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话的由来
清末已出现“普通话”一词,清廷1909年规定北京官话为“国语”,民国时期多次制定国语读音,新中国成立后1955年规定国家通用语言为普通话。国语的前身是明清官话,更早之前则称为雅言。
沿革:1909年清政府将北京官话命名为国语;民国时多次制定标准,1923年国语统一筹备会第五次会议决定基于现代中国北方官话的白话文语法和北京话语音制定语音。
普通话作为联合国工作语言之一,已成为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桥梁和外国人学习中文的首选语言。截至2015年,中国70%人口具备普通话应用能力,尚有约4亿人只局限于听懂的单向交流。
扩展资料:
普通话推广过程
中国地域广阔方言众多。由于不同方言在沟通上存在一定的障碍,不利于各地经济文化的沟通交流,因此存在“区域文化岛”的现象,这些“区域文化岛”保留了不同地区的先进文化和民间智慧的精华。
但是由于语言障碍无法很好的交流和互相取补,因此,需要有一种共同语来消除“区域文化岛”,将中国广袤土地上所有的智慧黏合起来。
不过推广一门语言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不宜操之过急,要恰当处理好地方语言的发展和普通话推广之间的协调性。推广普通话的目标不是要消灭地方语言,而是要消除沟通障碍,但是在推广当中的确出现了消灭方言的现象 。
所以在推广的时候要把握好力度,明白过犹不及的道理。因为语言多样性一直是中华文明的宝贵文化积淀之一,就和生物圈中的生物多样性一样,因为多样性,这个世界才能多姿多彩,因为多样性,生物圈才能维持平衡。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普通话
2023-07-28
普通话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国的北方方言。在古代,中国各地有许多不同的方言和语言,因为交通不便和地理环境的限制,人们之间的交流非常困难。在政治、经济以及文化交流的需要下,北方方言逐渐成为一种共同的交流工具。这是因为北方地区历史上是中国统一王朝的中心地带,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较为繁荣。逐渐地,北方方言开始在其他地区广泛使用,并作为一种标准语言得到推广。
在中国历史上,每个王朝都有自己的官方语言,并且各个地区仍然保留着各自独特的口音和方言。直到现代,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交通便利化的进步,人们之间的交流需求越来越大。为了统一全国人民的语言,提高沟通和交流的效率,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于20世纪50年代开始推广普通话。
普通话的推广工作非常艰巨。中国的地域广阔,地理环境复杂多样,各地方言和方言差异很大。人们自身的习惯和固守也是一个挑战。无论如何,通过政府的大力推动以及全社会的参与,普通话逐渐在全国范围内得到了普及。
如今,普通话已经成为中国人民最为熟悉和广泛使用的语言之一。它不仅在社会生活中起到了桥梁作用,也成为了中国文化和国家认同感的象征之一。无论是在教育、媒体还是公共场合,普通话都占据着重要地位,并且得到了全社会的认可。
普通话作为中国的官方语言,起源于北方方言并经历了长期演变和整合。它在中国历史上起到了促进统一和交流的作用。虽然推广普通话面临诸多困难,但通过政府的努力以及全社会的支持,普通话已经成为了中国最主要的语言之一,对于促进社会发展和文化传承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新中国成立后,1955年举行的“全国文字改革会议”上,张奚若在大会主题报告中说明:汉民族共同语早已存在,现在定名为普通话,需进一步规范,确定标准。“这种事实上已经逐渐形成的汉民族共同语是什么呢?这就是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的普通话。”“为简便起见,这种民族共同语也可以就叫普通话。”
1956年2月6日,国务院发布的《关于推广普通话的指示》中,对普通话的含义作了增补和完善,正式确定普通话“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普通话”一词开始以明确的内涵被广泛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