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故宫神武门的来历
神武门,是紫禁城北门。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初名玄武门,取古代“四神”中的玄武,代表北方之意,后因避康熙皇帝玄烨名讳改名神武门。
内设钟鼓,与钟鼓楼相应,用以起更报时。但皇帝居宫中时,神武门上的钟不鸣。神武门作为皇宫的后门,是宫内日常出入的重要门禁,明清两代皇后行亲蚕礼即由此门出入。清代皇帝从热河或圆明园回宫时多从此门入宫。此门也是后妃及皇室人员出入皇宫的专用门。皇帝出外巡幸,可由午门出宫,但随行嫔妃必须由神武门出宫。如果皇帝侍奉皇太后出宫,则一同出神武门。
1924年,逊帝溥仪被驱逐出宫即由此门离去。门外上方匾额“故宫博物院”为著名历史学家郭沫若于1971年题写。
扩展资料
每到黄昏,神武门钟楼先鸣响一百零八声而后再“起更” 。当时,一夜分为五更,亦称五夜或五鼓。一更约两小时。每到一个“更次”,则由旗鼓手鸣鼓,直至第二天早上,五更已尽,再鸣晨钟,也是一百零八声。地安门北的钟、鼓楼,同样如此,所以古有“晨钟暮鼓”之说。但皇帝住在宫中时,规定神武门不再鸣钟。
神武门总高31m,平面矩形。基部为汉白玉石须弥座,城台辟门洞3券,上建城楼。楼建于汉白玉基座上,面阔5间,进深1间,四周围廊,环以汉白玉石栏杆。楼前、后檐明间与左、右次间开门,菱花隔扇门。
东西两山设双扇板门,通城墙及左、右马道。四面门前各出踏跺。楼为重檐庑殿顶,下层单翘单昂五踩斗栱,上层单翘重昂七踩斗栱,梁枋间饰墨线大点金旋子彩画。上檐悬蓝底鎏金铜字满汉文“神武门”华带匾。顶覆黄色琉璃瓦。楼内顶部为金莲水草天花,地面铺墁金砖。神武门面对是景山。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神武门
神武门是紫禁城的北门,目前为故宫博物院的正门,该门附近的公交站名称就叫“故宫站”,但此门虽然是正门,现在却是作为游客游览故宫的出口,不能由此进入故宫,“故宫博物院”五个大字为郭沫若所题写。
神武门位于紫禁城北城墙正中,坐南朝北,是紫禁城北门。神武门建成于明朝永乐十八年(1420年),本称玄武门,以中国古代四方神中的北方神玄武为名。清朝康熙年间,避康熙帝玄烨讳而改名神武门。
旧时,神武门的门楼内设有钟、鼓,和北京钟鼓楼相应。神武门内的钟、鼓由銮仪卫管理,钦天监指示更点,每天由博士一员轮值。每天黄昏之后鸣钟108响,钟后敲鼓起更。其后每更鸣钟击鼓,启明时鸣钟报晓。皇帝居住在宫中时,不鸣钟。
门总高31m,平面矩形。基部为汉白玉石须弥座,城台辟门洞3券,上建城楼。楼建于汉白玉基座上,面阔5间,进深1间,四周围廊,环以汉白玉石栏杆。
楼前、后檐明间与左、右次间开门,菱花隔扇门。东西两山设双扇板门,通城墙及左、右马道。四面门前各出踏跺。楼为重檐庑殿顶,下层单翘单昂五踩斗栱,上层单翘重昂七踩斗栱,梁枋间饰墨线大点金旋子彩画。上檐悬蓝底鎏金铜字满汉文“神武门”华带匾。顶覆黄色琉璃瓦,楼内顶部为金莲水草天花,地面铺墁金砖。
神武门是宫中出入的重要门禁,皇后祭先蚕,清朝选秀女,迎妃嫔入宫等活动,都走神武门。其中,帝后走神武门的中央正门,官吏、妃嫔、侍卫、太监、工匠等走神武门的两侧门洞。1924年,末代皇帝溥仪被逐出宫,经神武门离开。
明代的“后市”除在地安门(明称北安门)北一带外,还于神武门前设有“内市”,每月逢四开市营业,届时听凭商贾贸易,以备宫内及达官显贵们采购。
神武门是紫禁城的北门,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建成时称玄武门。玄武为古代四神兽之一,从方位上讲,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玄武主北方,所以帝王宫殿的北宫门多取名“玄武”。清康熙年重修时,因避康熙帝玄烨名讳改称神武门。
神武门旧设钟、鼓,由銮仪卫负责管理,钦天监指示更点,每日由博士1员轮值。每日黄昏后鸣钟108响,钟后敲鼓起更。其后每更打钟击鼓,启明时复鸣钟报晓。皇帝住宫内时则不鸣钟。
顺治初年,孝庄皇太后下令,有人敢将缠足女子引入宫内者斩。这道懿旨曾悬挂在神武门内。
神武门作为皇宫的后门,是宫内日常出入的重要门禁,明清两代皇后行亲蚕礼即由此门出入。清代皇帝从热河或圆明园回宫时多从此门入宫。此门也是后妃及皇室人员出入皇宫的专用门。皇帝出外巡幸,可由午门出宫,但随行嫔妃必须由神武门出宫。如果皇帝侍奉皇太后出宫,则一同出神武门。
清代每三年一次选秀女,备选者经由此偏门入宫候选。1924年逊帝溥仪被逐出宫,即日出宫之时亦由此门离去。
据《养吉斋丛录》等书载,清代“三楼”,即神武门钟楼与地安门北的钟、鼓楼,都由銮仪卫掌管。并由仰望神武门负责天象和历法的钦天监逐日委派漏刻科博士一员,轮值神武门,指示更点。每到黄昏,神武门钟楼先鸣响一百零八声而后再“起更” 。
当时,一夜分为五更,亦称五夜或五鼓。一更约两小时。每到一个“更次”,则由旗鼓手鸣鼓,直至第二天早上,五更已尽,再鸣晨神武门钟,也是一百零八声。地安门北的钟、鼓楼,同样如此,所以古有“晨钟暮鼓”之说。但皇帝住在宫中时,规定神武门不再鸣钟。
据《宸垣识略》载,按明朝制度,在内皇城周围,共设四十铺,每铺有护军十名,昼夜进行守卫。并备有铜铃二十八个,每夜起更时,即从午门前西侧的右阙门第一铺发铃,军提一铃,摇至第二铺,连续传递,至左阙门第一铺止,已自西北而东南绕皇城一周,夜尽天明,将铃仍送右阙门第一铺收存,待次日再行传用。清入关后,皇城守卫仍依明制,亦从右至左巡护,只是改“传铃”为“传筹”。宿卫大内的护军统领,在神武门内值夜,由其掌握神武门南顺贞门钥匙。
封建时代的帝王都城,依据古制应为“前朝后市”,即都城正中的前方是朝廷,后方是市场。明代的“后市”除在地安门(明称北安门)北一带外,还于神武门前设有“内市”,每月逢四开市营业,届时听凭商贾贸易,以备宫内及达官显贵们采购。在这条横贯东西的长街上,奇珍异宝,琳琅满目,如宣德的铜器,成化的瓷器,永乐果园厂的髹器,景泰宫内监造的珐琅,无不应有尽有。
至于清代,亦有内市之设。慈禧太后居住西苑时,命宫监在北海承光殿团城旁,开设市场,陈列百货。慈禧还亲自去游逛问价,竟将此举称为“考镜商贾之情”(《清宫词注》)。