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个回答
展开全部
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套改就是对《矿产储量表》上的保有储量按照新分类标准进行套改转换,即根据统一的套改技术要求,将保有储量转换成新分类标准下的基础储量和资源量。 储量套改是政府部门推进实施新分类标准的一项重要基础性工作,客观上要求必须在短时间内完成,最大难点是套改技术路线和研究方法的确定。
储量套改要实现新旧分类标准下的数据转换,不仅要保证数据转换的合理,而且还要能够让人们的思想观念所接受,但又不可能对每一矿区重新评价和计算资源储量,因而采取了根据现有成果信息和矿山生产实际,对资源储量的地质可靠程度、经济意义和可行性评价作出基本判断的技术路线,采取了从套改试点实践到地勘行业部门论证,再从矿区套改实践中听取矿山企业和地勘队伍的意见到完善和充实《套改技术要求》的研究方法。
我国完成的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套改形成一系列的成果资料,包括储量套改依据的技术标准《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套改技术要求》。省(区、市)和全国的汇总分析材料,如《全国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套改结果通报》、《全国45种主要矿产资源储量套改结果通报》、《全国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套改结果分析报告》等。还有省(区、市)的套改原始档案,如:矿区套改结果批准书、说明书等。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矿产储量的分类完全参照前苏联的模式。我国逐渐转入市场经济体制后,矿业对外合作越来越多,由于这种储量的分类分级模式与世界通行的市场经济国家模式不一致,很难进行“对话”。 到目前为止,全世界150多种使用不同术语和定义的储量/资源分类方案中,我国是第一个成功地将联合国的分类框架,具体应用到本国实际并获得了套改成果的国家,达到了国际领先的水平。
储量套改要实现新旧分类标准下的数据转换,不仅要保证数据转换的合理,而且还要能够让人们的思想观念所接受,但又不可能对每一矿区重新评价和计算资源储量,因而采取了根据现有成果信息和矿山生产实际,对资源储量的地质可靠程度、经济意义和可行性评价作出基本判断的技术路线,采取了从套改试点实践到地勘行业部门论证,再从矿区套改实践中听取矿山企业和地勘队伍的意见到完善和充实《套改技术要求》的研究方法。
我国完成的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套改形成一系列的成果资料,包括储量套改依据的技术标准《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套改技术要求》。省(区、市)和全国的汇总分析材料,如《全国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套改结果通报》、《全国45种主要矿产资源储量套改结果通报》、《全国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套改结果分析报告》等。还有省(区、市)的套改原始档案,如:矿区套改结果批准书、说明书等。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矿产储量的分类完全参照前苏联的模式。我国逐渐转入市场经济体制后,矿业对外合作越来越多,由于这种储量的分类分级模式与世界通行的市场经济国家模式不一致,很难进行“对话”。 到目前为止,全世界150多种使用不同术语和定义的储量/资源分类方案中,我国是第一个成功地将联合国的分类框架,具体应用到本国实际并获得了套改成果的国家,达到了国际领先的水平。
追问
请问这个定义的来源在哪
追答
顾名思义。这个没有明确定义,国产的。
展开全部
储量 reserves
矿产储量(mineral reserves)的简称。泛指矿产的蕴藏量。
其表示方式有矿石储量(简称矿石量)、金属储量(简称金属量)或有用组分储量、有用矿物储量等,多数以质量(吨、千克、克拉)计,少数以体积(立方米)计。它不扣除未来开采和加工时的贫化与损失。
储量是矿产地质工作的一项主要成果,也是制定国民经济计划,进行矿山建设的重要依据。中国1999年《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类》中的储量指基础储量中的经济可采部分,即在预可行性研究、可行性研究或编制年度采掘计划的当时,经过对经济、开采、选冶、环境、法律、市场、社会和政府等诸因素的研究和相应修改,结果表明在当时是经济可采或已经开采的部分。用扣除了设计、采矿损失的可实际开采数量表述。
依据地质可靠程度和可行性评价阶段不同,又可分为可采储量和预可采储量。中国对储量所下定义与以前的概念有较大变动,特别是扣除设计、采矿损失等,与以往有明显的变化,但与国际上的表述更为相近。如与国际矿冶协会理事会(CMMI)的《矿产资源储量国际分类建议》、联合国《固体矿产储量/资源国际分类框架》的定义相似,但后两者将储量分为证实储量和概略储量两类。[1]
(旧称可采储量或称开采储量)是经过详查或勘探,地质可靠程度达到了控制或探明的矿产资源,在进行了预可行性研究或可行性研究,扣除了设计和采矿损失,能实际采出的数量,经济上表现为在生产期内每年平均的内部收益率高于国家或行业的基准收益率。储量是基础储量中的经济可采部分。根据矿产勘查阶段和可行性评价阶段的不同,储量又可分为3个类型:可采储量(111)、预可采储量(121)、预可采储量(122)。
矿产储量(mineral reserves)的简称。泛指矿产的蕴藏量。
其表示方式有矿石储量(简称矿石量)、金属储量(简称金属量)或有用组分储量、有用矿物储量等,多数以质量(吨、千克、克拉)计,少数以体积(立方米)计。它不扣除未来开采和加工时的贫化与损失。
储量是矿产地质工作的一项主要成果,也是制定国民经济计划,进行矿山建设的重要依据。中国1999年《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类》中的储量指基础储量中的经济可采部分,即在预可行性研究、可行性研究或编制年度采掘计划的当时,经过对经济、开采、选冶、环境、法律、市场、社会和政府等诸因素的研究和相应修改,结果表明在当时是经济可采或已经开采的部分。用扣除了设计、采矿损失的可实际开采数量表述。
依据地质可靠程度和可行性评价阶段不同,又可分为可采储量和预可采储量。中国对储量所下定义与以前的概念有较大变动,特别是扣除设计、采矿损失等,与以往有明显的变化,但与国际上的表述更为相近。如与国际矿冶协会理事会(CMMI)的《矿产资源储量国际分类建议》、联合国《固体矿产储量/资源国际分类框架》的定义相似,但后两者将储量分为证实储量和概略储量两类。[1]
(旧称可采储量或称开采储量)是经过详查或勘探,地质可靠程度达到了控制或探明的矿产资源,在进行了预可行性研究或可行性研究,扣除了设计和采矿损失,能实际采出的数量,经济上表现为在生产期内每年平均的内部收益率高于国家或行业的基准收益率。储量是基础储量中的经济可采部分。根据矿产勘查阶段和可行性评价阶段的不同,储量又可分为3个类型:可采储量(111)、预可采储量(121)、预可采储量(122)。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