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国是怎么灭赵国的
战国时期,可以说是,强盛诸侯国的天下,那些国力比较弱小的诸侯国逐渐被吞并。最终形成了,战国七雄的局面。起初,秦国并不是最强的诸侯国,相反,可能是七大诸侯国中,实力比较弱的。那么在那个阶段,赵国可以说是比较强大的。那么在作为可以与后来逐渐强大起来的秦国旗鼓相当的赵国,为什么还是被秦国打败了?
接下来,我们就来仔细的研读一下。
首先呢,为什么赵国被灭,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对手过于强大。秦国在经过商鞅变法后,国力大幅度增强,不论是粮食增产方面,还是,军队作战能力方面,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我们可以这么想,一个身穿盔甲,手持钢剑的士兵厉害,还是手无寸铁的平民厉害,当然了,并不是赵国弱到连盔甲都没有,只是这样夸张的举个例子,加强对比。
好了,那么我们在看,秦国商鞅变法变强了,那赵国为什么不可以变法呢?于是赵国也进行了一系列变法。然而呢,并不顺利。
首先是政治上改革的不彻底。赵烈侯时,赵国以相国公仲连任用荀欣等贤才进行改革,“选练举贤,任官使能”,“节财俭用,察度功德”,选拔贤才当官。赵武灵王时也进行了重大改革,使赵国的国力又大大增强。但赵国并未从根本上废止贵族政治,宗亲对赵国的政治仍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人一旦有了权力,野心就会变大,此时就会变得更加贪婪,尽管是宗族亲戚也可能会倒插一刀,于是便形成了另一个政治集团,而且,新形成的政治集团势力还比较大,因此呢,挖走了一部分实力。
其次,是军事上,赵国在赵武灵王的带领下,灭中山,击三胡,易服入秦,刺探敌情。如果他仍能继续带领赵国那么赵国可能不会被灭。可世事难料,由于他在对长子章与太子何分封及继承问题上的错误,致使他在沙丘宫变中被饿死,一场内乱又使赵国受到重大损失。
同时,赵国还经历了两次大的自然灾害,致使赵国国库空虚,实力大减,因此,最终还是没能战胜秦国。
第一阶段
秦王政十一年(前236年),秦国乘赵与燕大战,国内空虚之机,分兵两路进攻赵国。名将王翦率一军攻占阏与(今山西和顺)、撩阳(今山西左权),将军桓齮、杨端和率一军攻占邺(今河北临漳县西南)、安阳(今河北安阳西南)等9座城邑。十三年(前234年),桓齮又率军进攻平阳(今河北磁县东南)、武城(磁县西南),杀死赵将扈辄,斩首10万,大败赵军,占领城池。十四年(前233年),桓齮挥军越太行山,占领赤丽、宜安两邑(今河北石家庄东南),进攻赵国腹地。赵王急调在北方戍边抵御匈奴的名将李牧,带兵抗秦,在肥(今河北晋州西)大败秦军(参见肥之战)。桓齮畏罪逃燕。 长平之战示意图
秦王政十五年(前232年),秦军又分两路进攻邺和狼孟(今山西阳曲)、番吾(今河北灵寿西南),亦被李牧军击败(参见番吾之战)。但赵军也损失惨重,只得退守都城邯郸(今河北境)。
第二阶段
此后秦军经过三年休整。秦王政十七年,正当秦军灭韩时,赵国遇到严重旱灾,国内缺粮,人心浮动。秦在稳定占领区形势,将韩地改建为颍川郡后,立即转用兵力于赵,于秦王政十八年派军乘赵大饥之机从两个方向对赵国发动进攻。王翦率上地(今陕西北部)兵,羌瘣率羌兵出井陉(今河北井陉西);杨端和率河内(今河南新乡一带)兵,分由南北夹击邯郸。赵王派李牧和司马尚率军抵抗。李牧仍采用筑垒固守,避免仓促决战的方针。秦军屡攻不胜,形成相持。 王翦利用赵王迁庸碌无知、其宠臣郭开贪财好利和嫉贤妒能的弱点,使用反间计。一方面停止进攻,保持对峙,派使者去赵营见李牧谈和,一方面派间谍携重金潜入赵都,贿买郭开,散布流言,诬告李牧私自与秦讲和,相约在破赵后分地代郡。赵王迁听信谗言,遂命赵葱和颜聚代替李牧、司马尚为将。李牧拒不受命,被赵王杀死。李牧治军有方,爱护部属,在边防与官兵共同生活、战斗多年,颇得士心,被杀后军心涣散,部队解体。 秦王政十九年(前228年)三月,王翦军乘势猛攻,一举击败赵军,杀赵葱,占东阳(太行山以东)。颜聚惧逃。十月,王翦、羌瘣军攻破邯郸,俘虏赵王迁。赵公子嘉带领宗族数百人逃代(今河北蔚县四北),自立为王。但此时赵国已名存实亡,秦于赵地设邯郸郡。 代地赵军与燕军联合驻上谷易水(今河北怀来西北),企图阻止秦军继续北进。二十一年(前227年)又为秦军击败。至二十五年(前222年),王翦之子名将王贲率军在攻灭燕赵残余势力后,破代,俘代王嘉。赵彻底灭亡。
参考资料: http://baike.baidu.com/view/112554.html?wtp=tt
以上是史实:我觉得,战国四大名将中赵国有两个廉颇和李牧,但在关键战役中却都被赵国昏君所误.四大名将中秦国也有两个白起和王翦但都在关键战役中被秦王予以重用.两国领导人政治远见的差异,才是国家灭亡的根本原因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