的态度都是不足取的。只有在交融中学习借鉴,在碰撞中扬弃升华,才有助于我们和谐文化的丰富发展。
建设和谐文化,也要从社会生活的实际出发。构建和谐社会,是动态的而不是静态的,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体现为目标和过程的统一。作为目标,构建和谐社会同我们党的远大理想、同现阶段的共同理想是一致的;作为过程,构建和谐是分阶段的、有层次的,不可能一蹴而就。构建和谐社会,是当前的重要任务,也是很长的历史过程。建设和谐文化,要着眼于未来的发展,更要着眼于现实的要求。从总体上说,我国的社会发展还处在并将长期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成员的生活和发展条件有大差异,思想道德水平不可能整齐划一。和谐文化的基本内容,不能脱离现实,不能超越社会发展阶段和人民群众的思想道德水平,要包容多样,把握好建设的层次性,区分不同对象和层次,鼓励先进,团结多数,从而连接和引导不同阶层、不同思想觉悟的人们一起向上。这应是建设和谐文化的一个基本思路。建设和谐文化,既要有先进性要求,又要有广泛性要求,要把先进性要求同广泛性要求结合在一起。没有先进性,就没有感召力、引导力,就不可能带动整个社会和谐思想观念的不断提升;没有广泛性,就难以贴近生活、切合实际,就没有被社会大多数成员所接受的可能。先进性要在广泛性的基础上体现出来,广泛性要以先进性为指导。这样,才能使和谐文化建设符合时代和现实的要求。建设和谐文化,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着眼于实践,着眼于应用,在理论和实践的互动中实现和谐文化的创新与发展,加快和谐文化被广大人民群众所掌握的进程,加快和谐文化的积累过程。建设和谐文化,本身也是移风易俗、改造社会的实践活动,也是广大社会成员进行自我教育、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的有效途径。因此,积极吸引广大社会成员积极参与和谐文化的创建活动,可以使社会成员在参与中受到了教育、得到了提高。
一、建设和谐文化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性工程
任何社会的存在和发展都包含的文化的内容,一个社会的文化及其传统,在很大程度上反映着这个社会的精神面貌,也决定着这个社会实际走向。特定的文化为特定的社会塑造了特定的文化环境,造就了社会成员特定的精神风貌、思想状态和价值取向,并可以积淀为人们行为的内在约束力和推动力。所以,一个社会的精神面貌,往往也是这个社会和谐程度的反映和写照,其思想文化为人们所接受和认知的程度,往往也体现着这个社会所蕴含的活力和发展的潜力。一个国家、一个社会,如果没有相应的文化,就等于没有灵魂,就会失去凝聚力和生命力。
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过程中,文化因素将深深地渗入其间,它为和谐社会的发展提供思想保证、精神支撑。从一定意义上说,和谐社会本身就是一个文化社会。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要有自己丰富的文化内涵。没有和谐的文化,就没有和谐社会的根基,没有和谐社会的发展方向。和谐文化是和谐社会的重要特征,有没有和谐的文化,是衡量一个社会是否和谐的重要尺度。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既包含着和谐文化建设的内容,同时更需要和谐文化的引导和支撑。和谐社会越发展,和谐文化的地位和作用就越突出、越明显。
和谐文化是以和谐为思想内涵、以文化为表现方式的一种文化,它融思想观念、理想信仰、社会风尚、行为规范、价值取向为一体,包含着对和谐社会的总体认识和评价,是社会发展和文化建设的有机结合。和谐文化的形成,是一定的社会主体对历史的、现实的和未来的社会生活的自觉认识和反映,代表了一定社会主体利益,同时也体现了一定社会主体对社会发展的认识水平。从表现形式上看,和谐文化既有思想观念方面的内容,又有制度规范方面的内容。从思想观念上来说,和谐文化体现了人们对和谐社会的认知、感受,对社会和谐目标的追求;从制度规范上来说,和谐文化体现了人们在和谐思想的引导下建立的一系列调整利益关系、化解社会矛盾制度和机制。和谐文化是和谐社会人们无限依附的精神家园,也是和谐社会具有凝聚力、向心力和感召力的道义源泉。对个体而言,和谐文化起着潜移默化教育作用,可以引导和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准则;对全社会而言,和谐文化具有明确的价值导向作用,可以形成人们高度认同的共同价值观念。一个社会的和谐,在本质上体现为一种和谐的文化精神。因此,和谐文化以教育人、引导人、鼓舞人、塑造人作为始终不渝的追求,以引导、培育人们的和谐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为最高境界。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着力建设和谐文化。我们所要建设的和谐文化,是以社会主义制度为基础,以先进文化为指导,面向时代,立足于现实,与中华民族和谐传统相承接、与和谐社会要求相吻合的思想文化体系。这种和谐文化具有先进性、时代性、现实性、民族性和继承性的特征,反映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基本内容,也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先进文化的发展本身要求有和谐文化的建设的发展,建设和谐文化,实际上就是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谐社会的构建与和谐文化的建设应该是同步的,相辅相成的。建设和谐文化,是以文化的角度促和谐;构建和谐社会,是从实践的角度促和谐。建设和谐文化,是推进社会和谐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条件,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性工程。建设和谐文化的核心问题,是培育人的和谐文化精神。通过建设和谐文化,营造和谐的社会氛围,为和谐社会培育必需的社会环境,用和谐文化培育人、塑造人,丰富人们的精神内涵,提升人们的精神境界,引导人们树立和谐的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使和谐的理念成为全社会的重要价值取向,使和谐文化与和谐社会的构建能够相互交融、相互促进、共同发展,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有效途径。
二、建设和谐文化对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作用
建设和谐文化对于构建和谐社会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它所起促进作用,是多方面的。
建设和谐文化,有利于巩固团结奋斗的共同理想。和谐社会是有理想的社会。这种理想越能充分代表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越能为绝大多数人所认同和接受,就会越能成为执政党领导和团结人民群众共同奋斗的基础。尽管我国幅员辽阔,地区差别大,民族众多,经济形式和分配关系存在着多样化,社会各阶级、阶层和群体之间也存在着各种不同的利益和矛盾,但社会主义的本质决定了人们在不同利益和需要的背后有着共同的利益追求,因而能够形成共同的理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是现阶段我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这一共同理想,既包含着全体人民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也体现着团结、合作的精神,是引导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是实现全体人民在政治上、道义上和精神上团结一致的重要保证。建设和谐文化,坚持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牢固树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可以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打牢思想基础,在全社会形成心齐、气顺、劲足的良好氛围。共同理想越能够深入人心,就越会坚定人们走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和信心。
建设和谐文化,有利于促进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和谐文化内含着协调发展的理念,它所倡导的发展包括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等诸多因素,是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全面进步。从一定意义上说,树立科学发展观,也是和谐文化的内在要求。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首先要有生产的发展,物质财富的增长,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这是毫无疑问的。社会主义不能建立在贫困的基础上,在贫困的基础上也无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过程中许多矛盾和问题的解决,都要以经济发展为前提,以物质文明的进步为依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当代中国,经济建设依然是中心,集中力量加快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物质文明建设的任务尤为突出,尤为重要。但是,经济发展与社会的进步不是相互独立的,而是紧密相联、相辅相成的。经济发展不能欠社会发展的帐,不能以损失社会的进步为代价,否则就会引发各种社会问题。单纯的生产力发展和经济增长不可能自动带来社会的全面进步,不可能解决社会发展过程中的所有问题。一个社会,要单纯、片面地追求经济增长和物质生活的提高,不仅会付出环境污染、生态失衡的代价,还要引发了分配不公、两极分化、社会腐败现象蔓延、思想道德堕落等社会问题,造成经济增长和社会文明衰退的反差。建设和谐文化,才能有助于培育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思想意识、思维方式,使人们在关注经济建设的同时,更加重视社会的全面发展,实现社会的全面进步,从而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建设和谐文化,有利于化解矛盾、凝聚人心。和谐文化强调的是求同存异、团结友爱、和睦相处,具有具弘扬正气、凝聚人心,沟通感情、增进融合等功能,能够起到化解矛盾、整和社会关系的作用。和谐社会不是没有利益冲突的社会,也不是没有矛盾的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通过对各种利益关系、社会矛盾的调整和处理来实现社会的和谐与融洽。调整利益关系,化解社会矛盾,需要有相应的社会机制,也需要相应的社会文化。社会越是向多样化发展,各种矛盾复杂多变,就越需要发挥文化的调节和整合作用。这种文化调节和整合的过程,本身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随着改革开发深入发展,我国的社会结构和社会生活已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各种利益关系和社会矛盾出现纷繁复杂的局面,人们的思想观念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建设和谐文化,引导人们用正确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去观察社会,培养人们用宽容理解的态度看待和处理各种问题,有助于避免思想认识上的片面性和极端化,形成尊重劳动、关爱弱者、维护公平、相互关爱、团结互助的社会风尚。
建设和谐文化,有利于树立以人为本的社会理念。从本质上说,和谐社会就是以人为本的社会,和谐文化也是以人为本的文化。构建和谐社会,从根本上说,是维护和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要求,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需要,同时要保护每一个社会成员的合法权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谐文化体现在社会管理领域,就是要树立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的理念,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断激发社会活力;就是要着眼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在充分重视人的价值和个性差异的基础上,为人的生存和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条件和环境;就是要努力保障每一个社会成员参与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领域活动的权利,使一切有利于社会进步的创造愿望得到尊重,一切有利于社会进步的创造活动得到支持,一切有利于社会进步的创造才能得到发挥,一切有利于社会进步的创造成果得到肯定,从而实现每个社会成员都能各尽所能,各得其所。建设和谐文化,可以促进社会成员的观念更新,不断增强自主、自立和自强意识,也有助于社会管理者自觉破除官本位意识,尊重群众的主体地位和主动精神,真心诚意地为群众着想,为群众服务。
建设和谐文化,有利于提高人的素质和精神境界。人是社会生活的主体,更是社会和谐的主体。离开了人的素质和精神境界的提高,社会和谐就无从谈起。提高人的素质和精神境界,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提高人的素质和精神境界,必须要有文化建设来促进、来保证。建设和谐文化,使和谐文化所倡导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能够深入地触及和切入社会生活各个领域,是用新的思想和方法来提高人的素质和精神境界,引导人们树立高尚的社会责任感。这样思想内容和方式方法,可以促使人们把单纯的物质利益追求和谋利动机提升为一种社会责任感和整体价值观,使人们在社会经济生活中产生更高尚的利益动机,培养守法诚信、团结协作的优良品质;可以促使人们把单纯利已的竞争意识转化为一种互利互惠的合作精神,克服那种把竞争看成是你死我活的抗争意识,反对见利忘义、损人利己的行为;可以促使人们把步入小康社会后贪图安逸享受的思想,升华为一种追求人生意义和生活价值的超越精神,产生奋发向上、不断进取的精神状态。
三、和谐文化要在继承和借鉴的基础上建设和发展
建设和谐文化,离不开对中国文化传统精华的继承和发扬,也离不开对世界优秀文明成果的吸收和借鉴,同时也要与社会发展的现实要求相适应。
建设和谐文化,必须要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谐思想观念。中西文化的一个重要差异,就是中国文化历来偏重和谐统一,而西方文化则偏重差别和独立。重和谐,讲求同存异,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思想精华,长期受到人们的崇尚,成为人们生活和行动的准则,深深影响着中华民族的思维方式、心理结构、价值选择、伦理道德和行为特征,在历史上起到了推动社会发展的进步作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谐思想,内容是十分丰富的。在人际关系方面,强调“以和为贵”,提倡宽和处世,协调团结。孔子提出的“以宽厚处世、协和人我”的理想人格,就是为了要创造和谐的人际环境。孟子说的“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则集中表达了对人与人和谐关系的追求。在人与自然的关系方面,强调“天人合一”,主张人类应当认识自然,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达到“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的境界。老子所说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就是强调人要以尊重自然规律为最高准则。在民族与民族、国家与国家的关系上,强调“协和万邦”,主张不同的民族和国家应和睦共处、亲密友好。中国传统和谐思想在强调“以和为贵”的同时,还强调“和而不同”。和谐求以共生共长,不同求以相辅相成。在和谐中实现共同的发展,在不同中相互吸收对方的长处。这种底蕴十分厚重深远的和谐思想,为建设和谐文化提供了可供借鉴的思想资源。承接和弘扬中国传统和谐思想的合理内涵,充分发掘其理念蕴含的当代价值,对于建设和谐文化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建设和谐文化,还要注意吸收借鉴世界优秀文明成果。在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不同国家和不同民族独特性文化的存在,使世界文化具有了丰富多彩的内容。每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化都有其长处,这是它们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不同国家和民族的文化千姿百态,其合理内核往往是相同的,总能为人类所传承。无论是东方国家还是西方国家,在文化发展上,都有自己的独到之处,都有追求和谐的内容,都对人类进步作出了贡献,应该彼此尊重、相互学习和吸收。建设和谐文化,离不开与世界文化的交流与对话。以宽广的眼界和博大的胸怀,积极借鉴世界各国的文明成果,博采众长,使其熔铸于和谐文化建设之中,这是建设和谐文化的一个重要途径。就西方文化来说,其意识形态上的主导思想同我们要建设的和谐文化是有本质区别的,但其哲学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中所体现的一些思想观点,有许多包含着对宇宙、对社会、对人生的真理性认识,也有许多合理的因素、独到的见解、积极的精神、有用的思想材料和可借鉴的经验,在不同程度上反映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某些共同要求,是人类的共同精神财富。西方文化对个人独立自主精神的强调、对科学理性的推崇、对民主法治的追求、对人的价值重视等等内容,也是我们建设和谐文化值得吸收借鉴的。当然,对于西方文化中的极端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无政府主义思想观念,是要坚决抵制的。面对西方文化,妄自菲薄,唯我独尊的态度都是不足取的。只有在交融中学习借鉴,在碰撞中扬弃升华,才有助于我们和谐文化的丰富发展。
建设和谐文化,也要从社会生活的实际出发。构建和谐社会,是动态的而不是静态的,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体现为目标和过程的统一。作为目标,构建和谐社会同我们党的远大理想、同现阶段的共同理想是一致的;作为过程,构建和谐是分阶段的、有层次的,不可能一蹴而就。构建和谐社会,是当前的重要任务,也是很长的历史过程。建设和谐文化,要着眼于未来的发展,更要着眼于现实的要求。从总体上说,我国的社会发展还处在并将长期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成员的生活和发展条件有大差异,思想道德水平不可能整齐划一。和谐文化的基本内容,不能脱离现实,不能超越社会发展阶段和人民群众的思想道德水平,要包容多样,把握好建设的层次性,区分不同对象和层次,鼓励先进,团结多数,从而连接和引导不同阶层、不同思想觉悟的人们一起向上。这应是建设和谐文化的一个基本思路。建设和谐文化,既要有先进性要求,又要有广泛性要求,要把先进性要求同广泛性要求结合在一起。没有先进性,就没有感召力、引导力,就不可能带动整个社会和谐思想观念的不断提升;没有广泛性,就难以贴近生活、切合实际,就没有被社会大多数成员所接受的可能。先进性要在广泛性的基础上体现出来,广泛性要以先进性为指导。这样,才能使和谐文化建设符合时代和现实的要求。建设和谐文化,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着眼于实践,着眼于应用,在理论和实践的互动中实现和谐文化的创新与发展,加快和谐文化被广大人民群众所掌握的进程,加快和谐文化的积累过程。建设和谐文化,本身也是移风易俗、改造社会的实践活动,也是广大社会成员进行自我教育、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的有效途径。因此,积极吸引广大社会成员积极参与和谐文化的创建活动,可以使社会成员在参与中受到了教育、得到了提高。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