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烛之武退秦师》里有那些通假字?

春风十里不如你耶Ss
高粉答主

2019-06-07 · 说的都是干货,快来关注
知道答主
回答量:7
采纳率:63%
帮助的人:4114
展开全部

1、无能为也已“已”通“矣”语气词,了的意思。

2、共(gōng)其乏困中“共”通“供”,供给的意思。

3、夫晋漏中衫,何厌之有中“厌”通“餍”,满足的意思。

4、秦伯说“说”通“悦”,喜欢,高兴。

5、失其所与,不知中“知”通“智”,明智的意思。

词句注释:

1、烛之武:本名武,此处指烛地叫武的人。退:使撤退。

2、晋侯:晋文公。秦伯:秦穆公。

3、无礼于晋:指晋文公重耳作公子时流亡经过郑国,郑文公不以礼相待之事。

4、贰:对晋有二心,与楚亲近。晋、楚城濮之战时,郑国曾派兵援助楚国。

5、军:驻扎。函陵:地名,在今河南新郑北。

6、氾(fàn)南:水之南。

7、佚之狐:郑国大夫。郑伯:郑文公。

8、缒(zhuì):系在绳子上放下去。

9、鄙:边疆,这里作动词,意为开辟边疆。越国以鄙远:越过晋国把远离秦国的郑国作为边境。

10、东道主:东方道路上招待客人的主人,后泛指接待或宴客的主人。

11、行李:外交使节。

12、共:同“供”,供给。乏困:在食宿方面的不足。

13、赐:培腊恩惠,指秦穆公帮助晋惠公回国继位之事。

14、版:打土墙用的夹板,这里指防御工事。

15、厌:同“餍”,饱,满足。

16、封:疆界,这里作动词,以为疆界。

17、阙:通“缺”,损害。

18、说:同“悦”,喜悦。

19、杞子、逢孙、杨孙:都是秦国大夫。戍:防守。

20、子犯:狐偃,字子犯,是晋文公的舅父。

21、微:非,无。夫人:此人,指秦穆公。

22、敝(bì):动词,害。

23、所与:同盟者。

24、知:通“智”,明智。

25、乱:分裂。整:联合,团结。

扩展资料:

1、通假字的成因:

古人造出一个字,表达一个意思,可是该用哪个字表示哪个意思的思维却还在形成过程中,没有一定规律,既可以使用这个字表示某个意思,又可以使用另外一个声音相同或者相近的字表示那个意思。所以,时代越前的文章,通假字越多。

古人在做记录时,一时想不出本字而用了别字代替,清代的赵翼在《陔余丛考》一书中指出:“字之音同而异义者,俗儒不知,辄误写用,世所谓别字也。”

第一个人这样写固然是前面所说的写了别字,但后人都这样效仿以后,便成了“合法”的通假字了。

相当部分书籍都是凭一些读书人的背诵、记忆重新写出来的,“著之竹帛”。

由于当时背诵者只注于个读音,而选择性地忽略了其字形,不同的书写者往往会因方言的差异或其文化程度的影响导致记录时将同一个字记录成不同的形体。

古人认为语言凭借声音而存在,强调既有此音,即表此义,闻者听音则知义,因而古人在记录时往往依据声音来记录。清代学者王念孙、王引之父子在《经义述闻》就这样说:“训诂之要,在声音不在文字。”

2、通假字与假借字的区别:

有人常把通假字与六书中的“假借字”相混。严格来说,通假字是指本有其字的替代,例如上述例子中,本来已有“慧”字,但却以“惠”字临时替代。

而六书的的假借字则是本无其字,因为要创制新字较麻烦或为免使字数大量增加,而采用同音或近音字表达那种意思,例如“自”字本义是鼻子,因同音关系,借来表示“自己”之意,这是六书中的假借。

即使在古人的训诂解说中,也有时会把两个名称相返腔混。读者应按其上文下理,或按文字学知识,小心判别。但有一点值得注意的就是假借字本质上不属于错字或别字,属于正常的文言现象。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烛之武退秦师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通假字

韩琴1009
高粉答主

推荐于2019-08-14 · 每个回答都超有意思的
知道小有建树答主
回答量:991
采纳率:100%
帮助的人:44万
展开全部

无能为也已“已”通“矣”语气词,了的意思。共(gōng)其乏困中“共”通“供”,供给的意思。夫晋,何厌之有中“厌”通“餍”,满足的意思。秦伯说“说”通“悦”,喜欢,高兴。失其所与,不知中“知”通“智”,明智的意思。

《烛之武退秦师》是先秦左丘明所作的散文,全文如下: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白话文释义:晋文公和秦穆公联合围攻郑国,因为郑国曾对文公无礼,并且郑国同时依附于楚国与晋国。晋军驻扎在函陵,秦军驻扎在氾水的南面。佚之狐对郑伯说:“郑国处于危险之中了!假如让烛之武去见秦伯,(秦国的)军队一定会撤退。”郑伯同意了。

烛之武推辞说:“我年轻时,尚且不如别人;现在老了,也不能有什么作为了。”郑文公说:“我早先没有重用您,现在由于情况危急因而求您,这是我的过错。然而郑国灭亡了,对您也不利啊!”烛之武就答应了这件事。

在夜晚用绳子从城上放下去,见到了秦伯,烛之武说:“秦、晋两国围攻郑国,郑国已经知道要灭亡了。假如灭掉郑国对您有好处,怎敢冒昧地拿这件事情来麻烦您。越过邻国把远方的郑国作为东部边邑,您知道这是困难的,为什么要灭掉郑国而给邻邦晋国增加土地呢?

邻国的势力雄厚了,您秦国的势力也就相对削弱了。如果您放弃围攻郑国而把它当作东方道路上接待过客的主人,出使的人轿激来来往往,(郑国可以随时)供给他们缺少的东西,对您也没有什么害处。而且您曾经给予晋惠公恩惠,惠公曾经答应给您焦、瑕二座城池。 

然而惠公早上渡过黄河回国,晚上就修筑防御工事,这是您知道的。晋国,怎么会满足呢?已经在东边使郑国成为它的边境,又想要向西扩大边界。如果不使秦国土地亏损,将从哪里得到呢?削弱秦国对晋国有利,希望您考虑这件事!”秦伯非常高兴,就与郑国签订了盟约。

派遣杞子、逢孙、杨孙戍守郑国,于是秦国就撤军了。晋大夫子犯请求出兵攻击秦军。晋文公说:“不行!假如没有那个人的力量,我是不会到这个地步的。依靠别人的力量而又反过来损害他,这是不仁义的;失掉自己的同盟者,这是不明智的;用散乱代替整齐,这是不符合武德的。我们还是回去吧!”晋军也就离开了郑国。

扩展资料

作者简介:左丘明 (姓姜,氏丘,名明),信帆陪华夏人,生于前502年,死于前422年,享年80岁。丘穆公吕印的后代。本名丘明,因其先祖曾任楚国的左史官,故在姓前添“左”字,故称左史官丘明先生,世称“左丘明”,后为鲁国太史 。

创作背景:该文故事背景是秦、晋围郑,发生在公元前630年(鲁僖公三十年)九月甲午时。秦、晋联合攻打郑国。郑国危在旦夕,郑文公派能言善辩的烛之武前去说服秦伯。

烛之武巧妙地勾起秦穆公对秦、晋之间的矛盾的记忆,向秦伯分析了当时的形势,说明了保存郑国对秦有利、灭掉郑国对秦不利的道理,终于说服了秦伯。

这是一篇记述行人辞令的散文。郑国被晋、秦两个大国的军队所包围,国家危在旦夕,烛之武滑蠢奉郑君之命,去说退秦军。他善于利用矛盾,采取分化瓦解的办法,一番说辞,便说服了秦君,撤出围郑的军队,并且派兵帮助郑国防守,最后晋军也不得已而撤退,从而解除了郑国的危机。

文中一共出现了三个人物:佚之狐,郑伯和烛之武。在这次精彩的说退秦师中,烛之武睿智的形象呈现出来。这篇文章,赞扬了烛之武在国家危难之际,能够临危受命,不避险阻,只身去说服秦君,维护了国家安全的爱国主义精神。同时也反映了春秋时代各诸侯国之间斗争的复杂性。

这篇课文虽短,但在叙述故事时,却能够处处注意伏笔与照应。例如,在交代秦、晋围郑的原因时,说是“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说明秦、郑并没有多大的矛盾冲突。这就为下文烛之武说退秦军埋下了伏笔。

“夜缒而出”照应了开头的“秦、晋围郑”,“国危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和“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又照应了上文秦、晋虽是联合行动,但貌合神离,既没有驻扎在一起,彼此的行动也不需要通知对方,这就为秦、郑联盟提供了条件。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smallderain
推荐于2017-11-24 · TA获得超过8.8万个赞
知道大有可为答主
回答量:1.1万
采纳率:66%
帮助的人:1.5亿
展开全部
1.无能为也已(已,同“矣”,了)   
2.共其乏困 (共,通“供”,供给)   
3.秦伯说 (说,通“悦”空握携,赞同,高兴)   
4.失其所与皮慎,不知 (知,通“智”,明智)   
5.夫晋,何厌之有 (厌斗伏,通“餍”,知足,满足)

网上荡的,你自己也可以。
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高树为邻3048
2011-10-03 · TA获得超过6万个赞
知道大有可为答主
回答量:3.5万
采纳率:0%
帮助的人:2408万
展开全部
1.无能为也已(已,同“矣”,了)   2.共其乏困 (共,通“供”,供给)   3.秦伯说 (说,兆册通“悦”,赞同,高兴)   4.失其所与,不知 (知,局猜袜通“智”,明智)   5.夫桐激晋,何厌之有 (厌,通“餍”,知足,满足)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雨悸の淺憶
2011-09-24 · TA获得超过109个赞
知道答主
回答量:4
采纳率:0%
帮助的人:6.1万
展开全部
1.无能为也已(已,同“矣”,了)   
2.共其局猜袜乏困 (共,通“供”,供给)   
3.秦伯说 (说,通“悦”,赞同桐激,高兴)   
4.失其所与,不知 (知,通“智”,明兆册智)   
5.夫晋,何厌之有 (厌,通“餍”,知足,满足)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收起 更多回答(3)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