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道政治考试题!!急急急!!!
假如你是一位地方政府的主要负责人,在面临突发的群体形事件或公共事件,你如何以当地代表政府身份,妥善处理与民众的关系。...
假如你是一位地方政府的主要负责人,在面临突发的群体形事件或公共事件,你如何以当地代表政府身份,妥善处理与民众的关系。
展开
展开全部
这是开发型的题目,没有固定的答案。
有一篇文章,希望对你解决这个问题有帮助。可以学习一下里面的术语表述。
-------------------------------------------------------------------------------------
积极妥善地处理好社会管理工作中的四个关系
祝炳水
最近,胡锦涛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社会管理及其创新专题研讨班上明确指出,社会管理的根本目的是维护社会秩序、促进社会和谐、保障人民安居乐业,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营造良好社会环境。这一重要论述深刻阐述了社会管理的重要使命和根本目的,为进一步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指明了方向,明确了任务。围绕实现社会管理这三大目标,笔者认为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关键是要妥善处理好以下四个关系。
第一,积极妥善地处理好教育群众和服务群众的关系。社会管理说到底是对人的管理和服务。当前,我国正处在改革开放的攻坚期。旧的矛盾尚未完全解决,新的问题层出不穷。在新旧矛盾和问题交叉重叠的大背景下,广大群众难免会对一些问题产生这样或那样的想法或困惑,特别是在涉及到自身切身利益的问题上,往往会产生一些片面的认识,甚至是过急的行为。面对这些问题,一些地方主动站在国家改革发展稳定大局的高度,教育引导群众正确认识改革发展中出现的困难和问题,并积极回应民生关切,着力解决群众生产生活中的困难,赢得了群众的信任和支持。同时,也有一些地方和少数干部对群众的这些困惑和疑虑,不善于开展深入细致的思想工作,陷入了大道理讲不透、小道理讲不通的“失语状态”;工作方法简单、态度粗暴,奉行所谓的“三分理七分蛮”的 “决窍”,不论对象,不问事由,一味推行“通不通、十分钟,再不通、龙卷风”的“强硬”作风,导致矛盾激化、关系紧张;没有把群众的生计冷暖放在心上,热衷于“面子工程”、“政绩工程”,对哪些长期困扰群众生产生活的问题,却推诿扯皮,久拖不决,引起了群众反感,造成了不良影响。实践证明,没有觉悟低的群众,只有不会做群众工作的干部。只要我们的干部把道理讲透、把问题讲明,设身处地为群众着想,真心实意为群众办事,群众是能够理解和支持党和政府工作的,即便是一时还有什么难处,也是能够克服的。因此,在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过程中,必须妥善处理好教育群众和服务群众的关系。一方面,加大国情教育的力度,积极引导广大人民群众正确认识到,尽管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发展,我国综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但我国仍然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解决人民群众生产生活中的一些问题,需要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另一方面,加大对各级干部特别是基层干部做群众工作的教育培训力度,引导大家正确运用教育、政策、法律、经济等方法做好群众工作,特别是对哪些群众一时难以理解、难以接受的问题,多站在群众的立场和角度想问题,坚决防止简单地靠行政手段取代深入细致的思想工作,切实做到以心换心,争取群众的理解和支持。再就是,要通过制度层面的设计,加大对涉及群众切身利益和民生关切问题的建设力度,特别是对那些最基本、最普遍、最急需的民生事业建设,要有一个总的设计和步骤,条件成熟一个推广一个,推广一个巩固一个,努力在逐步逐项地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基本、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的基础上,不断提高广大群众的幸福感。
第二,积极妥善地处理好政府主导和社会参与的关系。社会管理是一项综合性系统工程,需要方方面面的参与和支持。这些年来,全国各地在探索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方面,形成了一整套行之有效的工作措施,积累了许多宝贵经验,保持了社会大局的总体稳定。但随着人员的大流动,新社会组织的大发展,以及人们参与社会公共事务管理的积极性不断提高,给社会管理工作带来了新的要求和考验。为积极适应这种变化,一些地方和部门在着力加强和完善社会管理工作机制的同时,积极探索拓宽公众参与社会管理的有效渠道,加快推进政务公开步伐,特别是对一些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重大决策,能够采取听证、专家咨询、公示公告等方式,广泛征求社会各界的意见建议;对一些群众疑惑的问题,能够及时通过新闻发布会、公开相关信息等方式,澄清事实,说明情况,消除误会,在政府与公众之间搭起了很好的沟通桥梁,形成了政府积极回应、公众积极参与的良好格局。同时,却有一些地方和部门,工作机制、责任机制不够健全,对加强社会管理工作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在不同程度上依然存在管理的“死角”和“盲点”,留下了一些安全隐患;一些地方和部门,管理方法呆板,反映速度迟缓,对一些社会上流传的“小道消息”和群众议论纷纷的问题,没有及时通报信息和采取应对之策,致使一些小问题甚至是无中生有的事情,演变成引起公众恐慌和竞相效仿的大问题,工作十分被动;一些地方和部门奉行“关门办公”,生怕群众知道多、了解多,不便于工作的开展,对一些原本应该向社会公开的政务信息不敢公开,对一些原本应该征求公众意见建议的决策事项,只是在系统内部象征性的召开一个论证会,使得一些决策事项草率上马,决策意图与群众的意愿发生了偏差,引起了不满。实践证明,政府主导与公众参与是做好社会管理工作不可或缺的两个环节,缺一不可。只有将这两个方面的积极性都调动起来,作用都发挥出来,触角才能延伸,平台才能拓宽,效应才能倍增。因此,在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过程中,必须积极稳妥地处理好政府主导和公众参与的关系。一方面,充分发挥政府在社会管理中的主导作用,进一步强化各级党委、政府在社会管理中的“第一责任”的意识,着力在加强对社会管理工作的组织领导、充实人员编制、理顺工作关系、明确责任要求的同时,积极探索充分发挥人大、政协、人民团体、行业协会以及大众传媒等的社会利益表达功能,努力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另一方面,充分发挥群众参与社会管理的基础作用,积极拓宽公众参与社会公共事务管理和决策的有效渠道,加快政务公开、司法公开、厂务公开、村务公开、公共企事业单位办事公开步伐,建立和完善公共决策事项公示、听证、专家咨询等制度,加快建立和完善诉求表达机制、社会矛盾调节机制和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依法保障群众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再就是,充分发挥法律法规的保障作用,加快推进法制政府建设,加强社会领域立法和执法,加大政府公职人员法律知识教育和普及力度,切实提高公职人员依法决策、依法行政、依法办事的能力,推动社会管理步入法制化轨道。除此之外,要格外注重加强社会矛盾源头治理的力度,对安全生产、拆迁征地、移民安置、食品安全等容易引发社会矛盾的重点领域,加大监管力度,完善应急预案,发现问题及早处理,切实把各种把矛盾纠纷和安全隐患化解在萌芽状态。
第三,积极稳妥地处理好有形管理和无形管理的关系。有形管理,就是人对人、面对面的社会管理。这种管理方式,直接了然,容易掌握。而无形管理,所涉及到的对象则是一种虚无飘渺的网络世界,天南地北互不相识,即便是近在咫尺,彼此间对所发生的事情,也不尽了解,其管理的难度相对较大。这些年来,随着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网络已成为人们沟通友情、了解社会、发表看法的重要平台。它在给人们带来诸多便利的同时,一些人利用其快捷性、隐蔽性和广泛性等特点,造谣生非,捏造事实,混淆视听,抵毁形象,诸如“网络暴力”、“网络审判”等现象屡见不鲜,其影响力和杀伤力可见一斑,不可小觑。为发挥网络技术的积极作用,规范网民的文明上网行为,从中央到地方都非常重视网络的管理,加大了对不良信息的治理力度,并通过“我有问题问总理”、 “书记省长留言板”以及网络问政、网络信访、网络监督等有效方式,加强与网民的沟通,取得了良好效果。但同时也要看到,网上违法犯罪活动日益突出,虚拟社会对现实社会的影响日益增强,网上炒作日益严重,网上信息安全的问题日益凸显,信息网络管理已成为影响社会管理的问题。实践证明,网络是把“双刃剑”,其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方便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的同时,也给社会管理带来了新情况新问题。用好了可以对加强社会管理起到促进作用,用不好就会带来更大的负面影响。因此,在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过程中,必须积极稳妥地处理好有形管理和无形管理的关系,坚持在全面做好有形管理的基础上,同步推进无形管理工作。要严格落实信息网络管理“积极利用、科学发展、依法管理、确保安全”的要求,对引起网民热议的网络事件,坚持正面回应网民诉求,事件处置与舆论引导同步开展,防止事件的扩大和炒作。要建立和完善“信息首发责任”制和网络论坛管理员实名制,对新闻跟帖和网络贴文先审后发,切实加大对新闻网站发布网络信息的监管力度,从源头上杜绝有信息的传播和漫延。要切实加大网络不良信息的综合治理力度,加大互联网核心技术和基础资源的研发,加快新入网、新入户的手机用户实名制,加强网络舆情分析和研判,对在网上煽动策划指挥和网下串联行动的人和事,坚持网上网下同步治理,发现一起,查处一起,净化网络环境,维护国家信息安全。
第四,积极稳妥地处理好内部矛盾和外部矛盾的关系。内部矛盾,主要是以利益关系为主要内容的人民内部矛盾,这是由我国生产力不够发达所造成,必须运用加快发展的办法来解决。而外部矛盾,则是以西化、分化甚至是颠覆我国政权的敌我矛盾,必须始终保持高度的警觉,高压的态势,绝不能抱有任何幻想和侥幸。实践证明,矛盾在任何时候都是客观存在的,但矛盾有敌我之分。对人民内部的矛盾,要坚持团结的办法、发展的办法来解决。对企图破坏我国团结稳定局面的敌我矛盾,要坚持斗争的办法予以解决。因此,在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过程中,必须积极稳妥地处理好内部矛盾和外部矛盾。一方面,坚持把积极稳妥地处理好社会利益关系作为妥善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治本之举,在千方百计做大经济总量的同时,进一步统筹协调好各种利益关系,加快建立和完善按劳分配和按要素分配有机结合的具体办法,确保利益差距保持在合理的范围之内,真正让群众看到实实在在的利益、得到具体的实惠、感受到改革的好处,巩固好安定团结的大好局面。另一方面,对敌我矛盾要旗帜鲜明地加强斗争,始终操持高压态势,坚持抬头就打,不留任何可乘之隙,也不让其有任何幻想,坚决维护好国家安全和大局稳定。
(作者工作单位:中共云南省委政研室)
有一篇文章,希望对你解决这个问题有帮助。可以学习一下里面的术语表述。
-------------------------------------------------------------------------------------
积极妥善地处理好社会管理工作中的四个关系
祝炳水
最近,胡锦涛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社会管理及其创新专题研讨班上明确指出,社会管理的根本目的是维护社会秩序、促进社会和谐、保障人民安居乐业,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营造良好社会环境。这一重要论述深刻阐述了社会管理的重要使命和根本目的,为进一步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指明了方向,明确了任务。围绕实现社会管理这三大目标,笔者认为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关键是要妥善处理好以下四个关系。
第一,积极妥善地处理好教育群众和服务群众的关系。社会管理说到底是对人的管理和服务。当前,我国正处在改革开放的攻坚期。旧的矛盾尚未完全解决,新的问题层出不穷。在新旧矛盾和问题交叉重叠的大背景下,广大群众难免会对一些问题产生这样或那样的想法或困惑,特别是在涉及到自身切身利益的问题上,往往会产生一些片面的认识,甚至是过急的行为。面对这些问题,一些地方主动站在国家改革发展稳定大局的高度,教育引导群众正确认识改革发展中出现的困难和问题,并积极回应民生关切,着力解决群众生产生活中的困难,赢得了群众的信任和支持。同时,也有一些地方和少数干部对群众的这些困惑和疑虑,不善于开展深入细致的思想工作,陷入了大道理讲不透、小道理讲不通的“失语状态”;工作方法简单、态度粗暴,奉行所谓的“三分理七分蛮”的 “决窍”,不论对象,不问事由,一味推行“通不通、十分钟,再不通、龙卷风”的“强硬”作风,导致矛盾激化、关系紧张;没有把群众的生计冷暖放在心上,热衷于“面子工程”、“政绩工程”,对哪些长期困扰群众生产生活的问题,却推诿扯皮,久拖不决,引起了群众反感,造成了不良影响。实践证明,没有觉悟低的群众,只有不会做群众工作的干部。只要我们的干部把道理讲透、把问题讲明,设身处地为群众着想,真心实意为群众办事,群众是能够理解和支持党和政府工作的,即便是一时还有什么难处,也是能够克服的。因此,在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过程中,必须妥善处理好教育群众和服务群众的关系。一方面,加大国情教育的力度,积极引导广大人民群众正确认识到,尽管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发展,我国综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但我国仍然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解决人民群众生产生活中的一些问题,需要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另一方面,加大对各级干部特别是基层干部做群众工作的教育培训力度,引导大家正确运用教育、政策、法律、经济等方法做好群众工作,特别是对哪些群众一时难以理解、难以接受的问题,多站在群众的立场和角度想问题,坚决防止简单地靠行政手段取代深入细致的思想工作,切实做到以心换心,争取群众的理解和支持。再就是,要通过制度层面的设计,加大对涉及群众切身利益和民生关切问题的建设力度,特别是对那些最基本、最普遍、最急需的民生事业建设,要有一个总的设计和步骤,条件成熟一个推广一个,推广一个巩固一个,努力在逐步逐项地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基本、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的基础上,不断提高广大群众的幸福感。
第二,积极妥善地处理好政府主导和社会参与的关系。社会管理是一项综合性系统工程,需要方方面面的参与和支持。这些年来,全国各地在探索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方面,形成了一整套行之有效的工作措施,积累了许多宝贵经验,保持了社会大局的总体稳定。但随着人员的大流动,新社会组织的大发展,以及人们参与社会公共事务管理的积极性不断提高,给社会管理工作带来了新的要求和考验。为积极适应这种变化,一些地方和部门在着力加强和完善社会管理工作机制的同时,积极探索拓宽公众参与社会管理的有效渠道,加快推进政务公开步伐,特别是对一些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重大决策,能够采取听证、专家咨询、公示公告等方式,广泛征求社会各界的意见建议;对一些群众疑惑的问题,能够及时通过新闻发布会、公开相关信息等方式,澄清事实,说明情况,消除误会,在政府与公众之间搭起了很好的沟通桥梁,形成了政府积极回应、公众积极参与的良好格局。同时,却有一些地方和部门,工作机制、责任机制不够健全,对加强社会管理工作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在不同程度上依然存在管理的“死角”和“盲点”,留下了一些安全隐患;一些地方和部门,管理方法呆板,反映速度迟缓,对一些社会上流传的“小道消息”和群众议论纷纷的问题,没有及时通报信息和采取应对之策,致使一些小问题甚至是无中生有的事情,演变成引起公众恐慌和竞相效仿的大问题,工作十分被动;一些地方和部门奉行“关门办公”,生怕群众知道多、了解多,不便于工作的开展,对一些原本应该向社会公开的政务信息不敢公开,对一些原本应该征求公众意见建议的决策事项,只是在系统内部象征性的召开一个论证会,使得一些决策事项草率上马,决策意图与群众的意愿发生了偏差,引起了不满。实践证明,政府主导与公众参与是做好社会管理工作不可或缺的两个环节,缺一不可。只有将这两个方面的积极性都调动起来,作用都发挥出来,触角才能延伸,平台才能拓宽,效应才能倍增。因此,在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过程中,必须积极稳妥地处理好政府主导和公众参与的关系。一方面,充分发挥政府在社会管理中的主导作用,进一步强化各级党委、政府在社会管理中的“第一责任”的意识,着力在加强对社会管理工作的组织领导、充实人员编制、理顺工作关系、明确责任要求的同时,积极探索充分发挥人大、政协、人民团体、行业协会以及大众传媒等的社会利益表达功能,努力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另一方面,充分发挥群众参与社会管理的基础作用,积极拓宽公众参与社会公共事务管理和决策的有效渠道,加快政务公开、司法公开、厂务公开、村务公开、公共企事业单位办事公开步伐,建立和完善公共决策事项公示、听证、专家咨询等制度,加快建立和完善诉求表达机制、社会矛盾调节机制和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依法保障群众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再就是,充分发挥法律法规的保障作用,加快推进法制政府建设,加强社会领域立法和执法,加大政府公职人员法律知识教育和普及力度,切实提高公职人员依法决策、依法行政、依法办事的能力,推动社会管理步入法制化轨道。除此之外,要格外注重加强社会矛盾源头治理的力度,对安全生产、拆迁征地、移民安置、食品安全等容易引发社会矛盾的重点领域,加大监管力度,完善应急预案,发现问题及早处理,切实把各种把矛盾纠纷和安全隐患化解在萌芽状态。
第三,积极稳妥地处理好有形管理和无形管理的关系。有形管理,就是人对人、面对面的社会管理。这种管理方式,直接了然,容易掌握。而无形管理,所涉及到的对象则是一种虚无飘渺的网络世界,天南地北互不相识,即便是近在咫尺,彼此间对所发生的事情,也不尽了解,其管理的难度相对较大。这些年来,随着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网络已成为人们沟通友情、了解社会、发表看法的重要平台。它在给人们带来诸多便利的同时,一些人利用其快捷性、隐蔽性和广泛性等特点,造谣生非,捏造事实,混淆视听,抵毁形象,诸如“网络暴力”、“网络审判”等现象屡见不鲜,其影响力和杀伤力可见一斑,不可小觑。为发挥网络技术的积极作用,规范网民的文明上网行为,从中央到地方都非常重视网络的管理,加大了对不良信息的治理力度,并通过“我有问题问总理”、 “书记省长留言板”以及网络问政、网络信访、网络监督等有效方式,加强与网民的沟通,取得了良好效果。但同时也要看到,网上违法犯罪活动日益突出,虚拟社会对现实社会的影响日益增强,网上炒作日益严重,网上信息安全的问题日益凸显,信息网络管理已成为影响社会管理的问题。实践证明,网络是把“双刃剑”,其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方便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的同时,也给社会管理带来了新情况新问题。用好了可以对加强社会管理起到促进作用,用不好就会带来更大的负面影响。因此,在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过程中,必须积极稳妥地处理好有形管理和无形管理的关系,坚持在全面做好有形管理的基础上,同步推进无形管理工作。要严格落实信息网络管理“积极利用、科学发展、依法管理、确保安全”的要求,对引起网民热议的网络事件,坚持正面回应网民诉求,事件处置与舆论引导同步开展,防止事件的扩大和炒作。要建立和完善“信息首发责任”制和网络论坛管理员实名制,对新闻跟帖和网络贴文先审后发,切实加大对新闻网站发布网络信息的监管力度,从源头上杜绝有信息的传播和漫延。要切实加大网络不良信息的综合治理力度,加大互联网核心技术和基础资源的研发,加快新入网、新入户的手机用户实名制,加强网络舆情分析和研判,对在网上煽动策划指挥和网下串联行动的人和事,坚持网上网下同步治理,发现一起,查处一起,净化网络环境,维护国家信息安全。
第四,积极稳妥地处理好内部矛盾和外部矛盾的关系。内部矛盾,主要是以利益关系为主要内容的人民内部矛盾,这是由我国生产力不够发达所造成,必须运用加快发展的办法来解决。而外部矛盾,则是以西化、分化甚至是颠覆我国政权的敌我矛盾,必须始终保持高度的警觉,高压的态势,绝不能抱有任何幻想和侥幸。实践证明,矛盾在任何时候都是客观存在的,但矛盾有敌我之分。对人民内部的矛盾,要坚持团结的办法、发展的办法来解决。对企图破坏我国团结稳定局面的敌我矛盾,要坚持斗争的办法予以解决。因此,在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过程中,必须积极稳妥地处理好内部矛盾和外部矛盾。一方面,坚持把积极稳妥地处理好社会利益关系作为妥善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治本之举,在千方百计做大经济总量的同时,进一步统筹协调好各种利益关系,加快建立和完善按劳分配和按要素分配有机结合的具体办法,确保利益差距保持在合理的范围之内,真正让群众看到实实在在的利益、得到具体的实惠、感受到改革的好处,巩固好安定团结的大好局面。另一方面,对敌我矛盾要旗帜鲜明地加强斗争,始终操持高压态势,坚持抬头就打,不留任何可乘之隙,也不让其有任何幻想,坚决维护好国家安全和大局稳定。
(作者工作单位:中共云南省委政研室)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