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迪生小时候的故事
爱追根问底的孩子
一位传记作家曾这样说过:“越是伟大的思想家,时代的特征在他的传记中就表现得越明显,他的传记就越是自然而然地变成为历史。”
我们知道,“18世纪是理性时代,19世纪是科学时代,20世纪是科学在人类物质的、智力的、感情的和美学的生活的所有方面进行彻底变革性的干预的时代。”
托马斯·阿尔瓦·爱迪生出生于科学时代。他诞生于1847年2月11日。爱迪生的一生与美国走向现代化的过程交织在一起。这是美利坚合众国及欧洲技术力量高速发展的时期,蓬勃发展的美国经济需要广泛采用先进的科学技术以进一步发展生产力,而爱迪生则是这个科学时代的伟大发明家。有人这样评论美国这位最伟大的发明家:“虽然爱迪生不发明历史,但他的发明却为历史锦上添花。”
爱迪生诞生的地方,是美国中西部的俄亥俄州的米兰小市镇。当时的米兰镇,是有名的小麦集散地。俄亥俄州东北部的小麦被运送五大湖,它是必经之地,同时富庶的休伦湖的出口也在这里。有一家公司把航程从河口扩展了数公里,剩下的一段用来挖拙运河,可以通行载重250吨的船只。这地方因为是谷物的出口,所以拥有“西方敖得萨”之称。因此,造船业也很发达,使得这个小镇十分繁华。
关于美国这位最伟大发明家的家庭,某些传奇故事是这样说的:爱迪生家一贫如洗。其实这不符合历史事实。美国汽车大王亨利·福特(HenryFord )写道:“爱氏一家不可算是真正贫寒的,换句话说,他们始终是丰衣足食,住宅也好。人家说爱迪生出生赤贫,那简直是无稽之谈。”
阿尔的祖先是荷兰人,于1728年从荷兰阿姆斯特丹移居美洲。
阿尔的祖父约翰爱迪生由于在美国独立战争中站到了英王军队一边,不久,英军战败,所以,约翰不得已带着全家躲到了加拿大的新斯科舍。他在那儿以务农为生,并安定了下来。
他的儿子——也就是阿尔的父亲塞缪尔·爱迪生(Samuel Edison ),在伊利湖畔的维恩那城经营旅馆生意,生活过得还算不错。在这城里有个名叫南希(Nancy )的女教师,她是苏格兰裔的加拿大人,由于她教学认真,颇受市民的尊敬。她引起了小塞缪尔的爱慕,于是这位旅馆主人开始向她求婚。后来他们的爱情日渐增进着,最后终于达到了沸点,便在1828年结婚了。结婚后,他们在城里住了一段时间才迁走。
这一次他们又乘着“草原马车”再次迁徙,定居在美国俄亥俄州的米兰。塞缪尔在此经营屋瓦的制造和贩卖,生意还不错,夫妇俩过着幸福的日子。
他的住宅是一幢带有顶楼小屋的红砖砌的平房。房子座落在山脚处,外观朴实大方。
南希结婚后,前后生过7个孩子。在全家迁居米兰之前,南希就生下了4个孩子。此后,她又生了3个孩子。爱迪生是排行第七,也是他母亲所生的最后一个儿子。按照祖先长者的名字,爱迪生取名为托马斯,由于他父亲与阿尔瓦布雷德利船长私交甚好,便又借了这位船长的名叫阿尔瓦。爱迪生的全名叫托马斯·阿尔瓦·爱迪生。周围的人都叫他阿尔瓦,他的母亲喜欢叫他阿尔。
他们一直住在这个淳朴的小镇,直到阿尔7岁他们才又离开。不过这个城市却令阿尔难以忘怀。
虽然他并不完全记得这城市的一切,但是教堂的尖屋顶,宽阔的原野,家门前那棵耸立的大树等等,却永远留在他的脑海里,当他年老时,他仍然清晰记得这些景象。
小阿尔在米兰的轶事传说很多。有人说他是一个与众不同的孩子。首先,小家伙出世以后几乎从来不哭,总是笑。灰色的眼睛,亮晶晶的,看起来很聪明,不过头显得特别大,身体很孱弱,看上去弱不禁风。他常对一些物体感兴趣,然后试图用手去抓。他的嘴和眼睛活动起来,就像成年人考虑问题时一样。他从来不停止他已决定做的事情。他一学会走路,就无需人的帮助。这孩子的头发稀少,竖了起来,一点也不服贴,长得很难看。父亲看了不舒服就替他理了发,结果反而更难看,母亲也皱起了眉头。3岁时,阿尔瓦像一个大人思考问题时所做的那样,用手指理他的头发。
阿尔的与众不同,不仅如此。孩子在小时候都有好奇心,喜欢问东问西。所不同的是,“阿尔比一般孩子更为好奇,并且有一种将别人告诉他的事情付诸实验的本能,以及两倍于他人的精力和创造精神。”就人们的记忆所及,他学说话好像就是为了问问题似的。他提出的一些问题虽然不重要,但不容易回答。由于他问的问题太多,他家的大多数成员甚至都不想回答。但是,他的母亲总是试图帮助他。一次他问父亲:“为什么刮风?”塞缪尔爱迪生回答:“阿尔,我不知道”。阿尔又问:“你为什么不知道?”
他不但好奇爱问,而且什么事都想亲自试一试。
有一次,到了吃饭的时候,仍不见爱迪生回来,父母亲很焦急,四下寻找,直到傍晚才在场院边的草棚里发现了他。父亲见他一动不动地趴在放了好些鸡蛋的草堆里,就非常奇怪地问:“你这是干什么?”小爱迪生不慌不忙地回答:“我在孵小鸡呀!”原来,他看到母鸡会孵小鸡,觉得很奇怪,总想自己也试一试。当时,父亲又好气又好笑地将他拉起来,告诉他,人是孵不出小鸡来的。在回家的路上,他还迷惑不解地问,“为什么母鸡能孵小鸡,我就不能呢?”
由于阿尔对许多事情感兴趣,他经常碰到危险。一次,他到储麦子的房子里,不小心一头栽到麦囤里,麦子埋住了脑袋,动也不能动了。他差一点死去,幸亏被人及时发现,抓住阿尔的脚把他拉了出来。还有一次,他掉进水里,结果像落汤鸡一样被人拉了上来。他自己也受惊不小。他4岁那年,想看看篱笆上野蜂窝里有什么奥秘,就用一根树枝去捅,脸被野蜂蜇得红肿,几乎连眼睛都睁不开了。
阿尔经常到塞缪尔温切斯特(Sam Winchester )的碾坊去玩。一天,他到温切斯特的碾坊,看见温切斯特正在用一个气球做一种飞行装置试验,这个试验使阿尔入了迷。他想,要是人的肚子里充满了气,一定会升上天,那该多美啊!几天以后,他把几个化学制品放在一起,叫他父亲的一个佣工迈克尔奥茨(Michael Oates )吃化学制品后飞行。奥茨吃了阿尔配制的化学制品后几乎昏厥过去。阿尔似乎认为奥茨飞不起来是奥茨的失败,不是他阿尔的失败。
这次事件不仅使阿尔的父母感到头痛,同时也震惊了附近孩子的父母,他们纷纷警告自己的小孩说:“不要和阿尔玩!”
小孩子们听了父母的告诫,都不敢再和阿尔在一起,即使阿尔邀请他们,他们也只是以畏惧的眼光看着他,一步也不敢接近,有时几个比较大胆的小孩,甚至会唱着歌来侮辱阿尔,他们唱着:阿尔、阿尔,奇怪的小孩;阿尔、阿尔,他是个呆子;我们再也不和阿尔玩了。
由于做这些事情,阿尔遭到父亲的鞭打。他的父亲认为,只有鞭打阿尔,他才不会再惹麻烦。他的母亲也认为,如果一个孩子做错了事,你不鞭打他,他将不会成为一个好人。她不希望这种事情再发生在阿尔身上。虽然阿尔受了鞭打,但不能阻止他对一切事情发生兴趣。
他6岁就下地劳动。爱观察,爱想问题,爱追根求源是他向新奇的大千世界求知的钥匙。村子中间十字路口长着大榆树、红枫树,他就去观察那些树是怎么生长的;沿街店铺有好多漂亮的招牌,他也要去把它们认真地抄写下来,甚至画下来。
他强烈的求知欲和做实验的愿望,常给他带来麻烦。
一次,他在父亲的农场里玩耍,点燃了父亲的仓库,想看看到底会发生什么状况,结果仓库化为灰烬。阿尔干的事太糟糕、太危险了,不能不闻不问。阿尔为此遭到比以前更严厉的毒打。阿尔没有对父亲生气。在这以后,他似乎从不把疼痛看得很重。
阿尔不久又出麻烦了。一次他与另一男孩游泳,过了一会儿,阿尔发现他一个人在这里,他等这个男孩转来,但等了好半天仍没见这个男孩回来。阿尔独自一人回到家里,对所发生的事什么也不讲,半夜里父母亲把他叫醒并问他的朋友怎么了。阿尔说:“我等呀等呀,他再也不回来了。”他的伙伴后来被发现已经淹死。阿尔不知道他本应该告诉别人已出的事情。这时,他的父亲开始觉得阿尔有些不正常,塞缪尔总担心自己的儿子会对别人造成什么麻烦。
爱迪生7岁的时候,出现了一件对他的发展有较大影响的事。
1854年,伊利湖南岸沿湖铁路通车,使得米兰运河的商船生意大减,并使生意的内容也开始发生变化。塞缪尔的屋瓦生意已没有办法再维持下去,因此他们的生活日渐困苦。为了另谋发展,爱迪生一家又再度迁居了,可是这次并不用帆船牛车。他们乘火车到底特律后,第二天早晨就上了鲁比号航船。他们沿圣克莱湖岸绕行了一日,而后便溯着圣克莱尔河一直向上驶去。两岸所经处尽是浓林僻野兽类出没的场所。
小孩们一会儿跑上甲板,一会儿又窜进船舱,注视着两岸的风景。他们遇见了印第安人驾的独木船或是装满木材的白底船时,便都欣喜不已。
他们在密歇根州休伦北郊的格拉蒂奥特堡定居下来。搬到这里不久,阿尔就患了猩红热,病了很长时间。因此,他的母亲在那一年没有送他上学。他只好留在母亲身边,独自一人玩耍。后来,阿尔的耳朵聋了,人们认为这种疾病是造成他耳聋的原因。
塞缪尔在休伦新买的房子建在松林中的高地上,能看到从休伦湖流出的圣克莱尔河。这幢房屋有十几个房间,后面有马房,单只建筑用地就有4公顷,另外有40公顷的果树园。塞缪尔在这里经营制材和小麦买卖,也种植蔬菜。他把蔬菜和果园里生产的水果一起卖到市场,生意做得很大。虽然不再是米兰的富商,但维持一家三口的生活是绰绰有余。这地方山明水秀,风景优美。塞缪尔还计划在家里的高地上造一座塔,供人们参观湖光山色,每人收费两角五分。这座塔建好以后,就在车站张贴广告。这座塔高约30公尺,立在塔上可以远眺那蔚蓝的休伦湖的水天一色,渐渐地向南消失去。湖中不断有汽轮、高桅船和各式各样的船只来往着,因此景色一刻万变,不可捉摸。参观的人,每天多到需要排队。阿尔成为这个塔的小管理员,向每位参观的人收费。在参观客多的时候,每天可以达到600人,所以阿尔非常忙碌。过了一些日子,参观的人数一天一天的减少,阿尔觉得无聊。阿尔对爸爸说:“爸爸,两角五分太贵了,如果减价也许又会有人来参观。”塞缪尔采纳阿尔的建议,将收费减到一角,可是参观的人还是不多。阿尔又想出了一个办法。他说:“爸爸,在塔顶上,装个望远镜怎么样?”爸爸说:“想得好!”这座塔很快就装置了望远镜,可是参观的人数,仍然没有增加。这样,这座塔的生意也就无法再做下去了。阿尔变得无事可做。
不过,在管理这座塔的时候,他对工作发生了兴趣。阿尔对父母亲这样说:“我想到镇上去卖菜。”父母起初不同意,由于阿尔向父母再三作出承诺,表示愿意吃苦,一定要干到底,双亲也就答应了。阿尔用车子载着家里所种的菜到镇上去卖。大家都对阿尔很友善。红萝卜、马铃薯、高丽菜的销路特别好。阿尔为人老实,不好的东西不卖出去,价钱一般也比别人的便宜。过了一些时,阿尔又从别的农家买进水果去转卖。生意越来越兴隆,阿尔自己一个人忙不过来,便雇了一位少年来帮忙。阿尔做卖菜生意,一年多就赚了500多元。
由于他们全家从一个城市搬迁到另一个城市,由于他的疾病,阿尔在8岁时才开始上学念书。进的那所学校,只有一个班级;校长和老师都是那位恩格尔先生。学校课程设置呆板,老师还经常体罚学生。老师讲课枯燥无味,引不起阿尔的兴趣。因此,他从来没有好好的坐在椅子上过,老师在讲台上教课,他就在下面走动,有时还跑到外面去。
有时候,他会收集附近人家丢弃的物品,而制造些奇奇怪怪的东西,并且带入教室,整天就玩这些东西,完全不注意老师在台上讲些什么。长期下来,老师感到很头痛,因为他往往妨碍别人的上课。
由于追根究底的个性,阿尔对于课业方面的问题非常固执,一个问题未获解答,他就不会继续作下道题目。因此,不了解他个性的老师,便把他当作是一位“迟钝”的学生,斥他为“糊涂虫”、“低能儿”。一次,在上算术课的时候,教师讲的是一位数的加法。许多学生都肃静地听讲。只有阿尔忽然举手质问说:“二加二,为什么等于四?他问得老师张口结舌,实在没有办法可以回答。
这样,在校学习不到三个月,老师便把他的母亲叫来,对她说:“阿尔瓦这孩子一点不用功,还老是提一些十分可笑的问题。昨天上算术课时,他居然问我二加二为什么等于四,你看这不是太不像话了吗?我看这孩子实在太笨,留在学校里只会妨害别的学生,还是别上学了吧。”他母亲非常生气地说:“我认为阿尔比同龄的大多数孩子聪明,我将教我的阿尔,他再也不会来到这里!”
当她携着孩子走出校门时,觉得一阵心酸,眼睛不觉掉下泪来。她始终不承认自己的孩子是低能儿。因为这时她正做女子学校的教师,是一个富有教育经验的人。据她平日留心地观察,阿尔不但不是低能儿,而且时时表现出非常优秀的品质来。在受了这种刺激以后,爱迪生的母亲决心用全力教育阿尔,要使他成为世界上第一等人物。
回到家里时,母亲这样问他说:“先生说你是劣等生,你以为羞耻吗?”爱迪生对母亲的问话,回答得很巧妙:“不以为羞耻,但觉得悔恨。”他接着又说:“可是我要知道的事,先生一点也不教我,我不要知道的事,偏偏又教我起来。”母亲接过他的话说:“是呀!先生说你是低能儿,但母亲不以为然。你明天起,不要到学校里去了。母亲今天在先生面前已发过誓了:学校里当你低能儿,无法教育,我总得在家里好好地教育你。阿尔,我今天也应该和你立一个誓。母亲已立了决心,无论如何要使你成为世界上第一等人物,你能不能发这个誓呢?”阿尔说:“母亲,我愿意发这个誓,我定要做番大事业,使现在说我低能儿的先生听了寒心。”
阿尔的母亲接着说:“从现在起,我就是你的老师,但我有两项约束。第一,你要做什么事必须先告诉妈妈,因为你做的事虽好,但也许会妨碍别人。你要知道,给别人惹麻烦是不好的。另外一件事,就是不可再去妨碍别人,长大后做个对社会有用的人。今后你得好好的用功,妈妈要当你的老师,你必须认真听我的教导。”
阿尔点点头,眼中充满了泪水,母亲紧紧地抱住阿尔,母子俩人脸上都闪烁着泪光,俩人的心紧紧系在一起。
阿尔一生中只上过三个月的学。
从那以后,他的母亲是他的“家庭教师”。爱迪生的母亲南希的决定是正确的。此后,爱迪生便在母亲的亲自指导下如饥似渴地汲取着人类先哲的智慧思想。根据他母亲的固定计划,无论是冬天还是夏天,在其他孩子玩的时候,他坚持每天学习。有一个当时和爱迪生同游的人记得“我们几个人在屋前正玩得高兴,这时门口出来了一个和善可亲的女人,衣着很朴实,戴了一顶时式的花边便帽。她对我们望了一下,和蔼地喊道:‘托马斯·阿尔瓦,可以进来上课了。’那孩子默默顺从着,跟了她进去,临走时回过头来带着怜悯的神态望望我们。在这美丽的夏日,而且还是假期中,硬要从游嬉中叫去读那枯燥无味的课本,这该是多么难受的事啊!”
小阿尔虽然具有小孩喜欢玩的天性,但他不反对母亲的教育。因为母亲教给他的不仅是知识,而且是学习方法。她认为,多思比简单地死记硬背更重要,只要阿尔看得懂的书,不管多难的,都给他看。爱迪生的母亲具有高超的教育才能,她把家庭教育办得生动活泼。春天,树木抽出嫩枝时,她和儿子坐在屋门前,边晒太阳边上课。夏天,密密麻麻的星星,庭院里一片葱绿,她和儿子来到高高的了望塔上,一面纳凉儿,一面读书。到入了秋,爱迪生又念上了《鲁滨逊飘流记》,《悲惨世界》这一类古典文学作品。冬天,天寒夜里,她又与儿子在一起围火授课。她讲地理,如同把爱迪生带到世界各地周游,穿洋过海,登山探险;她讲英文,又非常注意打下良好的基础。特别是她教文学,使爱迪生对雨果(Victorh ugo )爱慕不已。以至朋友们都管他叫维克多·雨果·爱迪生。在这些教育中,爱迪生深深地感到读书的重要,他说:“读书对于智慧,也像体操对于身体一样。”他也认为,母亲是真正理解他的人,后来,爱迪生说:“我在早年发现了慈母是如何有益的。当学校教员叫我笨蛋时,她来到学校为我极力辩护,就从那时,我决定要给她争脸面,不辜负她对我的盼望。她实在是真正理解我的人。”
由于母亲的良好的教育方法,使得阿尔对读书发生了浓厚的兴趣。
“他不仅博览群书,而且一目十行,过目成诵。”8岁时,他读了英国文艺复兴时期最重要的剧作家莎士比亚(Shakespeare )、狄更斯(Dickens )的着作和许多重要的历史书籍。到9岁时,他能迅速读懂难度较大的书,如帕克(Rich ard Green Parker )写的《自然与实验哲学》。这本书有好几百页,书中内容从蒸汽机到氢气球。关于那个时代的科学的知识,差不多都已包含在内,是中学毕业生也觉得难念的一本书。送给他这本书就好像向他打开了一个崭新的世界。爱迪生如饥似渴,认真读完了这本名着。后来,爱迪生曾回忆说:“《自然读本》是我第一次读到的科学书籍,那时我还不到10岁。”
阿尔10岁时对化学开始产生浓厚的兴趣。他在休伦港自己的家中地窖里按照帕克的教科书做了实验。他向当地的店主要了许多空瓶,尔后回忆起来,竟有200只之多。他在一个个的瓶子里装了不同的化学药品。常常搞得险些爆炸,或是发生别的事故。他的父母既因此担惊受怕,又为自己的孩子能懂得这些事情而感到自豪。为了不致惹麻烦,他把地窖充当实验的权利,受到很多限制,特别是在他试验后杂物零乱地放着不加整理时,他母亲就命令他把仪器药品统丢出门去。但经他的苦苦哀求,她也觉得于心不忍,总是应允了他。本来阿尔在贮有毒药的瓶上总标着“毒”字以示警戒。后来她发觉别的孩子时常私自的来试弄药品,觉得危险还是很多,坚持要他随时锁藏起来。
在母亲的启蒙下,阿尔在10岁时读完了吉朋(Gib -bon )的《罗马帝国衰亡史》、休谟(Hume )的《英国史》、席尔(Sear )的《世界史》。他还读过托马斯潘恩(ThomasPaine )的着作,很快,爱迪生被潘恩的真知灼见所吸引,并一直影响了他一生。后来他回忆说:“阅读那位伟大的思想家对政治与神学等问题的论述,我得到了启示。潘恩使我了解了许多新的问题。我可以清楚地忆起读过潘恩的着作后那种如见光明的感觉……对于潘恩,我抱有极大的兴趣。看一遍不够,我就一遍又一遍,反反复复地研读。”他还吃力地读完了牛顿(IsaacNewton )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一书。这本书教他重视实践,而不是理论,这也就是他后来为什么成了一名伟大的发明家,而科学界却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不承认他的成就的缘故。读了牛顿的这部杰作,爱迪生开始蔑视数学,这种态度并非是由于他不必借助数学就能一眼看出涉及数字的许多问题的中心环节,而是因为爱迪生家的一伙朋友帮助他解释了《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一书中的许多疑难。爱迪生后来记下了他的看法:“我立刻得出结论,牛顿如果少知道些数字问题,他的知识面就会更宽。我从此开始讨厌数学,并一直不曾恢复起对它的好感……我把数字看成是一种数学工具,可以用它完成推理的逻辑结论,但它并不能帮助人们理解这一结论。”数年之后,他宣称:“我不是数学家,但我在这一领域里的名次可以处于领先地位。”接下去,他的话更为贴切,也更加狂妄,“我能雇来数学家,可他们不能雇我。”爱迪生后来在财富的积聚上远远超过了大多数数学家的原因,乃是他夜以继日地实验。
托马斯·阿尔瓦·爱迪生的童年时代,人们对电的兴趣正如我们现在对宇宙旅行一样浓厚。对一切事物感兴趣的阿尔爱迪生,通过电报对电发生兴趣。
电报是一件具有重要意义的新事物。
到阿尔11岁时,在纽约和几个城市远至芝加哥之间架起了电报线,约800英里。报纸上登载了用电报线连接美国的电报员的故事。
11岁那年,爱迪生实验了他的第一份电报。他确信他也将要发明一种电报。但是,他需要钱买电器装置,而塞缪尔爱迪生的生意不好,家里无钱做任何而许多必需做的事。于是,爱迪生决定干干农活这一行,通过叫卖新鲜玉米和其他东西,获得几百元钱。
1859年,托马斯阿尔瓦爱迪生已12岁。这一年大干线铁路部分通车。该线从缅因州的波特兰起,至圣克莱尔河东岸的萨尼亚止。在河的西岸,开辟了连接萨尼亚与休伦港的轮渡;与此同时,又开辟了从休伦港到底特律的南北单线。铁路为爱迪生提供了机会。
他听说在从底特律到休伦港的新铁路线上需要一个男孩在火车上卖水果和饼子,铁路上不付任何报酬,但可以用很少的钱买下食品,然后在火车上再用高一点的价钱卖出。阿尔要求得到这份工作。
阿尔向母亲谈了自己的想法,但母亲加以反对。他的母亲想到了那些可能发生的可怕事情——火车失去控制相撞、翻车甚至翻个个儿等等。她也担心阿尔在底特律等火车时会遇见坏人。但是阿尔的父亲知道他没有那么多钱送阿尔上学念书,说阿尔在等火车时能够学到有用的东西。阿尔想到的只是挣许多钱搞他的实验。
经过和母亲的讨价还价,起誓保证,爱迪生终于在从休伦港驶往底特律的早班列车上当上了报童。据说,他当时曾这样对母亲讲:“妈,我是一蒲式耳小麦;我有80磅重了。”在爱迪生12岁那年,他结束了他的童年生活。
休伦——底特律的报童
阿尔爱迪生开始在火车上出售食品时,已是一个中等身材的男孩。他有一对蓝色的眼睛,一头蓬乱、稀少、褐色的头发。他穿的衣服并不新,保护的也不好,他似乎不管别人如何看他。他花很少的钱买了一套衣服,由于衣服不太合身,很少穿它。他的母亲迫使他洗他的手脸,穿上干净的衬衫,但似乎没有人叫他擦他的鞋子。
虽然阿尔对穿着不讲究,但人们喜欢他的外表。他总是希望手里有什么事干着,没事可干的时候,他可以到处休息。对他来说,睡几分钟所起的作用就好像别人睡了几小时一样。他十分爱忘事,因为尽管他有时也和别人在一起,但脑子里却总是在想着如何做点新鲜的事情。他和别人谈话或者玩游戏时,头脑里却常常忙于考虑其它事情。
应该承认,天才就是天才,爱迪生赚钱的本事或者说他的发明天才,最早是在列车上当报童兼营水果时就闪现了出来。火车是在清晨7点驶离休伦港,10点抵达底特律,下午5点半又从底特律往回开,到了9点半才回到休伦港。爱迪生就在这班火车上当报童。这14个半小时的工作日对于年轻的爱迪生来说,有双重益处。他既能卖报赚钱,又能代销糖果。
他认为,他似乎能够从出售糖果、食品方面赚到大钱。4小时后,火车到了底特律,他便去报馆批报,预备在归途上贩卖。火车到站后,小孩们便自动的跑来帮他叫卖剩下的报纸。
不久,铁路当局又开通了底特律到格拉提渥加铁路线,车辆每天早发夜回,中途和那混合车交过。阿尔也安置了一个报童在这辆车上。后来他又每天早晨从底特律装运两筐蔬菜,火车到后,他的助手便把菜运到一个租下的由另一个小孩看管的摊上去。由于这些蔬菜比当地出产的好,需要量便大大增加。
除了卖菜以外,他在这条铁路线上又发展了几种营业。农夫们把新鲜牛酪在车站上交给他,托他运到底特律去发卖。在各种浆果成熟的时节,他用低价将大批浆果批发到手,然后卖给底特律的果商。除了浆果外,他还贩卖各种应时水果。车上的人对于他的活动渐渐发生兴趣,一方面是由于对他工作的钦佩,认为他年纪轻轻就已经成为一位出色的商人了,另一方面也因为他们能够照批发价格买得货物。
这时,干线上又增加了一节列车,在这车上爱迪生又雇了一个男孩作他的帮手。他每天能收入好几元钱,相当于当时一个成人每天的收入。这样,不出数月,他已能在一星期内赚到20美元。
下一步,他开始出售自己家周围菜园里的蔬菜产品。他曾说:“在火车上跑了几个月之后,我在休伦港开了两个店铺——一家出售期刊,另一家卖蔬菜、黄油和适季的草莓。一个店铺一个伙计,他们与我分享利润”。他也经常带他们到镇上餐馆去吃饭。
他的营业收入相当可观,每天都能抽出一元钱交给母亲贴补家用。余下的除了吃饭以外,全用在买书和充实实验用品上。日长月久,他从没乱花过一分钱。
火车要在底特律停留6个小时,每天火车进了底特律站,阿尔迅速把事务料理之后,就赶到协会的阅览室里看书。不久那里就被辟为底特律公共图书馆。馆中有各种各样的书籍,藏书有16000部。他到图书馆看书,一直到火车驶回的时间才离去。
每当爱迪生静静地坐在图书馆看书时,母亲的话便在耳边响起:
“牛顿和瓦特在学校都不算是优秀的学生,可是他们并不灰心,仍然继续不断的努力,最后终于发明了对人类有用的东西。所以只要你好好用功,妈妈相信,你也可以发明东西。”母亲的话一直鼓舞着他,使他不断地向艰深的学问挑战。爱迪生在心中发誓:“我一定要好好用功,将来成为牛顿和瓦特那样的伟人。”
爱迪生没有上过大学,上小学也只有几个月,但他正式登记的发明却有一千三百件之多。爱迪生成为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的美国大发明家,追根溯源,是和他的妈妈南希分不开的。
爱迪生从小喜欢问这问那,南希理解孩子的心理,总是尽可能给孩子满意的答复,并且启发他再想,再问。在他五岁那年,有一次他问妈妈: "鸡把蛋放在屁股底下坐着干啥?"南希告诉他,这是鸡妈妈怕蛋着凉,给它们暖和暖和。爱迪生又问: "蛋为什么要暖和呢?"南希回答说这是为孵小鸡。
爱迪生听了妈妈的话后想,母鸡把蛋放在屁股底下可以孵出小鸡来,我也把蛋放在屁股底下能不能孵出小鸡来呢?他决心试试看,便找了一些鸡蛋,躲到邻居家的仓库里,做了一个小窝,把蛋放在里面,自己蹲在上面孵起小鸡来。
爱迪生失踪了,家里人很着急,找了好几个钟点才在仓库里找到他。但是,南希并没有因此责怪和取笑儿子,爱迪生好问好学的积极性更大了。
爱迪生曾上过几天小学,因为问老师为什么二加二等于四,惹得老师发怒,南希便把他领回家去自己教。南希给儿子讲罗马帝国的盛衰,讲英国的演变;教他念文学名著。以后,又让他读电学家拉法弟的著作,使他增加了不少电学知识。
南希看到儿子兴趣在物理、化学方面,便买了本《派克科学读本》,这里面讲了许多物理和化学实验,有简要说明和详细插图。爱迪生一看就入了迷,凡能做的实验,都要去做一做,做不成不罢休。后来,他终于成为一名发明家。
爱迪生上小学三个月就退学了,而且是个有听力障碍的孩子,怎么成长为世界最伟大的发明家了呢?我们大家都知道是母亲南希给了他很大的影响。南希没有高深的文化背景,在当时也没有什么科学的教育方法和先进的教育理念做指导,但是南希是怎样对爱迪生进行教育的呢?其中的详情无人知晓,所以,我特别注意收集了一些这方面的资料,我发现这对母子之间的关系中让我感触最深的一条,那就是:用无条件的爱来包容孩子的一切,孩子的心灵会得到支撑,这样的支撑将终身成为心灵的珍宝。
说起爱迪生的家庭教育,我们还得从爱迪生退学开始。关于爱迪生退学的原因,大家都知道是因为爱迪生问“老师,为什么一加一是二?”老师说“爱迪生,你拿一支铅笔再加一只铅笔,不就变成两支铅笔了吗?” “可是老师,拿两只杯子里的水放到另一只杯子里,水就集中在一个杯子里了呀,一加一怎么会是二呢?”老师不知如何回答了。“老师,两块泥巴粘在一起就是一块,为什么一加一是二,也许一加一是一。”这时老师发火了:“真烦!你自己去想去吧。”于是老师又继续上课。爱迪生又举手了,“什么事,爱迪生?”老师强压住火气问。“老师,为什么会起风?”“老师,鸡蛋为什么会孵出小鸡?”老师说:“那是因为母鸡给鸡蛋加温了。”“老师,为什么给鸡蛋加温就能孵出小鸡?”爱迪生又问了许多为什么,什么“鱼为什么不会被淹死?”“天空为什么是蓝色的”。等等的为什么让老师终于忍无可忍,将他狠狠地骂了他一顿:“真烦,混蛋,老老实实学你的算数!你是傻瓜吗?像你这样读书也是白读。爱迪生哭这回家了。妈妈听了儿子的诉说,拉着爱迪生的手到学校找到老师,质问了老师:你是不是说我儿子是傻瓜笨蛋,读书也是白读?老师无言以对。 “我明白了,儿子有我自己来教育,不用麻烦老师了,再见。”拉着儿子的手回家了,南希一边走一边想“恩格尔老师强迫孩子把教科书的完整地默记下来,儿子觉的反感,两人才陷入僵局的。我不强制他,我要和他一起享受思考的快乐。默记教科书的内容,见鬼去吧!默记教科书长大一点用都没有,活的教材不是遍地都是吗?”南希暗暗发誓:“要给儿子尝试绝不输给其他孩子的教育”。从此开始了对爱迪生的家庭教育。
这个学校是妈妈和儿子两个人的学校,母亲教他学习算数、英语、文学、理科、社会……什么都在一起学。但母亲从不不拘泥于教科书,而是注意身边发生的事。
爱迪生孵蛋的故事大家都知道,而且有很多种说法。在我收集的资料里妈妈是这样做的。妈妈说:“爱迪生,昨天鸭蛋孵出小鸭来了。”爱迪生好奇地就问:“妈妈,鸭蛋为什么能孵出小鸭来?”妈妈说:“是因为鸭妈妈抱着鸭蛋加温的呀。”爱迪生又问:“为什么给鸭蛋加温就能孵吃小鸭来?”妈妈说“是啊,为什么呢?”“我试试也许就明白了。”妈妈高兴地说“好啊,你去试试吧。”于是,爱迪生就把鸭蛋抱在怀里孵蛋了,结果孵了两天也没有动静。儿子大失所望,妈妈温和地对他说:“很遗憾吧,爱迪生。”“是啊,妈妈,我也给鸭蛋加温了,为什么孵不出小鸭来呢?”“是啊,你去查查百科全书吧。”于是,母子两一起查百科全书,爱迪生查蛋项,妈妈查鸟项。虽然没有什么结果,但爱迪生却学到了许许多多关于鸟和蛋的知识。两个人一起探讨着学校学不到的有关风、花、鱼等许许多多的知识。南希从不给他答案,而是一起和他翻阅百科全书,和他一起思考,帮助儿子对学科感到好奇,有这样的好奇就会不断学下去。以知识渊博而闻名的发明家爱迪生的起点就在和妈妈一起学习的百科全书里。每天晚上,妈妈就睡在儿子的旁边,把名著一本一本地读给他听,以此代替儿歌。后来,读书这个习惯对爱迪生来说像呼吸一样自然。爱迪生的爱读书和快读是著称于世界的。
爱迪生9岁的时候,妈妈拿到一本与化学实验有关的书《自然哲学的学校》,是高中生用的书,里面介绍了许多实验方法,爱迪生不知不觉地迷上化学这个神奇的世界。爱迪生就说服父母在地窖里开设了自己的化学实验室。接着,爱迪生又要买实验的材料,家里没有钱,儿子就去找妈妈商量:“妈妈,我想买实验的材料,怎么才能攒够钱呢?”妈妈说“看看咱家有没有什么卖的?”爱迪生在院子里转了一圈回来说“我看咱家后院种的菜可以拿到镇上去卖。”妈妈说:“好主意,我们试试看。”.第二天一早,爱迪生就拉了一车菜到镇上去了。到了傍晚,妈妈看到精疲力竭的爱迪生拉着一车菜回来了,他只卖掉10个西红柿。据说还是一个老奶奶可怜他才买的,一共才5分钱。“为什么卖不掉啊?”他问妈妈。妈妈说:“你带去的都是什么菜啊?”“有西红柿、黄瓜、茄子、玉米。。。。。。”妈妈说“这些菜不是每户人家种的有吗?”爱迪生说“是啊,人家都种有这些菜,当然不会再买了。”妈妈就问他“那怎么办?”爱迪生想想说“我明天到镇上去问问大家想要什么菜。”于是,爱迪生去镇上挨家挨户地询问想要什么样的蔬菜,结果得知甜瓜、西瓜、樱桃、莴苣、菠菜、卷心菜、洋葱很有市场。可爱迪生家没有这些菜,他又去找妈妈了。妈妈告诉他“不用担心,隔壁布朗家的甜瓜、樱桃丰收了,菠菜和莴苣杰索家里最多,卷心菜还不到季节,洋葱,还是道格拉斯家的最好,个大,听说多的快要烂掉了。”爱迪生立刻来了灵感:“这么说来,镇上人想要的菜,有的家里是多余的,我可以用低价收购,然后拿到镇上去卖掉。”就这样9岁的爱迪生独立地做起了蔬菜的上门配送生意。学到了许多他在课本上永远学不到的东西。14岁时,爱迪生在妈妈的鼓励下创办来《先驱周报》并广受欢迎。
爱迪生通过自己创业经历学到了市场调查和创造力,成了他日后成功的关键。爱迪生不仅是个发明家而且还是一名成功的企业家。爱迪生一生中完成了1093件发明,而且大部分发明都在现实生活中作为产品贡献给了社会。他为什么会向世界奉献如此之多的优秀发明呢?据他说,其秘密就在于正确洞察市场的需求,扩大新产品的手段上,也就是被称为“自然膨胀”的商业策略。这些和他早期的创业经历是密不可分的。
南希对爱迪生性质恶劣的淘气,会毫不客气地加以训斥,比如说他在库房里玩火导至火灾时,还有就是再在他偷懒什么也不干时,还有就是刚刚开始就轻而易举地放弃的时候,他的屁股就会遭到妈妈的抽打。不过,对爱迪生经过努力之后出现的失败,妈妈总是一笑了之。儿子惨遭失败后感到沮丧的时候,妈妈就会紧紧地抱住儿子,给予他鼓励。从此,不怕失败的秉性就刻进了爱迪生的内心深处。爱迪生在发明电灯丝时,经历1万4千次的失败后而获成功,就说明了这一点。
爱迪生12岁时,在火车上做水果、报纸、杂志的推销员,由于一次意外事故,他的耳朵失去了听力,望着精神萎靡的爱迪生,妈妈紧紧地握着他的手对他说:“稍微有些听不清,没有关系呀!你还有健康的身体,长着漂亮的眼睛和鼻子。如果振作精神继续学习,前面的道路一定很开阔。你不能放弃自己的理想啊!”后来,爱迪生在日记里留下这样的话:“无论发生什么事,都有母亲为我支撑着,所以才会有我的今天。无论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只有母亲体谅我任性。无论在多么痛苦的时候,我都能坚持下来,努力想让母亲高兴。这都是托母亲的福。”对爱迪生来说,南希即使妈妈,又是老师,也是朋友,与母亲的交流对爱迪生的人格形成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爱迪生得到了妈妈无尽的爱,在他的内心深处,无论什么时候,无论什么场合,他都能感到妈妈的宽容、温情和鼓励。根植在爱迪生内心深处的母爱,支撑着他一生的心灵。据爱迪生留下的日记记载:24岁失去母亲后,爱迪生的心灵深处还一直与母亲对话,快乐的时候,寂寞的时候,痛苦的时候,爱迪生都会在心里与母亲交谈,抚慰自己的心灵,尤其是当研究走入绝境,接连遇到挫折而烦恼时,他就会怀念母亲的笑脸,在母亲的笑脸和无言的鼓励中得到安慰。在爱迪生发明灯丝失败了一万次的时候,助手们想放弃,投资人想撤走剩余资金,他陷入了绝境,他沮丧地快要挺不住了,就在这天晚上,他梦见了妈妈,听到妈妈的笑声,“妈妈”爱迪生扑上去,妈妈紧紧地将他抱在怀里,爱迪生像孩子似地哭个不停。第二天早晨醒来时,他耳边响起妈妈的声音:“再试试看”。爱迪生又继续废寝忘食地投入实验,仍然是一次接一次的失败,一直到一万四千次实验时,他成功了,用钨制成的灯丝达到了理想中的一千小时。
爱迪生的童年是不幸的。因为学校里没有赏识他的好老师,更没有适合爱迪生成长的土壤。于是,要强的母亲担当了培养孩子的重任。“我不强制他,我要和他一起享受思考的快乐。我不强制他,我要和他一起享受思考的快乐。”这样的教育心态给了孩子长足发展的空间,也给了孩子感受成功全过程的机会,为爱迪生的成功奠定了基础。
虽然远离了同龄孩子,但是,爱迪生的母亲用特殊的母爱和教育方式,让孩子在快乐中学习,在探索中收获。她决心“要给儿子尝试绝不输给其他孩子的教育”。
这所只有两个人的学校里,妈妈教爱迪生学习算数、英语、文学、理科、社会……什么都在一起学。但母亲从不拘泥于教科书,而是注意身边发生的事。面对孩子的疑问,南希从不给他标准答案,而是一起和孩子翻阅百科全书,和他一起思考,帮助儿子对学科感到好奇,有这样的好奇就会不断学下去。
这是多么聪慧的一位母亲啊。如果每个孩子都能遇到这样的母亲,那该是多么幸福的事啊!面对孩子们被压弯了的脊柱,面对成天眉头紧锁、作业成堆、烦恼不断的孩子,我们的家长是否从爱迪生的成长经历中借鉴一些东西呢?
爱迪生的成长经历很值得我们反思:他的成长始终植根于生活,从来没有离开过现实生活。无论是自我发现,还是母亲的引导,都是从生活开始的。还是在9岁的时候,爱迪生就独立地做起了蔬菜的上门配送生意。学到了许多他在课本上永远学不到的东西。想想我们的孩子,能担此重任吗?
母亲不仅教会孩子如何学习,而且都会孩子如何坚强。当爱迪生因为意外事故听力失聪时,妈妈紧紧地握着他的手对他说:“稍微有些听不清,没有关系呀!你还有健康的身体,长着漂亮的眼睛和鼻子。如果振作精神继续学习,前面的道路一定很开阔。你不能放弃自己的理想啊!”母亲的鼓励,如暖流,温暖了孩子的心。爱迪生没有因生理的缺陷陷入自卑,而且一天天走向成功。后来,爱迪生在日记里留下这样的话:“无论发生什么事,都有母亲为我支撑着,所以才会有我的今天。无论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只有母亲体谅我任性。无论在多么痛苦的时候,我都能坚持下来,努力想让母亲高兴。这都是托母亲的福。”对爱迪生来说,南希即是妈妈,又是老师,也是朋友,与母亲的交流对爱迪生的人格形成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正是因为有一位伟大的母亲与爱迪生同行,正是因为有一位伟大的母亲激励,才有了令世界骄傲的爱迪生。
当我读到或者听到这些感人的故事时,我的眼角已经湿了。是啊,母爱是多么伟大啊!
没有一位正常的母亲不爱自己的孩子的。母亲爱孩子的方式有多种,得到的回馈方式也是多种多样,千差万别的。俗话说: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教育更是如此,你在教育的土壤里播撒了什么种子,就会收获什么庄稼。农民播错了种子,只错过一季,家长如果播错了种子,就错过了孩子的一生。
有一次,到了吃饭的时候,仍不见爱迪生回来,父母很焦急并四下寻找,直到傍晚才在场院边的草棚里发现了他。父亲见他一动不动地趴在放了好些鸡蛋的草堆里,问爱迪生在干什么,小爱迪生回答说在孵小鸡呀,原来,他看到母鸡会孵小鸡,觉得很奇怪,总想自己也试一试。当时,父亲又气又笑地将他拉起来,告诉他人是孵不出小鸡来的。在回家的路上,他还迷惑不解地问:“为什么母鸡能孵小鸡,我就不能呢?”
初尝试验
在爱迪生小的时候,他经常到邻居缪尔·温切斯特的家的碾坊玩。一天,他在温切斯特家的碾坊看见温切斯特正在用一个气球做一种飞行装置试验,这个试验使爱迪生入了迷,他想,要是人的肚子里充满了气,一定会升上天。几天后,爱迪生把几种化学原料配在一起,拿给父亲的帮工迈克尔·奥茨吃,爱迪生告诉迈克尔·奥茨吃了这种东西人就会飞起来,结果奥茨吃了爱迪生配制的“飞行剂”后几乎昏厥过去。爱迪生因此受到了父亲的鞭打和小朋友父母们的警惕,劝告自己的孩子不要与爱迪生玩并远离他。
临终遗言
当爱迪生弥留之际,医生和爱迪生的许多亲友都围坐在他的床前,眼看他的呼吸已越来越微弱,心脏终于停止了跳动。可就在医生要宣布他死亡之际,他却突然又坐了起来,说了一句很奇怪的话:“真是想不到,那边竟是如此的美丽。”讲完这句话之后,他便与世长辞。
最差的学生
爱迪生喜欢了解他自己感兴趣的事物。但是对于上学就另当别论了。爱迪生8岁那年上学,当时他家刚搬迁到另一个大湖旁的休伦港不久。整天困在教室里,他感到太没意思了。 像当时的大多数教师一样,这所学校的老师也信奉棍棒教育。爱迪生非常害怕藤条,尽管如此,他仍然学不进老师教的那一大堆知识。而他好问的习惯更使得老师生气。 爱迪生成了班上最差的学生,一连3个月都是如此。后来他听见老师议论他,说他有毛病,说他“addled”。爱迪生知道这是什么意思:addled蛋就是坏的、变质的蛋。一怒之下,他冲出了教室,再也不愿回去。 在家里,他的母亲南茜站在他一边。有一段时间爱迪生时断时续地去过一些别的学校。但大部分时间里是母亲亲自教他。或者不如说,她任由他去自学。在她的鼓励下,他如饥似渴地读书:莎士比亚、历史、《圣经》。在他9岁那年,有一天,她给了他一本科学方面的书,这是他第一次看这种书。书名叫《自然哲学的学校》,它让读者们在家里做一些简单的实验。从那时候起,艾尔的生活就起了变化。 他如痴似醉地将这本书读完,做了里面所有的实验,然后他做起了自己的实验。他买来化学制品,四处搜寻电线之类的边角料,在卧室里建起了一个实验室。他做的实验之一是将两只大猫的尾巴搁在电线上,将它们的毛相互摩擦,试图产生静电。唯一的结果是他被两只猫抓得鲜血淋淋! 他的另一项早期实验是让一个朋友服用大剂量的起泡粉,希望这种粉在人体内产生的气会像充满气的气球一样将他送上天。
艰苦探索
“大海捞针”终于成功了 爱迪至12岁时开始他艰苦的闯荡生涯,他作过火车上的报童,学会了发报技术,到过波士顿、纽约,一直到24岁时才有了自己的工厂和美满幸福的家庭,爱迪生在1878年时宣布要发明一种光线柔和、价格便宜的安全电灯。为了找到合适的灯丝,爱迪生试验过硼、钌、铬、碳精以及各种金属合金,共1600多种材料,历时13个月,但是都没有成功。一些人吹起了冷风,说爱迪生这次是“吃进了自己啃不动的东西”。一个曾经在爱迪生那里工作过的物理学家称这个试验是“大海捞针”。但是,爱迪生不怕失败,坚持试验,下决心要从大海中捞起针来。功夫不负有心人。1879年10月10日星期天下午5时,爱迪生点亮了用碳化棉丝作灯丝的灯泡,他亲自观察和做记录。这一次,灯泡明亮、稳定,1小时、2小时、3小时、……灯泡一直亮着。从19日、20日到21日,没有一个人去休息。直到21日下午2时,当点燃到第45个钟头的时候,爱迪生叫助手把电压加高一点,灯泡更亮了。又过了几分钟,灯丝终于烧断了。12月21日,纽约先驱论坛报用整版篇幅详细报道了灯泡试验成功的消息。爱迪生获得了全部专利,人们公认白炽灯是由他发明的。1879年除夕,爱迪生把60个灯泡点亮了挂在门罗公园里,当时下着大雪,竟有3000多人顶着大雪来参观。 爱迪生是一个讲究实际的人。他的座右铭是:“我探求人类需要什么,然后我就迈步向前,努力去把它发明出来。”有人说,发明是命运的产物,爱迪生是天才。爱迪生却感叹地说:“天才,百分之一是灵感,百分之九十九是血汗!”当有人问他在发明灯泡的1万次失败期间是怎样坚持下去的时候,他说,在这个过程中他从未失败过;相反,他找到了1万种无效的方法。他一生中写下的3400本详细记录发明设想、实验情况的笔记,就是这段话的有力佐证。爱迪生77岁那年有人问他:“您什么时候退休?”他脱口而出说:“在我出殡前的那一天!”有一次,有人半开玩笑地问爱迪生:“您是否同意给科学十年休假?”爱迪生严肃地回答说:“科学是一天也不会休息的,在已经过去的亿万年间,它每分钟都在工作,并且还要这样继续工作下去。”的确,爱迪生实践了自己的诺言,他已经80多岁了,为了“做出更多的发明”,仍在勤奋地工作,致力于从本国的杂草中提取胶乳。
爱追根问底的孩子
一位传记作家曾这样说过:“越是伟大的思想家,时代的特征在他的传记中就表现得越明显,他的传记就越是自然而然地变成为历史。” 我们知道,“18世纪是理性时代,19世纪是科学时代,20世纪是科学在人类物质的、智力的、感情的和美学的生活的所有方面进行彻底变革性的干预的时代。” 托马斯·阿尔瓦·爱迪生出生于科学时代。他诞生于1847年2月11日。爱迪生的一生与美国走向现代化的过程交织在一起。这是美利坚合众国及欧洲技术力量高速发展的时期,蓬勃发展的美国经济需要广泛采用先进的科学技术以进一步发展生产力,而爱迪生则是这个科学时代的伟大发明家。有人这样评论美国这位最伟大的发明家:“虽然爱迪生不发明历史,但他的发明却为历史锦上添花。” 爱迪生诞生的地方,是美国中西部的俄亥俄州的米兰小市镇。当时的米兰镇,是有名的小麦集散地。俄亥俄州东北部的小麦被运送五大湖,它是必经之地,同时富庶的休伦湖的出口也在这里。有一家公司把航程从河口扩展了数公里,剩下的一段用来挖拙运河,可以通行载重250吨的船只。这地方因为是谷物的出口,所以拥有“西方敖得萨”之称。因此,造船业也很发达,使得这个小镇十分繁华。 关于美国这位最伟大发明家的家庭,某些传奇故事是这样说的:爱迪生家一贫如洗。其实这不符合历史事实。美国汽车大王亨利·福特(HenryFord )写道:“爱氏一家不可算是真正贫寒的,换句话说,他们始终是丰衣足食,住宅也好。人家说爱迪生出生赤贫,那简直是无稽之谈。” 阿尔的祖先是荷兰人,于1728年从荷兰阿姆斯特丹移居美洲。 阿尔的祖父约翰爱迪生由于在美国独立战争中站到了英王军队一边,不久,英军战败,所以,约翰不得已带着全家躲到了加拿大的新斯科舍。他在那儿以务农为生,并安定了下来。 他的儿子——也就是阿尔的父亲塞缪尔·爱迪生(Samuel Edison ),在伊利湖畔的维恩那城经营旅馆生意,生活过得还算不错。在这城里有个名叫南希(Nancy )的女教师,她是苏格兰裔的加拿大人,由于她教学认真,颇受市民的尊敬。她引起了小塞缪尔的爱慕,于是这位旅馆主人开始向她求婚。后来他们的爱情日渐增进着,最后终于达到了沸点,便在1828年结婚了。结婚后,他们在城里住了一段时间才迁走。 这一次他们又乘着“草原马车”再次迁徙,定居在美国俄亥俄州的米兰。塞缪尔在此经营屋瓦的制造和贩卖,生意还不错,夫妇俩过着幸福的日子。 他的住宅是一幢带有顶楼小屋的红砖砌的平房。房子座落在山脚处,外观朴实大方。 南希结婚后,前后生过7个孩子。在全家迁居米兰之前,南希就生下了4个孩子。此后,她又生了3个孩子。爱迪生是排行第七,也是他母亲所生的最后一个儿子。按照祖先长者的名字,爱迪生取名为托马斯,由于他父亲与阿尔瓦布雷德利船长私交甚好,便又借了这位船长的名叫阿尔瓦。爱迪生的全名叫托马斯·阿尔瓦·爱迪生。周围的人都叫他阿尔瓦,他的母亲喜欢叫他阿尔。 他们一直住在这个淳朴的小镇,直到阿尔7岁他们才又离开。不过这个城市却令阿尔难以忘怀。 虽然他并不完全记得这城市的一切,但是教堂的尖屋顶,宽阔的原野,家门前那棵耸立的大树等等,却永远留在他的脑海里,当他年老时,他仍然清晰记得这些景象。 小阿尔在米兰的轶事传说很多。有人说他是一个与众不同的孩子。首先,小家伙出世以后几乎从来不哭,总是笑。灰色的眼睛,亮晶晶的,看起来很聪明,不过头显得特别大,身体很孱弱,看上去弱不禁风。他常对一些物体感兴趣,然后试图用手去抓。他的嘴和眼睛活动起来,就像成年人考虑问题时一样。他从来不停止他已决定做的事情。他一学会走路,就无需人的帮助。这孩子的头发稀少,竖了起来,一点也不服贴,长得很难看。父亲看了不舒服就替他理了发,结果反而更难看,母亲也皱起了眉头。3岁时,阿尔瓦像一个大人思考问题时所做的那样,用手指理他的头发。 阿尔的与众不同,不仅如此。孩子在小时候都有好奇心,喜欢问东问西。所不同的是,“阿尔比一般孩子更为好奇,并且有一种将别人告诉他的事情付诸实验的本能,以及两倍于他人的精力和创造精神。”就人们的记忆所及,他学说话好像就是为了问问题似的。他提出的一些问题虽然不重要,但不容易回答。由于他问的问题太多,他家的大多数成员甚至都不想回答。但是,他的母亲总是试图帮助他。一次他问父亲:“为什么刮风?”塞缪尔爱迪生回答:“阿尔,我不知道”。阿尔又问:“你为什么不知道?” 他不但好奇爱问,而且什么事都想亲自试一试。 有一次,到了吃饭的时候,仍不见爱迪生回来,父母亲很焦急,四下寻找,直到傍晚才在场院边的草棚里发现了他。父亲见他一动不动地趴在放了好些鸡蛋的草堆里,就非常奇怪地问:“你这是干什么?”小爱迪生不慌不忙地回答:“我在孵小鸡呀!”原来,他看到母鸡会孵小鸡,觉得很奇怪,总想自己也试一试。当时,父亲又好气又好笑地将他拉起来,告诉他,人是孵不出小鸡来的。在回家的路上,他还迷惑不解地问,“为什么母鸡能孵小鸡,我就不能呢?” 由于阿尔对许多事情感兴趣,他经常碰到危险。一次,他到储麦子的房子里,不小心一头栽到麦囤里,麦子埋住了脑袋,动也不能动了。他差一点死去,幸亏被人及时发现,抓住阿尔的脚把他拉了出来。还有一次,他掉进水里,结果像落汤鸡一样被人拉了上来。他自己也受惊不小。他4岁那年,想看看篱笆上野蜂窝里有什么奥秘,就用一根树枝去捅,脸被野蜂蜇得红肿,几乎连眼睛都睁不开了。 阿尔经常到塞缪尔温切斯特(Sam Winchester )的碾坊去玩。一天,他到温切斯特的碾坊,看见温切斯特正在用一个气球做一种飞行装置试验,这个试验使阿尔入了迷。他想,要是人的肚子里充满了气,一定会升上天,那该多美啊!几天以后,他把几个化学制品放在一起,叫他父亲的一个佣工迈克尔奥茨(Michael Oates )吃化学制品后飞行。奥茨吃了阿尔配制的化学制品后几乎昏厥过去。阿尔似乎认为奥茨飞不起来是奥茨的失败,不是他阿尔的失败。 这次事件不仅使阿尔的父母感到头痛,同时也震惊了附近孩子的父母,他们纷纷警告自己的小孩说:“不要和阿尔玩!” 小孩子们听了父母的告诫,都不敢再和阿尔在一起,即使阿尔邀请他们,他们也只是以畏惧的眼光看着他,一步也不敢接近,有时几个比较大胆的小孩,甚至会唱着歌来侮辱阿尔,他们唱着:阿尔、阿尔,奇怪的小孩;阿尔、阿尔,他是个呆子;我们再也不和阿尔玩了。 由于做这些事情,阿尔遭到父亲的鞭打。他的父亲认为,只有鞭打阿尔,他才不会再惹麻烦。他的母亲也认为,如果一个孩子做错了事,你不鞭打他,他将不会成为一个好人。她不希望这种事情再发生在阿尔身上。虽然阿尔受了鞭打,但不能阻止他对一切事情发生兴趣。 他6岁就下地劳动。爱观察,爱想问题,爱追根求源是他向新奇的大千世界求知的钥匙。村子中间十字路口长着大榆树、红枫树,他就去观察那些树是怎么生长的;沿街店铺有好多漂亮的招牌,他也要去把它们认真地抄写下来,甚至画下来。 他强烈的求知欲和做实验的愿望,常给他带来麻烦。 一次,他在父亲的农场里玩耍,点燃了父亲的仓库,想看看到底会发生什么状况,结果仓库化为灰烬。阿尔干的事太糟糕、太危险了,不能不闻不问。阿尔为此遭到比以前更严厉的毒打。阿尔没有对父亲生气。在这以后,他似乎从不把疼痛看得很重。 阿尔不久又出麻烦了。一次他与另一男孩游泳,过了一会儿,阿尔发现他一个人在这里,他等这个男孩转来,但等了好半天仍没见这个男孩回来。阿尔独自一人回到家里,对所发生的事什么也不讲,半夜里父母亲把他叫醒并问他的朋友怎么了。阿尔说:“我等呀等呀,他再也不回来了。”他的伙伴后来被发现已经淹死。阿尔不知道他本应该告诉别人已出的事情。这时,他的父亲开始觉得阿尔有些不正常,塞缪尔总担心自己的儿子会对别人造成什么麻烦。 爱迪生7岁的时候,出现了一件对他的发展有较大影响的事。 1854年,伊利湖南岸沿湖铁路通车,使得米兰运河的商船生意大减,并使生意的内容也开始发生变化。塞缪尔的屋瓦生意已没有办法再维持下去,因此他们的生活日渐困苦。为了另谋发展,爱迪生一家又再度迁居了,可是这次并不用帆船牛车。他们乘火车到底特律后,第二天早晨就上了鲁比号航船。他们沿圣克莱湖岸绕行了一日,而后便溯着圣克莱尔河一直向上驶去。两岸所经处尽是浓林僻野兽类出没的场所。 小孩们一会儿跑上甲板,一会儿又窜进船舱,注视着两岸的风景。他们遇见了印第安人驾的独木船或是装满木材的白底船时,便都欣喜不已。 他们在密歇根州休伦北郊的格拉蒂奥特堡定居下来。搬到这里不久,阿尔就患了猩红热,病了很长时间。因此,他的母亲在那一年没有送他上学。他只好留在母亲身边,独自一人玩耍。后来,阿尔的耳朵聋了,人们认为这种疾病是造成他耳聋的原因。 塞缪尔在休伦新买的房子建在松林中的高地上,能看到从休伦湖流出的圣克莱尔河。这幢房屋有十几个房间,后面有马房,单只建筑用地就有4公顷,另外有40公顷的果树园。塞缪尔在这里经营制材和小麦买卖,也种植蔬菜。他把蔬菜和果园里生产的水果一起卖到市场,生意做得很大。虽然不再是米兰的富商,但维持一家三口的生活是绰绰有余。这地方山明水秀,风景优美。塞缪尔还计划在家里的高地上造一座塔,供人们参观湖光山色,每人收费两角五分。这座塔建好以后,就在车站张贴广告。这座塔高约30公尺,立在塔上可以远眺那蔚蓝的休伦湖的水天一色,渐渐地向南消失去。湖中不断有汽轮、高桅船和各式各样的船只来往着,因此景色一刻万变,不可捉摸。参观的人,每天多到需要排队。阿尔成为这个塔的小管理员,向每位参观的人收费。在参观客多的时候,每天可以达到600人,所以阿尔非常忙碌。过了一些日子,参观的人数一天一天的减少,阿尔觉得无聊。阿尔对爸爸说:“爸爸,两角五分太贵了,如果减价也许又会有人来参观。”塞缪尔采纳阿尔的建议,将收费减到一角,可是参观的人还是不多。阿尔又想出了一个办法。他说:“爸爸,在塔顶上,装个望远镜怎么样?”爸爸说:“想得好!”这座塔很快就装置了望远镜,可是参观的人数,仍然没有增加。这样,这座塔的生意也就无法再做下去了。阿尔变得无事可做。 不过,在管理这座塔的时候,他对工作发生了兴趣。阿尔对父母亲这样说:“我想到镇上去卖菜。”父母起初不同意,由于阿尔向父母再三作出承诺,表示愿意吃苦,一定要干到底,双亲也就答应了。阿尔用车子载着家里所种的菜到镇上去卖。大家都对阿尔很友善。红萝卜、马铃薯、高丽菜的销路特别好。阿尔为人老实,不好的东西不卖出去,价钱一般也比别人的便宜。过了一些时,阿尔又从别的农家买进水果去转卖。生意越来越兴隆,阿尔自己一个人忙不过来,便雇了一位少年来帮忙。阿尔做卖菜生意,一年多就赚了500多元。 由于他们全家从一个城市搬迁到另一个城市,由于他的疾病,阿尔在8岁时才开始上学念书。进的那所学校,只有一个班级;校长和老师都是那位恩格尔先生。学校课程设置呆板,老师还经常体罚学生。老师讲课枯燥无味,引不起阿尔的兴趣。因此,他从来没有好好的坐在椅子上过,老师在讲台上教课,他就在下面走动,有时还跑到外面去。 有时候,他会收集附近人家丢弃的物品,而制造些奇奇怪怪的东西,并且带入教室,整天就玩这些东西,完全不注意老师在台上讲些什么。长期下来,老师感到很头痛,因为他往往妨碍别人的上课。 由于追根究底的个性,阿尔对于课业方面的问题非常固执,一个问题未获解答,他就不会继续作下道题目。因此,不了解他个性的老师,便把他当作是一位“迟钝”的学生,斥他为“糊涂虫”、“低能儿”。一次,在上算术课的时候,教师讲的是一位数的加法。许多学生都肃静地听讲。只有阿尔忽然举手质问说:“二加二,为什么等于四?他问得老师张口结舌,实在没有办法可以回答。 这样,在校学习不到三个月,老师便把他的母亲叫来,对她说:“阿尔瓦这孩子一点不用功,还老是提一些十分可笑的问题。昨天上算术课时,他居然问我二加二为什么等于四,你看这不是太不像话了吗?我看这孩子实在太笨,留在学校里只会妨害别的学生,还是别上学了吧。”他母亲非常生气地说:“我认为阿尔比同龄的大多数孩子聪明,我将教我的阿尔,他再也不会来到这里!” 当她携着孩子走出校门时,觉得一阵心酸,眼睛不觉掉下泪来。她始终不承认自己的孩子是低能儿。因为这时她正做女子学校的教师,是一个富有教育经验的人。据她平日留心地观察,阿尔不但不是低能儿,而且时时表现出非常优秀的品质来。在受了这种刺激以后,爱迪生的母亲决心用全力教育阿尔,要使他成为世界上第一等人物。 回到家里时,母亲这样问他说:“先生说你是劣等生,你以为羞耻吗?”爱迪生对母亲的问话,回答得很巧妙:“不以为羞耻,但觉得悔恨。”他接着又说:“可是我要知道的事,先生一点也不教我,我不要知道的事,偏偏又教我起来。”母亲接过他的话说:“是呀!先生说你是低能儿,但母亲不以为然。你明天起,不要到学校里去了。母亲今天在先生面前已发过誓了:学校里当你低能儿,无法教育,我总得在家里好好地教育你。阿尔,我今天也应该和你立一个誓。母亲已立了决心,无论如何要使你成为世界上第一等人物,你能不能发这个誓呢?”阿尔说:“母亲,我愿意发这个誓,我定要做番大事业,使现在说我低能儿的先生听了寒心。” 阿尔的母亲接着说:“从现在起,我就是你的老师,但我有两项约束。第一,你要做什么事必须先告诉妈妈,因为你做的事虽好,但也许会妨碍别人。你要知道,给别人惹麻烦是不好的。另外一件事,就是不可再去妨碍别人,长大后做个对社会有用的人。今后你得好好的用功,妈妈要当你的老师,你必须认真听我的教导。” 阿尔点点头,眼中充满了泪水,母亲紧紧地抱住阿尔,母子俩人脸上都闪烁着泪光,俩人的心紧紧系在一起。 阿尔一生中只上过三个月的学。 从那以后,他的母亲是他的“家庭教师”。爱迪生的母亲南希的决定是正确的。此后,爱迪生便在母亲的亲自指导下如饥似渴地汲取着人类先哲的智慧思想。根据他母亲的固定计划,无论是冬天还是夏天,在其他孩子玩的时候,他坚持每天学习。有一个当时和爱迪生同游的人记得“我们几个人在屋前正玩得高兴,这时门口出来了一个和善可亲的女人,衣着很朴实,戴了一顶时式的花边便帽。她对我们望了一下,和蔼地喊道:‘托马斯·阿尔瓦,可以进来上课了。’那孩子默默顺从着,跟了她进去,临走时回过头来带着怜悯的神态望望我们。在这美丽的夏日,而且还是假期中,硬要从游嬉中叫去读那枯燥无味的课本,这该是多么难受的事啊!” 小阿尔虽然具有小孩喜欢玩的天性,但他不反对母亲的教育。因为母亲教给他的不仅是知识,而且是学习方法。她认为,多思比简单地死记硬背更重要,只要阿尔看得懂的书,不管多难的,都给他看。爱迪生的母亲具有高超的教育才能,她把家庭教育办得生动活泼。春天,树木抽出嫩枝时,她和儿子坐在屋门前,边晒太阳边上课。夏天,密密麻麻的星星,庭院里一片葱绿,她和儿子来到高高的瞭望塔上,一面纳凉儿,一面读书。到入了秋,爱迪生又念上了《鲁滨逊飘流记》,《悲惨世界》这一类古典文学作品。冬天,天寒夜里,她又与儿子在一起围火授课。她讲地理,如同把爱迪生带到世界各地周游,穿洋过海,登山探险;她讲英文,又非常注意打下良好的基础。特别是她教文学,使爱迪生对雨果(Victorh ugo )爱慕不已。以至朋友们都管他叫维克多·雨果·爱迪生。在这些教育中,爱迪生深深地感到读书的重要,他说:“读书对于智慧,也像体操对于身体一样。”他也认为,母亲是真正理解他的人,后来,爱迪生说:“我在早年发现了慈母是如何有益的。当学校教员叫我笨蛋时,她来到学校为我极力辩护,就从那时,我决定要给她争脸面,不辜负她对我的盼望。她实在是真正理解我的人。” 由于母亲的良好的教育方法,使得阿尔对读书发生了浓厚的兴趣。 “他不仅博览群书,而且一目十行,过目成诵。”8岁时,他读了英国文艺复兴时期最重要的剧作家莎士比亚(Shakespeare )、狄更斯(Dickens )的著作和许多重要的历史书籍。到9岁时,他能迅速读懂难度较大的书,如帕克(Rich ard Green Parker )写的《自然与实验哲学》。这本书有好几百页,书中内容从蒸汽机到氢气球。关于那个时代的科学的知识,差不多都已包含在内,是中学毕业生也觉得难念的一本书。送给他这本书就好像向他打开了一个崭新的世界。爱迪生如饥似渴,认真读完了这本名著。后来,爱迪生曾回忆说:“《自然读本》是我第一次读到的科学书籍,那时我还不到10岁。” 阿尔10岁时对化学开始产生浓厚的兴趣。他在休伦港自己的家中地窖里按照帕克的教科书做了实验。他向当地的店主要了许多空瓶,尔后回忆起来,竟有200只之多。他在一个个的瓶子里装了不同的化学药品。常常搞得险些爆炸,或是发生别的事故。他的父母既因此担惊受怕,又为自己的孩子能懂得这些事情而感到自豪。为了不致惹麻烦,他把地窖充当实验的权利,受到很多限制,特别是在他试验后杂物零乱地放着不加整理时,他母亲就命令他把仪器药品统丢出门去。但经他的苦苦哀求,她也觉得于心不忍,总是应允了他。本来阿尔在贮有毒药的瓶上总标着“毒”字以示警戒。后来她发觉别的孩子时常私自的来试弄药品,觉得危险还是很多,坚持要他随时锁藏起来。 在母亲的启蒙下,阿尔在10岁时读完了吉朋(Gib -bon )的《罗马帝国衰亡史》、休谟(Hume )的《英国史》、席尔(Sear )的《世界史》。他还读过托马斯潘恩(ThomasPaine )的著作,很快,爱迪生被潘恩的真知灼见所吸引,并一直影响了他一生。后来他回忆说:“阅读那位伟大的思想家对政治与神学等问题的论述,我得到了启示。潘恩使我了解了许多新的问题。我可以清楚地忆起读过潘恩的著作后那种如见光明的感觉……对于潘恩,我抱有极大的兴趣。看一遍不够,我就一遍又一遍,反反复复地研读。”他还吃力地读完了牛顿(IsaacNewton )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一书。这本书教他重视实践,而不是理论,这也就是他后来为什么成了一名伟大的发明家,而科学界却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不承认他的成就的缘故。读了牛顿的这部杰作,爱迪生开始蔑视数学,这种态度并非是由于他不必借助数学就能一眼看出涉及数字的许多问题的中心环节,而是因为爱迪生家的一伙朋友帮助他解释了《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一书中的许多疑难。爱迪生后来记下了他的看法:“我立刻得出结论,牛顿如果少知道些数字问题,他的知识面就会更宽。我从此开始讨厌数学,并一直不曾恢复起对它的好感……我把数字看成是一种数学工具,可以用它完成推理的逻辑结论,但它并不能帮助人们理解这一结论。”数年之后,他宣称:“我不是数学家,但我在这一领域里的名次可以处于领先地位。”接下去,他的话更为贴切,也更加狂妄,“我能雇来数学家,可他们不能雇我。”爱迪生后来在财富的积聚上远远超过了大多数数学家的原因,乃是他夜以继日地实验。 托马斯·阿尔瓦·爱迪生的童年时代,人们对电的兴趣正如我们现在对宇宙旅行一样浓厚。对一切事物感兴趣的阿尔爱迪生,通过电报对电发生兴趣。 电报是一件具有重要意义的新事物。 到阿尔11岁时,在纽约和几个城市远至芝加哥之间架起了电报线,约800英里。报纸上登载了用电报线连接美国的电报员的故事。 11岁那年,爱迪生实验了他的第一份电报。他确信他也将要发明一种电报。但是,他需要钱买电器装置,而塞缪尔爱迪生的生意不好,家里无钱做任何而许多必需做的事。于是,爱迪生决定干干农活这一行,通过叫卖新鲜玉米和其他东西,获得几百元钱。 1859年,托马斯阿尔瓦爱迪生已12岁。这一年大干线铁路部分通车。该线从缅因州的波特兰起,至圣克莱尔河东岸的萨尼亚止。在河的西岸,开辟了连接萨尼亚与休伦港的轮渡;与此同时,又开辟了从休伦港到底特律的南北单线。铁路为爱迪生提供了机会。 他听说在从底特律到休伦港的新铁路线上需要一个男孩在火车上卖水果和饼子,铁路上不付任何报酬,但可以用很少的钱买下食品,然后在火车上再用高一点的价钱卖出。阿尔要求得到这份工作。 阿尔向母亲谈了自己的想法,但母亲加以反对。他的母亲想到了那些可能发生的可怕事情——火车失去控制相撞、翻车甚至翻个个儿等等。她也担心阿尔在底特律等火车时会遇见坏人。但是阿尔的父亲知道他没有那么多钱送阿尔上学念书,说阿尔在等火车时能够学到有用的东西。阿尔想到的只是挣许多钱搞他的实验。 经过和母亲的讨价还价,起誓保证,爱迪生终于在从休伦港驶往底特律的早班列车上当上了报童。据说,他当时曾这样对母亲讲:“妈,我是一蒲式耳小麦;我有80磅重了。”在爱迪生12岁那年,他结束了他的童年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